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說,其實已經推行了10年「國民教育」 /馬家輝

5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強仔

unread,
Jul 17, 2007, 12:26:26 AM7/17/07
to young-turks
教育局說,其實已經推行了10年「國民教育」 /馬家輝 2007年7月17日


【明報專訊】國家領導人匆匆來港一行,說了祝福,也提了訓示,重點之一是,「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
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此言一出,新上任的民政局長立即起誓把「國民教育」列為首要工作重點,而教聯會亦向新上任的教育局長建議,盡速成立「國民教育基金」,全力落實主席美麗
願景。

看來,不管泛民陣營如何聲嘶力竭地反對、民間力量怎樣歇斯底里地質疑,一把「國民教育」之火勢必在特區燃起,問題只在於火力能有多強、持續能有多久。然
而話說回來,若真細心留意香港特區的教育狀,亦必明白所謂「國民教育」根本不是什麼新東西,昔之教統局、今之教育局其實早已於10年前開始推行「國民
教育」,至少是推行該局高官眼中所定義的「國民教育」。

證據?看看教育局的網頁即知。

主責「德育及公民教育」工作的張永雄先生,亦即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於今年6月17日的教統局網頁上刊發了一篇長文,標題正是〈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十
年回顧與發展〉。作者在文內歡天喜地地指出,特區政府「在2001年推行的課程改革,就強調培育國民身分認同的重要性」,具體政策包括把「認識自己的國
民身分,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列為7個學校課程宗旨之一;把「德育及公民教育」定為課程改革4個關鍵項目之一;把「國民身分認同」確立為「德育及公民教
育」中,5個優先培養的價值觀之一;將「國民身分認同」確立為「德育及公民教育」中,5個優先培養的價值觀之一;在各主要學習領域、小學常識科課程及新
高中課程,將培育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置於重要位置,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的認識等等。

此外,張先生又言,近10年來「推行國民教育成為重要的教育議題,教統局還採取了以下具體方法,推動國民教育」,犖犖大者包括增撥教學資源(例如推行
「赤子情、中國心」資助計劃)、提供師資培訓(例如為教師提供國民教育策略和技巧課程)、製作教學資源(例如設計課程材料和網站)、舉辦教學活動(例如
到金紫荊廣場考察)、推行伙伴合作(資助成立國民教育中心)等。

總結言之,作者跟胡主席大唱反調,深信「國民教育經過10年的推動,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成效漸彰。根據教統局及不同民間機構所進行的調
查,結果都顯示學校普遍已將推動國民教育,列作重要的發展目標;本港中學生對國家的認同程度持續上升﹕他們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分,也認同自己愛國
家」。

還嫌不夠清楚?別心急,請再細看教育局網頁,自可看見另一篇刊發於去年10月1日的教育高官文章,撰文者乃主責課程發展的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標題是極
有「國慶 feel」的〈認識國情.情繫家國.貢獻中華﹕香港國民教育的路向〉。作者在文內興高采列地指出,「我們推動國民教育,堅持以下原則」﹕

.不能「只談兩制,不談一國」,要讓學生正確理解「一國兩制」的意義,思考香港的定位;

.不能「只談權利,不談義務」,要讓學生懂得思考如何為家國發展作出承擔與貢獻;

.不能「只談成就,不談缺失」,要中肯持平、實事求是,讓學生全面掌握事理,既有寬廣視野,亦有卓越識見;

.不能單靠課堂學習,要讓學生實地交流,身體力行,體驗國情,體認國民身分;

.不能只視「國民教育」為一門學科,要將國民教育元素廣泛滲入各門學科學習活動之中,全面起動,潛移默化;

.不能只靠政府獨力推動,要匯聚各方力量,同心協力,形成社會力量。

此外,前瞻未來,作者提出一項所謂「多重進路」策略以「按部就班推動國民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從學校課程入手,「讓國民教育滲透不同學科」,例如中文
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並編擬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等課題。

本人不厭其煩地引述高官文章,目的有三﹕

一、提醒泛民陣營和民間力量,「國民教育」絕非香港特區的新鮮事物,在質疑和反對之前,最好先花時間搞清楚它於過去10年的推行狀和得失成敗,尤其應
於適當時候請教育局長在立法會公開解畫,讓大家看看香港的教育高官為何做了10年,仍然會令國家領導人感到不夠滿意以至需要發言督促。

二、提醒教育局高官,「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有 非常清楚的意識形態差別,根據教育局的《公民教育指引》,「建立對國家歸屬感」僅屬公民教育芸芸元
素的其中之一,其餘施教重點尚有「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公民態度與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本港社會的特色,了解法治、民主、人權與公義的重要,並在生活
中實踐出來」、「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使他們能用客觀的態度去分析社會及政治問題」等。教育局千萬不能把「國民教育」夾帶於「公民
教育」之內,甚至反客為主,扭曲、騎劫、竊奪了公民教育的本義。

三、再次提醒泛民陣營和民間力量,或許沒有必要對「國民教育」之議反應過敏,因為,教育高官經常說的一套而做的又是另一套,官腔詞令,純屬過場,恐怕連
他們自己也沒有太認真,否則,若真把所謂「國民教育」當一回事,教改便不會把中國歷史科從中學必修課單內踢走、也不會把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從中學課程內踢
走、更不會把通識教育裏的現代中國發展和中國文化元素合二為一。

可是,話又要再次說回來,教育局長不玩真,民政局長卻可能玩真。前者乃崛起於港英殖民時代的精英官僚,後者卻畢竟是曾受港英關過鎖過壓迫過的正統「紅」
人。往後一波的「國民教育」,主戰場很可能不在教育局而在民政局,如果前者是有板有眼的「國民教育」,後者便必是無孔不入的「國民再教育」,號角響起,
這場仗,曾德成是打硬的了。

馬家輝--資深傳媒人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