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 | 小巫育儿心得 关于自由和规则

14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Apr 15, 2010, 4:09:26 AM4/15/10
to Salon Friends, lihlii-g
xoix 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 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同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 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http://goo.gl/7IXW10 minutes ago via Power Twitter
http://zzmmttm.vip.sina.com/ziyou.htm

http://www.gembb.com/Article/yuex/Article_8106.html
闪亮宝贝 > 育儿知识 > 育儿心得 > 关于自由和规则(上)
发布日期: 2008-2-11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 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 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 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 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 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 liberty。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 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 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 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 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 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 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 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 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 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 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 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 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 (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 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 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立什么规 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 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 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父母要时刻注意 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 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 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 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 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 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 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 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 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 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 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 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 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 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 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http://www.gembb.com/Article/yuex/Article_8107.html
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发布日期: 2008-2-11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 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 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 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 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 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 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 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 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 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 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 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 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 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 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 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 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 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 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 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 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 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 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 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 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 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 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 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 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 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 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 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 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 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 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 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http://www.jysls.com/thread-197992-1-1.html
专贴小巫书稿:关于自由和规则

前不久的一次讨论,悄悄撰贴述说我们相识几年来,她如何从我这里获益匪浅,但至于她对我的影响,除了"此贴未完,请勿跟帖"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此言甚谬,我要平反。
记得我的一两只贴子,曾经催人泪下,当时相熟的朋友们就嚷嚷,小巫该从悄悄那里获取结业证书了!
后来我写书,时时收到悄悄的电话"你写的某个题目,我又找到一个新的论点!"而后她把搜罗来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email给我以做参考。比如关 于自由一词的翻译,她找到严复原始译文的典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
很想答谢她,上个月在家里做了一顿饭,结果孩子们闹起来,匆匆忙忙吃完就带着他们游泳去了。她说你把写完的东西在早教上发表一下,让大家都看见。
这里我应悄悄的邀请,将她帮助过我的两处文字有选择性地转贴,以此鸣谢悄悄长期以来的鼎力相助。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 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 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 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 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 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 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 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 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 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 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 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 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 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 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 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 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 (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 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 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
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 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 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
 
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 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 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 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 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 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 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 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 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 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 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 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 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 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 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 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 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 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 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 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 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 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 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 "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 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 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 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 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 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 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 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 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 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 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 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 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 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 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 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 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 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 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 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 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 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 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 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 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 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带着Sam,小林带着她的二女儿芊芊,还有另外一位邻居带着她的女儿宝宝,到小区的会所里给孩子们买冷饮,。我们大人坐在沙发里聊天, 孩子们吃着冷饮,楼上楼下跑着玩儿。吃完了冷饮,我们三个大人还在聊天,孩子们就把沙发旁边展示格里的小广告卡片拿出来,一张一张地发给我们。我们自顾自 地说着话,漫不经心地从孩子们手里接过画片来。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待到我们再次关注孩子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把小卡片扔的满地都是,花花绿绿一片狼藉。我们几个大人赶紧跳起来,忙不迭地叫孩 子们和我们一起把卡片分门别类,归回格子里。我们这边收拾着,那边Sam却把更多的卡片隔着楼梯栏杆扔到楼下健身房。我叫Sam别扔了,和我一起收拾,他 断然拒绝。宝宝妈说,"你再扔,要打屁股了!"我说"那我自己下楼收拾去。"
我把楼下的卡片收拾完,上楼来看,Sam仍然在不断破坏另外两位妈妈收拾的成果。宝宝妈明显地有些不耐烦,勒令Sam停止,Sam不听。我把Sam抱起 来,对他说,"刚才妈妈和两位阿姨聊天来着,没有跟你玩儿,所以你把这些卡片到处乱扔。现在妈妈抱抱你,你就别扔了,好吧?咱们一起把这些卡片归位。"
宝宝妈问我,"你怎么不批评他?"我说,"这不是他的错,是我没有给他注意力,他这样做,就是要我注意他。"
芊芊妈在一边开玩笑地问,"小巫你们家有藤条吗?"我说,"我可不打孩子。打孩子是最最愚蠢的做法,它不能解决问题,却只能告诉全世界:我这个家长是个十 足的笨蛋,我已经无计可施,只剩下打了!"
宝宝妈说,"那你也应该惩罚他,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我说,"Sam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惩罚他没有用,消除不良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 抱住他。"
宝宝妈评论道,"你这个思想很西方的。"
我带着Sam回家,听到身后小林对宝宝妈说,"她可真有耐心,我就没有她那么好的耐心哎…"

http://zzmmttm.vip.sina.com/ziyou.htm
《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

 《让孩子做主——白领妈妈育儿手记》
 作者:小巫,开本:32开
 定价:16元,特价:13元
    这是一位母亲关于孩子出生之后到一岁之间所经历的一切真实记录。不仅记录了身为人母在情感方面的细腻感受。更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育儿理念上的冲突。作者旅 美多年,身为教育学硕士,在怎样科学地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婴儿方面,有着精辟独到的见地。这不仅是一本生动幽默的休闲读物,书中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育儿理 论和经验,极具参考价值。初为父母的读者会从中获益匪浅,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
 作者:小巫, 开本:32开
 定价:23元, 特价:18元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在如何科学地培养出身 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旅美多年,身为教育学硕士,深谙东西方教育手段的异同,提出的许多观念发人深思。这既是一本生动活泼的读物,对于关注早教的家长们来说,又极具参 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后记(摘抄)

    曾经在美国国家地理电视频道上看过一期关于家庭暴力的节目,快结束时,采访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对家庭暴力现象做了一番分析后,说,"其实如果我们想要消除 家庭暴力,甚至消除任何形式上的暴力,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会人们做更好的父母,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多的爱。"
    的确,如果所有的父母都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自由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
    这本书,动笔的时候,Sam刚满两岁,当时整理出来的大纲,章节只有现在的一半。随着Sam的成长,书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更新。几乎每一天,我都有新的 体验、新的感受、新的思想,等不及地往书稿里添加,直到我的编辑断喝"别添了!打住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结了稿,但是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没有说完。
    我把年龄分段定在三岁半,而不是传统思路上的三岁或者四岁,因为就我自己的体验来看,三岁半是一个分水岭。三岁半之后,Sam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变得更 加成熟、更加独立。许多三岁半之前适用的养育规则,现在已经不再适宜,我需要调整自己,跟随上他成长的脚步。
    我曾经把关于自由和规则的文字节选贴在摇篮网的早教论坛上,得到许多妈妈的赞赏和鼓励,其中一位妈妈对我说,“难得看到这么系统、完整的对自由与规则的分 析。你的文章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和完整。尤其感谢你给了我一个Liberty的概念,我对自由的抽象概念亦清晰了许多。感觉上,你的这本书比第一本书要有 深度得多,相信Sam这几年的成长一定带给你很多收获。我想,你这本书最该感谢的应该是Sam。”
    她说到我心里去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的过程。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人生教育,比所有的学校、书本、社会加起来所给予我们的,都更加深 刻。我最喜爱的报纸《南方周末》上曾经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是一位父亲总结出来的,我把它当作我的育儿座右铭:
    如果爱心是父母的产品,孩子是其消费者,那么是孩子使父母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所以应该是父母感谢孩子,而不是孩子感谢父母。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远远超 过他们对孩子的付出。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首先最应该感谢的,是摇篮网。可以说,没有摇篮网,就不会有上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更不用提这一本书了。通过摇篮网,我结识了许多 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妈妈,我们就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头脑,令我获益匪浅。通过摇篮网,我建立了"母乳宝宝"主页,一年多 来,与5万多人次进行交流,也帮助了一些妈妈们度过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难关。
    感谢悄悄(虎娃妈)、当当妈、东东妈、贝贝妈、芊芊妈、沛沛妈,等等,等等,数不胜数的妈妈们。感谢你们的帮助、鼓励、支持和鞭策。感谢摇篮妈妈对我的纵 容。
    感谢我的丈夫,他为天下所有的父亲们(以及丈夫们)树立了最优秀的榜样。身为一家大型美国公关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压力很大。但是 他每天晚上回家给Sam洗澡、讲故事、哄睡觉,而后再工作到半夜;每天早晨他带Sam起床、穿衣服、做早饭,送儿子上幼儿园,周末则带着全家出去玩儿,几 乎没有任何时间留给自己却从来不抱怨,并且抓住一切点滴的机会向我抒发他的浪漫情怀。我为今生有幸得到他做我的伴侣、做我孩子的父亲,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感谢我的婆婆,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许多做母亲的鼓舞和智慧,感谢她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四个出色的儿子,并且让其中最英俊卓然的那一个,做了我的丈 夫。
    Sam刚满三岁、妹妹刚满月的一天晚上,我和佟阿姨聊天。我说,不生孩子简直不知道养孩子居然是这样快乐的事情。可惜我小时候,父母没有流露出这样的感 情,却总是责备我如何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弄得我从小到大都以为养孩子是一件痛苦艰辛的事,我自己甚至曾经坚定地不想要孩子。
    "现在才知道,有孩子是多么快乐啊!"我感叹道。
    一直在旁听我们对话的Sam发问,"什么快乐?"
    我说,"就是生孩子的快乐,养孩子的快乐,做父母的快乐,Sam带给妈妈好多快乐。"
    Sam说,"就像一个礼物!"
    我大笑着回答他,"对啊!你和妹妹就是爸爸妈妈这辈子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这两本书,权且当作我送给Sam的礼物吧。

立即订购  zzmm...@sina.com 或 进入留言板

相 关文章

其 它文章


wanghx

unread,
Apr 15, 2010, 4:21:04 AM4/15/10
to lihlii-g, Salon Friends
http://www.lw23.com/paper_17814301/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论文标题: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Yan Fu on "freedom"Yan Deru Bao Chengguan
论文作者 颜德如/宝成关

论文关键词 自繇/自由主义/启蒙/革命  Freedom/liberalism/enlightenment/revolution,论文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74,论文页数 172~178页2003年2003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17814301/ 西方自由思想自传入中国,其命运多舛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有人以为,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便预设了其命运。我们认为,这种代际相 承的影响,并非“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导致他们传播“自繇”思想成功 与否的根本性要素。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自然不能游离中西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的限制。明乎此,我们才会理解“自繇”思想为何在中国社会难以安身立 命,而不轻易地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布道者们进行情绪化批判。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freedom thought in china is zigzag.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 some people think, Yan Fu's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determines its fate.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impact is not the fatal factor. Actually, it i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real conditions that a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its dissemination. Yan Fu's interpretation cannot to go beyond the limits of traditions and reality. Knowing this, can we understand why "freedom"thought is so difficult to take roots in Chirra and not criticize the freedom preachers emotionally.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第一代布道人,严复也许很难料到“自繇”思想在其身后的命运。然而,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人们每当为“自繇”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劫数 哀惋时,总会回溯到严复的“自繇”思想世界里。换言之,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制约了其后的思想家在此问题上的最初视野。不过,这种代际相承的影 响,决非是“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造成他们传译“自繇”思想成功与否 的根本性要素。因此,重新探讨严复在两种文化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支配下对“自繇”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繇”思想在中国的遭遇。

    一、概念的转换:从"liberty"到“自繇”

  西方近代政治学在19世纪初便零星地被介绍到中国。一般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学,都有一套相对独立成型的概念、方法、范畴与价值系统等。在笔者看 来,无论是传播还是了解一种政治学,必须抓住其中的核心或基本概念。西方近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民主”与“自由”。作为近代中国士人的严复,他对西 方近世政治学的把握,正是从对“自由”的理解开始的。不过,由于严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他在传译西方近代政治学时,无法逃避如下的问题:关于两种异 质政治文化传统的通约与拒斥问题。而对此问题的解决首先就面临一个概念“双向转换”,即向他人传输时需要概念转换与接受对方传输时也需要概念转换的困境。 此种困境集中表现为:一方是否精确地表达了另一方的真义。基于上述,我们在此部分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严复在传输西方近代的自由思想,是如何进行概念转 换的?这种概念转换的过程,是如何限制他对它的理解的?

  严复在《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中说:“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海内读吾译者,往往不可猝解,訾其艰深,不知原书之难,且实过之,理本奥衍,与不佞文 字固无涉也。”(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这里,严复提出了一个事实:中西文法不 同。文法不同,自然会影响我们对“自由”的理解,而不是如严复说的那样与文字无关。正是这样,他在译"liberty" 时,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认为,liberty(里勃而特)不能译为公道,“公道西文自有专字,曰justice札思直斯”。而liberty与 "freedom伏利当同义”,它的含义是“无挂碍”,且“与slavery奴隶、subjection臣服、bondage约束、necessity必 须等字为对义。”(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很明显,严复倾向于用 "freedom"的“无挂碍”之义来诠释"liberty"。问题的关键是,"liberty"的中文对译词“自繇”能否恰当地传译出它的神髓?

  “自由”(严复改“由”为“繇”(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作为一个名词,在 中国传统的思想概念里虽时有出现,但并未占据显赫位置。一般来说,在中国思想谱系里主要从三个方面使用“自由”一词。第一、从贬抑、负面的方面使用,如” 吾意怀不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兄弟权要,威福自由”(注:《后汉书》卷十下。),其含义是放纵、放诞不羁、无法无天等。第二,从称赞、 正面的方面使用,如“送客逢春可自由”(杜甫诗)、“始惭当此日,得作自由身”(白居易诗),其含义为生活中无拘无束,又常与“自在”“自然”等同义。第 三、从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方面使用,如孔子的“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庄子的“在宥”与杨朱的“为我”等,其含义是人格自由、精神自由。严复本人对此有无 清醒的认识呢?他说:“中文自繇,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能转物者,其自繇也。”(注:〔英〕约翰·穆勒 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由此可见,严复对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三个方面的含义都是有自觉认识的。由于这 种情形,用“自繇”一词还能精确表达"liberty"的含义吗?从他写的《群己权界论·译凡例》里,我们可以深察严复的良苦用心。在他看来,只要做好两 方面的工作,便可大功告成。一是拨乱反正;二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挖掘与之相似的资源。

  怎样拨乱反正?首先要摒弃将“自繇”视为“放肆”、“淫佚”、“不法”、“无礼”的庸俗作法,其次要树立起“自繇”的原初意义是“自主而无挂碍”的信 念,最后要下大力气译读穆勒的On Liberty一书,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如何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与之相通的思想资源呢?严复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思想中找到了灵感。他将“恕”、“洁矩之道”、“明德新民”与“西法 自由”联系起来,又将“在宥”与之相比,认为“挽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之四,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6页。)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严复从现实生活即“待人及物”与精神意境即“自得”、“得意忘言”“逍遥”两个方面把 握自由的含义,与拨乱反正的意旨一致。

  严复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是否确能明了“自繇”之真义?他对此深有警觉:“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洁矩。……中国恕与洁矩,专以待人 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也。”(注:《严复集》之一,第3页。)中国的自由传统中缺乏政治自由,即“政界自由之义,原为我国 所不谈”(注:《严复集》之五,第1279页。)。张佛泉先生认为,自由有两种:“一种指政治方面的保障,一种指人之内心生活的某种状态。”(注:张佛 泉:《自由与人权》,〔香港〕亚洲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页。)按此理解,中国文化传统里的自由传统主要就是指“人之内心生活的某种状态”,即从人格 修养、精神境界来谈的“自由”。

  由此可见,严复费尽心思地用“自繇”来对译"liberty",因为他觉得该词“依西文规例”为“非虚乃实”(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 ·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更为紧要的是他从中国思想传统中找到了可以与之通约的资源。但是,严复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从 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去领会一种迥异的政治文化传统,多少会受到限制,更何况“名义一经俗用,久辄失真”(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 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中国民众大多数都把“自繇”视为“放诞、恣睢、无忌惮”的代名词,对它一向有深深的误解与排拒意识, 这无疑又平添了"liberty"进入中土的困难。然而,严复用“自繇”(自由)来译"liberty",几经传布,现已深入人心,可以说是他的一大功 劳。非常有意思的是,早期的西方传教士将"liberty"贩入中国时,多以“自主、自主之权”来译"liberty"(注:如马礼逊的《五车韵府》 (1822)将"liberty"诠释为“自主之理”;麦都思的《英汉字典》(1847)将之译为“自主、自主之权,任意擅专,自由得意”;罗存德的《英 华字典》(1869)将之译为“自主,自由,治己之权,自操之权,自主之理”等。);而所谓“自主之权”又常与“民为主”相通,却同“君为主”俨然对峙。 在当时专制政治挟制下,要想倡导“自主”,无异于向君主挑战。严复对此可能没有多少知晓,他穷尽余生努力倡导的自由,因为语言差异、文化差歧、思维方式不 一以及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势等因素,难免染上中国特色。为此,我们拟从“自繇”与限制、“自繇”与人们的信仰、“自繇”与人们的智识、“自繇”与时代主题等 方面去探讨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二、“自繇”与限制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由”概念,有精神逍遥、意志无拘之义,后人据此以为这接近于西方思想家所指称的“积极自由”。严复可能十分欣赏这种庄子式的逍 遥,但是他又认为“自繇”应该是非常实际具体的即“非虚乃实”。为了进一步消除人们对“自繇”思想本身的误解,他将“自繇”与限制联系起来,力图在“自 繇”的有限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也就是他所说的“界”。

  “自繇”为什么必须是有限的?严复认为,假若“有人独居世外”,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其自繇界域,岂有限制”(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 ·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事实上,这种桃花源般的生活对于有群居本性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 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既 然如此,要想维系世界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遵循“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1年版。)的原则。严复的此种识见,使他在穆勒的On Liberty中找到了证据,这也是他为什么对该书情有独钟的原因。

  我们知道,那种随心所欲、散漫无边的所谓自由在中国社会很有市场,这是“自繇”真义很难获得知音的缘由。实际上,真正的自由思想家在自由与限制之间都 有理性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普遍自由的第一个条件是一定程度的普遍限制”(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第9页。),“任何时代的社会自由都以限制为基础”(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 在严复眼中,如何才能避免用限制来压制甚至取代“自繇”呢?他主要从两个维度来探讨:一是从社会成员的维度;二是从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维度。

  从社会成员的维度,实际上就是从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人类既然不可能离群索居,就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于欲望、利益与资源的非均衡 性,每个人不可能总是感受到生活的和谐。因此,每个人行事必须考虑到两个原则:分享“自繇”但不能损害他人利益,珍爱“自繇”但必须承担责任。前者使严复 对“不法”“无礼”式的“自繇”深怀戒心,后者使他认为“自由者,各尽天赋之事,而自承之功过也”(注:《严复集》之一,第118页。)。

  怎样才能满足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呢?除了个人对秩序的追求与对责任的担当外,我们必须求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合法代理人,这就是一个社会一定时代的 政府。在严复看来,政府(或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持人间秩序,如果“无政府,亦无国家,则无治人、治于人之制,是谓君臣伦毁。且不止君臣伦毁,将父子、夫妇 一切五伦莫不毁”(注:《严复集》之五,第1287页。)。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治人、治于人之制”,防止人伦破坏,预防人人相欺,只有每个人 享有的“自由取决于法律、习俗或他们的感情”时,才是“好的自由”(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 45-46页。)。因此,严复十分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与生活常识、风俗人心的尊重。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一定是可信与可靠的吗?换言之,政府对社 会成员享有的自由会不会造成伤害呢?“政治学所论者,一群人民,为政府所管辖,惟管辖而过,于是反抗之,自由主义生焉”(注:《严复集》之五,第1282 页。)。“自由云者,作事由我之谓也。今聚群民而成国家,以国家与自由反对也”(注:《严复集》之五,第1287页。)。据此,严复对政府与自由的紧张关 系是有警觉的。在笔者看来,严复之所以有这样的隐忧,与他对君主专制的痛斥有关,因为正是在“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的专制君主统治下,社会成员“无尺寸 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8-929页。),哪里还有自由!既 然,政府有对社会成员的“自繇”造成威胁的可能,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使相济而不相妨”(注:《严复集》之五,第1279页。)。

  实际上,只有真正认识到政府可能对“自繇”形成的威胁,才可能合理安排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与制度,也才会为个体自由发展提供可能的空间。进一步 说,个体在自由的有限性下才可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这种自主性,首先表现为每个人自己有判断善恶并对善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善恶由己”;其次,每个人 都可以“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不为古人所欺”和“不为权势所屈”(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严复尽管对“自繇”与限制的张力有理智的态度,但是当他看到当下饱受压制与剥削的社会大众发出愤怒的呼号,向现有秩序发起猛烈的冲击,力图斩去所有的 枷锁时,严复的思考明显发生了摇摆。一方面他对封建专制所造成普遍限制嫌恶至极,另一方面又对无序的社会反抗指责有加。他想用开明专制为社会成员的“自 繇”铺设必要的道路,但是那些干劲冲天的贫民大众,再也忍受不了任何管制带来的不适。严复的心灰意冷是可想而知的,他以译书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也顺理成章。 也许严复的忧虑不无道理,因为“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年版,第202页。)。

    三、“自繇”与信仰的关系

  严复对“自繇”进行概念转换,将其同限制联系在一起,他的用意是使人们了解“自繇”的真正意义。但是,现实的中国人总是享用“自繇”的诸多“劣义”, 为什么这样呢?就其本质而言,这关涉到人的信仰问题。因此,必须清楚“自繇”与信仰的关系,根本的是要理解什么是言论自由。

  何谓言论自繇?就是“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一不为古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屈而已。使理真事实,虽出之仇敌,不可废也。使理谬事诬,虽以君父,不可从 也”(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由此可知,严复认为言论自由,其实质就是求实存 真。因此,无论你是古代的圣贤,还是当今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遵循以事理本身的真伪来判定是非的标准。关于这一点,对于在戊戌政变和义和团造反期间开始翻 译OnLiberty的严复来说,委实感触至巨。随着维新事业的受挫,整个社会陷入压抑的气氛之中,而严复又深为朝廷所忌,他深尝失去自由的痛苦。也许正 是这种郁闷相加,他以译书来遣怀;也正是在这种缜密的学理探讨过程中,他更加清醒地审视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问题。如果联系他对革命的谨慎与对教育启蒙的钟 情,我们就不难理解严复此时的心境以及他对言论自由的强烈期待。但是,如何才能保障言论自由呢?

  非常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考虑到如下问题:维护言论自由必须有一套良好的机制。在严复看来,由于中国古代纲常名教的笼罩,人们即使行动不自由,但仍从思 想家的著作中透露出一些叛逆之音,严复对此大加称道(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实 际上,与其说他在赞赏言论自由,不如说他在激赏思想者的勇气!各朝各代的“特立独行”之人,不是冠以“名教罪人”,就是沦为隐士,即便有狂狷之辈,也多身 遭陷构,郁郁不得志。可以说,中国古代言论自由的土壤是何其贫瘠,维系它的规则又是多么脆弱,人们根本谈不上有信仰的“自繇”!

  严复对中国古代社会尚存的一点反叛之音的称誉,当然折射出他对现实社会思想言论不自由的不满。严复可能没有意识到言论自由与人身自由、社会自由的关 系,但是他渴望说话、表达的自由,他希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霍布豪斯认为:“人身自由领域”是“人类最深沉的感觉和激情的最猛烈的斗争场所”。其基础是 思想自由——一个人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想法不受他人审讯——必须由人自己来统治的内在堡垒。但是,要是没有思想交流的自由,思想自由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思 想主要是一种社会性的产物;因此,思想自由必须附带有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讨论自由(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2页。)。由此可见,严复指的言论自由是极为狭隘的。另外,他也没有注意到“言论和信仰只要是表达个人的虔诚,就 都是自由的”(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页。)。这一点,把古代贤士反抗统治思想的微弱声音 误以为言论自由。实际上,“一个人被他人控制是不自由的,只有当他被全社会必须服从的原则和规则所控制时才是自由的,因为社会是自由人的真正主人。” (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因此,只有适当的法律与制度才能创造一种思想言论自由的环 境,使人们在其中进行无畏地寻求真理的活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信仰系统。严复对此还是有所警觉的。当变法遇挫、新政勃兴之时,他不愿看到民众以 复仇的火焰去点燃革命的种子,而是希望整个社会在有序的改革的推动下,步入一个健康的、进步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再联系他与孙中山的那次著名谈话,我们就可 以更加理解严复的良苦用心了。

    四、“自繇”与启蒙的关系

  严复所引介的“自繇”思想之所以难以深入人心,除了思想的本身因素、人们的信仰问题外,还与当时人们的智识状况有关,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繇”的知识的 普及情况。在严复看来,“治化天演,程度愈高,其所得以自繇自主之事愈众。由此可知自繇之乐,惟自治力者为能享之,而气禀嗜欲之中,所以缠缚驱迫者,方至 众也。”“自繇云者,乃自繇于为善,非自繇于为恶。特争自繇界域之时,必谓为恶亦可自繇,其自繇分量,乃为圆足。必善恶由我主张,而后为善有其可赏,为恶 有其可诛。又以一己独知之地,善恶之辨,至为难明,往往人所谓恶,乃实吾善,人所谓善,反为吾恶。此干涉所必不可行,非任其自繇不可也。”(注:〔英〕约 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也就是说,要真正洞察人类的“善恶”本性,就必须使人类享有“自繇”, 即“非任其自繇不可也”。质言之,人类拥有自由,是其本性的内在要求。严复的思虑是,人类怎样才能获取使其“自繇”本性得以展开的那些知识呢?

  对于深谙中国国民素质状况与服膺西方进化论的严复,他自然将目光投射到个体素质的提升与社会的改良上。在严复的意识中,个体素质表现为力、智、德三方 面。因此,“自繇”的实现,便与民德的演进、自治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长即启蒙联系在一起。但是,严复在此处,与其西方思想导师有着明显的分歧。他将每个人 个性的培育混同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之中,并且以为个人自由的充分实现不过是一个促进民智民德以及达到国家目的的手段。由此看来,严复对自由实现程度的关 注,是与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诊断分不开的。因此,严复很自然地联想到社会进化这一大背景对其思想关怀的重要性,即“治化天演,程度愈高,其所得以自繇自主 之事愈众”。实际上,当整个社会益加文明时,人类“气禀嗜欲之中”束缚其自由的成分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祛除,或者说人类远离“法同禽兽,生死饥饱,权非己 操”的状况就会越来越远了。

  应当说,严复对当时中国的问题把握得还是相当准确的,至少从一个士人的眼光审视现实困境,他说出了那一代人的焦虑。单就提高国民素质而言,严复就表现 出了莫大的热忱。对于一个日渐孱弱的民族,思想文化启蒙是一项无法回避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严复等辈以救世主的姿态,力求扫除整个民族的无知昏暗状态。就 像人类自身的成长一样,家长的教养与教师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一个民族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时,这个民族才可能“郅治有必成之一日”。

  但是,严复对自由实现条件的关注,透露了其理论的困境。自由为人类本性所在,这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呢?从他对卢梭“斯民生而自繇”的不认 同来看,他无疑同意这是一种应然判断。这就表明,中西方对自由学说探讨的逻辑假定的差异。严复很难想象人类曾生活在一个充满斗争的自然状态中,为了摆脱此 种无休止的争斗,人们以和平协议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对严复来说,与其让人们自订协议以谋求生存、自由与幸福,还不如让圣贤来启蒙他们,使其脱离无知 之境。这里,严复显然有一种先知者的优越感。而那些群龙无首的民众,则处于一种迷茫的期待化育拯救的不安之中。这种知识精英对于无知民众的救赎,使民众很 自然地滑入对权威主义的崇拜之中。所以,严复在晚清中国寻求自由之实现,充其量是一种精神的安慰与理论的偏好罢了。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晚年的严复为 何招来“保守”的骂名。

  在笔者看来,严复这种对启蒙的过分执着,暴露出他的如下倾向:一是对人类理性的乐观主义倾向;二是对英雄史观的向往。实际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认知 的不完全可靠性和德性的不可信赖,一再击碎了我们人类的美好梦想;而那种对英雄创造历史论调的偏爱,迟早要被人民大众的正义力量摧毁。只有对人类自身的发 展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对历史与传统表现出应有的谦恭与尊重,才可能真正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也许就是严复等辈对启蒙过分自信的内在困境及其启示 吧。

    五、“自繇”与富强的关系

  如上所述,“自繇”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受挫,与思想的自身因素、接受群体的信仰与智力水准等相关。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同当时社会的主题有关。自 1840年以降,晚清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以救亡图存为中心的。严复和那时的人们一样,在进行思想选择时,是不可能回避这一主题的。严复以下的一段话就反映了 此一趋向。他说:“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 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注:《严复集》之一,第2页。)依 此论述,西方兴盛的两大奥秘并非其独有,中国同样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富强呢?归根到底在于中国缺乏西方式的自由。严复的时代关怀,不仅没受到赞 扬,反而被人认为是导致自由价值在中国的普遍失落的罪证。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呢?或者说,“自繇”与富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要回答此问题应从以 下三方面入手:严复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起来?即使把它们联系起来,二者有什么内在逻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自繇”与富强作为两大目标,到底是谁的职责?

  严复为何要把自由与富强联系起来?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当严复身处繁荣富强的异国他乡时,难免会想起自己国家的没落贫弱,在两种判然有别的情境下,他内 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因此,他自然会把自由与富强扯到一起。

  但是,把二者放在一起,就一定说明它们有某种内在逻辑吗?从表象上看,自由促进了国家富强,但它隐含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专制阻碍了富强。从严复的那段话 我们似乎得不出如是的结论。换句话说,自由是富强的必要条件吗?仅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盛世,就可以说明专制也可能创造了富强。因此,自由与富强并无必然之 关系。事实上,自由与富强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目标。正是这样,严复在当时国势日衰的逼迫下,一方面始终对自由深怀憧憬,另一方面又专注于民富国强之急务。关 键在于,自由与富强这两大目标,如何做到并行不悖?

  明白上述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严复如何思考实现自由与富强的。自由,作为人类的本质性体现,前提是要使人们信仰与热爱自由,正如严复所说:“世间一 切法,惟至诚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未有不重此(指自繇——引注)而得为圣贤,亦未有倍此(指自繇——引注)而终不败者。使中国民智民德而有 进今之一时,则必自宝爱真理始。”(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既然,人类对自由的依 恋,“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第202-203页。),那它与富强到底是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严复是如何认识富强的。严复说:“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 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注:《严复集》之一,第27页。)很多人 以为这段话讲的是自由与富强的关系,即自由可以促进富强。我们认为并非这样。实质上,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有两层:一是政府(朝廷)与富强的关系;二是政府 (朝廷)与被统治者(民)的关系。前者指向的是政府的职责(或目标),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解决情况来确定与处理该社会的冲突问题。无论是执行政府的职责还是 解决统治关系问题,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其总代表是君主。我们知道,君主有两大职责,即教民与富民,这两大职责的中心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其实,这里隐含着 一层意思:被统治者(民)是愚昧而低能的,必须依靠父母(君)来为其谋利与改善心智。严复虽然十分渴望自由与富强之实现,但是由于振衰起弱之急务的威逼, 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由看作促进富强的一种手段。也许,他以为如是之举,至少可以提供一种传播自由思想的合法性。事实上,即使严复在传布自由思想时,将自 由与富强联系起来,密切关注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但是,在专制主义政体下,任何威胁到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都必须加以压制。同时,在统治者眼中,这种自由 思想对当时的革命思想还有煽风点火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它扑灭。另外,在当时的革命派看来,严复在传播自由思想时,不仅不支持革命,反而还抨击革命。于 是,对自由思想采取排斥的态度。严复的本意是想二者兼顾,却造成自由与富强的双重失落,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结局。

    六、告别革命,还是拥抱自由?

  西方自由思想自严复引入以降,国人对此议论纷呈。尤其是革命之高扬与自由之失落的巨大反差,使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莫衷一是。在严复的思想世界 里,自由的受宠与革命的冷遇是再明显不过的了。而在严复生活的时代里,其“自繇”思想处境尴尬,又是众所周知的。颇具讽刺的是,当革命的魔力摧毁了社会持 续成长之阶梯后,人们越发感到告别革命之必要与拥抱自由之必需,也更加发觉严复思想的精深与可贵了。那么,到底是告别革命,还是拥抱自由?

  不错,严复对自由的尊重和对革命的讥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是无条件地拒斥革命吗?他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革命是无法规避的。 问题在于,暴力式革命可以无情地摧毁旧世界,但它一定会创造一个新世界吗?严复对此常持慎重态度。不过,当狂风暴雨般的革命有扫荡社会之虞时,他坚决否定 革命,认为“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秩序恢复之不能,尚何富强乎不可跻乎”(注:《严复集》之三,第645页。)?实际上,严复即便一直信奉自由、民主、 宪政等,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君主制的主张。这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秩序之考虑,另一方面在于他深信在原有秩序的基础之上,可以走上渐进的改革之路,正如托克维尔 所说:“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 由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 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的民族。”(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3页。)这也许就是 严复坚决反对“流血以灌自由之树”(注:《严复集》之一,第120页。)的理由吧。但是,“私人的骄傲、野心和好乱成性有时曾引起了国家的大乱,党争也曾 使许多国家和王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但祸根究竟往往是由于人民的放肆和意欲摆脱合法统治者的权威所致,还是由于统治者的横暴和企图以专断权力加诸人民所致, 究竟是压迫还是抗命最先导致混乱。”(注:〔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页。)严复对此难道会以 一句“让公正的历史去判断”来加以搪塞?我们相信,在统治者的暴政之下,人们“奋身而起,力图把统治权交给能为他们保障最初建立政府的目的的人们,那是毫 不足怪的”(注:〔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6页。)。即使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也“可以反抗一切 对民主宪章和民主方法之使用的攻击(不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任何这类攻击,尤其是如果它来自掌握政权的政府,或者它被这种政府容忍,都应该受到全体忠诚 的公民的反抗,甚至是使用暴力。”(注:〔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41页。)

  综观上述,当人民为了反抗暴政和捍卫民主自由的价值时,使用革命手段无疑具有正当性。但问题是,反抗暴政就一定导致自由吗?换句话说,革命胜利之后就 必然享有真实的自由吗?一方面,“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是在寻求过大的奴役”(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第179页。);另一方面,“专制者本人也不否认自由是美好的,只不过唯独他才配享有自由;对此大家并无歧意,分歧在于对人的尊重程度” (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6页。)。因此,在革命之使用与自由之享有之间,我们不可轻言 告别革命,对革命必须有审慎的态度,即只有当这种革命是为了解放被奴役的人,保卫尊重人的“制度、思想、习俗”,即实现人类自身合理的自由权利时,它才可 以得到运用与高扬。换句话说,革命不必告别,只要它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恰当地拥抱自由。

  无可否认,为了我们的正当自由而恰当地使用革命的武器,是值得称颂的。但是,革命的武器能代替武器的革命吗?因此,必须处理好启蒙者与革命者的关系。 严复的困惑或许在于,启蒙者与革命者之双重角色难以兼得(注:关于启蒙者与革命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之论述,参阅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 书店1997年版,第181-185页。)。不过,他是无愧于自由思想的伟大启蒙者的称号的。假若再检视一下西方自由主义落到实处的经验时,对于严复的无 奈,我们必能予以同情的理解。霍布豪斯总结说:“自由主义运动是和生活共同发展起来的。……自由主义是现代世界生活结构的一个贯穿一切的要素。……自由主 义在每一点上都是一项被其名字充分表示的运动……一项解放人民、扫清障碍、为自发性活动开辟道路的运动。”另外,“我们必须了解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 在它们提供的基础上能建立起什么样的组织。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顾自由主义思想某些明确的历史阶段。……在各种思想的实际运用的指引下,我们将接触自由 主义的核心,并将试图把自由主义学说诸要素作为一种建设性的社会理论形成一个概念。”(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22-23页。)简言之,自由主义是理论与人类生活改进密切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建设性的社会理论”,而且还是一项促进人类整体文 明演进的持续性运动。自由思想为中国所晓,只是近代的事情,不论从理论的接引与发生,还是从其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来看,都是微乎其微的,很难说它真正形成了 “一支有效的历史力量”(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更别说它是“现代世界生活结构的 一个贯穿一切的要素”。其实,“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作为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的任务 似平是破坏而不是建设,是去除阻碍人类前进的障碍而不是指出积极的努力方或制造文明的框架。”(注:〔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由严复开其绪的自由思想,起初也是作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武器的革命出现的,而他本人自始至终又不愿背叛君主制,此种内在矛 盾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严复孜孜以求的自由思想在当时中国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木加式



wanghx

unread,
Apr 15, 2010, 5:18:55 AM4/15/10
to lihlii-g, Salon Friends
古汉语“由”,“使”,可以是同义词,“由使”也连用。
所以,“自由 liberty”的意思也就是“自使”,“自主之理”。马礼逊的《五车韵府》 (1822)将"liberty"诠释为“自主之理”;麦都思的《英汉字典》(1847)将之译为“自主、自主之权,任意擅专,自由得意”;罗存德的《英 华字典》(1869)将之译为“自主,自由,治己之权,自操之权,自主之理”等,都是非常精确的。

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理解阐发。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