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團哈佛正義課第8講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心得分享/羅裕欽

7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羅裕欽

unread,
Sep 2, 2013, 5:18:57 AM9/2/13
to 2013哈佛正義課
愛團哈佛正義課第8講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心得分享/羅裕欽
      
      在這一講中邁克‧桑德爾(Michael J.Sandel)與同學們進行討論有關「什麼是我們應得的?」
 
      分配的正義,財富的收入、力量和機會要如何被分配呢?又是依據何種的原則?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他的看法。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不認為在最基本的定位上,人們會選擇將他們共同的人生採用功利主義的原則,也就是依「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安排」的,而其理由就是在無知之幕下,每個人都很清楚,一旦這道無知之幕升起,真實人生就將展現於眼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都能有尊嚴的活著,即使我們剛好屬於少數人群那一派的立場,我們也不願意被壓迫,所以我們會積極反對採用功利主義。相反的,會接受我們第一個基本自由的原則,基本的自由也就是: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宗教自由、良心的自由等等。我們不想冒這個風險,最後把我們自己變成被壓迫或是被排擠的少數成員,讓多數人來壓迫我們,所以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功利主義會因此而被積極的反對排斥。
 
      「功利主義所犯的錯誤」,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明確的表示:「是漠視,或者至少並不夠認真的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而在那無知之幕後,最原始的狀態下,我們會認出並且排拒功利主義,我們不會願意將我們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拿來交換任何經濟上的支援,這就是第一原則。
 
      而第二個原則是和社會與經濟上的不公平有關,我們會同意什麼樣的內容呢?請記住,我們並不確定自己會變得有錢或者是貧窮、健康或是不健康,我們無從選擇自己會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也不知道能不能繼承巨額美金的遺產,或者是我們會出生在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家庭,所以我們一開始也許會想,「為了預防萬一,讓我們有機會要求收入和財富的平等分配那該多好啊!」但隨後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做的更好,即使我們運氣不好,一出生就在社會的底層,如果我們同意執行一個符合資格的公平原則就沒問題,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把這叫做「差異原則」,這個原則也就是,只有在社會上和經濟上的不平等,弱勢者可以因此獲得利益的前提下,我們就不會排斥所有的收入和財富的不均等,我們可以接受某些的不均等,但所謂的差異應該會是這項原則是否會讓所有人獲益,還有他特別重視的原則,也就是是否有特別照顧那些在社會底層的人,只有這樣偏袒弱勢的不平等,在無知之幕下才可以被允許,因此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只有照顧弱勢的不平等才能具有正當性。因此,我們可以接受在差異體系下讓弱勢者獲得充分尊重與照顧的社會支援系統。
 
      可是絕大多數人在未經深思前會選擇一個以實力來定義的系統,希望根據他所付出的努力之等價而獲得獎賞?還是希望靠實力評鑑系統,建立在每人平等競爭的前提上呢?從那樣平等的前提上,你的努力可以讓你得到什麼樣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或者是忽視你在教育一開始的優勢,只是單純評估你現在的實力該有哪種生活?有些人堅持這個社會應該獎賞的是實力,而不是天生的差距。
 
      但經過調查,在全美國最頂尖的大專院校中總計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是來自貧窮、弱勢的家庭,而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學生則是來自於小康或富裕的家庭。從這現象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會不會挑戰那些願意接受在差異體系下的弱勢者獲得充分尊重與照顧的社會支援系統?這對於弱勢者的待遇又符合社會正義嗎?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