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 聞 稿 】〜 敬請採訪,用力報導!
《原舞者》2007年度新作
杜鵑山的回憶--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
◎ 一生一世,愛與被愛
「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附守著」,這是高一生在監獄中留給家人的隻字片語。半個世紀飛逝,台灣戒嚴的白色恐怖年代,許許多多遭受迫害的家庭,都不願再提起的一段傷痛往事,卻在部落的每個角落不斷被記憶著。
過去五十年,在杜鵑花環繞的阿里山鄒族,始終沒人敢提起鄒族部落的那位先覺與創作者,他代表一種不能觸碰的禁忌,污衊、責難、冤屈…承受了半個世紀。他,就是白色恐怖下遭受迫害的高一生先生。
高一生,有人稱他導師、指導者、先驅者、哲人,他以先覺者自許,一生全心奉獻給鄒族,提升部落生活水準,也曾規劃高山自治的構想,卻因為殖民政權交替,當時擔任吳鳳鄉鄉長的他,為掩護台南縣長袁國欽逃難而捲入228事件,在軍情機關人員長期監控下,被設計出貪污、匪諜叛亂之罪名被捕入獄,於1954年4月遭槍決。他在獄中的最後一封信這樣寫著:「物品讓人取去也無所謂。我的冤情日後必會昭明,取用縫紉車之前,我特別想穿妳縫製的衣服。一件白色的襯褲(冬天的物品不衛生),像短褲那樣附有繫帶,下面是西裝褲的樣式。白色的方巾(四尺左右)一條。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附守著。水田不要賣」。高一生在獄中寫給家人的最後一封信,道出了他對土地、族群、家人的愛。他熱愛音樂,生前創作許多的歌謠,如長春花、春!
之佐保姬、移民之歌,至今仍在部落流傳。
◎原舞者與高一生的相遇
也許,是緣份。原舞者有機會將高一生的故事搬到舞台上。透過同是鄒族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浦忠成的引薦,獲得高家的同意而製作「杜鵑山的回憶」,今年初原舞者團員前往高家墓園,向高一生先生致意並告知原舞者準備將他的故事搬到舞台展演。
整個創作過程中,原舞者多次從花蓮到嘉義,一趟趟的翻山越嶺田野調查,所有的艱困與辛勞,就是為了以最真誠的心求證每一個細節。這過程承蒙高英傑老師(高一生之子)親自教授其父之創作歌謠,同時高英傑老師也將與原舞者一同演出,以歌聲表達對高一生先生的追思之情。
父親遭受白色恐怖迫害,始終把傷痛埋藏心底的高菊花女士(高一生之女),心雖不甘,但她沉重的表示「在看見世界各地,同樣有許多人遭遇到相同不幸與處境後,心早已釋懷。」高家人對原舞者的信任與支持,是支撐我們對這齣音樂舞蹈劇最大的決心與感動,也因為有他們的支持,才能讓「杜鵑山的回憶」呈現到舞台上。
把白色恐怖受害者高一生先生的故事搬上舞台,在國內算是創舉;這場製作不只為了紀念高一生先生,也是要回饋給所有原住民朋友,歷史的傷痛不能遺忘,這也是全人類永遠不能忘掉的歷史教訓。高一生的家人們把傷痛化成大愛,讓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必須放棄彼此的迫害,以「愛」追求生命的永恆,學習族群共存共榮,和平相處。
2007年初,原舞者搬遷花蓮後,挑戰了許多困難,排山倒海的阿美族豐年祭歌舞吟唱,環繞著高一生事件的悲劇故事,這是最真實的山海對話,所有工作人員與舞者在歡慶與悲傷的情緒中拉扯、沉澱,我們在仇恨、哀傷與愛之間糾纏,掙扎、昇華出對仇恨與傷痛的釋然。
高一生的故事像史詩般,讓所有舞者穿越屏障,走入歷史情境的現場,與高家人一起歡樂一起哀傷,這些存在的真實,讓所有舞者,尤其是鄒族的舞者,一步步接近史實,一步步揭開鄒族族人永遠不能說的禁忌,在排練中不斷潸然落淚。
原舞者在這個創作中,首度打破過去的演出形式,不但將史實與舞蹈、戲劇、歌謠(傳統與創作)四者合一,甚至採取了舞者「集體創作」模式,在原有的三個劇本中挑選最適合的版本,再由創作者與編舞者共同提問、集體思考完成舞作。這是原舞者跳脫傳統的演出形式,也是搬遷花蓮後的第一次蛻變,我們期待未來不斷的以不同面貌帶給觀眾新的視野,讓這塊土地的人民都能以嶄新的形式與原住民相遇,碰觸原住民深邃的內心世界。
◎ 演出節目簡介
杜鵑山有狹義和廣義的說法,狹義就是在高家的土地,即現在的頭目住的地方,叫La'La'kusu意即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山,廣義的說法是從塔塔加山的鞍部一直延伸到鄒族的生活範圍,亦即涵蓋了整個鄒族的領域,就叫杜鵑山。
「杜鵑山的回憶」引用了高一生先生對族群自治的關懷,對族人、朋友、妻女的親情,以及傳統習慣與現代化的思維衝突,當然還有入監之後不被瞭解,不被諒解的書信往來,歌謠創作處處引領人們走向愛與希望。
如今,高一生先生的許多創作歌曲在部落裡依然持續傳唱,杜鵑山下的清澈澗水,經過達邦、樂野、山美、新美、茶山等地,串連著豐饒的Yoiana(山美、新美、茶山)。
「杜鵑山的回憶」有著新的原舞者的演出模式與新的挑戰,音樂素材有濃厚東洋風格的日本歌,加上高菊花(高一生長女)小姐的西洋歌曲、拉丁歌曲、本土的國語歌詞,以及鄒語發音的傳統祭歌和創作歌謠,演出的型態上藉著回憶倒敘著一幕幕動人的事蹟與驚心動魄的政治事件,所以這是一個讀他的詩歌,唱他的音樂,唸他獄中的書信,了解他的作為的一部音樂作品。
最後,引用韓國詩人的杜鵑詩句「當你已經厭煩了我,即將離去的時候,我的心裡絕不留一點怨嘆,我將會用杜鵑花瓣由天上飄下,洒滿你將走過的路,讓你步步安穩踏過,但也請你要輕輕的接過它……輕輕的踏過……。」
◎ 原舞者簡介
在急遽的變遷中,仍有許多的原住民部落有尊嚴的、謙卑的珍惜祖先所遺留下的祭儀樂舞,這份寶貴資產足以讓年輕的原住民感到驕傲。
由台灣各族原住民年輕人組成的「原舞者」,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透過實際參與觀察整理式微中的原住民傳統歌舞,並由原住民長者「口傳相授」歌舞,在舞台上莊嚴的呈現原住民祭典精神,以充滿活力的傑出表演,促進族群的了解,豐富劇場文化。
多年來,「原舞者」在台灣北、中、南奔波演出數百場,並獲選為最受民間肯定的「吳三連文藝獎」藝術類得主。連續多年獲選為文建會傑出演藝團隊。
「原舞者」更將舞台延伸至國際,足跡遍及歐美、亞洲數國,除了積極參與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亦透過藝術節的參與、觀摩,學習各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及如何以傳統素材呈現於世界舞台。
為了永續經營朝向多元發展的可能,也為了爭取更寬廣的生存空間,在長時間的努力及各界朋友的協助下,終於在九十年六月十三日召開董事會,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宗旨為辦理原住民樂舞、文化藝術研究及有關活動之推廣,期望藉由基金會的運作推動原住民文化藝術發展、促進各族群文化藝術交流、進行田野學習、製作原住民樂舞展演、培育原住民樂舞人才、從事教學、研討、出版、影音製作,推廣原住民傳統工藝及服飾等,再造原住民樂舞文化藝術發展的另一次高峰。
2007年初,走過十五年的「原舞者」從台北都會搬遷花蓮,落腳壽豐鄉鯉魚潭畔的池南部落。「原舞者」藉由此次重返部落、接軌原鄉的變革,希望可以讓「原舞者」重新回歸文化母體,深化部落認同及劇場角色的重新定位。我們衷心地期盼將來能有更多原住民年輕人加入,「原舞者」永遠是一個不分族群的大家庭,繼續在花蓮的新家彼此歡喜相遇、相知而相惜。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新聞聯絡人:謝來光小姐
電話:03-8642290 0928-259696 傳真:03-8642291
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路二段27巷6號
網站: fasdt.yam.org.tw
E-mail:fasdt...@msa.hinet.net
杜鵑山的回憶---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演 出 :原舞者舞團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台東縣政府文化局∕花蓮縣
政府文化局∕私立東吳大學∕國立台南教育大學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教育部 /國立台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花
蓮縣壽豐鄉公所
【演出場次】
2007/10/26(五)/ 19:30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售票》200∕300∕500
2007/11/03(六)/ 19:30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中山堂演藝廳 /《自由入場》
(本場次由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
200711/11(日)/ 15:00 嘉義市文化中心音樂廳 /《自由入場》
(本場次由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
2007/11/16(五)/ 19:00 國立台南大學雅音樓音樂廳 /《自由入場》
2007/11/23(五)/ 19:00 私立東吳大學傳賢堂 /《自由入場》
2007/11/27(二)/ 19:30 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 /《售票》300∕400∕500
【售票方式】花蓮、宜蘭場次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 02-3393-9888
或洽:原舞者 03-8642290
團體票10張(含)以上,9折優惠
團體票20張(含)以上,8.5折優惠
兩廳院之友9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