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得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一些理论依据,就好象人们经常要怀疑人生一样。搞BI得,也经常要怀疑一下为什么需要bi。在ttnn刚开始的时候,曾经用一句话概括其目标——探索企业决策的奥秘,关键词是决策。去年在谈到bi价值的时候,弄清楚一点,bi并不是为了所有类型的决策,而是为了支持"理性决策"。理由是,如果企业要理性决策,需要搜集数据、管理这些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规律。然而,还有一个前提是假设的——企业需要理性决策。
这个前提看起来问题不大,在商业社会里面,理性要比感性来的稳当。也许在事业的开始阶段,激情能够起到更大作用,但如果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就不能将企业运营的好环寄托在决策者的激情感性上面,并且随着管理理论中,扁平化,分权观点的流行。决策力已经分散到更多的人那里,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是拥有正面的感性决策能力。所以,这种情况下,需要理性,需要抛开一些主观因素去分析问题...这种观点显然被大多数接受,我也接受这样观点。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决策更好,除了更软性的东西,比如激励、价值观之类的东西。
在某一年的诺贝尔颁奖中,经济奖颁给了一位心理学家,因为他给出人们的决策行为对消费的影响。其实在决策支持领域,已经有很多理论了,只不过更多在心理学、管理、营销里面,我们bi领域很少去探讨这些东西。可这些其实对bi有根本的影响,也许决定了bi的生死,或者说将影响BI的应用模式。不得不说现在的bi产品大多是从自我的功能出发,而不是从他人的体验出发。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这些东西,他们是技术,当然是属于"内"的东西,可基于他们的应用并没有脱离他们的功能,可惜,他们还不符合决策者的体验,这里所谓的体验,就是作决策,做判断。
近期看一本《决策和判断》的书,其中包含了很多以前听说过的心理实验。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揭示人类如何做决策和下判断的,很显然,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对bi的应用模式会有很大启发的。
可是我越看越心寒,为啥呢?因为说来说去,似乎还是说,人们决策的方式很奇怪,琢磨不透。即便能够提出一些理想化的决策方式,但到处都是漏洞,而且不切实际。理性决策?科学家可以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决策,但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人会真的去理性决策。如此说来,bi有什么用?似乎是很让人丧气的,但不必灰心,因为这里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只是说,关于决策,还是需要探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感性比理性好,或者理性比感性好。
如果但谈理性决策,在1944年的时候,冯·诺依曼和另一个人曾经提出一个效用期望理论,这是一种标准化的理想决策理论。并且给出一些公理,说理性决策就该这么着,这些公理很机械,比如什么可消性、可传递性等等若干,我也记不全。我发现,如果真的能这样表述,到确实可以落实到一种自动化决策过程。然而其中有些判断并不能量化,比如对哪种方案更优的判断,其实对于两种方案那一种更优没有办法绝对衡量。所以,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但也许他给出我们一个基本框架——理性决策应该是这样的,当我们采集了数据,将它们转换成方案,可以通过这种理论来进行筛选、判断。
由于效用期望理论是理想化的,经常产生一些悖论,比如可消性在某些场合下跟人们的决策行为根本不同。于是后面有人提出新的修正。效用期望理论是定义人"应当"如何做决策的,后来有人提出了前景理论或者叫期望理论,来描述人们"实际"如何做决策的。期望理论被称为是一种描述性模型,他可以解释人们决策的过程。
我也没法将这些理论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清楚,虽然字面的意思很浅显,但如何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所有决策中?不容易。不过可以找点资料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效用期望理论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在选择某个方案的时候,将采用预期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
期望理论中,将效用一词换成了价值,不是衡量方案的效用。而是决策者的心理期望,会带来多少好处或者损失。每个人内心可能都有衡量这个好处和损失的价值函数。
可以看到效用是客观的,而价值确实主观的。前者是理性决策,后者是感性决策。而之所有期望理论更符合人们的决策行为,就是因为人们的决策大多是主观的。
那么,我们的BI是用于理性决策的,对于主观的判断,并不属于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属性,这些是客观的,可以通过olap、数据挖掘的方法来获取某种知识,但仍然存在很多的决策,需要决策者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决策。是否能够将这种价值函数也在bi中实现,实现更高水平的自我进化的自动决策过程,这有待我们继续探讨了。
甚至在后来的一段文字中,那个曾获诺贝尔奖的那位心理学家也建议人们凭直觉来决策,因为这样的决策更加简单、高效,而且能够达到跟理性决策差不多的效果。当然,他没有特指在商业领域中的决策。在商业中的决策过程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过程不一样。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性,不能有太多的压力,并不总是为了目标而生活。决策的随意性能够带来生活的丰富,而低成本的决策能够降低心理的负担。商业决策里面,是有明确目标的,要求风险降到更低,不是指每次决策都是英明神武,而是从统计数字看,10次能有8次比较好的决策。
除了这两个理论。本书还涉及到决策常见的人为因素影响,挺有意思,解释了人们决策时候常常不够理性的地方(但恐怕真是这些不理性,才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比如框架效应,关系和因果,归因过程等等。框架效应,是指问题、待选答案对人们决策的影响,关联和因果,人们通常对关联和因果有错误的判断,认为有关联就是有因果。归因过程,这个理论有点意思,应该要深入了解一些,因为这跟以前在《魔星的故事》当中的一个步骤"找原因"有很大关系。归因,其实就是找原因。有人提出从三方面来归结原因,行为人、情境和时间,对信息源有三种特性描述。独特性,是指情境的独特性,一致性是指在时间维度上是稳定的(如果不稳定的,恐怕就不能归结原因了)。还有共同性,是指个体的行为还是很多人共同的行为。其实行为人的行为可以归结为内因,主观的,情境就是外因,客观的。有些人喜欢将原因归到个体,有些人喜欢归到外因。以前曾经探讨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提到,东方人喜欢情境归因,而西方人喜欢个体归因。而且如果是判断自己,多喜欢情境归因,而如果是判断别人,则多个体归因。对于经常对自己个体归因的人,容易心理压抑。恐怕确实如此。从中还能得出一个道理,如果你做了什么错事,不要总是习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要从客观找点原因。这样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不过这种行为听起来跟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不太相符,小时候你要是犯了错,包括现在你要是发现小孩发了错,当他狡辩举出一堆理由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很欣慰,因为他这样是一种心理释放,而不是压抑地认为,这都是我的错。
毫无疑问,BI是为理性服务的,但如果能够再加入一点点感性的东西,是不是会更容易被接受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