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樂章』讀後感

1,18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e2

unread,
Oct 17, 2009, 12:35:57 AM10/17/09
to 正統中醫@台灣
作者:陳維濃教授
引用:http://blog.yam.com/acptur/article/19479036

致 臺北醫學大學 林佳谷教授 暨公衛系同學

去年底在貴系上完了針灸課程後,林教授突然提及『氣的樂章』這本書,「希望我看看這本書,是否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我在思緒匆忙、又不穩定的狀態下,爽快的答應了!從應允的那一刻,說句心裡的話,我開始有點後悔;怎麼說呢?因為我較偏好閱讀工具類、實務類的書籍,除非實際需要,太偏理論性的著作,我甚少翻閱。

作者提出對『經絡』的詮釋:『經絡就是某種特定頻率的「血壓力波」與周圍組織、神經、器官所形成的「動脈共振樹」,氣帶動血沿著經絡傳遞。為「血壓力波沿著樹狀結構傳遞的共振現象」』。這一段敘述,基本上,就是將古老的中醫學術裡,有關『經絡』的理論思想,透過以「現代科技人」的語言模式,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說明。總體來說,我個人是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這項科研成果的。

雖然我接下來會有相當直接的批駁,但整體來講,這本書是有值得肯定之處,可是有許多地方,是必須批駁且嚴肅指出的!古聖先賢的學問瑰寶,內容上,容或有許多與現代真實情況,產生脫節或矛盾之處,現代人除了在繼承的角色上,尚必須更進一步做修正、改良、整理,讓數千年寶貴的醫學理論,除了代代相傳,還須不停進展並發揚光大。


『氣的樂章』讀後感

致 臺北醫學大學 林佳谷教授 暨公衛系同學


去年底在貴繫上完了針灸課程後,林教授突然提及『氣的樂章』這本書,「希望我看看這本書,是否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我在思緒匆忙、又不穩定的狀態下,爽快的答應了!從應允的那一刻,說句心裡的話,我開始有點後悔;怎麼說呢?因為我較偏好閱讀工具類、實務類的書籍,除非實際需要,太偏理論性的著作,我甚少翻閱。

『氣的樂章』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朋友送的,但是將它「束之高閣」已超過四、五年以上,沒去細讀它,是因為我個人較為忙碌、且不愛讀這類書的因素使然,我自幼習針,深知中國醫學之神奇與奧妙,也觀察到中醫之沒落,與從業者的缺乏自信有關。這些日子因為林佳谷教授的一句矚咐,否則這本『氣的樂章』,大概我一輩子都不會去讀它。

中醫及針灸一直就是一門超越時空、超早熟於現代科技所能理解及驗證的超科技醫學。可惜的是舉世風靡、崇敬,並競相學習的中華文化瑰寶,在海峽兩岸皆有一部分醫界人士予以詆毀、否定,即便是中醫從業者,亦對自身醫學的優越性,缺乏基本的瞭解與信心,充其量,就當祂是一份餬口的工具,與虛榮的頭衘而已!

我與作者素昧生平,這本『氣的樂章』據說是華人社會的暢銷書,大概已經刷了好幾刷了!但是依稀記得
林佳谷教授交代我的一句話:『我希望由你從事針灸、鑽研中醫,近二十年的角度,來幫我看看,這本書值不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

在此,我也必須說林教授真的可稱之為『良師』,韓愈慨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他對貴系同學的期許與費心,令我頗為感動,這也是我願意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唯一的理由,因為作者及寫序者、搭配研究的醫界賢達,有些雖已仙逝,但活著的還不少呢!寫得越多就失禮、得罪的越多,但是林教授是值得我尊敬的長輩,就豁出去再説了。

書中提及的『共振理論』是本書的骨幹思想,以諧波、壓力波、頻率來說明古老中國醫學『經絡循行』的理論。

作者提出對『經絡』的詮釋:『經絡就是某種特定頻率的「血壓力波」與周圍組織、神經、器官所形成的「動脈共振樹」,氣帶動血沿著經絡傳遞。為「血壓力波沿著樹狀結構傳遞的共振現象」』。這一段敘述,基本上,就是將古老的中醫學術裡,有關『經絡』的理論思想,透過以「現代科技人」的語言模式,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說明。總體來說,我個人是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這項科研成果的。

雖然我接下來會有相當直接的批駁,但整體來講,這本書是有值得肯定之處,可是有許多地方,是必須批駁且嚴肅指出的!古聖先賢的學問瑰寶,內容上,容或有許多與現代真實情況,產生脫節或矛盾之處,現代人除了在繼承的角色上,尚必須更進一步做修正、改良、整理,讓數千年寶貴的醫學理論,除了代代相傳,還須不停進展並發揚光大。

首先,本書第23頁提出:「高血壓的發生是因為缺氧」,「打鼾也是因為氧氣吸入不夠」。『CNN的報導印證了理論』。作者與CNN記者皆明顯犯了『倒果為因』之誤。

以中醫論點來說:高血壓、打鼾皆是「結果」,「缺氧」只是形成這類症狀的其中一個「結果」罷了;注意:是結果,不是原因。高血壓的病因是「肝陽上亢」為主因(還必須結合其他兼症)。而打鼾除了缺氧的「結果」之外,實則導因於體內水氣停滯,致鼻咽、腔及上顎組織、懸垂雍、舌體因積水而腫脹,使鼻腔及氣管通道變窄,致呼吸不暢,心肺必須加大做工的能量,呼吸壓力增大,鼾聲便由之而起(這就像吹口哨,必須噘起嘴唇,讓空氣壓縮在一個小孔,並用力向外推擠),中醫謂之「水濕內停」。臨床上屬高血壓的(前者)治則「疏肝利膽、平肝潛陽」,打鼾(後者)治則以「清熱利濕、健運脾陽」,都取得極為滿意的療效。

但是上面所說的引起高血壓的「肝陽上亢」,與導致打鼾的「水濕內停」,都還是結果,不是原因。這類疾病的發生,都是長期的不正確的飲食、不良的生活習慣、過度情緒壓力的負面累積而致,這才是真正的病因。

第26頁第一段末:要治療現代病,我們只需針對一個共同的「因」→血液循環。中醫論點:致病之因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內因傷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傷於外邪:風、寒、暑、濕、燥、火。不內外因屬於意外之傷:蟲蛇螫噬、跌僕撞擊、燙傷溺水、轉筋落枕、藥物中毒等等。

不良的『血液循還』為疾病最終的「結果」,而非疾病產生的「病因」。要有良好的血循,須仰賴全身經絡、臟腑、奇恆之腑、奇經八脈的透過『氣機』的協調運作,而這些組織既能健運臟腑,卻也是致病之因,可以說致病之因恆有多端,絕非一個血循就能概括的。

第26頁第2行「治『循環的病』是中醫的專長」,真實情況:治『循環病』只是中醫其中一項小小的專長罷了。

第29頁後段述及:『西醫的專長是危機處理』。實則未必!目前實際情況是:即便病人感到很不舒服,很努力說明自身的感覺,但是如果檢驗報告看不出異常,西醫通常主觀認定你沒病,也拿不出治療計劃。

因為過度依賴儀器及數字的結果,而往往導致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等病情惡化到已達「危機」再「處理」結果是→切除感染或潰爛的器官,做完了不可逆的措施之後,通常家屬或病患會聽到一句話:『還好你送來得早,要是再晚個幾分鐘,那後果就‧‧‧‧』。

所以,你慶幸得救之餘,感激涕零都來不及了,那還會去想到:『一路走來所有定期檢查,一樣也不曾少過,有任何不舒服時,不但乖乖就診,服了幾年的藥,也從來不敢斷過,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切掉自己寶貴的器官?』

台灣有多少沒膽的人?肝剩一半的人?缺胃少腎的?缺胳臂少腿的?在疾病發展的初期階段,是怎麼被誤判、誤治、延誤至最終,不得不以手術、電療、化療、放療收場的呢?

但是西方醫學不可否認的,還是有一些危機處理的強項,是中醫比不上的,大約有以下類別:輸血及補充液、蛇毒血清處理、外科手術、檢驗醫學、眼科、牙科成就、高壓氧成就、疫苗的科研成果‧‧‧‧等等。

因此務實瞭解西醫的優點,再加以適當的運用,對病患是較為有利的。而中醫對於危機處理,縱橫古今,醫案如山,時至今日,卻少有人知,即便是中醫從業者,大多數對此一部分亦茫茫然,也不敢相信中醫有危機處理的能力。但事實是:『危機處理』自古以來即是針灸醫學、內科方劑學發展過程中的強項。這一部分,作者與搭配研究的前輩們就缺乏深入的瞭解了。

第51頁:外治經絡、內實五臟「全段。
作者認為中醫強調「經絡外治」,而不強調針對臟腑的直接內治。事實是:無論內外治,中醫師皆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大前提下,針對疾病的屬性、形態、表現、證象,來訂出「戰略」→即是中醫所謂的『治則』。內治的『方劑』與外治的『針灸』皆屬於『治方』,也就是「戰術」。戰略是作戰時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不能輕易改變的,但是戰術是通則,必須靈活運用,高明的中醫師,在臨床面對危急重症或疑難怪症時,斷無僅僅執著於強調何種治法之外,皆予以否定之理。

簡單的來說;中醫微妙處即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與西方醫學『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來面對所有的病患,理念上的差異太大了!中醫向來強調「世上無相同的二個病人」,即便同病亦需求其所異,因此『辨證論治』執行了數千年,其實總括一字,就在一個『活』。而且更將戰術(治法)發揮至淋漓盡緻時,治病已經形同藝術,所以數年前,我在心儀於中醫之神奇之餘,曾閒來作詩一首頌之:


法無定法 方無定方

藥無常品 醫無常方

病無常形 治無不治

針不泥古 藥不拘方

乃得醫道之妙也

第51頁第一段末:『三焦或上、中、下焦事實上就是人體的所有血管』。

上面這段論述,作者的語氣是極有把握又肯定的。但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但是作者在第124頁又說:『而三焦到底是什麼器官,說實在我也不知道‧‧‧所以三焦經只是它整個或全身的奇經八脈來耦合而已。』

這兩段話由完全的篤定,到自認不知三焦為何物,矛盾至極!認為『三焦是人體所有的血管』,到完全的坦承不知道;對『三焦到底是什麼器官,說實在我也不知道。』末了又說三焦僅是『奇經八脈的耦合而已』;『耦合』真是個奇異的新詞兒,西方醫學有嗎?中醫是沒聽說或見過這樣奇怪的名詞。

千年以來,歷朝歷代對『三焦』一詞皆有不同的解釋,各有看法,亦多所爭議,至今又多了作者上面的論述,卻少了這一部分的科研過程證明所述,這段話許多人看完,也許輕忽帶過,但是,在臨床或治學的態度上,我們是無法『茍合』的,還是『耦合』的?※#@&*%???

接下來,我們謹就『三焦』一詞來導正視聽:以部位而言,古人以為『上焦』指的是胸膈以上的部位,指有形的臟器『心』、『肺』,所以戰國時代成書的中國醫學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篇》是這麼形容三焦的:「上焦如霧」。這是從心肺功能上指出其呼吸、輸佈的生理作用。這個「霧」的用字真的傳神到令人佩服!我想一般人都見過霧,似煙、似雨、身歷其中,感到虛無飄渺,肉眼可見、卻又不可捉摸,用來形容心肺的氣化濡養、溫燻周身臟腑的狀態,老祖宗真是太有學問了!


「中焦」指膈下、臍上的部位。含脾、胃、肝、膽等臟器。「中焦如漚」,指的是脾胃肝膽的消化轉輸作用。


「下焦」指臍下腹腔腸道系統、腎、膀胱、子宮、攝護腺等臟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以及腸道的排便作用、子宮的生殖作用。三焦總體的這些生理功能,實際上就是體內所有臟腑氣化功能的總合,氣化功能的發揮,有賴經絡正常的傳導。

概括而言,三焦的生理功能,其範疇包括呼吸調息、受納水穀、消化飲食及精微物質、輸送營養、生殖繁衍、排泄廢料等等。

『焦』字有『熱能』的意涵,是源自於『命門火』。三焦的實質自古迄今,一直就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絕非如作者所言:『三焦事實上就是人體所有的血管』那麼簡單而已。

『黃帝內經』‧《營衛生會篇》記載:『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中焦並於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扁鵲難經』主張三焦是「有名而無形」。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的《類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雲「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臍而上,貫於腦,‧‧‧』張介賓更進一步提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
明代另一位醫家 虞搏‧《醫學正傳》‧對三焦的論述:『三焦者指控子而言,‧‧‧總名三焦,‧‧‧其體有子膜在控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三焦即「網油」之謂。

唐容川《血證論》言三焦,謂:『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以上節錄古代醫學家的主要論點,綜而觀之,都尚無法全面的解釋三焦在人體行氣化綜合的機能,更況乎輕率的將三焦簡約的認定是『為人體所有的血管』而已!


第53頁:『氣感與神經』全段至54頁止

作者很明白是用西方「神經學」的角度來詮釋中醫針灸醫學裡的『得氣』現象。作者名之『氣感』之謂。自古針灸學裡向無『氣感』一詞,只有『針感』,甚至連『針感』這個詞兒都還是近世的新詞,在古代是沒有的。

作者在本段第二行說『當人體循環從好變成不好的時候,其過程會有從癢、酸、痛變成麻、木的五個階段,所謂的涼熱,只是在這些過程裡面的另外兩種感覺。‧‧‧不能只是認為酸麻脹痛是針灸的針感。』

無論是近代稱之為『針感』或是作者所謂的『氣感』,在針灸醫學裡,都是表示同一類狀態。也就是說當針刺入人體,施術者透過訓練有素的手法捻、轉、抽、按,在面對不同的症狀下,有不同的手法技巧,大陸多年前,有人寫過一本書叫『針刺手法一百二十種』;就是闡述針刺手法在臨床上的獨特性,而這些都必須是建立在『得氣→取得療效』之後,才能顯示出針刺手法的價值性。

這在針灸醫學的術語,稱之為『得氣』,不叫『氣感』,那麼,得氣的指標是什麼呢?就是進針後至行針間,患者主觀的感受,有酸、麻、脹、重、沉等感傳。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蒐集的『標幽賦』裡提到有關『得氣』的形容:『凡得氣,如魚吞鉤餌之沉浮,不得氣,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針灸過程中,『得氣』是取得療效必備之條件。『不得氣』肯定無療效!然而實際臨床時,即便得氣,都還未必能取得療效,更況乎不得氣!

第54頁第8行:「中醫氣功所講的得氣‧‧‧」對中國武術,我亦甚為崇敬,修習過數年,我有一忘年之交的太極氣功高手,年近七十,鶴髮童顏,真正是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在全球許多國家教授氣功與太極,還是我國政府指派出去的,慢說武術及氣功,我與他相知,從未由其口中說出『得氣』一詞。

為此,我特別鄭重其事問他:『氣功或太極裡有「得氣」這個說法嗎?』,他回說:『我自幼習武、教武,氣功講『練氣』、『養氣』,那有「得氣」之說?一生前所未聞之也!』。

其實,就是中醫也不講『得氣』,所以上述這句話毫無根據,全世界只有針灸醫學才講『得氣』的。

什麼叫「燒山火」、「透天涼」?作者認為只是在酸麻脹重沉以外的另兩種感覺而已!(51頁氣感與神經第3行)

每個行業都有頂尖的佼佼者,也有鴉鴉烏的混飯者,自古至今,針灸界的神手,多如過江之鯽,家師 朱明清、已故師伯
邱茂良、師祖陸瘦燕皆當之無愧!後二者尚且是中國認證的當代『針灸第一好手』,對手法的掌握,於寒症當予熱感;於熱症當予涼感,可以說已達『出神入化』之境。

猶記十五年前與師伯邱茂良於南京中醫大學,敬聆聽他對「燒山火、透天涼」的心得講述,今將當時所記,略陳於下:

『我一生臨床經驗所得,總結『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其成敗的主要關鍵在於:

1. 進退針的層次、轉針的幅度、速率的快慢、指力的輕重,均要嚴格掌握,及至一絲不茍。

2. 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才開始動作。

3. 必須告知患者留意針感,並集中精神,細細體會,不要暗示。

4. 臨床上,燒山火適宜於寒症或陰虛病例;透天涼則適合熱症或陽虛病例。


務必要嚴格做到以上四點,手法成功的機會較多,而且在臨床上顯示,熱感與涼感的產生,往往與得氣時的針感性質有關係。在酸脹針感的基礎上,往往可以出現熱感,在沉重針感的基礎上,往往可以出現涼感,至於涼熱感應出現的部位,因人而異。

有些人會出現在下針點穴位開始逐漸擴散,有的出現在肢端,有的針感極佳的患者,會出現在患側。』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將這種針灸醫學裡最神奇的功夫,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我個人浸淫針灸醫學歷二十寒暑,尚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如此細膩上乘之技巧,作者把涼熱二感說成如此輕率,是有不得不有所批駁也!

學習針灸雖不難,但『燒山火』、『透天涼』這種上乘工夫,要將涼、熱感操縱`到『得心應手』境界的,都幾乎是下了數十年苦功的佼佼者。絕非如作者所言『僅僅是酸麻脹重之外的另兩種感覺而已』。

第92頁第三行末以下至本段完結。作者寫道『脾臟的功能主要是代謝紅血球,其他的功能並沒有這麼重要。‧‧‧傳統中醫只看十二經絡,而臟器是附在經絡上面的‧‧‧所以能治的也是循環病‧‧‧』。

數年前李前總統登輝曾罹患脾臟發炎的問題,引起傳媒關切,並訪問某大醫院(太大了!大得不像話,這類團體是無人敢批評的,他們常有「自我神格化」的傾向。)某資深醫師(名字沒注意,也不值得注意)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脾臟就像人體的垃圾場,如果有惡化,可以考慮切除』等語。這位名醫其實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脾臟是沒有實質用途的器官,有什麼風吹草動,大不了切了,還省事些!』所以才會用『垃圾場』這樣卑夷的語調與態度,來看待『脾臟』這個器官。

脾臟,西方醫學說是人體內體積最大的器官,神造世人,會造出一個那麼大、又沒啥用處的,像垃圾場那樣又臭、又髒、又沒用的器官?!然後一發炎或一破裂,就想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反正沒脾又不死人!

上網去看看中國醫學對脾臟、脾經的認知與敘述吧!作者所謂『脾臟的功能「主要是」代謝紅血球,其他功能「並不是那麼重要」』,這段話不但偏執,而且無知的、小覤了脾臟、脾經,在人體整體功能、運作裡,這麼居於重要地位的一個系統!

又說『傳統中醫只看十二經絡,而臟器是附在經絡上的‧‧‧所以能治的也是循環病』,請問作者,是那位豬八戒告訴你:中醫治病只看十二經絡的?又是哪位仁兄告訴你『臟器是「附在經絡」上』的?

再說一次!誰說中醫只能治循環病來著?!自古至今,中醫就是一個全人的醫學,嚴謹說來,中醫是不分科的。不僅治人的身、心,甚至是形而上的『靈』的層次,中國醫學都認為同等重要!一定要分什麼科的話,那麼,隨便以現代醫學的名詞來說,中國醫學能治的症狀就有:

『氣的樂章』讀後感

致 臺北醫學大學 林佳谷教授 暨公衛系同學


去年底在貴繫上完了針灸課程後,林教授突然提及『氣的樂章』這本書,「希望我看看這本書,是否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我在思緒匆忙、又不穩定的狀態下,爽快的答應了!從應允的那一刻,說句心裡的話,我開始有點後悔;怎麼說呢?因為我較偏好閱讀工具類、實務類的書籍,除非實際需要,太偏理論性的著作,我甚少翻閱。

『氣的樂章』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朋友送的,但是將它「束之高閣」已超過四、五年以上,沒去細讀它,是因為我個人較為忙碌、且不愛讀這類書的因素使然,我自幼習針,深知中國醫學之神奇與奧妙,也觀察到中醫之沒落,與從業者的缺乏自信有關。這些日子因為林佳谷教授的一句矚咐,否則這本『氣的樂章』,大概我一輩子都不會去讀它。

中醫及針灸一直就是一門超越時空、超早熟於現代科技所能理解及驗證的超科技醫學。可惜的是舉世風靡、崇敬,並競相學習的中華文化瑰寶,在海峽兩岸皆有一部分醫界人士予以詆毀、否定,即便是中醫從業者,亦對自身醫學的優越性,缺乏基本的瞭解與信心,充其量,就當祂是一份餬口的工具,與虛榮的頭衘而已!

我與作者素昧生平,這本『氣的樂章』據說是華人社會的暢銷書,大概已經刷了好幾刷了!但是依稀記得
林佳谷教授交代我的一句話:『我希望由你從事針灸、鑽研中醫,近二十年的角度,來幫我看看,這本書值不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

在此,我也必須說林教授真的可稱之為『良師』,韓愈慨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他對貴系同學的期許與費心,令我頗為感動,這也是我願意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唯一的理由,因為作者及寫序者、搭配研究的醫界賢達,有些雖已仙逝,但活著的還不少呢!寫得越多就失禮、得罪的越多,但是林教授是值得我尊敬的長輩,就豁出去再説了。

書中提及的『共振理論』是本書的骨幹思想,以諧波、壓力波、頻率來說明古老中國醫學『經絡循行』的理論。

作者提出對『經絡』的詮釋:『經絡就是某種特定頻率的「血壓力波」與周圍組織、神經、器官所形成的「動脈共振樹」,氣帶動血沿著經絡傳遞。為「血壓力波沿著樹狀結構傳遞的共振現象」』。這一段敘述,基本上,就是將古老的中醫學術裡,有關『經絡』的理論思想,透過以「現代科技人」的語言模式,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說明。總體來說,我個人是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這項科研成果的。

雖然我接下來會有相當直接的批駁,但整體來講,這本書是有值得肯定之處,可是有許多地方,是必須批駁且嚴肅指出的!古聖先賢的學問瑰寶,內容上,容或有許多與現代真實情況,產生脫節或矛盾之處,現代人除了在繼承的角色上,尚必須更進一步做修正、改良、整理,讓數千年寶貴的醫學理論,除了代代相傳,還須不停進展並發揚光大。

首先,本書第23頁提出:「高血壓的發生是因為缺氧」,「打鼾也是因為氧氣吸入不夠」。『CNN的報導印證了理論』。作者與CNN記者皆明顯犯了『倒果為因』之誤。

以中醫論點來說:高血壓、打鼾皆是「結果」,「缺氧」只是形成這類症狀的其中一個「結果」罷了;注意:是結果,不是原因。高血壓的病因是「肝陽上亢」為主因(還必須結合其他兼症)。而打鼾除了缺氧的「結果」之外,實則導因於體內水氣停滯,致鼻咽、腔及上顎組織、懸垂雍、舌體因積水而腫脹,使鼻腔及氣管通道變窄,致呼吸不暢,心肺必須加大做工的能量,呼吸壓力增大,鼾聲便由之而起(這就像吹口哨,必須噘起嘴唇,讓空氣壓縮在一個小孔,並用力向外推擠),中醫謂之「水濕內停」。臨床上屬高血壓的(前者)治則「疏肝利膽、平肝潛陽」,打鼾(後者)治則以「清熱利濕、健運脾陽」,都取得極為滿意的療效。

但是上面所說的引起高血壓的「肝陽上亢」,與導致打鼾的「水濕內停」,都還是結果,不是原因。這類疾病的發生,都是長期的不正確的飲食、不良的生活習慣、過度情緒壓力的負面累積而致,這才是真正的病因。

第26頁第一段末:要治療現代病,我們只需針對一個共同的「因」→血液循環。中醫論點:致病之因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內因傷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傷於外邪:風、寒、暑、濕、燥、火。不內外因屬於意外之傷:蟲蛇螫噬、跌僕撞擊、燙傷溺水、轉筋落枕、藥物中毒等等。

不良的『血液循還』為疾病最終的「結果」,而非疾病產生的「病因」。要有良好的血循,須仰賴全身經絡、臟腑、奇恆之腑、奇經八脈的透過『氣機』的協調運作,而這些組織既能健運臟腑,卻也是致病之因,可以說致病之因恆有多端,絕非一個血循就能概括的。

第26頁第2行「治『循環的病』是中醫的專長」,真實情況:治『循環病』只是中醫其中一項小小的專長罷了。

第29頁後段述及:『西醫的專長是危機處理』。實則未必!目前實際情況是:即便病人感到很不舒服,很努力說明自身的感覺,但是如果檢驗報告看不出異常,西醫通常主觀認定你沒病,也拿不出治療計劃。

因為過度依賴儀器及數字的結果,而往往導致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等病情惡化到已達「危機」再「處理」結果是→切除感染或潰爛的器官,做完了不可逆的措施之後,通常家屬或病患會聽到一句話:『還好你送來得早,要是再晚個幾分鐘,那後果就‧‧‧‧』。

所以,你慶幸得救之餘,感激涕零都來不及了,那還會去想到:『一路走來所有定期檢查,一樣也不曾少過,有任何不舒服時,不但乖乖就診,服了幾年的藥,也從來不敢斷過,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切掉自己寶貴的器官?』

台灣有多少沒膽的人?肝剩一半的人?缺胃少腎的?缺胳臂少腿的?在疾病發展的初期階段,是怎麼被誤判、誤治、延誤至最終,不得不以手術、電療、化療、放療收場的呢?

但是西方醫學不可否認的,還是有一些危機處理的強項,是中醫比不上的,大約有以下類別:輸血及補充液、蛇毒血清處理、外科手術、檢驗醫學、眼科、牙科成就、高壓氧成就、疫苗的科研成果‧‧‧‧等等。

因此務實瞭解西醫的優點,再加以適當的運用,對病患是較為有利的。而中醫對於危機處理,縱橫古今,醫案如山,時至今日,卻少有人知,即便是中醫從業者,大多數對此一部分亦茫茫然,也不敢相信中醫有危機處理的能力。但事實是:『危機處理』自古以來即是針灸醫學、內科方劑學發展過程中的強項。這一部分,作者與搭配研究的前輩們就缺乏深入的瞭解了。

第51頁:外治經絡、內實五臟「全段。
作者認為中醫強調「經絡外治」,而不強調針對臟腑的直接內治。事實是:無論內外治,中醫師皆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大前提下,針對疾病的屬性、形態、表現、證象,來訂出「戰略」→即是中醫所謂的『治則』。內治的『方劑』與外治的『針灸』皆屬於『治方』,也就是「戰術」。戰略是作戰時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不能輕易改變的,但是戰術是通則,必須靈活運用,高明的中醫師,在臨床面對危急重症或疑難怪症時,斷無僅僅執著於強調何種治法之外,皆予以否定之理。

簡單的來說;中醫微妙處即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與西方醫學『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來面對所有的病患,理念上的差異太大了!中醫向來強調「世上無相同的二個病人」,即便同病亦需求其所異,因此『辨證論治』執行了數千年,其實總括一字,就在一個『活』。而且更將戰術(治法)發揮至淋漓盡緻時,治病已經形同藝術,所以數年前,我在心儀於中醫之神奇之餘,曾閒來作詩一首頌之:


法無定法 方無定方

藥無常品 醫無常方

病無常形 治無不治

針不泥古 藥不拘方

乃得醫道之妙也

第51頁第一段末:『三焦或上、中、下焦事實上就是人體的所有血管』。

上面這段論述,作者的語氣是極有把握又肯定的。但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但是作者在第124頁又說:『而三焦到底是什麼器官,說實在我也不知道‧‧‧所以三焦經只是它整個或全身的奇經八脈來耦合而已。』

這兩段話由完全的篤定,到自認不知三焦為何物,矛盾至極!認為『三焦是人體所有的血管』,到完全的坦承不知道;對『三焦到底是什麼器官,說實在我也不知道。』末了又說三焦僅是『奇經八脈的耦合而已』;『耦合』真是個奇異的新詞兒,西方醫學有嗎?中醫是沒聽說或見過這樣奇怪的名詞。

千年以來,歷朝歷代對『三焦』一詞皆有不同的解釋,各有看法,亦多所爭議,至今又多了作者上面的論述,卻少了這一部分的科研過程證明所述,這段話許多人看完,也許輕忽帶過,但是,在臨床或治學的態度上,我們是無法『茍合』的,還是『耦合』的?※#@&*%???

接下來,我們謹就『三焦』一詞來導正視聽:以部位而言,古人以為『上焦』指的是胸膈以上的部位,指有形的臟器『心』、『肺』,所以戰國時代成書的中國醫學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篇》是這麼形容三焦的:「上焦如霧」。這是從心肺功能上指出其呼吸、輸佈的生理作用。這個「霧」的用字真的傳神到令人佩服!我想一般人都見過霧,似煙、似雨、身歷其中,感到虛無飄渺,肉眼可見、卻又不可捉摸,用來形容心肺的氣化濡養、溫燻周身臟腑的狀態,老祖宗真是太有學問了!


「中焦」指膈下、臍上的部位。含脾、胃、肝、膽等臟器。「中焦如漚」,指的是脾胃肝膽的消化轉輸作用。


「下焦」指臍下腹腔腸道系統、腎、膀胱、子宮、攝護腺等臟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以及腸道的排便作用、子宮的生殖作用。三焦總體的這些生理功能,實際上就是體內所有臟腑氣化功能的總合,氣化功能的發揮,有賴經絡正常的傳導。

概括而言,三焦的生理功能,其範疇包括呼吸調息、受納水穀、消化飲食及精微物質、輸送營養、生殖繁衍、排泄廢料等等。

『焦』字有『熱能』的意涵,是源自於『命門火』。三焦的實質自古迄今,一直就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絕非如作者所言:『三焦事實上就是人體所有的血管』那麼簡單而已。

『黃帝內經』‧《營衛生會篇》記載:『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中焦並於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扁鵲難經』主張三焦是「有名而無形」。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的《類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雲「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臍而上,貫於腦,‧‧‧』張介賓更進一步提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
明代另一位醫家 虞搏‧《醫學正傳》‧對三焦的論述:『三焦者指控子而言,‧‧‧總名三焦,‧‧‧其體有子膜在控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三焦即「網油」之謂。

唐容川《血證論》言三焦,謂:『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以上節錄古代醫學家的主要論點,綜而觀之,都尚無法全面的解釋三焦在人體行氣化綜合的機能,更況乎輕率的將三焦簡約的認定是『為人體所有的血管』而已!


第53頁:『氣感與神經』全段至54頁止

作者很明白是用西方「神經學」的角度來詮釋中醫針灸醫學裡的『得氣』現象。作者名之『氣感』之謂。自古針灸學裡向無『氣感』一詞,只有『針感』,甚至連『針感』這個詞兒都還是近世的新詞,在古代是沒有的。

作者在本段第二行說『當人體循環從好變成不好的時候,其過程會有從癢、酸、痛變成麻、木的五個階段,所謂的涼熱,只是在這些過程裡面的另外兩種感覺。‧‧‧不能只是認為酸麻脹痛是針灸的針感。』

無論是近代稱之為『針感』或是作者所謂的『氣感』,在針灸醫學裡,都是表示同一類狀態。也就是說當針刺入人體,施術者透過訓練有素的手法捻、轉、抽、按,在面對不同的症狀下,有不同的手法技巧,大陸多年前,有人寫過一本書叫『針刺手法一百二十種』;就是闡述針刺手法在臨床上的獨特性,而這些都必須是建立在『得氣→取得療效』之後,才能顯示出針刺手法的價值性。

這在針灸醫學的術語,稱之為『得氣』,不叫『氣感』,那麼,得氣的指標是什麼呢?就是進針後至行針間,患者主觀的感受,有酸、麻、脹、重、沉等感傳。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蒐集的『標幽賦』裡提到有關『得氣』的形容:『凡得氣,如魚吞鉤餌之沉浮,不得氣,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針灸過程中,『得氣』是取得療效必備之條件。『不得氣』肯定無療效!然而實際臨床時,即便得氣,都還未必能取得療效,更況乎不得氣!

第54頁第8行:「中醫氣功所講的得氣‧‧‧」對中國武術,我亦甚為崇敬,修習過數年,我有一忘年之交的太極氣功高手,年近七十,鶴髮童顏,真正是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在全球許多國家教授氣功與太極,還是我國政府指派出去的,慢說武術及氣功,我與他相知,從未由其口中說出『得氣』一詞。

為此,我特別鄭重其事問他:『氣功或太極裡有「得氣」這個說法嗎?』,他回說:『我自幼習武、教武,氣功講『練氣』、『養氣』,那有「得氣」之說?一生前所未聞之也!』。

其實,就是中醫也不講『得氣』,所以上述這句話毫無根據,全世界只有針灸醫學才講『得氣』的。

什麼叫「燒山火」、「透天涼」?作者認為只是在酸麻脹重沉以外的另兩種感覺而已!(51頁氣感與神經第3行)

每個行業都有頂尖的佼佼者,也有鴉鴉烏的混飯者,自古至今,針灸界的神手,多如過江之鯽,家師 朱明清、已故師伯
邱茂良、師祖陸瘦燕皆當之無愧!後二者尚且是中國認證的當代『針灸第一好手』,對手法的掌握,於寒症當予熱感;於熱症當予涼感,可以說已達『出神入化』之境。

猶記十五年前與師伯邱茂良於南京中醫大學,敬聆聽他對「燒山火、透天涼」的心得講述,今將當時所記,略陳於下:

『我一生臨床經驗所得,總結『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其成敗的主要關鍵在於:

1. 進退針的層次、轉針的幅度、速率的快慢、指力的輕重,均要嚴格掌握,及至一絲不茍。

2. 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才開始動作。

3. 必須告知患者留意針感,並集中精神,細細體會,不要暗示。

4. 臨床上,燒山火適宜於寒症或陰虛病例;透天涼則適合熱症或陽虛病例。


務必要嚴格做到以上四點,手法成功的機會較多,而且在臨床上顯示,熱感與涼感的產生,往往與得氣時的針感性質有關係。在酸脹針感的基礎上,往往可以出現熱感,在沉重針感的基礎上,往往可以出現涼感,至於涼熱感應出現的部位,因人而異。

有些人會出現在下針點穴位開始逐漸擴散,有的出現在肢端,有的針感極佳的患者,會出現在患側。』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將這種針灸醫學裡最神奇的功夫,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我個人浸淫針灸醫學歷二十寒暑,尚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如此細膩上乘之技巧,作者把涼熱二感說成如此輕率,是有不得不有所批駁也!

學習針灸雖不難,但『燒山火』、『透天涼』這種上乘工夫,要將涼、熱感操縱`到『得心應手』境界的,都幾乎是下了數十年苦功的佼佼者。絕非如作者所言『僅僅是酸麻脹重之外的另兩種感覺而已』。

第92頁第三行末以下至本段完結。作者寫道『脾臟的功能主要是代謝紅血球,其他的功能並沒有這麼重要。‧‧‧傳統中醫只看十二經絡,而臟器是附在經絡上面的‧‧‧所以能治的也是循環病‧‧‧』。

數年前李前總統登輝曾罹患脾臟發炎的問題,引起傳媒關切,並訪問某大醫院(太大了!大得不像話,這類團體是無人敢批評的,他們常有「自我神格化」的傾向。)某資深醫師(名字沒注意,也不值得注意)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脾臟就像人體的垃圾場,如果有惡化,可以考慮切除』等語。這位名醫其實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脾臟是沒有實質用途的器官,有什麼風吹草動,大不了切了,還省事些!』所以才會用『垃圾場』這樣卑夷的語調與態度,來看待『脾臟』這個器官。

脾臟,西方醫學說是人體內體積最大的器官,神造世人,會造出一個那麼大、又沒啥用處的,像垃圾場那樣又臭、又髒、又沒用的器官?!然後一發炎或一破裂,就想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反正沒脾又不死人!

上網去看看中國醫學對脾臟、脾經的認知與敘述吧!作者所謂『脾臟的功能「主要是」代謝紅血球,其他功能「並不是那麼重要」』,這段話不但偏執,而且無知的、小覤了脾臟、脾經,在人體整體功能、運作裡,這麼居於重要地位的一個系統!

又說『傳統中醫只看十二經絡,而臟器是附在經絡上的‧‧‧所以能治的也是循環病』,請問作者,是那位豬八戒告訴你:中醫治病只看十二經絡的?又是哪位仁兄告訴你『臟器是「附在經絡」上』的?

再說一次!誰說中醫只能治循環病來著?!自古至今,中醫就是一個全人的醫學,嚴謹說來,中醫是不分科的。不僅治人的身、心,甚至是形而上的『靈』的層次,中國醫學都認為同等重要!一定要分什麼科的話,那麼,隨便以現代醫學的名詞來說,中國醫學能治的症狀就有:


(1)『傳染病』:如流感、肺結核、頸淋巴結核、傳染性與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腸病毒、流行性出血熱、痢疾、食物中毒、麻疹、各型腦炎、腮腺炎、白喉、百日咳、小兒麻痺及後遺症‧‧‧‧。

(2) 『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哮喘、急慢性肺炎、肺膿瘍、肺氣腫、胸膜炎、肺水腫‧‧‧。

(3)『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慾不振、大食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潰瘍、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便秘、腹瀉、腸梗阻、肝硬化、腹水、肝膿瘍、膽石症、胰腺炎、膽囊炎‧‧‧。

(4)『循環系統疾病』:如心力衰竭、末稍血循障礙、心悸亢進、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瓣膜症、動脈硬化、高、低血壓、心肌炎、高血脂‧‧‧。

(5) 『血液系統疾病』:如貧血、白血病、過敏性紫癜、出血性疾病‧‧‧。

(6)『泌尿系統疾病』:急慢性腎炎、水腫、腎盂炎、腎功能衰竭、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結石、蛋白尿、前列腺炎)、尿失禁、遺尿、尿崩症、夜尿、頻尿、遺精、早瀉、性機能減退、陽萎‧‧‧。

(7)『內分泌系統及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營養不良、甲狀腺腫、甲亢、甲低、類風濕、紅斑性狼瘡、痛風、各型關節炎‧‧‧。

(8)『神經系統疾病』:各類型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各類型頭痛、僵直性脊椎炎、胸脅痛、腦鳴、顏麻、癲癇、多汗症、重症肌無力‧‧‧。

(9) 『精神疾病』:各型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健忘、多夢、難眠、失眠、精神分裂症、歇斯底理症、

(10)『運動系統及風濕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手足麻痺、肩周炎、腰、背、腿痠痛、髖關節炎‧‧‧。

(11)『雜病』:不明原因之高熱、暈眩、惡寒、倦怠、中暑‧‧‧。

(12) 『婦科』:月經不調(超前、衍期、量過多、過少、血塊、痛經、閉經、淋漓不斷、乳房脹痛‧‧‧)、妊娠惡阻或水腫、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胎位不正、難產預防、產後惡露不止、胎盤滯留、產後淤血腹痛‧‧‧。

(13)『婦科雜病』:炎、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瘤、朊巢巧克力囊腫、輸朊管炎、子宮脫垂、各色帶下、乳腺癌、不孕症、陰道炎、子宮頸炎或糜爛‧‧‧。

(14)『外傷科』:瘡瘍不斂、敗血症、疔、瘡、癰、癬、皮膚外傷、異位性皮膚炎、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疝氣、乳腺炎、盲腸炎、睪丸炎‧‧‧。

(15)『肛門直腸科』:內外痔、直腸膿瘍、肛周炎、肛門瘻管、肛裂‧‧‧。

(16)『眼科』:目赤腫痛(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炎、鞏膜炎、青光眼、視網膜炎、)、複視、近視、目乾濇 、見風流淚、畏光‧‧‧。

(17) 『耳科』:中耳炎、外耳道炎、耳下腺炎、暴聾、耳鳴、重聽、聽力減退‧‧‧。

(18)『鼻科』:酒糟鼻、過敏性鼻炎、鼻塞、鼻蓄膿、肥厚性鼻炎、噴嚏不止、鼻瘜肉、涕出不止‧‧‧。

(19)『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失音、嘶啞。

(20)『口腔疾病』:口腔炎、口角炎、口角長期潰瘍不斂、舌炎、唇腫、牙痛、牙齦腫、痛、出血、牙根鬆動、牙周病‧‧‧。

唉!夠多了吧?以上還只是例舉而已, 說來話長,但至少請作者瞭解,『循環系統的疾病』只不過佔了中醫治病範疇的其中一小項罷了!汝屬井蛙之見,特耑此述之,以正視聽!

懶得寫那麼多,請上網搜尋,看看中醫的『陰陽學說』、『臟腑學說』、『五行學說』、『經絡學說』、『中醫基礎學』。等看過了這些基礎,並建立初步的概念,就會知道,為什麼我會受不了,不說說你,並為中國醫學講一講公道話,則枉為炎黃子孫也!

第176頁中段『但是科學中藥有一個缺點‧‧‧因為考慮到成本,所以用的藥材可能不是最高品質的‧‧‧』全段。所有中醫藥從業者皆知,政府在中西醫藥的所有措施上,是『重西輕中』,兩岸皆然。對科學中藥廠的規定、限制、管控,甚至罰則,非實際經營者怎知『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滋味。

一個科學中藥廠的設立,動輒數億、甚至數十億台幣,國內較知名的大廠如科達、勝昌、順天、港香蘭‧‧‧,莫不有如此之規模。

這些藥廠從藥材集散地的選材起始,就一定有一套自己的檢驗、品管的高標準,舉凡如農藥、重金屬的殘留容許值、藥材品相的嚴格分級篩選,過程的嚴謹,往往超過官方的要求許多,很簡單,一個動輒數十億的廠,禁不起一丁點負面的官方檢驗報告,如再透過媒體大力放送,往往元氣大傷,這是誰都承受不起的商譽損害!

以國內目前最具規模的『勝昌製藥廠』為例,臺北縣中和市的總廠投資金額約5-6億元台幣,在桃園中壢新屋的新廠,投入的金額更高達30億元。

這些大廠會為了要如作者所言:為了『考慮到成本』,而藥材『可能』不是最高品質的?而且,低劣藥材吃進肚子裡,消費者與中醫師最清楚,那一個白痴藥廠敢幹這檔子腦筋短路的蠢事?!

如果有人說:『景氣不好,為了「考慮成本」,勞斯萊斯車廠、賓士廠、積架廠等一流車廠,將與某平價XX汽車廠合作,除了車外殼自產,其餘零件將由平價車廠生產供應,以「降低成本」』。你認為勞斯萊斯、賓士還會有人要嗎?

台灣二、三線以下的藥廠有很多,這些藥廠的品牌,甚至是名不見經傳、聽都沒聽過的,即便是連菜市場裡的中藥房都不會去用的,賣去那兒呢?我想稍有點瞭解的人,都會知道,這類基於成本考量的低等藥材,它的銷售通路在那裡,作者不知道的話,可以找幾個認識的執業中醫師問問,就知道了!銷售量還滿可觀。但報價只有一線藥廠牌價的二三折而已,不但得標,扣除公關費還能有利潤呢!再說下去更多,得罪的更多,就此打住!

第112頁大標題『各經與絡不重疊,又與神經相鄰』

作者寫道『經絡中沒有兩條經可以重疊。‧‧‧所以兩條經絕對不能相碰,一相碰的話,就違反數學定理‧‧‧即使我們看到經絡掛圖上畫的好像經過同一個位置,其實一個是深的,一個是淺的,而不是在同一個位置,沒有一個穴道是兩條經都經過的』。

這是一段爭議性最大的文字敘述!我不瞭解,當初這些與作者合作的中醫界的幾位大老們,有沒有仔細看過這段話,如果沒有,則是『失之草率』,如果有看過,卻無任何意見,這是『尊輩不長』,恕當晚輩的,無以敬之!而且所謂『經絡相碰即違反數學定理』一說,更令人有啼笑皆非之感,「相碰」二字失之輕侮、怪誕,以『數學定理』比擬『經絡學說』之奧深,更突顯其不足與荒謬!

自古以來,針灸醫學就有『交會穴』一詞,1987年第一屆世界針灸大會在北京召開,就有歐洲愛好針灸界人士提出,以「克利安照相術」證實『針刺三陰交,所產生『氣的傳導』流竄路線,完全符合『針灸銅人』上肝、腎、脾經所標示的走向!『交會穴』的定義:兩條以上的經脈互相交會的俞穴,特點是一穴往往屬兩經或數經。因此,在臨床應用上得知,一般這類型的穴位性質,都能主治本經、及與之交會的他經所主治的病症。傳統穴位中的交會穴,超過一百個以上。


例如:

三陰交:肝、腎、脾經交會穴

人 中:手、足陽明及督脈交會穴

臑 俞:手太陽、足太陽、陽蹺、陽維脈交會穴

地倉:手、足陽明、任脈、陽蹺脈交會穴

肩井:手、足少陽、陽維、足陽明交會穴

以上信手撚來列舉五穴,尚有一百以上就不再贅述。


『經絡學說』是針灸醫學的骨幹、中心思想,可以說如果脫離了『經絡學說』,針灸醫學猶如一個人被抽離了骨架,成了一具只能呼吸的植物人!看起來還是個人,卻是個幾乎完全不能動的人!


海峽兩岸近二十年來陸續有人提出『神經針刺學』的理論,並在十多年來的推廣以來,儼然蔚成一股風潮,幾年前有機緣至北京一行,並能親眼、近距離一見以「針刺神經」來取得療效的完整過程,並由創始人講解其自創的『XX針』,大約講述幾個小時就結束了。最重要的是:對『經絡學說』是完全避而不談。中心思想強調:針刺肢體深層神經,並須引起強烈「觸電」感,迅即出針。由進針、行針、出針,整個過程不及五秒。


我為什麼特別來提這一段往事呢?因為他的理論是植基於西方醫學的「神經學」,幾乎不談『經絡學』,當下只求取得『療效』,而且恢復度即便是僅兩成,病患在針刺後,疼痛度消退的感覺,是極模糊的,也算『取得療效』。


最常發生的情況,就是所取得的療效,基礎不鞏固,不數日即復發如故者,比比皆是。因為他基本上也不談『辨證論治』,診斷超快,病人口述自覺症狀,由助理醫師先瞭解後轉述十數秒,聽畢,立即下針,快則快矣,但『根本問題』幾乎都沒交代,就跳至下一床患者,一個早上針個百來個病人,不是難事,也因為太有名了,病患如過江之鯽,有句俗話:『人的名、樹的影』還真是挺貼切的。
但是,我們還是感慨的認為:離開經絡學說,針灸醫學直如無根之浮萍也!


第151頁『循環管控與脈診原理』第一行:『看診主要用儀器,沒有儀器幫助的話,是很難達到精確的程度』。中國醫學及針灸醫學綿延數千年,活人無數,古來有那個大醫是強調『精確』的?也因為這樣,常有人揶揄中醫,看病靠三頭:指頭、枕頭、筆頭。


大多數時候,中醫及針灸,驗收療效的方法,都是以『尊重病人的主觀感受』為主,因為不靠儀器,就沒有數字,所以就談不上『精確』二字,捨「有觸感」的「脈診」而用「脈診儀」,這樣仰賴、依靠儀器的中醫功夫,遠遠悖離了「人性化」的中醫本質,只有漸漸退步而不自知,我不知道脈診儀的體積有多大,但是要全天候背著它,不要說出國旅遊,即使在住家附近,也不太可能隨身攜帶吧?!而且要插電吧?!因此,也有人調侃西方醫學:一停電,醫生就不會看病了!中醫看病是不太會受時空及環境因素所限制的,長期使用脈診儀,一旦習以為常,一停電,這位中醫師大概要停止看診,為啥?等電來呀!就好比長期用電子計算機,有一天沒了這個機器,加減乘除也生疏了,甚至不會了!


第156頁『子午流注』可能是微循還現象?文中第一段末倒數第三行‧‧‧『我們量過人體二十四小時脈的變化,但是沒有看到子午流注。換句話說,書上說淩晨三點到五點是肺經,我有個學生真的半夜叫人來量,並沒有看到三點到五點的時候第四諧波有上升的現象。』


『子午流注』解釋起來會耗太多篇幅及時間。上網找一找就全明白了!


你這個當老師的不求甚解也就罷了,居然還指導你的學生,三更半夜不睡覺,拿著粗糙的儀器,想用它來量老祖宗的超早熟、超科學的智慧?!至於作者說『子午流注應該、可能是微循環現象』做為本段結論,反正作者也是承認用猜的,就不予置評了。


第157頁『針灸與調氣』第二行『針上灸與直接灸其實並無不同』‧‧‧『十針九瀉』‧‧‧『就治病的立場而言,針與灸的結果並無差異』。『凡存在必有需要』,『針上灸』與『直接灸』、『針刺法』,分別被前人發明,並同時運用於臨床數千年,就我個人臨床及教學二十年的經驗與體會,以上三種,都是有獨立的思想理論、操作規範、治療範圍、禁忌說明等,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治療學上也都各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這些我說的話,作者都可以在坊間書局裡,隨便翻翻,就能找得到的,以上這些各有主題的論述著作,包你看到眼花撩亂、目瞪口呆,奉勸作者,好好徹底弄清楚、搞明白;也請遵守一個做學問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學者的人格特質,請注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所謂『針與灸,就治病的立場而言,其結果並無差異』,開啥玩笑?!就任何一個海峽兩岸的臨床中醫師而言,『針』與『灸』的差異太不相同了!目的與取得的療效也迴然相異!這樣既粗糙又草率的論點,在務實的角度上來講,是完全偏離事實,也站不住腳的。


又『十針九瀉,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帶有以『先知者』、『針灸前輩』者的姿態,警示初習針入門的味道!作者不是中醫或針灸的臨床工作者,卻沒有經過任何實際驗證,足以來說明為什麼『十針九瀉』?任何一種醫學,離開了『補瀉』,就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包含著中西醫學的!


汝可知何謂補瀉乎?乃『不足則補之,有餘則瀉之。』當一個送進西醫急診室的病人,正處在極度高熱的危急情況,所有措施一定是朝著『體溫恢復正常』為操作準則,不打退燒針,難道還吃麻油雞?這就是『瀉』呀!


病人長期營養不良,外傷失血、全身冰冷,醫生不打營養針、補充液、輸血,難不成要打抗生素?這些就是『補』呀!


單用針怎麼補?不會!是嗎?不是要你到書店逛逛,找些書來琢磨琢磨的嗎?


不提歷代神針,我只是中華民族針灸界,一介無名、微小的人物,我一向出國只帶一把長短針,置於行李箱,在飛行途中、荒郊野外,數十多年來,已數不清救活多少素昧生平的華人、外國人。


特別說明,只帶一把針,既無艾條、艾粒,又不可能有各類中藥,難道二十多年來,所有的危急病人,被我於頃刻間救活的,我只用瀉法?唉!燕鵲豈知鴻鵠之能?


透過正確的教育指導,針灸醫學的確是很容易上手的,但是,易學難精,可也不是如作者所講的,那麼粗淺的『十針九瀉』。這根針在不同針刺手法水準的人,行針之下,要補要瀉,高手是可以『意到、力到、氣到』其結果及療效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二十年前,我做了一首『行針歌』,是由太極拳法的『行拳訣』改編而來:

手若擒龍天池動 勢如握虎山河搖

意沉丹田歸大海 金針九曲似遊龍

泰山崩前色不改 糜鹿興右目不瞬

力透指間意從容 吞天接地氣如虹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介籍籍無名的平凡百姓,都能有此功夫,更遑論古往今來的大醫、神手、能人乎!


第168頁『二十八脈相只是九牛一毛』段落之第三行:『八綱就是表、裡、虛、實、寒、熱、燥、濕』八個原則。


作者犯的最粗糙的錯,就是把中國醫學最精彩的部分,都沒搞清楚,最簡單的『八綱』都弄錯了,『八綱』裡什麼時後冒出個『燥、濕』來著?!


拜託!『燥、濕』是致病之因裡的『外因』,屬『六淫』的範疇:『風、寒、暑、濕、燥、火』。『八綱』是中醫獨特的診病模式,是指導著『四診』,也是中醫基礎的理論所在。


『四診』做為診病的「手段」,『八綱』做為『四診』診病過程的「指導原則」,『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兩岸中醫系,一年級第一學期,就要灌輸的基本概念,就是『陰陽學說』,稍涉獵中醫的門外漢也都知道。


八綱裡,又以陰陽為首,可以說『陰陽統領八綱』。陰陽學說是基礎中的基礎,不明白陰陽學說,連中醫之門都還未入呢!


唉!實在掩卷嘆息!168頁以後不必再讀了!對了!作者數次提及『阿是穴』,敢問『阿是穴』何解之?怎麼來的?臨床上如何用之?『阿是穴』的治療範圍?操作手法?禁忌內容?醫案舉例?


兩岸真正懂『阿是穴』的人不多,用得好的更少,用到得心應手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可以直接告訴作者:您所瞭解的『阿是穴』,恐怕是誤知、誤解後的皮毛罷了!


對了!榮總前針灸科主任
鍾傑博士,在十多年前出過一本『阿是穴圖解』,寫得相當有水平。而很不巧,我個人鑽研『阿是穴』至今歷二十載,1997年北京第十屆世界針灸大會,除了以『阿是穴的探索與體驗』為發表主題,還應眾多與會針灸同道盛情敦促,進行了數十分鐘的現場『阿是穴』針刺示範與講解。


告訴你這一段,是怕你那一天心血來潮,又要寫『阿是穴』如何如何的,我與鍾博士僅單此一項,各都花了十多年以上的功夫,你可別胡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自然醫學的成就!中醫藥學已然舉世風行,而針灸醫學更是中醫學裡『精華中的精華』。中醫藥、針灸界人士,一直以來皆秉著『惇厚自持,與人為善』的傳統善良美德,故而對閣下此書所言之內容,乍讀之下,原以為是為『古老中醫的治病模式,賦予現代科學的解釋』看似善意,文中諸多污衊中醫學及針灸醫學之處,大多數專業人士,或因厚道而不語,但更多廣大讀者,對中醫及針灸不甚瞭解,卻極容易因此而產生誤解、偏見。


批汝實非吾所願也,但為中華醫學及針灸醫學遭此嚴重之誤解,不平則鳴,為捍衛民族尊嚴,不得不鳴,實有非批不可之無奈也!


如有朝一日,汝見此文,心有不滿,歡迎論戰。但要汝見此文時,有喜色;可能不容易。不過,子曰:『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但願來日有緣論戰,閣下能歡喜赴會!公開辯論更好。


最後!不建議同學們花時間在這上面,在書店翻翻即可。

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針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維濃教授

『氣的樂章』讀後感.png

david Voyance

unread,
Oct 22, 2017, 6:04:56 AM10/22/17
to 正統中醫[at]台灣→中醫學術討論區
王氏對於脈象諧波的觀測也許是正確的,至少同年代從事諧波研究的人還有魏凌雲等人。但是他對於脈的生成的機制,他所謂的共振,是如何而來的解釋卻有問題甚至是錯的。由於中醫理論外國人很難了解;華人對於中醫有興趣有足夠了解的也不多;多數對中醫有興趣的人卻不見得對物理有足夠的了解;即使科學乩童李嗣涔、學流體力學的馮元楨 [書封底折口讚文] 也不例外。因此多年來很難有人指出王氏的錯誤。這正是本文的目的。

王氏雖出身台大物理等名校,明顯的物理基礎觀念極不清楚,因此才會在物理界混不下去轉到一個少有物理學家的領域以大師姿態出現。馬光亞對他的讚詞也就是「研究物理高深而大有成就的學者」[頁11]。所謂的高深物理不過就是些沒有講清楚的國中理化、高中物理。據說當年中國醫藥學院只請「王教授」演講過一次,後來全所研究生共同表決通過不要再請他來,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他在說甚麼。王氏這樣的天才如果能寫一本算命的書應該不錯,大家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他是乩童在述說神諭拿香拜他,寫中醫或理工、科學的書、當個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就有點小材大用不倫不類了。不過,王氏著作還是很有趣,雖然錯誤奇多無比而且語焉不詳。

王氏犯了幾個一般性的錯誤:
1. 「氣」≠「脈」。
2. 心臟打出來的波動同時具有個縱向波及橫向波的特性。
3. 忽略了器官、血管的彈性。
其實書中還有很多小錯。例如,
46頁打錯一個字。
62 頁,「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且「腠理」並不是「體表」。當然相對於內臟是比較外層的結構,但不是「體表」。盲膜才夠資格稱為「體表」。「腠理」(subcutaneous tissue) 一般解釋成「肌膚」。121頁亦同。
75頁,通過肩膀的經絡不只手三陽。不說前面腋下,肩膀(後面)就有四條。
84頁,嘴唇結構不知道與甚麼不同?相信也沒有人看得懂他的壓力波洩洪道理論是在說甚麼。流量理論就是質量守恆,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成立。有問題的應該是王氏流體力學。
86頁,上帝問「樞紐」與「集中點」有甚麼不同?
88頁,媽祖詔曰:「青蛙」型與「橢圓球」型有甚麼不同?
99頁,我看不出為什麼「要兩倍以上的血,舒張壓只好升高。」
101頁,「假如開到百分之五、六就會開始有風的現象,脈搏就會不穩定。…」我不知道為什麼,相信也沒有人看得懂。
110頁,為什麼「靜脈本身沒有彈性」?事實上有研究證明經脈就是走在靜脈上。
112頁,我不懂為什麼「…兩度空間的東西之諧波都不能是整數,…」
118頁,「我們主要上來到腦部的經絡有膽經,不過看腦幹部分主要是肝經。….」對王氏而言上到腦部的經絡似乎只有肝、膽、腎。不過《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這樣就有六條陽經了,還沒說其它陰經及陰、陽蹺。綜觀全書,王氏經絡學只有十一條經脈 (請見172頁的 44 這個數字的由來及138頁有關咽喉),中國針灸學都是十四經脈。(王氏經脈學在 121-122頁有奇經八脈)
123頁,三焦沒有對應的器官似乎已經過時了。2016年愛爾蘭利莫里克大學醫院 (University Hospital Limerick) 的確發現了新器官腸繫膜(mesentery),而且一般認為這個器官就是三焦 [11]。
138頁,「十一條經幾乎都經過咽喉這個地方。」這是王氏經絡學。針灸經絡學是十二經絡,除手厥陰心包經及足太陽膀胱經間接經過咽喉以外其它十條都經過。
142頁,古書上「風」的定義其實很明確。古人是假借自然現象來描述未知的病因,把突然出現或變化多端的病皆歸類為風。《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漢‧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均有論述。
172頁,44 這個數字的由來也是只有11經。
195頁,王氏的腦中沒有血管。我們的腦中都有血管所以會中風,還會長腦血管瘤。「…所以腦仍是由經絡來供血。…」不過他的經絡不就是血管嗎?blood-brain barrier 一般翻譯為腦血屏障。
205頁,「中醫的相生相剋理論如果根據現代的力學來看,就是從線性到非現線性的現象,…」太偉大了!我不知道他怎麼能得到這個結論?
210頁,「遲者臟也,速者腑也」、「濁陰實五臟,清陽濡腠理」不知出自何處?我知道的是《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遲者為陰,數者為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211 頁,《奇經八脈》似乎應為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不過無論《內經》或《奇經八脈考》似乎都沒有說「動則生陽」。
215頁,「相侮就是前述的相剋」據我所知「相侮」是「反剋」;不是「相剋」。
245頁:「儲存在血管壁上的彈性位能在小動脈末梢轉換成動能,…」…這是上帝說的嗎?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