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4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Pixel 32

unread,
Aug 15, 2010, 10:11:49 PM8/15/10
to 51e...@googlegroups.com, 51mai...@gmail.com, 922...@qq.com, andre...@hotmail.com, cava...@gmail.com, dodor...@gmail.com, hell...@gmail.com, hqf...@yahoo.com.cn, hya...@gmail.com, imi...@gmail.com, justi...@hotmail.com, liujia...@gmail.com, lizi1...@gmail.com, lizx8...@sina.com, me.a...@gmail.com, meta...@gmail.com, miao9...@hotmail.com, nala...@hotmail.com, nasi...@gmail.com, october_...@yahoo.com.cn, pdfgo...@gmail.com, pixs...@gmail.com, ppi...@gmail.com, seattl...@gmail.com, sini...@gmail.com, slurr...@gmail.com, ssss...@gmail.com, sunbing...@gmail.com, suy...@gmail.com, won...@gmail.com, yef...@gmail.com, Dove Shen, Elvis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txt

Estelle Young

unread,
Aug 15, 2010, 10:47:42 PM8/15/10
to Pixel 32, 51e...@googlegroups.com, 51mai...@gmail.com, 922...@qq.com, andre...@hotmail.com, cava...@gmail.com, dodor...@gmail.com, hell...@gmail.com, hqf...@yahoo.com.cn, hya...@gmail.com, imi...@gmail.com, justi...@hotmail.com, liujia...@gmail.com, lizi1...@gmail.com, lizx8...@sina.com, me.a...@gmail.com, meta...@gmail.com, miao9...@hotmail.com, nala...@hotmail.com, nasi...@gmail.com, october_...@yahoo.com.cn, pdfgo...@gmail.com, pixs...@gmail.com, ppi...@gmail.com, seattl...@gmail.com, sini...@gmail.com, slurr...@gmail.com, ssss...@gmail.com, sunbing...@gmail.com, suy...@gmail.com, won...@gmail.com, yef...@gmail.com, Dove Shen, Elvis

简介 · · · · · ·

  了悟無常,便是佛教徒
  本書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迴的菩薩大悲大願。
  他爽潔而俐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佛教徒等於祥和與非暴力;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核心。對於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助益。有緣讀此書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著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作者简介 · · · · ·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為堪布阿貝仁波切(Khenpo Appey Rinpoche )的弟子。
  不論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都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對佛教徒而言,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證量的說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眾多信徒的追隨,其爽潔而又帶剛強之氣的獨特形象,為新一代的修行人樹立了典範。
  對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導演」。他曾隨貝托魯奇學習電影,並且協助拍攝「小活佛」;他所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曾經是票房黑馬,因此取得拍攝「旅行者與魔術師」的資金,在金馬影展掀起一陣旋風。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電影蘊含驚人的能量及豐富的人文精神,猶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評、獲獎連連,更培養出一群追隨的工作人員及影迷。
  同時身為佛教上師與電影導演,二者角色看似衝突,但仁波切以一句:「電影可以視為現代的唐卡(傳統西藏佛教繪畫)。」說明了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現了仁波切不為傳統及名相所縛的風格。
  ■譯者簡介
  姚仁喜
  建築師,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的弟子。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分享一本电子书”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51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51ebook-u...@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51ebook?hl=en 访问该论坛
近乎佛教徒.pdf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