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麻黃

1,39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醫兔

unread,
Aug 25, 2008, 12:22:16 PM8/25/08
to 正統中醫@台灣
作者:濤醫師
引用:http://www.xanga.com/home.aspx?user=cmed_diary&nextdate=2%2f2%2f2007+23%3a59%3a59.999

==============================================================================
香港有很多中醫,但也有很多中醫不敢用的藥,附子、細辛、烏頭、南星、半夏等等,麻黃也是其中一味。然而,這卻是張仲景十分喜用的藥,若要使用經方,便必會使用麻黃。這藥,初用時戰戰兢兢,再用時又愛又恨,現在卻成了我的愛將。昨日有位剛畢業的師弟到我診所來,問我有關這味藥的使用,便說一說吧。

麻黃又名「青龍」,輕清上浮,主走皮表,氣薄發洩,是一味很峻的解表藥,若如仲景之「去節」,則其發汗之力更加迅捷,更是慓悍。但汗為心液,麻黃的峻汗,會使心臟負荷驟然增加,心弱者,會心悸失眠,曾有病人跟我說「好像飲了espresso」,更甚者,會出現胸翳。

我想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吧,便出現了炙麻黃。蜜炙火烘後,麻黃性味改變了。炙麻黃微焦微苦,能入心,又有甘味而能緩能補,這樣便緩和了麻黃的發汗力,又兼有護心的作用。但麻黃的特性便是迅捷,使用麻黃就是為了疾病速癒。若慮其心悸失眠,可加入同等份量的炙甘草和幾枚大棗,護心陽益陰津便可以了。又何苦蜜炙之,使其喪失特性?若不想發汗太過,則減少麻黃的劑量,或改用荊芥防風蘇葉等,不是更合理嗎?既派岳飛直搗黃龍,又派秦檜處處制肘,這個我不甚理解。

想再增強解表發汗之力?合桂枝便很好了,桂枝強心通陽,使陽並於陰以為汗。故此桂枝與麻黃是好拍擋,想再穩妥一些,可並用炙甘草。陽虛不能托邪嗎?如此則不能單用麻黃攻表了,可配合炮附子同用,以炮附溫陽行表。麻附藥對,又能按需要而合細辛或炙甘草,成為治療太少兩感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

至於宣肺平喘,是在發汗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肺主皮毛,當皮毛為邪所閉,肺氣也是閉鬱不散的,故呼氣困難,而成喘促。要宣散肺氣,便要開表之鬱閉,因此便要發汗。喘促嗎?多配杏仁同用,以其味苦質重,降洩肺氣而取效。肺氣鬱閉,便會產生熱象,熱性陽動,在胸中激盪而不能出,就更覺胸滿不能喘息。要開肺,又要除肺之鬱熱,便要配用色白而味辛甘的石膏了。如此,則麻杏石甘湯的作用便很清楚了。

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其實,也是發表的另一表現。肺主肅降,金能生水,這已說得很清楚,治小便,必須治肺。至於用甚麼方,配甚麼藥,容我在此留一點思考空間,大家想想吧。

讀了五年書,麻黃不會使用。歸根究柢,在於我們的教育不重視經典,只重視教材。不錯!是混帳的教材。

教材最不好的,是只「給我魚」,卻沒有「教我漁」。中藥學的教材只說麻黃有甚麼功效,卻沒有用中醫的語言告訴我為甚麼麻黃有這樣的功效。方劑學的教材,只說麻黃湯有甚麼功效,卻沒有說明何以麻黃湯能達到這個功效。讀中診,只知黃痰為熱,但黃痰何來?何以會熱?至於內科婦科兒科等等,也只是說甚麼病甚麼證型便甚麼方藥,簡單地對號入座,但有多少病人是「跟書病」的呢?至於中基......
這是最差的一本,不說也罷。這些教材,頂多只能作學習中醫的速成法而已。但要窺探中醫宏大的殿堂,明顯是不足的。

我們要甚麼,要餵到咀邊的魚,還是捉魚的技巧?

醫兔

unread,
Aug 25, 2008, 12:26:57 PM8/25/08
to 正統中醫@台灣
作者:濤醫師
標題:再論麻黃
引用:http://hk.myblog.yahoo.com/cmed_diary/article?mid=189

==============================================
曾在xanga的blog上發表過一篇《論麻黃》,現在麻黃用得多了,又有一些體會,可以分享一下。

麻黃一藥,因為氣味辛香,所以入肺,又因為其色青,所以入肝,另外微帶苦味,因而入心。我們可以看到,這味藥的作用都在這三臟之上的。

在肺而言,麻黃當然是解表的猛藥,其效迅捷無匹,這在《論麻黃》中也有提過。但對於皮膚疾患,例如風疹濕疹等等,麻黃都很好用。因為肺主皮毛,皮毛之病,可以說是肺的病,加上皮毛在人的最體表,所以又要質輕之品方能到達,又必須具辛散之性,才能發散表邪。麻黃一味,便有齊這幾種的特質。另外,肺又與大腸相表裡,對於洩瀉,麻黃也能用上。洩瀉,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大腸水液太多。肺能通調水道,能通過汗液來排除水份,因此,可以用發表的方法來治洩瀉。麻黃能發皮表之汗,便能同時引動肺與大腸的水液,但這藥太過輕浮,大腸位低,麻黃輕清並不入內,於是,便要配上葛根了。

葛根入大腸,能升津,因此能夠治瀉。將大腸津液升提到較上的位置,麻黃便能將之散解而出。這便是葛根湯治洩瀉的原因,《傷寒論》第三十二條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麻葛配合也為解表之故的。

對於久瀉者,麻黃亦能使用。普遍的認識是麻黃力峻,久病體虛之人不宜。但,這世上根本沒有宜與不宜的標準,只要處方配合得當,份量掌握得好,久病體虛者也可用麻黃。久瀉者,也是大腸的病,也可從肺論治。當然,不是說凡是久瀉皆治肺,我只是提供多一個思路而已。久瀉,是大腸不收,也是肺氣不收。肺氣不收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肺太虛,一個是肺太實。前者當以酸藥收之,《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就是這個意思。後者肺有實邪,或為痰飲,或為積滯,實邪阻滯於內,則肺氣欲收不能,如此則大腸應之。之所以久積實邪,其實也由於肺氣不足,不能祛邪所致,因此也是虛實夾雜的。兩者都可使用麻黃。

肺氣不收久瀉者,可以麻黃配五味子,一散一收,當然五味子份量宜大,麻黃份量宜小,或許一錢足矣。但《傷寒論》第四十條說小青龍湯證下利者,宜去麻黃,加蕘花。但我臨床上所見,又發現小青龍湯原方照用也能湊效
(當然,如果有蕘花的話,我也想試試)。大概仲景的方向是利小便以實大便,而我,則是肺氣宣而瀉自止的原理。看來,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

肺有實邪久瀉者,其便多臭穢,病情也比較複雜,很難說得明白。

治療風疹濕疹者,麻黃也是很好用的。正如先前《論汗》一文所述,這些皮膚病,其實都是肺有邪氣,泛溢皮表,既在表,從表解之則可,於是麻黃便大派用場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總能找到合用的治則和方藥。

麻黃是肺的主藥,同時也能治肝。麻黃色青入肝,味辛能散,也是散肝之品。凡肝有積氣者,麻黃皆可使用。有說麻黃使人興奮,用後或許不能入眠,但對於肝有鬱積,血不能歸而失眠者,用麻黃後反而鼾聲大作。麻黃既能提神,又能安神;能利尿,又能縮尿;能發汗,也能歛汗,實在有趣得很。

說到麻黃的副作用,大概是汗出不止、失眠、心悸和手震。這些,其實都是肺、心與肝的變化。麻黃入這三臟,用之不當,它的副作用便反映在這三臟。汗出不止者,是肺氣相對太弱,麻黃相對太多所致。心藏神,汗為心液,若心氣不足,而以麻黃責汗,便是增加了心臟負擔,便會心悸。又,血汗同源,若其人心血不足,而以麻黃強發其汗,則更耗其血,心神不得血養,便會失眠。心臟虛甚者,服麻黃便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反應。至於手震,則是筋的抽動,因為肝主筋,而麻黃能夠散肝,使肝血減少,如此,則筋亦失養,因而抽動,乃成抖震。如何防止這些副作用?看看經方的配搭便能略知一二了。

中藥是很有個性的,作用與副作用,只是一線之差,全賴醫者的掌握了。

醫兔

unread,
Aug 25, 2008, 12:28:53 PM8/25/08
to 正統中醫@台灣
作者:濤醫師
標題:三論麻黃
引用:http://hk.myblog.yahoo.com/cmed_diary/article?mid=401

==============================================
很多人對麻黃很是避忌,但,它還是我的愛將,再用得多了,對之認識再痴長了一些。

麻黃是峻猛之藥,可能會使人心悸失眠。我們看看《傷寒論》的煎煮法,仲景教人先煎麻黃,然後去水面的泡沫,目的,就是要去除這種峻猛之性。但現在的麻黃一般未能煎出泡沫,可能是品種稍有不同,或者鮮品乾品特性有別,總之就是沒有泡沫。

小弟發現,如果將麻黃先煎約15分鍾,然後去渣,再加其他藥同煎,麻黃的作用可以保留,副作用卻可去除。這個,是取其氣與取其味的分別。

藥的所謂氣,是指用鼻的嗅覺得來的;味,則是用舌頭的味覺得來的。氣為陽,走表,稍煎則出,味為陰,走裡,久煎方出。用麻黃解表,就是要用它的氣,故不必久煎,久煎則味亦出,藥偏走裡。想要氣還是要味,便要看如何煎煮了。《內經》云:「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味厚則洩,薄則通」,就已清楚說明氣味的分別。取味還是取氣,其作用迥然不同。

麻黃氣味俱薄,欲以麻黃解表者,當取其氣,不取其味。欲麻黃走裡發陽外出者,則當取其味,不取其氣。先煎麻黃15分鍾,其氣已出而味尚在藥渣之中,這時去渣,便是但取其氣不取其味的做法。麻黃與他藥同煎,則因煎煮時間較長,麻黃之味亦被釋出,方藥便會走裡,然後辛散陽氣以出表。故麻黃與他藥同煎,較易出現心悸心慌失眠,因麻黃內入心臟,將心陽發越。

麻黃的副作用是心悸失眠手震,這是因為它發越心肝之陽,但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是它的作用。有睡眠很多卻疲倦者,是陽氣藏了不能發越,可以麻黃髮之。麻黃的作用,便是從體內提取陽氣外出使用,故能使人精神,也令肝血不足者手震,令心陽不足者心悸。但其實只要將麻黃與補肝柔肝的藥同用
(如當歸白芍等),或與強心陽的藥同用
(如炙甘草大棗等),則可避免這些副作用。這是麻黃的所謂副作用,但其實,也是醫者配搭不當而已。《傷寒論》的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便是治療精神不振的好方。但麻黃、附子、細辛等良藥,在外行人管內行人的政策下,使用的規限越來越多,敢用這些藥的中醫越來越少。但峻猛的藥不能用,十年八年後,只怕中醫只能調理身體,不能治療大病了。

麻黃可以治疲倦嗜睡,也可治療失眠,如抑鬱失眠多夢者,可用麻黃。抑鬱病者,其心肝多有積滯之陽氣,陽氣鬱於一處,便會左右衝突,令人煩擾難眠,令人易喜易悲,令人大哭大笑。麻黃入心入肝而辛散,能將心肝之鬱陽疏散發越,使之順暢,則失眠可治。但若抑鬱失眠日久,心氣不足者,則必須配合炙甘草同用,否則對心臟不利。心陽心血不足的失眠,更是忌用麻黃。

濕疹風疹者,不出汗者,皮膚乾燥暗啞者,皆可用麻黃髮散,使陽氣與陰津同時外出,既除表邪,又將內裡的陰陽帶至皮膚,達至溫表潤膚的效果。當然,皮損不同,所配合的藥又會不同,治療方針又會改變,但總的來說,麻黃還是治療皮膚病很適合的。

又有容易咳喘痰多者,實是肺中邪氣隱伏,多為外感後餘邪未淨,日久傷肺所導致。哮喘的人,大多屬此種身體。可一面補肺氣,一面散肺邪,又可扶脾土以養肺金
(土生金),又可瀉心火以救肺金 (火克金),中醫,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法,應可以將哮喘徹底治癒的。

只要明白失眠的原因,又明白藥物的性質,用藥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古人以「用藥如用兵」來形容用藥的靈活性。治病,都必先分析病機
(相當於地形環境、敵我兵力、後方補給等),又要充份瞭解不同藥物 (相當於不同兵種、不同武器、不同將領),接著構思治療方案
(相當於作戰策略,或正面強攻,或繞道側擊,或屯田固守等)。這個,就是「用藥如用兵」了。單單麻黃一藥,便有如斯特性,若將之與其他藥物配合,更是千變萬化,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