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kufee发起的关于国产BI工具的话题很热,在回复一两帖之后,也做了些思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分析工具?这个问题这几年一直在考虑,想不明白。当然,这不是只是空想的事情,还得尝试。今年上半年,稍微能够将这样的工具表达出来。为了配合最近这个话题,再来抽象总结一下。
在上面的问题中,请注意用的词是"分析工具",并没有使用"BI工具"这个词,他们的区别也许不是那么大,只是这里强调这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决策的。如果说BI工具,大家很容易想到传统的BI功能上去。关于这个工具,自然都已经在魔星的故事里面描述过,这里无非还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新意。如果说那篇小说里面透露的想法稍稍隐晦的话,这里想说的直白一些。简要描述这个工具的特性:
1、它是贯穿分析过程的。它必须体现了一种人们的分析模式,比如"发现异常-分析原因-行动建议"。这是一种,但也许有另一种。但不管如何,都得体现这种模式;
2、它是简洁的。这个特性跟昨天谈到BI的障碍不谋而合。何谓简洁?就是针对不同的使用者,一时间呈现给他的信息没有多余的,也不会缺少什么。简洁不是简单,套用一句广告词,说"简约不简单",其实得区分一下两者(这里说简单当然是相对简洁而言,我只是用这个词代表某一种概念,并非是大家都能认同的"简单"一词的含义)。简单,可以说是从内部的角度,比如一个功能,是简单的。简洁更加强调内跟外的协调,也就是一个功能跟需求的匹配程度。
3、它得是交互递进的。分析者需要的信息是递进的,所以,此工具应当支持信息的不断细化。从一个总体的指标分解到细节指标,从一个异常的现象细化到原因分析,最终能够得到若干行动建议。当然,这种交互性也可以是简洁或者复杂的。
4、它是能够自我进化的。此工具不应该只是一成不变地呈现,应当是随着使用者的关注点变化而改变,应该越来越聪明,累积过去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并用于后续的分析过程。自学习!听起来有点玄,是人工智能的术语吧。但不必要将这事儿想的太复杂。因为这个特性本身就透露一点,它一开始可能并不聪明。也不需要担心是否技术过于深奥而不能实现。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机制问题。比如说报表,传统的就是固定的样式,每次变更,需要重新设定样式。而如果根据用户点击行为,将经常点击下钻的指标项自动移到最显眼位置。这就是一个自我进化特性。
大概就是这四个特性了,这不是在描述功能。
对于第一点,需要洞察,去从现在人们分析问题、做决策的过程中抽象出分析模式。这是概念基础。
对于第二点,需要艺术设计,平衡需求和功能的冲突,捕捉恰到好处的状态。
对于第三四点,需要架构,组织信息、信息的流转,如何从机制上支撑上面所提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