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團哈佛正義課第7講一場思辨之旅

7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羅裕欽

unread,
Jul 26, 2013, 4:44:02 AM7/26/13
to 2013哈佛正義課
愛團哈佛正義課第7講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心得分享/羅裕欽
      
      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在本課程一開始即提到:「上次我們試著要檢視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理論,現在,為了要讓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論在基礎上能夠建立,我們必需要能夠回答三個問題。責任和自律要如何一起運作?回應責任的尊嚴到底何在?看起來責任和自律這兩個概念似乎是相衝突的,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回應又是如何呢?」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概念不是因為我遵守規範所以有尊嚴,而是因為我本身就是那規範的創造者,所以我才遵從那個規範,因為我尊重那個規範如同尊重自己,是我推動那個規範,也正因為如此,對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來說,依據責任或自由行動和自律是同樣的概念。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說謊,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違背了自我尊嚴。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教授要求學生以一種假設情況來測試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論:如果你的一位朋友為躲避仇家的追殺而跑到你家裡來躲藏,當意圖殺死你朋友的仇人來到你家門口,問你他是否躲藏在你家時,在此種情況之下,這時說謊是錯誤的嗎?並以這段討論帶出一則1998年轟動全美規避事實最著名的案例影片剪輯:「柯林頓總統談論他與陸文斯基的關係。」
 
      當時柯林頓總統在白宮電視記者會中(影片)表述如下:「我要對美國民眾說一句話,各位務必聽清楚,我會重複說一遍,我並沒有和陸文斯基小姐發生性行為,我也沒有告訴任何人要說謊,從來沒有。這些指控都是假的。」
 
關於片中所提到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緋聞案,略述如下:
1998年,柯林頓總統同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陸文斯基的性醜聞案被曝光後,受到司法部門的調查。共和黨並在國會對其提出了彈劾提案,但定罪未獲通過。
 
      柯林頓總統一開始否認跟陸文斯基有不正常的私密關係。在公開的場合以及宣誓作證的情況下他都斬釘截鐵的宣稱自己和陸文斯基沒有不正常的私密關係。但是錄音帶以及陸文斯基的詳細日記迫使她不得不把事實真相合盤托出,而陸文斯基所提供的證據明顯證明柯林頓總統說了謊。最關鍵的證據是一件沾有柯林頓總統精液的藍色洋裝,陸文斯基原想把它留作紀念,沒想到卻留下了柯林頓總統的DNA證據。當化驗結果出爐,柯林頓總統不得不對全國發表講話,向人民道歉,承認自己和陸文斯基有不正常的私密關係。
 
      共和黨人對他提出了彈劾。柯林頓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總統。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對總統的指控罪狀需在參議院進行審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擔任主審法官,全部參議員作為陪審團,眾議院則派出十五名眾議員擔任檢察官。結果是,投贊成有罪票的參議員沒有超過半數;因此對柯林頓總統的不正常私密關係指控罪責不能成立。整個事件才終於落幕。
 
      陸文斯基評價柯林頓的自傳《我的生活》說:「他本來可以在書中說實話,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是一個歷史修正主義者,是一個撒謊的人。」
 
      在上過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論課程之後,你會不會認為謊言和取巧的言論之間有所差別,說的是實話,但事實上卻誤導眾人有道德上的問題?
 
      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教授認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回答會是「Yes」,這與造假不同,與謊言不同,誤導的真話至少對責任還是有所遵從的,而他對於責任的遵從,也就是讓這做法即使規避了事實,但依舊有道德上的正當性,這至少對尊嚴有所尊重,至少這小心的閃躲,尊重了道德規範,因為柯林頓總統其實可以完全的撒謊,但他並沒有,所以我認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對這精心設計過的真話誤導,會認為至少其中有部分是尊重道德規範的,而在徹底的謊言中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回歸上述逃避仇家追殺的案例,這部分是在於動機,「……是的,我希望殺人犯被我的誤導而跑向大賣場去找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他在我家裡找到我的朋友,這部份的結果是我不能控制的,但我能夠控制的是旁觀,並且尊重我尋求結果的方法,我希望這一切可以尊重道德規範來進行。」從這段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教授與同學間的討論,至少帶出了其中的關鍵,在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對於絕對型模式規範的概念中,到底關鍵為何?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相信,如果我們憑藉著良心自由選擇,那麼我們的道德規範保證會相同,也就是會得到同樣的道德結論。理性驅使的意志,當我想要有道德規範時,是理性掌握了我們的意志,和你選擇道德規範時是同樣的理性運作,這是為了你自己而做,因此也就是所謂的自律,我們每個人都為了自己做選擇,因我們全都是一個自律的個體,因此獲得同樣的道德規範,也就是所謂的絕對型模式規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