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说起来,谁不遇到这个问题呢,就看是否重视了。很多情况下,都是不管别人的需求,自己玩自己的。这事儿要说技术难度,也未必那么难,心态意愿更关键。在工作上火眼金睛、巧舌如簧的,生活中未必如此。知道了客户需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爱人需要什么。这是严重存在的吧,为什么啊,无他,还是根本不在乎自己所爱之人的想法,那是闲事,客户的事才是正事。一般,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可是心态这种东西,多说无益,虚的东西。你意识到,愿意具有就具有,没有意识到,不想就没有。所以,在谈如何了解一个人想法的问题是,还是来谈谈具体的东西,"如何"。
有段时间,我在想,如何引导客户将自己真正的目的表达出来,这里面应该有技巧的。做过一些尝试,确实,在技巧上面没感到有多少,只是觉得要追问到底的决心十分重要。然而,追问到底有时候显得比较弱智,有些想法,人是不愿意表露出来的,人总是需要伪装,虽然,这种伪装并不被他自己知道。因为在你进行需求访谈的时候,这是一个刻意安排的场合,而非普通随意之所。所以,双方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代表了大家所期望的那样,这就是伪装。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去移动市公司去调研,大家很熟了,以致,现在市公司打个招呼,我们就过去了。省公司呢,有时候也会关注一下,会一起参与调研。但这两种情况获取需求的难度就大不相同。如果是直接跟市公司,大家很随意,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拿出来说,有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困难,也尽管提。虽然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实在不好说的东西不易获知,但已经够意思了。但如果省公司参与,需求访谈说出来的话就要讲究一些,那些话当讲不当讲,用词等方面,总是有一层膜。说了一句问题,还得加上一句但是,"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地。"这伪装就厉害地多了。往往,这种场合很快就达成一致意见,一团和气,需求似乎很明确了。等下了会,又有些挠头,这不是当初设想的需求。
也许上面这个例子带有一些中国特色,不过我相信在任何行业,任何国家,这种伪装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而已。
得抛开这些言行,去捕捉背后的想法。
就像解梦一样。今年上半年,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梦的解析,并且还组织了两次活动给人解梦,真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啊。我研究的是弗洛伊德,以前曾经就人格的三我写了点东西。梦的原理也是层层伪装的,而梦反映的,就是人的愿望。"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这句话说的还不够,说白天想到的东西晚上会梦到,确实如此。但那些想到的东西,往往是梦里面的场景而已。而不是中心思想,而那中心思想,却是人潜意识里面的欲望,那些材料、场景通常也起到一种装饰作用而已。梦,就是一场戏,导演是你自己,为了通过自我审查,你得用一些隐晦的东西来表达中心思想。
我曾想,也许真的应该在需求分析的时候,融合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其中有一些具体技巧,比如自由联想。让人根据一个东西,抛开意识,迅速联想一个相关的词语,这个词语也许就是他内心与之关联的东西。让他回忆童年的往事,那些事情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重大。这些技巧,可以搬到需求调研的场景中来。
精神分析法是心理医生对病人的,他的依据就是挖掘病人潜意识的欲望,告诉他,这样能够减轻心理疾病。需求调研不是对病人,但挖掘客户、客户所在企业的愿望是一样的。
首先,也许得让客户身处一个随意的环境。如果大家关系很融洽,这自然就形成了。但如果不算太熟,就得打破僵局。怎么打破?这是沟通的技巧,直截了当奔入主题也许不是个好主意。可以做一些自由联想,先从身边的事情开始。
然后,了解这事儿的背景,是什么事情导致了这样的想法?究竟是领导一句话?还是市场真正需要?领导一句话,不好改变。市场环境,是怎样的?
自由联想出来的,回忆往事出来的,都不是需求本身,而是分析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寻找根本的问题,那个问题就是当前这个需求提出要解决的。分析这个想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更优的办法。
要说技巧,还有很多。比如提问题,以前看过SPIN的方法,不过早忘了,都不知道这四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但总体来说,我想上面所言的,是在进行需求调研时要讲究的东西。
当然这些还是比较理论的,干这事儿还是得多实践。比如营造随意的气氛,这点我就办不好。因为我实践地少,我现在基本是个熟悉的人打交道,气氛不用太过于营造,没机会锻炼。而且这跟性格还有关系,有些人能侃,一见面就侃一大通不着云雾的东西,这是好事,气氛就这样营造起来了。我就不大能侃,喜欢直奔主题。
泡妞也是如此。昨天遇到一个姑娘,漂亮,饭馆的服务员。以前每天都在,所以我经常去她们店,也不为啥,看着舒服。有一次想请她出去happy去,答应了,可一直到晚上一点还不下班,结果就等于放了我鸽子。后来,不见人影了,我以为是回老家了呢。昨天晚上正在他们店吃饭呢,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抬头一看,呦,是她,小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询问怎么好久不见,她说去另一个地方了。后来我问那天有空,请她去玩。她说今晚不行,全家要去爬山(黑咕隆咚地爬什么山啊),我说明天呢,她说,明天就回去了,等下次来打电话给我。得,这个回答太...太...没谱。挂了电话,我反省了一下,觉得就是一开始没有营造好气氛,一般我吃饭的时候,都很严肃,经常带着耳机,带着本书看,不苟言笑。在她没来这个店之前,我都不跟服务员说话的,直到她来了,才话多点。但怎么也没有到打情骂俏的地步。这就是失败的地方,因为大家之间还有一些伪装,没有撕开呢。
唉,这个故事告诉我,书到用时方很少啊,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光有理论缺乏实践也是不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