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语言?在哪儿?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ing

unread,
Oct 31, 2008, 1:58:57 AM10/3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我以为已经找到了,可是没有。虽然没有多少兴奋,但也可以拿来说一下。

大家还记得之前曾多次提到一种"基于假设"的分析需求表达法吧,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让存在分析需求的人表达自己的期望和猜测,然后让实现者,也就是分析者去证实或者证伪。但那里始终有一个问题。我曾实践过,自我看起来,还算清晰。然而,他还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形式,在别人理解上,仍然是歧义十足。所以后来我还想是否有一种比较严谨的语言组织方法,来表达这种假设。为此,我找到了一些逻辑方面的东西看看,不过那玩意儿太复杂,看不下去。

假设是一种断言,在逻辑上也常常成为命题,如果我们能够将一句假设分解成由若干术语组成的句子,那就可以形成一种半形式化的语言,比如,存在一个...所有...如果...那么...或...并......但将自然语言转换成这样的语言,也挺困难。

大学的时候,学过这种东西,可惜忘了,连学科的名字都忘了,只记得那位教我们的老师,每天上课之前,总是穿上他的白大褂,好像医生一样,而我们下面的人,就是一群白痴精神病。那门课教的是各种符号,比如并,是用U来表示,或,用V来表示。是这样的吧,我有些拿不准。这种知识在计算机学科里面挺有用处。可暂时我们无法对应到生活语言当中。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介绍。却发现,这位仁兄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语言的秘密。对于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好像还是比较复杂,我一知半解,只是对于语言这部分,因为跟我正在考虑的事情有关系,便注意了一下。

他的哲学分成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代表是一本叫做《逻辑哲学论》的小书,我没看过,但据说在形式上,搞得挺像那么回事儿,具有一种静态的结构美,说白了,就是看上去他说的挺有道理,至少比较圆满。他三十岁就干完这事儿,然后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好研究的了,过了几年之后,他又回来研究,觉得三十岁以前关于语言那些想法根本不对,于是重新修正,但并没有提出一种体系化的新的框架,他鄙视体系化。

前期的理论是什么呢?他的意思大概是,这个世界的结构,跟语言的结构是并行的,不论什么语言,具备一种统一的结构来映射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则是由事物、事态和客体构成。语言,也可以分解成一种形式化的结构来表达这个世界。看到这里,我很欣喜,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需求,就确实可以寻找到一种标准的表达语言。然而,在他后期的哲学,他否定了这点,认为没有这种语言。语言,只是一种游戏,是一群人,遵从某种共识而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先得有规则,才有语言。不存在只有私人的语言。每个人从小被教会的,父母指着一张桌子,说,那是桌子。这就是规则。看到这里,我想,说的也是。

妈的,这不是玩我么。怎么说都是他有道理。

但从后面一个观点来看,试图用一种标准的语言来表达分析需求,首先得达成共识,不是你一个人知道表达的规则,得让大家接受。确实如此,如果业界标准只有一家企业采用,那就不是标准。可是,问题在于,对于自然语言,人们会达成共识么?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同一个国家的人,使用同一母语,也未必能够有共识。也许,对于一些常见的事物,大家遵从统一规则,都将那桌子称为桌子,将一棵树称为树。但对于稍微复杂的东西。一个行动,有人说这是爱,有人说这是恨。

想到这里,我有些晕。甚至想到,为什么必须要将需求表达清楚呢,为什么要形式化表达呢?一个人怎么可能清楚表达需求呢?

如果要求绝对的清楚,是过分的,但我们不需要绝对,只需要一种近似。设想,远古时候,没有语言,一位儿子想传递一个信息给父亲,今天晚上吃什么。不能说话,以前也没问过这话,咋办。儿子摊开手瞅着他爸,他爸莫名其妙,干嘛,要抱抱?有了语言,可以说这句话,可这话也未必能够代表儿子的潜意识,儿子深层的愿望可能是——咱们晚上别在家吃,下馆子吃好不。可毕竟语言是起到作用的。

表达需求也是类似,我们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歧义很大。那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一种新的,或者是基于自然语言规则之上的规则,这种规则能够非常好地表达人们的分析愿望。

很久以前听说过一种叫做z的形式化需求语言,但没有听说被广泛采用。UML是一种设计语言,但听说用起来原来越复杂。复杂的东西没人用的。自然语言,一般都是自然形成的,而那些形式化的语言都是刻意弄出来的,要让一群人达成共识太难太难。也许这种需求语言不应该刻意去创造,而是应该从现有的表达语言中提炼、简化而已。

Qing

unread,
Oct 31, 2008, 3:42:10 AM10/3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中午谈起维特根斯坦,除了他的逻辑理论,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一时兴起,来八卦一下。


我是从弗洛伊德开始了解这位的,他们是老乡,都是维也纳的,都是犹太人,也是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要比维特根大不少。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维特根斯坦是一百年前的八零后。家里挺有钱的,衣食无忧,上学的时候,跟罗素混得挺熟,罗素对他评价很高。后来参加了战争,被俘了两年,回来后改变了不少,回来后崇尚朴素了,对金钱非常淡漠。而回来的另一间重要事情,就是完成了他那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三十岁的时候出版了。


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同样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很牛逼,一切都看空了,于是不再研究哲学。先去跑到一个偏远山区当小学老师了,但又跟一位学生家长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灰溜溜地跑了。然后,他又跑去当园丁,又当看门人,他就喜欢干那种别人看起来低贱的工作,挺有意思的。过了几年,觉得自己那套理论不对,又回去研究哲学,跑到剑桥当老师,也不出版什么东西,但学生们拿着他的讲义,自己订出了蓝皮书、褐皮书...他跟弗洛伊德不是白当老乡的,后来在他的语言逻辑里面,据说有很重的心理味道。


这人,神奇。英国有一位作家,毛姆,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刀锋》,其中描写了一个奇怪的人。当时,毛姆说,因为某某原因,不好说此人是谁,但后人发现,其实毛姆就是拿维特根斯坦当原型的。在刀锋里面那位哥们儿,美国人,从小家里也挺有钱的,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女朋友很漂亮,俩人关系很好,上没上床就不知道了。这哥们儿也去参加打仗了,打仗回来以后人就变了。那维特根斯坦也是打仗回来变了,但没人知道为什么变。但毛姆说的这个哥们儿,是因为他的战友死在他面前,这个理由。回来之后,是好事啊。女朋友挺高兴,要结婚。可这小子不干,说不想结婚。女人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不知道想什么。然后决定离开美国,去其他地方转转,比如巴黎。他的所谓转转,就是到处找罪受。去旅行,去挖煤,去干啥的。在巴黎,他们有重聚,这个哥们儿不知从哪儿回来,也许是非洲。反正是风尘仆仆,女人看不透他。就这事儿。


毛姆偷换主人翁的国家是一贯伎俩。他还有本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拿高更做原型的。高更是法国人,跟凡高是欢喜冤家。大家一般都熟悉凡高,因为他是受害者么。不过这个高更,更绝。在《月亮》一书中,毛姆又是偷梁换柱,但基本上事迹改动不大。高更(当然,书里面不叫高更)是英国人,在三十岁之前都是安居乐业,有老婆,有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还是身处金融业。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表述,写自己参加了高更老婆组织的聚会,认识了他。对他的印象么,觉得这个碌碌无为的人,看着挺粗鲁的(高更这个人确实挺粗鲁的样子)。但有一天,毛姆听到一个消息,说高更突然消失了,后来老婆了解到,原来他跑到巴黎学画画去了。于是老婆委托毛姆去劝劝他。毛姆去了,劝不动,高更根本不屌他,一心只是要学画画。他的画,不怎么被认可,生活也是穷困潦倒。只是一个荷兰蹩脚画家,认为高更是天才。在高更没东西吃,生病的时候,把它接到自己家里去照顾他。荷兰画家的老婆,一开始不同意,但挡不住画家苦苦相劝,同意了。但结果很明显,高更把荷兰画家老婆干了,这女人还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从高更身上领略到一种粗鲁、狂放、放任的滋味。荷兰画家也挺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离开自己的房子,祝你们幸福。可是,高更也就是一时性冲动,那老婆还想厮守终身,俩人步调不一致。得,女人疯了,自杀了。荷兰画家黯然神伤,回老家荷兰去了。这段故事,有点映射高更跟凡高。后来呢,高更觉得法国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寻觅的,就跑到热带的一个岛屿,塔希提岛,有的地方翻译叫做大溪地。我家附近也有个大溪地小区,后来我才知道大溪地是这么回事。在那个岛上,他找了个几个黑人小姑娘,生了孩子。黑娘们儿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粘住他不放,于是他在这里住了好长时间,而且风光不错,挺有灵感的。最后死在那里,得了麻风病死的,死的时候,还在家里作画,把墙壁画得都是乱七八糟。毛姆去看,觉得那都是天才之作。


又是一个疯子,有没有发现毛姆这个人就喜欢描写这种不知道追求什么的人。维特根斯坦、高更。你能说什么?他们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其他的一切都滚他妈的蛋。


2008/10/31 Qing <happ...@gmail.com>
我以为已经找到了,可是没有。虽然没有多少兴奋,但也可以拿来说一下。
。。。

George Zhang

unread,
Oct 31, 2008, 5:32:49 AM10/3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喜欢,我们总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远远超过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体系
你看,只有在同时了解这两个人的详细信息之后,我们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最了解一个人需求的应该是心理医生
最了解一群人需求的可能是政治家

了解一个企业的需求?也许谁都不了解


2008/10/31 Qing <happ...@gmail.com>



--
Best Regard
George Zhang

LiAndy

unread,
Oct 31, 2008, 6:19:12 AM10/3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这么难理解的话,那就直接去创造一个企业。
--
------Crazy in Silence. Silence in Crazy.------

yus...@gmail.com

unread,
Nov 8, 2008, 8:45:57 AM11/8/08
to ttnn BI 观点
需求分析的语言
Qing提到的弗洛伊德,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欲望变形的秘密:当性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采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而变形表达正是艺术表达最一般
的方法。这也是对需求表达的重要贡献了。

搞需求分析就涉及到需求的语言表达。比如搞信息资源规划,需求分析应该采用业务语言,而不是计算机设计语言来表达。
对用户做需求调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都有哪些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都有哪些用户视图。
搞企业模型如果只停留在这,其实只是表面的需求分析。更深层的就是要追问企业管理上的需求,比如以上模型的描述粒度,就同质量管理体系中产品标识与可追
溯性相联系:
属于材料不合格,经过领料单可以追溯到供应商
属于加工问题,经过生产加工周转卡可以追溯到加工工位
属于外部客户的投诉,可以通过总成型号和系列号,可追溯到总成卡,进而追溯到各个加工工序。
只有认识到这个深层的管理需求,才能确定业务活动和用户视图的描述粒度。比如确定主键、外键和编码等一系列数据建模方案。

需求的表达的确是建立企业模型最重要的一环。UML的用例图就是从客户的最初需求开始。它是全部模型展开的原点。
中学时代听老师讲长篇小说的核心主要是人物关系,很不理解,以为长篇小说主要是故事情节复杂。现在搞企业模型才更深刻理解了,企业的事情很多,但都是人
引出的。所以企业模型就是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合同与契约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这正是他们本质的需求关系。

所以,企业模型最简洁最原初的表达应该是需求的互交表达形式,它的展开才引出了千变万化的事件与流程。就像下面的两条船所做的简化描述:

乾隆皇帝下江南,登金山寺,极目长江,见千帆相竞,百柯争流,忽有所悟,于是问身边随侍大臣:你们看这江上,船来船往,你们中谁能够数清有多少条船?众
大臣一时都楞住了。
这时旁边的纪晓岚说话了:皇上。这大江之上舟来舟往,依臣之见不过是两条船而已。
乾隆笑了,对纪晓岚说:试述其详。
纪晓岚答到:大江之上,虽然有不计其数的船,但说到底就两条:一条是名,一条是利。
好一个洞悉世情的纪晓岚!


On 10月31日, 下午3时42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中午谈起维特根斯坦,除了他的逻辑理论,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一时兴起,来八卦一下。
>
> 我是从弗洛伊德开始了解这位的,他们是老乡,都是维也纳的,都是犹太人,也是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要比维特根大不少。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维特根斯坦是一百年前的-八零后。家里挺有钱的,衣食无忧,上学的时候,跟罗素混得挺熟,罗素对他评价很高。后来参加了战争,被俘了两年,回来后改变了不少,回来后崇尚朴素了,对金钱非-常淡漠。而回来的另一间重要事情,就是完成了他那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三十岁的时候出版了。
>
> 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同样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很牛逼,一切都看空了,于是不再研究哲学。先去跑到一个偏远山区当小学老师了,但又跟一位学生家长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灰溜溜地跑了。然后,他又跑去当园丁,又当看门人,他就喜欢干那种别人看起来低贱的工作,挺有意思的。过了几年,觉得自己那套理论不对,又回去研究哲学,跑-到剑桥当老师,也不出版什么东西,但学生们拿着他的讲义,自己订出了蓝皮书、褐皮书...他跟弗洛伊德不是白当老乡的,后来在他的语言逻辑里面,据说有很重的心-理味道。
>
> 这人,神奇。英国有一位作家,毛姆,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刀锋》,其中描写了一个奇怪的人。当时,毛姆说,因为某某原因,不好说此人是谁,但后人发现,其实毛姆-就是拿维特根斯坦当原型的。在刀锋里面那位哥们儿,美国人,从小家里也挺有钱的,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女朋友很漂亮,俩人关系很好,上没上床就不知道了。这-哥们儿也去参加打仗了,打仗回来以后人就变了。那维特根斯坦也是打仗回来变了,但没人知道为什么变。但毛姆说的这个哥们儿,是因为他的战友死在他面前,这个理由-。回来之后,是好事啊。女朋友挺高兴,要结婚。可这小子不干,说不想结婚。女人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不知道想什么。然后决定离开美国,去其他地方转转,比如巴黎。-他的所谓转转,就是到处找罪受。去旅行,去挖煤,去干啥的。在巴黎,他们有重聚,这个哥们儿不知从哪儿回来,也许是非洲。反正是风尘仆仆,女人看不透他。就这事-儿。
>
> 毛姆偷换主人翁的国家是一贯伎俩。他还有本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拿高更做原型的。高更是法国人,跟凡高是欢喜冤家。大家一般都熟悉凡高,因为他是受害者么-。不过这个高更,更绝。在《月亮》一书中,毛姆又是偷梁换柱,但基本上事迹改动不大。高更(当然,书里面不叫高更)是英国人,在三十岁之前都是安居乐业,有老婆-,有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还是身处金融业。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表述,写自己参加了高更老婆组织的聚会,认识了他。对他的印象么,觉得这个碌碌无为的人,看-着挺粗鲁的(高更这个人确实挺粗鲁的样子)。但有一天,毛姆听到一个消息,说高更突然消失了,后来老婆了解到,原来他跑到巴黎学画画去了。于是老婆委托毛姆去劝-劝他。毛姆去了,劝不动,高更根本不屌他,一心只是要学画画。他的画,不怎么被认可,生活也是穷困潦倒。只是一个荷兰蹩脚画家,认为高更是天才。在高更没东西吃-,生病的时候,把它接到自己家里去照顾他。荷兰画家的老婆,一开始不同意,但挡不住画家苦苦相劝,同意了。但结果很明显,高更把荷兰画家老婆干了,这女人还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从高更身上领略到一种粗鲁、狂放、放任的滋味。荷兰画家也挺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离开自己的房子,祝你们幸福。可是,高更也就是一时性冲动-,那老婆还想厮守终身,俩人步调不一致。得,女人疯了,自杀了。荷兰画家黯然神伤,回老家荷兰去了。这段故事,有点映射高更跟凡高。后来呢,高更觉得法国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寻觅的,就跑到热带的一个岛屿,塔希提岛,有的地方翻译叫做大溪地。我家附近也有个大溪地小区,后来我才知道大溪地是这么回事。在那个岛上,他找-了个几个黑人小姑娘,生了孩子。黑娘们儿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粘住他不放,于是他在这里住了好长时间,而且风光不错,挺有灵感的。最后死在那里,得了麻风病死的,-死的时候,还在家里作画,把墙壁画得都是乱七八糟。毛姆去看,觉得那都是天才之作。
>
> 又是一个疯子,有没有发现毛姆这个人就喜欢描写这种不知道追求什么的人。维特根斯坦、高更。你能说什么?他们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其他的一切都滚他妈的蛋。
>
> 2008/10/31 Qing <happys...@gmail.com>
>
>
>
> > 我以为已经找到了,可是没有。虽然没有多少兴奋,但也可以拿来说一下。
> > 。。。-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