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 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 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
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
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主要是革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命。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
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
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
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
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
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所谓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即业务流程管理,是指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推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以
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整合及调整的经营方法与解决方案的IT工具。业务流程管理应该包括"建模-实施-监控-管理"等过程,要具备其所需的所有服务与工具
才能叫作BPM。现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缺点在于对需求表达不清晰、效率不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流程被固化在系统中,企业不能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方
便迅速地改变业务流程,而企业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地调整业务来响应。实时性企业将敏捷地使用最新信息,以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
执行层面出现的低效率延迟。BPM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企业流程实时改变所带来的敏捷性、实时效果评估、资源整合与优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不能为传统的
OA和工作流所解决的。 通过BPM,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并通过流程的分析及监控功能,对业务进行整合及计量,从业务角度、组织角度、IT角度
都可得到可量化的改善效果,这种效果随着管理者通过BPM分析与优化流程,将越来越显著。完整的BPM系统需由图形化流程设计环境、流程管理与监
控、BPM引擎、使用者执行环境以及整合各种资源的底层EAI平台等主要元素所架构而成。一般来说,BPM基于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BPM通过捆绑其他应用系统的服务来制作并提供跨应用系统的BPM流程,也可以组合各个单纯的业务
服务生成新的服务,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模块化管理,并且可以循环使用。基于SOA的架构将对J2EE平台的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Gartner的研究表
明,未来2年与J2EE平台结合紧密的BPM产品将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由于BPM记录了业务流程的所有活动,可以对流程管理所需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设
置,向流程实施者及管理者提供实时而直观的业务、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数据,可以实现有效的客观性成果测定效果。
所以,既然现在大家都懂得BI要和业务系统形成闭环机制,要形成执行力,才是BI的出路,那么这样BI作为独立概念存在就没什么实际价值了,因为作为
BI的分析结果(就是我们唯以自豪的战略分析)将整合在业务系统的流程管理(BPM)和流程再造(BPR)上,将会被ERP进行融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是SAP,ORACLE,IBM三大软件巨头来收购三个BI厂商,而不是微软来收购.
所以,当一个神话的故事"啤酒和尿布"启动了BI这个行业的时候,正是现代企业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无节制导致企业僵化至官僚管理的时候,美国人通过
分析民主的BI,日本人通过持续改善的BI,使BI作为一个手段来翘动和反思这个由于现代企业在专业分工细化无节制而发展成僵化的弊病.这才是BI出现
并存在的价值,当BPR,BPM和BI的思路被现代企业所接受的时候,三者整合成为必然,所以BI完成其独立的历史使命也是发展的趋势.
我98年搞BI,从对BI无限的期望,到现在能够非常理性的看待BI,是一个过程,我相信这也是成长的过程.但我无悔于这个过程,既然分工的存在是必
然,BI作为专业分工的一个部分,特别BI对数据采集领域的发展,使我感觉那些关注技术层面(非咨询层面)BIer在移动应用和数据采集领域这个细分的
领域中会得心应手的.
On 2月14日, 下午6时07分, "A BIer" <
duodong2...@163.com> wrote:
> 请教一下,什么是BPM和BPR?兄台可否大致说说你所关注的移动数据采集层面的方向。谢谢!
>
> 在2008-02-14,interstage <
buer0...@gmail.com> 写道:
>
> 呵呵,我不是在TTNN曾经提到"BI作为独立概念已经结束了",因为BI的结论如何与业务系统形成闭环机制,已经和执行力结合在一起了,这样BPM和
> BPR为基础的ERP形成主导,也就解释三大BI厂商被收购的原因,这是趋势.
>
> 所以说,BI已边缘化,BIer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已经在消亡,我做了10年BI去年开始已经转型了,开始关注移动数据采集层面的方向了.现在的BI是看
> 不了世界的.别被那些满嘴吹嘘什么搞过500强企业的BI的牛人被骗了,哈哈.
>
> On 2月14日, 下午12时47分, duodong <
duodong2...@163.com> wrote:
>
>
>
> > 我觉得,之前关于BI得出的结论如何运用于业务系统,如何业务现行体制接轨的讨论更切合BI的实际,也是BIer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做BI的人往往是技术出--身,缺乏业务系统的实际决策人和执行人,但是BIer们从技术上的出的结论要能被人家用起来才有价值,我想作为BIer应该适当的参与到业务系统中去,与业务-系-统的用户一起研究如何将技术结论运用于生产实际。
>
> > 在2008-02-13,huangkan <
erichuangta...@gmail.com> 写道:
>
> > 随便展开一个帖子,发现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是有如飞龙在天,信"龙"由缰啊,呵呵。从下雪到总理,从总理到电网,从电网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热量。看来这里可以发--展成一个万花筒论坛了。名字就叫"小小BI看世界"吧。
> > 听说,电力传输是有热量产生,但并不是北方电线不结冰的理由。主要原因是北方的雪和这次的冻雨不同,北方的雪是浮雪,不会集结成冰,风一吹就会散。这次冻雨导致--冰围在电线上生长,压垮了电线和杆塔。这次灾难中,一方面电力传输产生的那点热量不够化冰的,更重要的是冰在电线上疯狂生长的时候电力因为故障已经中断了传输-。
>
> > 另外,实行高压输电并不止是为了减少线损这么一个理由,从网上查查就能找到国内关于超高压输电的争论。
>
> > ---------------------------------
>
> > 听说,南方电网的问题,是一个高中物理题:
>
> > 为什么北方每年都是这么大的雪,但是没有这么厉害的事故呢?
> > 因为北方变电站有一个功能
> > 大家先回顾一下高中的物理题,为什么长距离输电要用高压电?
> > 因为总功率 P=U*I
> > 电线消耗功率 P' = I*I*R
> > 为了使最终输电 P-P'最大,只要升高U,就可以降低I,从而减小在电线上的损耗
>
> > 那么反过来,当大学降临的时候,大家应该能猜到,只要降低U,提高I,就可以加大电线的发热,电线附近的雪,很容易就化了,更本不需要抢险
>
> > 北方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虽然年年大雪,但是安然无恙
> > 而南方,据说是没有这个功能,还是当地的工作人员忘记使用这个功能了?
>
> > 以上是听一个机械系的教授讲的,当时很多人,忘了细问,这里有没有牛人大家讨论一下吧~
>
> > --
> > Best Regard
> > George Zhang
>
> > 看图说话 blog ***
http://godcode.yupoo.com
> > 黑白暗房 *****
http://birdzhangxiang.spaces.live.com-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