[原创]春天的呐喊 ——大学四年的日子就这样走过

3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Michael Ma

unread,
Jul 17, 2012, 10:33:12 PM7/17/12
to HP - 希望泉, hopesprin...@googlegroups.com, 落實第八個習慣+感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687230102dywp.html



春天的呐喊

——大学四年的日子就这样走过

 

“不要叫我比赛,不要再看我成绩单,不要再无奈,不要再忍耐,不要再让我伤肝;

天天都火腿蛋,天天都排骨鸡腿饭,我需要扭转,我需要意外,我需要感觉存在;

当阳光很冷淡,心情很吉普赛,没人能挡住我,跟平凡掰掰。”

——《春天的呐喊》,五月天

 

         429日鸟巢演唱会,放眼望去都是一个个年轻的面孔,他们陶醉,他们兴奋,他们忘我。整整三个半小时的沉浸,我爱上了五月天,爱上了《春天的呐喊》歌词中的感觉。那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激情,代表了整个教育系统缺失的部分。

 

         在较为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我们评价大学生的优秀程度,往往只看到了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忽略了人本身的特质。放佛每一次寻找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都被算为异类、放纵,从而被区隔。每一个职业规划导师,都在强调大学成绩的重要性,因为这与找工作密切相关。但是,很多成绩“不好”的,甚至中途退学创业成功的人,依靠的仅仅是超人的智商和勇气。一方面,过来人总是维护原有枯燥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心理暗示“不可能成为那些看上去不平凡的人”。

 

         于是,我们的青春流逝了,自我的东西也在这些过程中淡化了,甚至不是很多人敢去谈青春,敢去说自我。感觉上,青春只是个年龄阶段的代名词,自我其实不重要,就这样忽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东西的内涵。从这两个维度评价,我的大学生活不太精彩,却也在其中收获了青春和自我的体会,借助这次写文章重温那个四年的感觉,做一些思考。

 

大学第一年,适应放养般的生活

 

         对于长期生活在乡镇的北京孩子而言,北京永远是四环以内的地方,虽然距离不远但也算是进城。小乡镇自成一套文化,像是一座座小围城,分布在北京的郊区,相对思想没有那么开放和先进。

 

北工大,一所北京孩子居多的学校,发现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见闻和玩的东西确实不一样,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跟上大家的节奏,这是我第一个感触。大学生活初始,其实是高中生活的一段延续,大家都按时上课、占座、认真写作业,用忐忑的心理去感受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大学校园像个社区,各种设施都有,也让我这个乡下人感受到不同,充满了新鲜感,憧憬着象牙塔生活的美好。

 

渐渐地,我发现大学与高中是不同的,上课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偶尔会有大段的空闲时间,夜生活有了更多的玩伴。老师和学长们都讲,大学生活是自由的,所以大家要自己利用好时间来做功课。

 

自由,是很多人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但如果停留在时间的层面,也许就狭隘了。自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自在追求,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人说,专业选择是一种自由,但大多数我们选择的时候信息是不对等的,而且转换的成本过高,也没有太多人愿意付出代价调整。

 

随着这种放养般的生活继续,逃课、抄作业、上课睡觉、打游戏、专注感情等等现象出现,学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也完成了高中过渡到大学了。在这个时候,老师们就会站出来批评学生的放纵,行为没有遵守准则,却忽略了为什么放纵和不遵守。最直接的原因,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激发这些年轻人的兴趣,就像售卖的产品根本不考虑顾客需求的变化。教材是陈旧的,老师的授课是传统,教学理念是顽固的,这里没有青春和自我的气息存在,年轻人怎么可能呆得住呢?

 

若有重来的机会,大学第一年,我想过得更自在一些:观察校园的四季,观察形形色色学生的大学生活;阅读更多我想读的名著,问问自己究竟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哪些地方;想想我未来要做什么,多去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冲动;参加以自己爱好为主的社团,多去玩一下。

        

大学第二年,专业塑造的梦魇

 

         大学专业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注重就业为导向,看上去务实,但也抹杀了学生自主的机会。运气差的学生,在进入重点学习专业课的年份,就会体验到脸在地上滑行的痛苦,有一种淡淡的绝望。

 

         计算机专业是北工大相对较好的专业,也是我最头痛的学习内容。经历了第一年的洗礼,我开始对专业课产生了恐惧,感觉有些听不懂,实践课的时候也只是简单重复那些书上的东西。创造力和主动性,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对此我没有任何办法,只有痛苦。

 

         很多有想法的同学,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报第二专业,争夺学生会的职位,找到心仪的伙伴,决定考研或出国。而我呢,傻乎乎地不知所措,突然发现原来背负着出人头地的想法,实现起来有点困难。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在我身上变得渺茫起来,这个信念不坚定了。于是,我也开始“堕落”,因为找不到青春和自我的感觉。

 

         堕落的结果,就是成绩单亮起了黄牌,提醒我开始反思。终于,我有了一次面对自我的机会,看到自己的缺点,立志改善。我发奋了一段时间,挽救了我的成绩,也挽救了我自己。那段时间,我经过和家人的沟通,渐渐放下了“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回到一个大学生的原始状态。

 

         虽然无法改变体制的束缚,但我依旧需要完成体制内的要求,因为每种体制下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简单粗暴地肯定或者否定。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编程的快感,也开始主动去做一些尝试。在巨大压力下的自我重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若有重来的机会,大学第二年,我想过得更青春一些:给自己挑战,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过分保守让整个人感觉到紧绷,不自然;让自己解脱,抛开父母的期待、社会的看法、学校的束缚,重新找到自己的轨道。

 

大学第三年,自信状态的回归

 

         进入第三年,我们也变成了大学生活中的老油条,上课有取舍,考试有轻重。自从涅槃重生之后,我对专业的学习有了信心,也有了热情,也从一些课程中领悟到道理,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当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对于生活的细节才会有足够的关注,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味道。我突然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来自于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幽默,那种感觉很自然的产生了。如果说,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能给人这样的感觉,相信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被调动起来。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个愿望不要持续到永远就好啦。

 

         三年级面临着未来的选择,考研、出国、工作三个叉路口摆在面前。我是逐一尝试,最后还是决定工作,接受社会的检验。其实,这个决定对于我来说很简单,因为家里经济原因,出国太过于奢侈了;考研,我虽然对学习有了兴趣,但对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认可,考研的内容让我无法投入进去。

 

         因此,有人问我当时职业规划是什么,其实是没有的,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也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如果一切都规划好了,青春和自我的空间就小了,人生的自由度就无从谈起。而且,职业规划不是通案,不能适合每个人。对于种种不确定的大学生而言,说出三年或五年的规划,显然是过分的要求。我觉得,谈谈自己的梦想,谈谈对人生的态度,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虽然虚一点,反而更实际一些。

 

若有重来的机会,大学第三年,我想过得更自我一些:设定自己的梦想,开始准备着手准备去实现,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其实比起职业规划更靠谱一些;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惧怕犯错误,寻找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感觉。

 

大学第四年,想重来一次

 

         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活,有一种兴奋是我要到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有一种失落是我的大学生活并不足够精彩,有不少的缺憾,想重来一次。这是生活的真实,有得必有失。

 

         这一年,其实是我大学生活最丰富的一年,参加了一个由社会知名人士建立的大学生社区,在里边带领一些同龄人做电子杂志,服务大学生群体,同时组织了几次大型活动。种种的突破,种种的第一次,就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了。

 

         充实,是我最强烈的生活感受,每个生命体应该都有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和价值的,这也很幸福。当然,年少气盛也让自己膨胀了许多,被一些光环迷失了自我的本身。不过,青春本身是需要靠这种不停的寻找,才能感觉其中的寓意和自我存在的定位。

 

         求职,往往也是一个回归自我的好办法。面对有社会阅历的人,我们一方面需要接纳和学习对方的建议,另一方面还要思考这种评价体系是否适合自己。面试多了,就会发现社会上的评价体系太多了,每个公司都不一样,这就和原来单一的优良中差产生了冲突。丰富的评价体系,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一面,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自我成长的窗口。我们没有必要按照一个模式去成长,遵循自己内心走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在现实中争取这样的机会,只是知易行难而已。

 

         若有重来的机会,大学第四年,我想过得更青春一些:我应该再大胆一些,面临我理想的公司就差一步,自己胆怯了,没有展示出来青春的一面;我应该再坚持一下,第一份工作的取舍,只是从解决生计的问题考虑,并没有照顾自己的梦想,有点可惜。

 

大学四年,青春的呐喊

 

         离开校园很久,才找到青春的真实感觉,在那时却没有留意,这算是我的遗憾。以上的感慨,也仅仅是纸上谈兵,马后炮而已。这四年过的有点过于匆忙和潦草,记忆深刻的画面都在其中那一段段曲折中。

 

         有人说,人遇到痛苦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才能看到自己。我同意这个观点,也确实那种种的艰难让我有意识去反思。痛定思痛,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我,于是才有了现在。逝去的岁月,只能回忆,无法改变。

 

         青春,不应一个时间感念,是内心的状态。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是青春的,自我的。不管我们怎么诟病教育系统,我们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只有缺失过,才会体会到得到的来之不易。

 

         你的大学生活,青春过吗?有过发自内心的青春的呐喊吗?没有的话,来一个吧。



--
马晶晶  Michael Ma (笔名:马京)

创新实践者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有激情去面对挑战,做到卓有成效。

M: 86-10-13811558087    

感兴趣的领域: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