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ing

unread,
Mar 7, 2008, 12:00:17 AM3/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最近做了好多梦,每天干的无聊事情让她觉得很气馁。以前听人说过,梦是愿望的实现,只是反应了人的潜意识。而不是传统的说法,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她觉得前面那种解释一点都不浪漫,倒不如说可以预测未来。她喜欢预测,她喜欢研究一些模式的东西,所以当初他选择了BI这个行业。当然,她更喜欢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地,生活就应该快快乐乐地。但没办法,她需要工作,于是她告诉自己,其实工作也挺有趣。

醒来,回忆梦里的情节,有些细节回想起来让自己脸红,她绝不会向谁说的。可是,有些事情似乎由不得她,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泄露。那天,跟同事们开了一上午的会,中午大家找了个地方吃饭,席间,不知是谁扯到心理研究上面。P哥说,梦其实是可以反应人最深层次愿望的。她没多想,说,最近她经常梦到蛇,她认为说这个没什么问题,大部分的梦境都已经被她隐藏起来。P哥回答说,梦里面的情景反应人的原欲,大部分的事物都是原欲的伪装,你梦到蛇,你最近是不是性饥渴。这句话让她的脸噌的红了,她开始后悔说出自己的梦境。她也不敢去否认,因为那样有些虚伪。所以,她打了个哈哈,转移了话题。心里面却将P哥骂了几十遍。

她长得不算难看,身材不错,算是凹凸有致吧,长发披肩,修长美腿,走在街上,回头率高的很。她还是单身,别人说她是要求高,她不置可否。也许,她是自己这么分析的——我到底还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不肯随便将就,只要找到理想的那一个人。这算是高要求吗?是的,她想,某种程度上是最高要求。不过,男人她是不缺的。偶尔,实在寂寞了,她就去沿江路,在喧闹的人群中呆一个晚上,喝点酒,然后跟一个看着顺眼的家伙一起喝点,然后一起回家。

上个周末,她又去了沿江路,遇到一个艺术家,光头,似乎现在的艺术家已经不流行长发了。聊了一晚上,一起回她家。刚到家,那位艺术家问她是干什么的,她说,我是做BI的。当时,她回答这个问题是背对着艺术家。接着,她就听到关门的声音,那位艺术家不见了。

很多刚认识她的人,都很诧异,为什么喜欢搞跟数据打交道这么无聊的事情,她自己不喜欢将自己说成是数据分析,更乐意称为BI人。但是三年前,自从公司上了营销超市以后,成了一个新的BICC,又叫BI能力中心的部门,她自愿从市场部调到这个部门来,她觉得这里单纯一些,工作也挺有意思。可是现在,她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部门给了她一个职位,叫做知识管理员。接着,有人叫他宝典守护,最近一年,大家都叫她宝典女神。

那是三年前的事情,她不太记得当初将工作交给她的那个老头的模样,只记得是一个咨询顾问。老头告诉她,知识管理员并不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

于是,她接受了这个工作。她管理的是一个知识库,名字叫做营销宝典,用来支撑营销超市的。营销超市是让一线的营销人员自己组合目标客户的地方,那个给他解梦的P哥就经常用它。而什么样的组合是合理的,甚至是最优的,这就是她管理的这个营销宝典来完成。宝典里面任何记录的业务规则、对某种客户群的定义,都被成为"宝点",意思是宝贝点子。

这些宝点并不是让她来提,所有的同事,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人员,他们才是真正宝典的用户,而她作为宝典管理员,只需要负责让它们符合规范就可以。所以,在几个月后,她被大家非正式地换了个头衔,成了宝典守护。在第三年,她再次升级,被人称作宝典女神。

所谓的规范,并没有明确的条文定义。这点上,她倒是认同那个老头说的话——是创造性的。那个老头经常哼哼的一句歌词就可以代表这个规范:行为、特征和策略,是吉祥快乐的一家。

开始的时候,人们称这三个概念叫做营销三要素,后来被戏称为营销三宝。在营销超市里面,便形成了三种客户群。策略客户群通过特征客户群组合而来,特征客户群从行为客户群组合而来。营销人员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提取这些客户群,是按照既定的组合,还是宁愿自己组合。在她的宝典里面,就是定义各种行为、知识和策略,以及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则,一般来说,这种组合的合理性是经过众人推敲的,甚至有些是经过数据验证的。从她的角度来说,她更相信宝典里面的规则,对于那些宁愿自己组装的营销人员,她有些不屑。但也理解,人总是这样相信自己,所以也从来没有抱怨过。

她这么想并不是犯了同样的毛病——过分相信自己。而是相信群众,相信数据。要知道她并不是宝典的主人,她只是管理员,要维护这些内容符合营销三宝的结构和逻辑。而这些内容都是营销人员自己提出来,讨论并经过数据验证,一般来说,总会比个人的判断合理一些。

如今,她每天干得事情并不复杂,宝典已经不光是她一个守护,她发展了不少下线。虽然她不愿意用"下线"这个词,可听起来还是蛮准确的,她也建议那些守护能够继续发展更多的下线。唯一的问题是,她并不能从她的下线得到什么好处,唯一的好处是精神鼓励,当他们开始称自己为宝典女神,这个头衔听起来很过瘾。

作为一个守护,其实到现在这个阶段,创造性已经不多,更多的创造性都已经给了营销宝典的用户。守护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件事。

一是看看用户提的宝点是不是符合三宝;一是将业务口径已经足够明确的宝点打上个标记,告诉IT部门去累积客户数据;一是发展守护下线,指导用户使用营销宝典。

每天,守护们登录到宝典,看看所有新的宝点是不是符合营销三宝的规范。首先是名称。名字不是随便取得,行为的名称,反应一种动作,是一种动词含义的句子,比如"经常在红灯区活动"。特征的名字,基本表示一种状态,是一种形容词含义的词语,比如"中产阶级";而策略,从字面意思看一般都是一种产品、服务、活动的名称,一般是名词,比如"《花花公子》杂志"。

说是这么说,三宝的区别并不是非常容易理解。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这三个玩意儿是什么区别,更别提名称。在营销人员传统思维里面,他们是两层的。当他们要做营销活动,比如推荐什么产品,他们会直接考虑到符合什么条件的人适合这个产品,比如月消费达到100以上的,没有办过什么业务的…这种思维很直接,但不易于形成条理。因此,在宝典里面,得将这种思维转换一下,成为三层结构。如果你要推荐某种产品,首先要明确这种产品是针对什么特征客户的,比如是针对高收入的女性群体,接着,再从哪些行为里面归纳出高收入和女性的群体。

不简单。她记得当初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宝点,让她束手无策。有人提"手机报的目标客户",然后在里面写了一堆条件,这明显是一种两层思维的体现。直接从手机报这个产品,但在她的宝典里面,是需要将"手机报"当作一种策略定义,然后跟相应特征的客户关联起来就可以。为此,她花了好多时间来转变别人的习惯。还好,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这个思维模式,也发现从这样的三宝模式里面,他们确实方便很多。

其实,他们在营销宝典里面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对某种行为的客户群的认识定义出来,然后跟相关特征、策略关联起来即可。比如在客户当中,有的经常打投诉电话,有的经常是被叫接听电话,有的人知识光顾固定的营业厅,有的人到处漫游,有的从来不漫游,有的人看到新业务就尝试,有的从来不用新业务…他们将这些行为定义出来,并且给出这些行为都归纳出什么特征。这种归纳不光是一个人做,还有更多得人来修改或评判他的置信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反馈数据能够验证这些归纳的置信度。

这是开门第一件事,好在现在守护变多了,她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很少去干涉用户的新点子,甚至都懒得看,反正还有一堆守护在盯着呢。她现在只需要保持宝典大体上的整洁,也就是不要脱离三宝太远就可以。甚至,现在还有的几个守护已经非常明白这点,恐怕不久她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

而开门第二件事,去将业务口径提交累积数据,这事儿她现在已经几乎不敢,基本有其他守护完成。

营销宝典是一个打造业务规则的地方,而最后在营销超市需要的明细的客户数据。因此,在宝典中,当一个宝点已经被定义了明确的业务规则,这只能是行为宝点,就可以让后台累积客户数据,为具备这种行为的客户打上一个标签。接着,这些客户可以按照宝点的规则,跟特征、策略关联起来,完成了客户群的组合,从原子的行为客户群组合到半成品——特征客户群,最后组合成现成品——策略客户群。

后台累积数据的事情虽然不关她的事情,但在三年前她刚开始接这项工作的时候,她还是花了一些精力在上面。因为那个时候,营销超市根本没有什么人用,也确实没什么东西可用,你怎么让营销人员去在参与营销宝典啊,没有激励。

后来那个老头说,这件事的激励有两个。一个是参与积累营销知识的快感,另一个就是能够提取目标客户帮助营销。当时她就想,这不都是精神上的嘛,没什么意思。老头继续说,第一种激励,在没有积累足够知识的时候,形成不了激励。而第二种激励是能够立马见效的,可以带动第一种激励。

果然,在初期,很少有什么人参与营销宝典的工作,她作为唯一的守护,只能经常自己去撰写一些宝点。然后尽快地协调后台的同事去累积数据,这样,营销超市才一点一点地有了东西,那些营销人员也逐步被吸引参与到营销宝典上来,经常有事没事在上面贡献一个宝点。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很多根本不是营销一线的人也参与,毕竟这里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营销知识,虽然他们并不是用来营销,但确实也能从中体会参与的快感,人就是这么奇怪。

有这么多人参与不能忘了她的功劳,当初她不厌其烦地去纠正其他同事提交的宝点,为他们修改名称,整理内容,合并相似的内容,分类…最关键的是,还要发展其他人来干这件事情,这是最难的,不过也是她现在喜欢干的唯一一件事情。

说服别人的乐趣很大,特别是说服成功。当初那个老头用一句"这是创造性的工作"把她搞定,如今她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忽悠新人,这句话对很多新人挺有作用,但对于老家伙,光靠这个并不够,其实老家伙们最关注的还是这件事情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好处。

好处?她经常想,我得到什么好处了?除了一个守护女神的名头,其他也没什么。但她不能如此消极地跟潜在的守护说,她后来又发明了几种说法。

比如有一次,她对一个年轻同事说,"其实这件事对个人能力提升是有非常大帮助的,你看金庸武侠小说里面,最厉害的人都是什么?黄裳厉害吧,少林寺那个扫地老和尚厉害吧,他们要不是主编,要不就是图书馆管理员。现在我们营销宝典的守护也是干这个的,干这个干几年,对业务最精通的人就是我们守护。现在那些营销人员,搞产品设计,搞促销活动经常还得咨询咨询我们呢。你想不想加入?我给你安排一下…"

经过三年的努力,说服、淘汰,她直接发展了十二个下线,下线们又发展了下线,如今,总共有108位宝典守护。已经很不错,而对于她来说,这项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也许她真的有一种高出不胜寒的感觉,虽然身处闹市人群,但还是孤单。也许,她应该放弃,去追寻一种更加纯粹的生活。是啊,决定了,明天就退出,不想再当女神。

George Zhang

unread,
Mar 7, 2008, 2:21:43 AM3/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不当女神,那就当女王吧

在08-3-7,Qing <happ...@gmail.com> 写道:

最近做了好多梦,每天干的无聊事情让她觉得很气馁。以前听人说过,梦是愿望的实现,只是反应了人的潜意识。而不是传统的说法,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她觉得前面那种解释一点都不浪漫,倒不如说可以预测未来。她喜欢预测,她喜欢研究一些模式的东西,所以当初他选择了BI这个行业。当然,她更喜欢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地,生活就应该快快乐乐地。但没办法,她需要工作,于是她告诉自己,其实工作也挺有趣。

醒来,回忆梦里的情节,有些细节回想起来让自己脸红,她绝不会向谁说的。可是,有些事情似乎由不得她,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泄露。那天,跟同事们开了一上午的会,中午大家找了个地方吃饭,席间,不知是谁扯到心理研究上面。P哥说,梦其实是可以反应人最深层次愿望的。她没多想,说,最近她经常梦到蛇,她认为说这个没什么问题,大部分的梦境都已经被她隐藏起来。P哥回答说,梦里面的情景反应人的原欲,大部分的事物都是原欲的伪装,你梦到蛇,你最近是不是性饥渴。这句话让她的脸噌的红了,她开始后悔说出自己的梦境。她也不敢去否认,因为那样有些虚伪。所以,她打了个哈哈,转移了话题。心里面却将P哥骂了几十遍。

她长得不算难看,身材不错,算是凹凸有致吧,长发披肩,修长美腿,走在街上,回头率高的很。她还是单身,别人说她是要求高,她不置可否。也许,她是自己这么分析的----我到底还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不肯随便将就,只要找到理想的那一个人。这算是高要求吗?是的,她想,某种程度上是最高要求。不过,男人她是不缺的。偶尔,实在寂寞了,她就去沿江路,在喧闹的人群中呆一个晚上,喝点酒,然后跟一个看着顺眼的家伙一起喝点,然后一起回家。

上个周末,她又去了沿江路,遇到一个艺术家,光头,似乎现在的艺术家已经不流行长发了。聊了一晚上,一起回她家。刚到家,那位艺术家问她是干什么的,她说,我是做BI的。当时,她回答这个问题是背对着艺术家。接着,她就听到关门的声音,那位艺术家不见了。

很多刚认识她的人,都很诧异,为什么喜欢搞跟数据打交道这么无聊的事情,她自己不喜欢将自己说成是数据分析,更乐意称为BI人。但是三年前,自从公司上了营销超市以后,成了一个新的BICC,又叫BI能力中心的部门,她自愿从市场部调到这个部门来,她觉得这里单纯一些,工作也挺有意思。可是现在,她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部门给了她一个职位,叫做知识管理员。接着,有人叫他宝典守护,最近一年,大家都叫她宝典女神。

那是三年前的事情,她不太记得当初将工作交给她的那个老头的模样,只记得是一个咨询顾问。老头告诉她,知识管理员并不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

于是,她接受了这个工作。她管理的是一个知识库,名字叫做营销宝典,用来支撑营销超市的。营销超市是让一线的营销人员自己组合目标客户的地方,那个给他解梦的P哥就经常用它。而什么样的组合是合理的,甚至是最优的,这就是她管理的这个营销宝典来完成。宝典里面任何记录的业务规则、对某种客户群的定义,都被成为"宝点",意思是宝贝点子。

这些宝点并不是让她来提,所有的同事,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人员,他们才是真正宝典的用户,而她作为宝典管理员,只需要负责让它们符合规范就可以。所以,在几个月后,她被大家非正式地换了个头衔,成了宝典守护。在第三年,她再次升级,被人称作宝典女神。

所谓的规范,并没有明确的条文定义。这点上,她倒是认同那个老头说的话----是创造性的。那个老头经常哼哼的一句歌词就可以代表这个规范:行为、特征和策略,是吉祥快乐的一家。

开始的时候,人们称这三个概念叫做营销三要素,后来被戏称为营销三宝。在营销超市里面,便形成了三种客户群。策略客户群通过特征客户群组合而来,特征客户群从行为客户群组合而来。营销人员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提取这些客户群,是按照既定的组合,还是宁愿自己组合。在她的宝典里面,就是定义各种行为、知识和策略,以及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则,一般来说,这种组合的合理性是经过众人推敲的,甚至有些是经过数据验证的。从她的角度来说,她更相信宝典里面的规则,对于那些宁愿自己组装的营销人员,她有些不屑。但也理解,人总是这样相信自己,所以也从来没有抱怨过。

她这么想并不是犯了同样的毛病----过分相信自己。而是相信群众,相信数据。要知道她并不是宝典的主人,她只是管理员,要维护这些内容符合营销三宝的结构和逻辑。而这些内容都是营销人员自己提出来,讨论并经过数据验证,一般来说,总会比个人的判断合理一些。

如今,她每天干得事情并不复杂,宝典已经不光是她一个守护,她发展了不少下线。虽然她不愿意用"下线"这个词,可听起来还是蛮准确的,她也建议那些守护能够继续发展更多的下线。唯一的问题是,她并不能从她的下线得到什么好处,唯一的好处是精神鼓励,当他们开始称自己为宝典女神,这个头衔听起来很过瘾。

作为一个守护,其实到现在这个阶段,创造性已经不多,更多的创造性都已经给了营销宝典的用户。守护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件事。

一是看看用户提的宝点是不是符合三宝;一是将业务口径已经足够明确的宝点打上个标记,告诉IT部门去累积客户数据;一是发展守护下线,指导用户使用营销宝典。

每天,守护们登录到宝典,看看所有新的宝点是不是符合营销三宝的规范。首先是名称。名字不是随便取得,行为的名称,反应一种动作,是一种动词含义的句子,比如"经常在红灯区活动"。特征的名字,基本表示一种状态,是一种形容词含义的词语,比如"中产阶级";而策略,从字面意思看一般都是一种产品、服务、活动的名称,一般是名词,比如"《花花公子》杂志"。

说是这么说,三宝的区别并不是非常容易理解。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这三个玩意儿是什么区别,更别提名称。在营销人员传统思维里面,他们是两层的。当他们要做营销活动,比如推荐什么产品,他们会直接考虑到符合什么条件的人适合这个产品,比如月消费达到100以上的,没有办过什么业务的...这种思维很直接,但不易于形成条理。因此,在宝典里面,得将这种思维转换一下,成为三层结构。如果你要推荐某种产品,首先要明确这种产品是针对什么特征客户的,比如是针对高收入的女性群体,接着,再从哪些行为里面归纳出高收入和女性的群体。

不简单。她记得当初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宝点,让她束手无策。有人提"手机报的目标客户",然后在里面写了一堆条件,这明显是一种两层思维的体现。直接从手机报这个产品,但在她的宝典里面,是需要将"手机报"当作一种策略定义,然后跟相应特征的客户关联起来就可以。为此,她花了好多时间来转变别人的习惯。还好,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这个思维模式,也发现从这样的三宝模式里面,他们确实方便很多。

其实,他们在营销宝典里面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对某种行为的客户群的认识定义出来,然后跟相关特征、策略关联起来即可。比如在客户当中,有的经常打投诉电话,有的经常是被叫接听电话,有的人知识光顾固定的营业厅,有的人到处漫游,有的从来不漫游,有的人看到新业务就尝试,有的从来不用新业务...他们将这些行为定义出来,并且给出这些行为都归纳出什么特征。这种归纳不光是一个人做,还有更多得人来修改或评判他的置信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反馈数据能够验证这些归纳的置信度。

这是开门第一件事,好在现在守护变多了,她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很少去干涉用户的新点子,甚至都懒得看,反正还有一堆守护在盯着呢。她现在只需要保持宝典大体上的整洁,也就是不要脱离三宝太远就可以。甚至,现在还有的几个守护已经非常明白这点,恐怕不久她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

而开门第二件事,去将业务口径提交累积数据,这事儿她现在已经几乎不敢,基本有其他守护完成。

营销宝典是一个打造业务规则的地方,而最后在营销超市需要的明细的客户数据。因此,在宝典中,当一个宝点已经被定义了明确的业务规则,这只能是行为宝点,就可以让后台累积客户数据,为具备这种行为的客户打上一个标签。接着,这些客户可以按照宝点的规则,跟特征、策略关联起来,完成了客户群的组合,从原子的行为客户群组合到半成品----特征客户群,最后组合成现成品----策略客户群。

后台累积数据的事情虽然不关她的事情,但在三年前她刚开始接这项工作的时候,她还是花了一些精力在上面。因为那个时候,营销超市根本没有什么人用,也确实没什么东西可用,你怎么让营销人员去在参与营销宝典啊,没有激励。

后来那个老头说,这件事的激励有两个。一个是参与积累营销知识的快感,另一个就是能够提取目标客户帮助营销。当时她就想,这不都是精神上的嘛,没什么意思。老头继续说,第一种激励,在没有积累足够知识的时候,形成不了激励。而第二种激励是能够立马见效的,可以带动第一种激励。

果然,在初期,很少有什么人参与营销宝典的工作,她作为唯一的守护,只能经常自己去撰写一些宝点。然后尽快地协调后台的同事去累积数据,这样,营销超市才一点一点地有了东西,那些营销人员也逐步被吸引参与到营销宝典上来,经常有事没事在上面贡献一个宝点。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很多根本不是营销一线的人也参与,毕竟这里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营销知识,虽然他们并不是用来营销,但确实也能从中体会参与的快感,人就是这么奇怪。

有这么多人参与不能忘了她的功劳,当初她不厌其烦地去纠正其他同事提交的宝点,为他们修改名称,整理内容,合并相似的内容,分类...最关键的是,还要发展其他人来干这件事情,这是最难的,不过也是她现在喜欢干的唯一一件事情。

说服别人的乐趣很大,特别是说服成功。当初那个老头用一句"这是创造性的工作"把她搞定,如今她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忽悠新人,这句话对很多新人挺有作用,但对于老家伙,光靠这个并不够,其实老家伙们最关注的还是这件事情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好处。

好处?她经常想,我得到什么好处了?除了一个守护女神的名头,其他也没什么。但她不能如此消极地跟潜在的守护说,她后来又发明了几种说法。

比如有一次,她对一个年轻同事说,"其实这件事对个人能力提升是有非常大帮助的,你看金庸武侠小说里面,最厉害的人都是什么?黄裳厉害吧,少林寺那个扫地老和尚厉害吧,他们要不是主编,要不就是图书馆管理员。现在我们营销宝典的守护也是干这个的,干这个干几年,对业务最精通的人就是我们守护。现在那些营销人员,搞产品设计,搞促销活动经常还得咨询咨询我们呢。你想不想加入?我给你安排一下..."

经过三年的努力,说服、淘汰,她直接发展了十二个下线,下线们又发展了下线,如今,总共有108位宝典守护。已经很不错,而对于她来说,这项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也许她真的有一种高出不胜寒的感觉,虽然身处闹市人群,但还是孤单。也许,她应该放弃,去追寻一种更加纯粹的生活。是啊,决定了,明天就退出,不想再当女神。






--
Best Regard
George Zhang

看图说话 blog   ***
http://godcode.yupoo.com
黑白暗房   *****
http://birdzhangxiang.spaces.live.com

Hu, Jiangtang

unread,
Mar 7, 2008, 4:00:59 AM3/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喜欢预测,她喜欢研究一些模式的东西,所以当初选择了BI这个行业。"

以前都是Q做主角,看见她和他,还以为是Q终于有个BI搭档了。接着读下去,原来是女版阿Q。Q的文字真是越来越汪洋恣肆了啊。

2008/3/7 Qing <happ...@gmail.com>:

最近做了好多梦,每天干的无聊事情让她觉得很气馁。以前听人说过,梦是愿望的实现,只是反应了人的潜意识。而不是传统的说法,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她觉得前面那种解释一点都不浪漫,倒不如说可以预测未来。喜欢预测,她喜欢研究一些模式的东西,所以当初选择了BI这个行业。当然,她更喜欢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地,生活就应该快快乐乐地。但没办法,她需要工作,于是她告诉自己,其实工作也挺有趣。




--
胡江堂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06硕
Jiang...@gmail.com
生活博客(读书、见闻): http://panshanghu.spaces.live.com/
技术博客(SAS、数据挖掘、数量金融): http://blog.bicubes.com/JohnTown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