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 如何做需求分析

19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Solo Zhu

unread,
Jun 12, 2008, 10:10:57 AM6/12/08
to ttnn BI 观点
BI 如何做需求分析

BI如果当作一个project的话,是和其他系统不同的系统,这样说吧,我们知道MIS,知道ERP,知道GIS等等,这些系统在管理限制上有很多的
冲突,管理和被管理,开放和限制等等,然而BI在开始就不是这样的。BI要求的就是易用还要易于扩展,首先是报表,这个是你无条件的需要去做的,其次是
adhoc和analysis,同样的岗位有不同的需求,这不是权限,管理等等的需要,而是一种习惯。就像家里做饭的那个人一样,5个人就有6种口
味。

实施BI project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1:花少量的时间去理解客户的要求,比如reporting,了解一般的字段的数据出处,然后就开始data modeling,开始搭建DW,ETL
等等
2:中间出现大量的业务计算
3:客户需求修改,增加需求
4:数据不完整,数据口径不一致
5:性能底下
6:schedule delay
等等等等
然后:
1:重新调研需求,了解维度数据,实时数据,关系计算
2:修改模型,etl process,cube
3:重新设计接口


如果处理不当,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下几种情况。
1:overtime
2:rework again and again
3:restructure
4:game over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愿意去看到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指责用户的需求对不对,应该不应该。他们是付钱了的,我们做得就是一种services,如果我
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应该怎么去分析了。或者说事前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了。
这其实需要一种平衡,客户需求和公司利润,当然,如果是甲方自己去做的话,那就是不满意和责罚之间去平衡了。
很多人会说当初定下来的范围边界,如果有需求重新增加的话,只能放到第二期里面去。其实这样的办法其实也是一种办法,只是可以对新的需求,有一个工作量
的评估吧。
其实我们定需求的时候可以由大到小,还要兼顾将来系统的扩展性

当前情况:
1:用户的使用习惯,包括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查找数据,如何在reporting导出数据,自己进行的处理
2:用户的使用不便之处,包括计算,查询数据,统计,甚至在EXCEL里面做的变动或者计算。
3:现有系统的权限设置。
4:数据统计时间,生成时间,归档时间,汇报时间等等

边界需求
1:确认业务边界,BI,BI,business在前面,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业务上的边界在哪里,很多公司在HR和finance都比较保密,这些都不
纳入DW/BI的范围,那我们就要确定清楚,是不是真的不纳入,如果中途纳入的话应该怎么处理。这些我们可以留下接口,将HR和finance综合在一
起。
2:确认系统边界,就是这个project包含哪些源系统,这些源系统又有什么特点,数据量,表,还有各个系统的详细描述,特点,已经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等等,这些东西就和我们将来做data profiling和ETL有关系了。
3:确认功能边界,就是做Ad-hoc,reporting,analysis,dashboard等等,需要这些吗,每一种的具体需求又是什么,包含
多少的量,每一种的dimension对应的又是什么,reporting的格式,数据源 ,dashboard的对应的KPI是什么等等,在查询,查
找,参看数据的时候,需要哪些功能。

权限需求
1:确认系统将来使用,开始上线和最终平稳使用时涉及到的部门,人员,还有每个人的权限
2:确认系统需要涉及到的维度,部门,时间,产品等等,往往权限是和这些维度有关系的。
3:将来如何去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是有windows的AD控制还是ldap控制,或者用维度和用户关系表去空,考虑以后如果发生变化,时候便于维
护,如何去做一个维护权限的UI。

数据质量
1:各功能(adhoc,reporting,analysis,dashboard)涉及到的数据表结构。
2:分析各系统的数据质量,最好有数据质量报告。包括维度,空值,一致性,完整性的检查

需求记录
不管我们和用户谈到什么,只要是和系统有关系的,最好能写出报告的形式,然后再和用户讨论,谈谈你的理解,看用户是否认可,有记录,我们不一定要用户去
签字,只是为了以后我们出现人员变动或者最后做UAT测试的时候方便。

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做上面的这些事情,那你一定要做好一下的工作
1:多多了解系统各个岗位的人员的要求,不管是Ad-hoc,reporting,还是analysis,dashboard,听听他们所说什么,有什
么要求
2:分析主题,归纳需求的相似点。看看有没有统一实现的方法。
3:逐个的去完成用户的功能,记住,要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完成一个后,就和相应的人员去确认是否是他想要的。不行就again。
4:关注说话有分量的人,比如leader,mananger或者high level manager等等,多和他们沟通,或者尽量完成他们的要求,
做到他们满意。

如果还是不行的话
最后一招:告诉用户,不要付钱了。走人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不管我们什么时候完成全部的功能,在我们能展现给用户数据的时候,尽量想办法让他们去使用,及早的发现问题,让他们多多提出问题。
在我,Solo Zhu,多年和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能完成的只是用户想要的30%-50%,而大多时候他们操作的时候还是需要按照老办法去处理。

其实需求分析不仅只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做,如果我们吧BI/DW的项目当作一个过程的话,每一个时间点都可可以看做是一个小项目的开始。

本文在本人blog上同步更新http://bidwhome.itpub.net/


欢迎大家谈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


life20...@126.com

unread,
Jun 12, 2008, 11:15:29 AM6/12/08
to tt...@googlegroups.com
呵呵,TTNN首次出现这类帖子吧,

有点象是老外写的,条理清晰,内容匮乏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BMW只提供最好的BMW 尊选二手车

Solo Zhu

unread,
Jun 12, 2008, 9:04:00 PM6/12/08
to ttnn BI 观点
说得很对,其实是有点内容匮乏,没有太多的举证,但是细想想,简单的举证成为内容匮乏,写的具体,有需要介绍项目背景等等,我写出来只是抛砖引玉,希望
大家能就某个具体的问题谈下去,这样兴许会一起大家的共鸣。



On Jun 12, 11:15 pm, life2008l...@126.com wrote:
> 呵呵,TTNN首次出现这类帖子吧,
>
> 有点象是老外写的,条理清晰,内容匮乏
>
> >欢迎大家谈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Qing

unread,
Jun 13, 2008, 12:45:38 AM6/13/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说bi的需求,其实这里很多说的是dw的需求,我觉得这两个还不太一样。dw需求大多还不是跟最终业务部门谈,很可能是it部门,bi需求要是跟it部门谈,那就糟了。
 
至今没有一个dw的验收标准,昨天一位朋友又开始琢磨dw的价值问题,问我以前提过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是更快、更方便、更准确、更安全地访问数据。他说,比较虚。是啊,是虚的,但我觉得还算完整。如果能够进一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四个方面,我想就可以用来验收数据仓库项目。而dw的需求,则是约定数据源的范围,以及这四个方面指标的预期值。而在dw上支撑的应用,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dw范畴,但一般都会纳入dw的需求范畴(很多项目不会区分dw和bi),比如出多少张报表,出多少分析主题。用应用来验收dw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对于bi的需求,面向决策支持。我觉得应当得设想一下他会如何改变业务上的决策流程。如果没有做到这一步,那么通常,这个需求就是一种形式的,注定要失败。
 
比如一张报表,如果这是每月经营分析会上需要拿来说事的报表,这个需求很明确,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影响了决策流程。但一个cube呢?一个业务人员说,我需要结合A维度和B维度观察C度量,请给我弄个cube。这是真实的需求么?还是他想当然?去了解一下这个人日常工作是不是真的关注这些维度和度量,还是他想当然地为别的业务部门考虑。这种判断需要经验,还需要一些拒绝的勇气。他要这个干什么?如果他是需要固定的分析报表,不要给他cube。去关注他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让他说出他需要维度和度量。

solo抛出一块砖头,我这算不算玉?
 
另外关于写的具体就需要介绍项目背景这个说法,我想可以虚构场景,或者省略一些关键信息。
 
2008/6/13 Solo Zhu <solo...@gmail.com>:
说得很对,其实是有点内容匮乏,没有太多的举证,但是细想想,简单的举证成为内容匮乏,写的具体,有需要介绍项目背景等等,我写出来只是抛砖引玉,希望...

interstage

unread,
Jun 14, 2008, 10:40:00 PM6/14/08
to ttnn BI 观点
Qing说的非常对,Solo这个BI的需求分析描述,其实是我们IT人员所擅长的DW需求分析. 不是真正的BI需求分析. 那BI的需求分析是如何
被归纳出来的,又是谁来归纳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定型. 一般BI的需求分析不太可能是IT人员来做(IT能做的是DW的需求分析),一般认为应该是企业业务人员+管理者,或者是咨询
公司来做BI需求分析.
以前我们非常迷信咨询公司,但有一个笑话能说明咨询公司是可以做行业的BI需求分析的,但很难精细的做具体企业的BI需求分析:
---有一个老头,正在草地上放羊,忽然走来一个年轻人,年经人走到老头面前说:老先生,我可以为您服务,我将告诉您您的这群羊有几头,作为酬劳您需要
给我一头羊。老头还未作答,年青人就开始了工作,年轻人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链接上NASA的内部网,调动低轨道卫星,把卫星遥感成像的图片再通过软
件分析,数十分钟后,年轻人再次走到老头面前:老先生,您的羊群共有763头。说完后他抱起一只羊就要走。
---老头这时叫住了年青人:年青人,如果我能猜出你就职的公司,你可不可以把酬劳还给我?
---可以,年轻人答。 你是麦肯锡公司的,老头说。 年轻人很惊讶,您怎么知道?老头笑了:因为你具有该公司咨询人员的所有特点啊,第一、你不请自
来。第二、你告诉我的分析结果是我本就知道的。第三、你抱走的不是羊,而是我的牧羊犬

因此,我们只能非常小心的告诉要上BI项目企业,真正的BI需求分析只能是你们自己来做,因为除了你们自己没有人更了解自己的企业.于是乎,这个BI需
求分析就更难做,甲方请你来做事情,你说让甲方来做,那甲方会很不舒服的.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仅供参考,谈不玉,也只是砖:
1,设计很多问题,不管从大到业务流程改善,小到数据库性能改善,拿着这个问题和不同部门交流,其实就是听他们诉苦(他们期望的报表)和学习他们经验
(他们现在用的报表).
2,除对IT部门诉苦,不采用任何行动外,对其他各部门所期望报表和在用的报表,从报表格式做归纳和总结,然后,把报表格式分解成管理视点和数据本身,
拿着这些管理视点再和业务部门进行交流,对已有报表和期望报表的管理视点进行定义规范,对双方未想到的管理视点进行设计规范.
3,规范完管理视点后,再拿着这个管理规范和数据本身,和IT部门进行交流,写BI/DW需求分析书,把已有报表和期望报表的管理视点进行定义,定义公
共或部门管理或个人管理视点,把可能成为管理视点的数据在DW中以元数据方式进行关联,然后设计出业务部门快速进行管理视点设计和创建的IT描述.
4,定义和设计完管理视点规范后,开始就数据本身考虑传统的DW性能模式,选择DW架构,建立拓扑,定义ETL流程,定义可能的数据CUBE,定义可能
的数据模型,是否这些数据产生需要采用数据挖掘的一些算法等等.把这些描述在需求分析中.
5,写完管理视点规范定义,以及描述完数据本身架构和界定后,再合并管理视点和数据,这时候,基本上已经不知道这个BI项目可能可以出多少张报表了,但
可以归纳出多少种业务报表,取一些通用的业务报表,在此报表基础上结合业务特点定义出规范的图形格式(饼图,柱状图等)和样式(雷达图,亲和图等).
6,最后一章,用这些通用报表和图形表示,开始从业务来阐述代表什么意思(这个其实就是一开始他们如何诉苦和经验的,你把他们零碎的交流归纳而已)

这就是,我一般做的BI需求分析,从用户的报表和图形入手,到归纳用户的报表和图形结束.中间是DW需求分析,整合起来是BI需求分析. 其实应该甲方
自己做需求分析,但一般情况下甲方不愿意做,那只有我们来回跑腿做了,只要记住一点:你要做的BI系统是为了甲方在分析和决策上变得更方便,所以原来不
方便的东西只能让项目实施商来承担了.

仅供参考,欢迎拍砖

Solo Zhu

unread,
Jun 15, 2008, 9:51:35 PM6/15/08
to ttnn BI 观点
Good, 说的很对
其实BI是企业的一种战略 ,而DW是一种过程,一种战术。

BI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客户层面的商业智能,包括策略与管理,一种是技术层面的企业应用,具体归结为前端的展示。

也许我的标题让大家误会了。

其实BI/DW其实很多企业和公司都放在一起,作为技术应用,我不会去建议客户,BI到底应该怎么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其实给你一个容器,这个
东西像碗一样,比碗大一点点。那么张三说是碗,李四说是盆,王五说是锅。你说到底是什么了。

言归正传,我要说的其实就是在实施项目前,应该让需求分析很好的和构架结合在一起。提出来的很多问题不是什么理想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和客户接触时有张有
弛的方式。

我认为项目不应该涉及到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除非是他们自己发现,而且需要改,必须改的东西。不管是对还是错,改变管理方式,不是上一个系统这么简
单。

还有就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多谈谈做需求分析的东西,我觉得做好需求,是技术构架之外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整个项目的目标,我们只有找好目标,才能做好项
目,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劲。

Solo Zhu

unread,
Jun 15, 2008, 10:00:50 PM6/15/08
to ttnn BI 观点
并不是所有的客户真正理解BI,其实很多的应用都是建立在report之上的,分析和挖掘只是一些比较有高技术的东西。


在经常和客户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一点就是我们和业务人员交流时,尽量不要使用技术词汇,特别是难以理解的,而且他们很厌烦。在沟通中经常会中断或者不了
了之。如果你觉得有用,你可以给客户看看,他有兴趣他自然会问的,你再慢慢解释。

BI的理解也是这样的。

而且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尽量的去听,去体会。

Qing

unread,
Jun 15, 2008, 10:14:56 PM6/15/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这个观点我不认同。
 
BI项目如果不涉及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就是失败,这也是我们目前很多bi项目的现状。当然,说这完全是集成商的责任当然有点冤枉。对于客户,改变管理方式不是通过上一个系统,但上一个系统是为了优化管理。如果客户自己也没有明白(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上这个系统,而集成商、咨询商也不说上这个系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改变。那肯定是失败无疑。

2008/6/16 Solo Zhu <solo...@gmail.com>:
 .. 我认为项目不应该涉及到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除非是他们自己发现,而且需要改,必须改的东西。不管是对还是错,改变管理方式,不是上一个系统这么简单...

Solo Zhu

unread,
Jun 15, 2008, 10:34:51 PM6/15/08
to ttnn BI 观点
呵呵,求同存异吧
我刚才说了,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对BI的,BI项目的。

我不知道report的应用,算不算BI, 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又算是BI的管理方式了

BI项目需要客户的管理方式怎么去改变了?

难道企业的管理方式都需要遵循BI的方式去做吗?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IT本身给企业带来不了利润,只能方便管理。IT只能去适应业务,坚决不能要业务来适应IT。如果业务发生改变,那是管理的需
要,不是IT所带来的。

hunter

unread,
Jun 16, 2008, 9:10:10 AM6/16/08
to ttnn BI 观点
以前看一个什么管理大师的文章,说产品创新难以构成企业的长期战略优势,因为长远来看这些创新总会被别人赶上。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内功,包括流程,管理和
战略定位。似乎也暗合最近看到的一个对CEO的调查结果:90%以上认同IT创新(我理解就是流程了)对企业非常重要。

interstage

unread,
Jun 16, 2008, 10:40:16 AM6/16/08
to ttnn BI 观点
让集成商要说明系统能优化企业管理这个要求,对于目前中国集成商来说,太难了.咨询商的确应该有这个能力,但咨询商一般给出行业经验和通用的系统,很多
情况下给出的系统是不适合该企业的管理要求,更谈不上优化. 记得去年有篇文章是SONY的副社长写的"绩效管理毁了SONY",连一度神话化的企业
SONY在上BI系统都会失误,我们又能太苛求集成商和咨询商什么呢.
我们不能太吹嘘BI系统对企业管理的神奇之处(这是目前BIER最过度自信,也是我前期一直打击的),但也不要一下子对BI系统太不以为然,它是企
业决策中的一种分析手段和方法,而且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互动,如果通过BI系统,建立起企业数据和企业决策的互动机制,流程,平台,这就足够了.

On 6月16日, 上午10时14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这个观点我不认同。
>
> BI项目如果不涉及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就是失败,这也是我们目前很多bi项目的现状。当然,说这完全是集成商的责任当然有点冤枉。对于客户,改变管理方-式不是通过上一个系统,但上一个系统是为了优化管理。如果客户自己也没有明白(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上这个系统,而集成商、咨询商也不说上这个系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改变。那肯定是失败无疑。
>
> 2008/6/16 Solo Zhu <solof...@gmail.com>:
>
>
>
>
>
> > .. 我认为项目不应该涉及到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除非是他们自己发现,而且需要改,必须改的东西。不管是对还是错,改变管理方式,不是上一个系统这么简单...-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Solo Zhu

unread,
Jun 16, 2008, 9:40:11 PM6/16/08
to ttnn BI 观点
是的,在于互动,互动很重要,但是也需要边界和范围,如果是甲乙方的关系的话,就更重要。至于企业数据和决策的互动机制,我倒是有点费解。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咨询商是什么角色了,其实就和导购,导游一样,你不知道的时候,他们是救星,你知道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花钱太容易了。

还有就是很多咨询公司都是从业务入手的,但是业务本身是需要符合企业习惯的,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我没有见过几个咨询公司把项目做得很成功,倒是经常听说
咨询公司比较会忽悠人。


On Jun 16, 10:40 pm, interstage <buer0...@gmail.com> wrote:
> 让集成商要说明系统能优化企业管理这个要求,对于目前中国集成商来说,太难了.咨询商的确应该有这个能力,但咨询商一般给出行业经验和通用的系统,很多
> 情况下给出的系统是不适合该企业的管理要求,更谈不上优化. 记得去年有篇文章是SONY的副社长写的"绩效管理毁了SONY",连一度神话化的企业
> SONY在上BI系统都会失误,我们又能太苛求集成商和咨询商什么呢.
> 我们不能太吹嘘BI系统对企业管理的神奇之处(这是目前BIER最过度自信,也是我前期一直打击的),但也不要一下子对BI系统太不以为然,它是企
> 业决策中的一种分析手段和方法,而且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 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互动,如果通过BI系统,建立起企业数据和企业决策的互动机制,流程,平台,这就足够了.
>
> On 6月16日, 上午10时14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
>
> > 这个观点我不认同。
>
> > BI项目如果不涉及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就是失败,这也是我们目前很多bi项目的现状。当然,说这完全是集成商的责任当然有点冤枉。对于客户,改变管理方--式不是通过上一个系统,但上一个系统是为了优化管理。如果客户自己也没有明白(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上这个系统,而集成商、咨询商也不说上这个系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改变。那肯定是失败无疑。
>
> > 2008/6/16 Solo Zhu <solof...@gmail.com>:
>
> > > .. 我认为项目不应该涉及到客户管理方式的改变,除非是他们自己发现,而且需要改,必须改的东西。不管是对还是错,改变管理方式,不是上一个系统这么简单...-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Hide quoted text -

袁旭

unread,
Jun 17, 2008, 12:26:48 AM6/1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貌似是彼得杜拉克

 
在08-6-16,hunter <hunte...@gmail.com> 写道:

Goldenfish3

unread,
Jun 17, 2008, 6:22:22 AM6/1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企业数据和管理决策的互动,关键是谁先走出第一步,让这个互动能真的“动”起来。
 
2008-06-17

Goldenfish3

发件人: interstage
发送时间: 2008-06-16  22:40:34
收件人: ttnn BI 观点
抄送:
主题: Re: BI, 如何做需求分析

贺小毅

unread,
Jun 17, 2008, 9:56:15 PM6/1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想跳跳了,大家给推荐推荐啊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