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戰: 張翠容 vs 林達

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丘延亮

unread,
Jan 20, 2009, 9:01:57 PM1/20/09
to yt

傳媒戰: 張翠容 vs 林達

  香港《亞洲週刊》2009年第4期

中東衝突中的歷史進步 林達

林達﹕旅美知名作家。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總統是靠不住的》等,新書《西班牙旅行筆記》(台灣版《西班牙像一本書》)。


加沙戰後十四天——一月九日,以巴都拒絕了聯合國停火決議。

  中東局勢說簡單也簡單。首先要回答的是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是否有生存權。這一點各國的看法從一開始就不一致。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根據聯合國決議宣佈立國,第二天,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五個國家,就決定用武力把以色列趕下海去,同時有摩洛哥、蘇丹、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派出軍隊協助攻打。

  到今天,雖然在如何解決以巴問題上,這些國家及巴勒斯坦政府,和以色列仍存在重大分歧,甚至在感情上相互敵對甚至仇恨,可是,就像以色列承認其他國家一樣,這些國家中的絕大多數也逐步承認了以色列的生存權。埃及、約旦等還相繼與以色列簽訂了和平協議。

  雖然還有人一廂情願地幻想一個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大對抗,其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可以清楚看到,這個巨大對抗早已結束。現在我們眼前存在的只是小型的區域武裝衝突。在區域衝突發生時,阿拉伯國家表達關注,可絕非武力介入。而哈馬斯是極少數否認以色列生存的區域“政權”。哈馬斯成立憲章明確聲明,其目標就是從地圖上抹掉以色列, 至今未改變。

  其次是如何解決以巴問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今天在承認以色列的前提下,也同意應以外交方式解決糾紛。而哈馬斯憲章指出:“唯有聖戰才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其他方式包括國際協商等等,都只是“浪費時間和白費力氣”。

  哈馬斯以往的“聖戰”就是針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襲擊,以自殺炸彈著稱。這是除了以色列,歐盟和美國、加拿大也把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的原因。而哈馬斯不斷在提升恐怖襲擊方式,近年來不斷以火箭炮和迫擊炮在自己境內向以色列攻擊,能夠著多遠算多遠。

  在上述前提下,現在的戰爭是個悖論:一是戰爭無法避免;二是以色列不可能達到戰爭目標;三是達不到目標它也只好打下去。

  戰爭無法避免,是因為聯合國在這個地區維護安全的功能失效。以色列從二零零一年開始,截至去年年底,被一萬多枚從境外發射的迫擊炮和火箭擊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哈馬斯。聯合國對此完全沒有遏制能力。同樣,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之後,聯合國也一樣束手無策,設想一下,只要孟買事件連發三次,印度軍隊也一定會衝入巴基斯坦,要攔都攔不住的。

  那麼,以常規戰爭手段對付恐怖襲擊是否合適?答案肯定是“不合適”。可是,不論聯合國還是任何一個要求以色列停火的國家,既拿不出一個勸說哈馬斯放棄其消滅以色列宗旨的方法,也拿不出一個更有效的反恐方法。既然沒有上策和中策,也沒人能解決問題,以色列以常規戰爭之下策攻入加沙,就是早晚的事情。

  以色列的目標是一勞永逸的安全,這個戰爭目標一開始就註定達不到。哈馬斯只是控制了一個地區的恐怖組織,以正規軍打恐怖組織一定打不掉。哈馬斯武裝人員都是平民服裝,武器庫都分散在清真寺、民居,高層指揮部進入加沙最大的醫院,發火箭可以做到非常機動靈活,打一炮換一個地方。恐怖組織的本質是平民,大戰一來即可化整為零;一停火就恢復原狀。以色列的戰爭肯定打不贏。

  戰爭必定帶來大量傷亡,哈馬斯兵民不分的做法,使得原來常規戰爭的戰場消失,戰場就是居民區,必定帶來更大平民傷亡。戰爭開始那幾天,聯合國曾認定,戰爭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平民,哈馬斯則宣稱死的全是平民,可以說二者都對。在現代新聞媒體之下,電視螢幕逼到眼前的戰爭血腥場面,使得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探究戰爭的來龍去脈,不會管以色列的安全問題如何解決,而單純指責直接造成平民傷亡的戰爭,要求立即停戰。

  以色列明知打不贏也只能打,源於哈馬斯消滅以色列宗旨不變,並隨科技發展,其能力不斷增強。哈馬斯領袖宣稱消滅以色列的目標大致在二零三零年可達到,因為科技在飛速進步,而以色列是個面積很小的國家。現在他們從自殺炸彈進步到火箭,未來,掌握生物武器、更先進的毀滅性武器,都是可以預見的。哈馬斯是不管什麼戰爭法、也沒有任何約束的。以色列打不掉哈馬斯,暫時也被迫選擇儘量削弱對方實力。要求一個國家坐以待斃是不可能的事。

  今天有人悲嘆阿拉伯世界不團結,這引出一個問題:若要團結向什麼方向團結、誰認同誰的主張?是要求阿拉伯世界為哈馬斯背書,還是哈馬斯放棄自己消滅以色列的主張向承認以色列的國家靠攏?說到底,作為聯合國一員應該承認同屬聯合國的其他成員國的生存權利,這是在現代國際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原則和常識。因此,阿拉伯世界逐漸承認以色列、不認同哈馬斯這樣的極端勢力,其中一些國家甚至開始充當調停以巴的和平使者,是一個歷史進步的必然。

  好在,現在還看不出任何要歷史倒退的跡象。■



這也是一場傳媒的戰爭

張翠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者,曾多次前往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地區採訪,著有《行過烽火大地》等書。


最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葡萄牙作家何塞.薩拉馬戈 (Jose Saramago) 在聯署聲明中指,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算不上是戰爭,因為哈馬斯根本沒有可對抗的正規軍隊,聲明進一步指這其實是一場大屠殺,因為在全面封鎖下的攻擊對象已包括民用設施,例如聯合國學校、救援車隊、記者集結的建築物和民居等,造成大量平民死傷,其中不少為婦孺。

可是,從以色列到美國以至歐盟的領袖怎麼說?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主流媒體又怎麼說?

他們幾乎每次都重複著: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哈馬斯火箭砲威脅以色列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哈馬斯首先挑釁,能否停火在乎於他們,以色列有權作出自衛行動。

儘管世界各地有不少示威抗議戰爭,但仍有一股很強的民意勢力,視對以色列的批評就是反猶言論。民意得以被操弄當然歸功於傳媒不斷重複當權者的話語,因此,每一場戰爭也都是傳媒的戰爭。

不過,時至今日,多元化的媒體訊息已使得有心人操弄民意的可能性比以前困難,但主流媒體還是較有優勢,他們的滲透率仍然很高,特別在保守封閉的地方如美國內陸城鎮,有不少是布殊(布什、布希)主義的堅定支持者。

事實勝於雄辯。只可惜今次以色列不僅封鎖加沙,也企圖封鎖消息,禁止媒體進入加沙採訪,能夠在加沙採訪的只是原本已在加沙設有辦事處的西方通訊社和阿拉伯媒體,現在半島電視台是唯一一間在加沙的外國電視台。

這樣公然侵犯新聞自由,很多記者表示極度不滿,甚至上訴至以色列高等法院,我奇怪,總部設在巴黎的「無疆界記者」為甚麼對此保持沉默﹗

雖然《紐約時報》駐耶路撒冷辦事處新聞主管Ethan Bronner抗議以色列限制國際媒體前往加沙,認為以色列違背它自稱的民主原則,但《紐約時報》在紐約總部依然沿用美國領導人和以色列官方發言人的觀點大造文章,而《華盛頓郵報》、ABC、NBC等大媒體更不在話下,自由派與保守派媒體在以巴問題立場上沒有分別,要知道,美國國會於上週的辯論中,共和民主兩黨以大比數通過支持以色列。

在主流媒體的「轟炸」下,巴人被描繪成自殺式民族、崇尚死亡的族群、要消滅以色列的種族主義者、不願接受和平的好鬥分子等等,外界有不少更視阿拉伯世界如鐵板一塊,所有婦女都是一身黑袍的封建產品,當發覺有世俗化打扮,都認定是給西方解放了,這種東方主義主宰了不少人的腦袋。

當然,阿拉伯世界有它自身的問題,這可另文再述。返回以巴衝突上,我想指出一點,哈馬斯等激進組織是怎樣形成的?要知道,早年以色列資助哈馬斯對抗當時由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

無論如何,只要有親身目擊過巴人在佔領下的生活狀況,便明白激進主義的滋生原因。在媒體上,我們較少看見巴人在幾百公里隔離牆下的生活,又或上千個檢查站對巴人造成的騷擾。以色列對此可以辯解為反恐,但,當我親臨現場,才發現隔離牆其實已是偏離了六七年的綠線(Green Line),深入巴人土地,這綠線為聯合國所界定的以巴國疆界。因此隔離
牆被視為反恐之餘亦有吞併土地的目的,這目的與以色列國家安全無關。

至於以軍檢查站,其設在巴人自治區內限制巴人活動的真正理由,乃是要保護自治區內的猶太殖民區 ( 屯墾區、定居點 ),這點亦是美國主流傳媒甚少提及的。

猶太殖民區的興建與國家安全也沒關係,它的所在地全是巴人自治區的水源地方,因此被視為霸佔土地、控制資源的手段。而隔離牆與殖民區令到巴人土地支離破碎,失去建國及發展的條件和可行性。

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確是和平進程的障礙,他們必須停止以平民作籌碼用暴力達致政治訴求,或許巴人真的需要甘地精神,但以色列也一樣否認巴人的生存權利,只要佔領的一方一味靠軍事強勢作不公義行為,那麼和平更遙不可及。

我曾經隨著以色列一個和平組織「反對以色列拆屋委員會」(Israeli Committee
Against House Demolition)跑到耶路撒冷,看見以軍在巴人措手不及下清拆民房,迫使他們離開,但他們與恐怖分子完全無關,而拆屋政策亦與以色列的國家安全無關,而他們興建隔離牆是要毀掉巴人經濟命脈的橄欖樹,這種做法只會挑起更多的仇恨和暴力。

這是一個土地的衝突問題。從以色列上述手段來看,以色列最深層的策略就是要建立大以色列國,火箭砲只是開戰的表面原因,在表面原因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歪理重覆千遍便變成真理,美國和以色列有足夠龐大而強勢的宣傳機器來塑造民意,製造言論的代理人。現在就要看國際公民社會和另類媒體如何發出他們的另類聲音,好好去打這一場傳媒之戰﹗■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