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不宜妄自菲薄 By 呂大樂

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Jason Yan

unread,
Sep 1, 2008, 11:09:16 PM9/1/08
to socian, yotu
信報財經新聞
P12 |  時事評論 |  新思維網絡 |  By 呂大樂
2008-09-02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泛民不宜妄自菲薄

  坦白說,每次看過電視廣播的選舉論壇之後,我的投票意欲都會隨之而下降。眾參選人之間的所謂辯論,差不多每一次都演變為互相指摘的「口水戰」。而指摘的方式來來去去不外乎翻舊賬、揭瘡疤,而不是在政見上的(至少是有內容的)針鋒相對。所謂辯論技巧,則主要是以聲線蓋過對手發言,搶去別人說話的機會。這種「埋身肉搏」的競選文化,並不限於地區直選;功能組別選舉有時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多談對手的人格、誠信,少談政治主張。眼見專業背景的參選人一樣在雞毛蒜皮小事上努力鑽營,喋喋不休的陳述行業內的「江湖恩怨」,實在很難令人接受功能界別有其不可替代地位(至少建制派是這樣說)之說。這樣的競爭工程不單只無助於提起市民投票的動機,而且恐怕更會令選民對候選人(以至整個選舉)失去信心。

議員普遍兌現承諾

  假如我們在選舉論壇上所看見的就是香港民主政治的全部,那真的很難再談什麼理想、期望。問題是:香港民主政治尚未至於令人絕望。新力量網絡新近完成的「二○○四—二○○八年度特區立法會議員表現評估報告」(可於www.synergynet.org.hk網頁下載),以立法會秘書處官方網頁及其他相關資料為基礎,統計及分析各大政黨及其議員的表現。該研究對立法會議員工作表現的統計和評估並不限於出席率等考勤指標,而且包括了他們對議案或法案的動議或修訂次數、就議案或法案的發言次數、質詢次數等,嘗試較全面地評估議員的表現。

  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立法會議員並非如市民從傳媒或一些官員口中所得到的印象般「破壞多於建設」、「為反對而反對」、「不做實事」,而是都有努力兌現參選時的承諾、關注民生議題、反映民意。與此同時,在現存政制底下,議會上的反對聲音或可令特區政府尷尬,令它更自覺爭取議員投票支持,但並不足以威脅所謂的「行政主導」,更不可能令政府施政癱瘓。在政府動議的法案或修訂中,泛民主派的支持度達九成。詳細的數據陳列及分析,在此不贅。

  或者我們很難說服自己,香港的立法會議員原來還是可以的。但上述評估報告確實告訴我們,起碼各政黨的立法會議員還是投入議會工作,有所交代(當然,對讀者而言,這些努力工作的議員的言論、政治取態是否符合他們個人的心意,那是另一個問題)。我們的立法會議員的問題似乎不在於「破壞多於建設」、「為反對而反對」、「不做實事」,而是勤力多於懂得創造機會,而且不時落後於民意,令人覺得他們的政治主張(已有民意共識或涉及政黨基本立場的除外)不夠鮮明,有時甚至視為機會主義。

  以泛民而言,他們需要好好努力的,倒不是認真做好公關、形象工程,而是對民意民情有更準確的把握,走出自我困擾的負面形象(從今次選舉的競選工程可見,泛民候選人好像也相信自己屬於「不做實事」、「有破壞無建設」一類,迴避一些建制派、親中派的指摘)。

  觀察今屆選舉的過程,各家各派都表現出一份心虛,以為搞搞形象,做一些所謂接觸年輕選民的宣傳工作(絕大部分恐怕只會產生反效果,令年輕人覺得政客但求選票,「扮細路」時臉也不紅),便可以彌補不足。其實,各大政黨真正需要做的,是直接告訴市民各個候選人打算如何監察、督促特區政府領導層施政。

扮演監察政府功能

  親中派和建制派當然可以在眾多選民之中找到支持者─畢竟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市民各有所好,不一定視民主為最重要的考慮,也不一定要求議員對政府諸多挑剔。對泛民來說,他們必須開拓的票源,肯定不在對手的地盤。泛民首要的工作始終就是要說服選民,在目前的政制底下,市民需要的不是政黨為政府施政護航(反正過去四年,「行政主導」絲毫無損),而是更有效的通過議會來監察特區政府。

  老實說,大部分候選人在各傳媒廣播的競選論壇上的表現叫人失望,他們既不能言善辯,也不見得有很突出的政治主張。如果議會選舉是要選出最聰明人的當上議員,那恐怕我們不會有太多選舉。可幸的是,儘管我們的政治制度只是局部民主,議會作為一個政治舞台,還是可以督促大部分議員─尤其是政黨背景的地區直選─勤力工作,扮演監察政府的功能。

  因為相信議會政治,我在九月七日一定投票。因為要監察政府和尋求改變現存問題多多的政治制度,我還是投泛民一票。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