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啤酒与尿布”(BI)的潜意识分析

5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yus...@gmail.com

unread,
Jan 16, 2008, 7:36:05 PM1/16/08
to ttnn BI 观点
关于“啤酒与尿布”(BI)的潜意识分析

“啤酒与尿布”这个案例耐人寻味。它是数据挖掘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正是它建立了很多人对BI的最初信心。可在网上一查,关于它也有许多版本。本论
坛也多次议论过这个题目,正如朋友们指出的,BI与心理分析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就“煮豆燃豆萁”吧,或许有一天,BI也会应用到心理分析上。

潜意识之一:复杂算法能得到更多的结果。
BI提供了许多算法工具,在数学上足够复杂巧妙,令人眼花缭乱。正所谓“今日长缨在手”,必定缚住苍龙。啤酒与尿布的联系不可直观,正是靠大规
模复杂计算才得到。
这其实是一种数学迷信,推而广之是技术迷信。比如永动机的制造就属于这种思维:只要机械设计足够巧妙复杂,就可以超越功能守衡原理。天气预报行
业也有过类似的思考:我们可以预测三天之内的天气,为什么不能通过复杂精密的运算,预测出全年的天气预报呢?反思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信息守衡定律的假
设:在初始信息一定的情况下,信息不可能仅仅通过增加计算的复杂性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只能算出三天之内的预报了。

潜意识之二:算出来的结果比直观的更可靠。
数理逻辑大师哥德尔传记有这样一个情节:哥德尔证出了著名的“不完全定理”,可证明过程太技巧化了,让他放心不下。难道这么必然的真理依赖于一
个偶然的技巧?直到后来图灵(图灵奖是计算机界的最高奖?)用最笨的方法从另一途径也证明这个结论,哥德尔才真正放心下来。
真理是朴素直观的。在二维世界像迷宫一样巧妙的东西,比如从啤酒到尿布好象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我们在三维世界就可以直观到,比如知道了球赛或者
周末这个特定的语境。

潜意识之三:无意得到结果更漂亮。
数据挖掘与聚类分析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为无意,后者为有意。并不是我们主动去对啤酒与尿布这两个变量做关联分析,而是无意中(通过计算工具
自动)发现了它们存在的关联性,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无意得到有意义的结果,这是非常高的境界。我的拙作《表达的探究》有一章“无意之意”,就
是探讨这一问题的。(详细信息可参见表达的探究网页:yushan58.bokee.com
在那里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是一切意义产生的源泉吗?原以为这等玄论只在文学评论、心理分析、佛学禅学等领域才涉及,没想到居然在BI工程中
也碰到了。
为什么要无意得到呢?这样才妙不可言呀。但是它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呢?一个不太好的比喻:数学史上有多少关键(有意义)的数学定理是纯粹通过自动
推理方式得到的呢?这也是数学机械证明的局限之处吧。
今天的数据采集实在是太容易了,甚至有些泛滥了。记得十多年前搞自动化仪表监测,那时候仪表价格很贵,企业买一个不容易,自然不会提出无意识得
到信息的要求。而是要充分研究整个工艺过程,设置一个最能反映问题又最便于测量的点来采集信息。现在的MIS、ERP、BI等功能与仪表测量有类似之
处,却没有达到计量科学的理论水平。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是有意的)被测对象,精心筹划(当然也是有意的)测量点,并且选择适合的语言来表达,才能以少胜
多,系统地表达出对象来。就目前水平而言,似乎更应该强调有意为之。

潜意识之四:信息就在数据中,可以像花生榨油那样挖掘出来。
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它们可以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得到的。
这个潜意识是关于BI的,但它却是最大的迷雾。如果这一条真的成立,就等于说所有的信息意义都是内在于事物的属性之中。可是问题恰恰在于:信息
的提取并不仅仅是内在属性的。比如企业那么多的事务性数据,如何能把它与企业战略的目标联系起来呢?这决不仅仅是从事务数据本身可以挖掘出来的。从数据
到信义框架才能完成,正是这个框架引入了解释信息,实现了对事务性数据新的排序。这里所谓的“先在的语义框架”就是不可能从事务数据得到的语义信息。这
也是为什么算法工具有其限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基本上是在原有语义框架下的量的计算,而意义分析的突破恰恰要求在新的语义框架下才能完成。
王婆卖瓜再提一句,《表达的探究》一书给出了几种典型的排序模型,为意义分析建立了一般的数学模型,也是有点意思的部分。

潜意识之五:什么都可以计算(挖掘)出来。
从上面分析可知,计算(挖掘)不是万能的,的确有不可计算的情况。计算止步的地方,并不就是无所作为的。它却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观测,理解统
计学的真正含义,理解引入语义框架的重要作用。也许如能量守衡一样,信息也不会凭空产生,我们必须通过直观(测量)和建立排序解释框架来引入信息,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意义分析和数据挖掘。如果把引入解释框架视为计算的一部分,那么计算就成为无所不能的了,意义也就是可以“无中生有”。而一但如此,它的
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了,这正是我们所矛盾和不甘心的地方。

jiutiaoj...@126.com

unread,
Jan 16, 2008, 9:21:46 PM1/16/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这个文章写得不错,报表能做出来吗?我看难!
若现在的营销观念和市场推广计划没有数据挖掘(有关BI)来支持,一切都是胡来!
如此,市场营销成功只能是概率了!哈哈
我现在在做市场营销,发现好多好多营销方案需要数据挖掘来支持啊!
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营销!?
希望我说对了!

网 易 有 道 英 汉 电 子 词 典 获 2 0 0 7 年 “ 电 脑 报 ” 免 费 软 件 最 佳 功 能 奖

Qing

unread,
Jan 17, 2008, 12:16:11 AM1/1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潜意识之六:宣传的就是真实的
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下出来的?是谁搞出来的?是杂志文章还是论文材料,它的运用结果后来咋样了?
 
似乎很少去追问这些问题,既然有白底黑字的文字写着这个故事,甚至它不断被其他媒体、厂商所引用,这种宣传攻势有点跟脑白金差不多了。提到BI、数据挖掘,就得是这个故事。这也是个很尴尬的事情,这么多年,还抱着这个传统故事忽悠,没啥突破。
 
现在让我们回到几年前(这个故事是哪一年发生的来着?)。话说有两家大公司,一家叫卧儿马,一家叫太弱太大,太弱是一个数据仓库厂商,帮卧儿马公司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仓库。已经干了好几年了,虽然双方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一天,卧儿马老板W跟太弱太大老板T喝酒聊天,扯到这个问题上。
W:这个项目也干了快10年了,投入了不少啊,上次股东吃饭的时候,问我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可不好回答啊。
T:但建这个数据仓库给你们不少帮助,你看,这几年我们还拿了不少奖,什么VLDB奖,什么最佳实践奖,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系统很好啊。
W:不行哥们儿,股东得看数字,奖那种东西,太精神了,我们要精神、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
T:这样吧,赶明儿我们算一下项目的ROI,你拿去给股东看看,搞定他们不就OK了。
W:别把股东当傻子,他们都知道这种ROI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们可不会信这一套东西。那些数字的东西,你去第三世界国家忽悠还可以,但我们国家已经是如此发达,他们早不把数字当回事了。
T:那你想怎样?
W:得另辟蹊径,要造势。搞定股东不如搞定大众,用数字证明不如用宣传攻势。最近听说东方有位巨人,它能够将面粉说成长生不老药,在大众引起极大反响。要向他学习。
T:好,那我们组个团队去取取经。
 
仨月过后,太弱太大公司的人从东方归来,胸有成竹。领队老K跟T先生汇报。
K:T sir,我们这次受益匪浅啊,东方巨人告诉我们如何将我们的事业看起来很美。
T:说。
K:巨人只告诉我们三字真诀,新、奇、平。然后我们蹲点三个月,观摩巨人的执行,终于悟出其中道理。所谓新,就是要概念新,要谈别人没有听过的东西。所谓奇,就是要怪异,不光是要新的东西,而且还要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所谓平,就是要平白,用人们最接受的,最熟悉的日常例子来表达。
T:哦,高,实在是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K:借助这三字真诀,可以将我们在卧儿马的数据仓库包装成一个全新的概念。数据仓库是个老掉牙的概念,一点不新、也不奇怪,而且让人有不容易懂。我们得绕过它,用一个例子来说事。比如借助我们的数据仓库如何让我们最常见的商品卖的更好。
T:这可不好说,我们数据仓库还是提供数据管理,能不能卖的更好是市场决策的事情啊。
K:这个...我们必须得说好的市场决策是数据仓库的功劳。
T:好吧,继续。
K:我想了想,啤酒是大家买的最多的商品之一,得拿它说事。怎样让啤酒卖的多呢?可以说精确定位男士顾客、作市场调查了解人们的品味...不过这些一点也不新、也不奇。后来我想到,如果从改变商品组合角度来提高销量,应该是个挺新颖的角度。
T:嗯,确实不错。唉,可以说啤酒跟花生经常一起消费,就建议将他们组合销售,怎么样?
K:差了一丁点儿,不要忘了刚才还有一个字——"奇",啤酒和花生,这个组合也太容易想到了。
T:你想一个噻,那么牛比。
K:我想尿布是个不错的选择。你想,一个买啤酒的人还喜欢买尿布,多么滑稽,多么新奇,哈,绝了。
T:嗯,这确实挺新奇,不过你有数据支持这两者放在一起卖可以提高销量吗?
K:这不重要,如果你需要数据分析支持的话,我会给你作一个。

 
On 1/16/08, yus...@gmail.com <yus...@gmail.com> wrote:
...潜意识之一:复杂算法能得到更多的结果。
...潜意识之二:算出来的结果比直观的更可靠。
...潜意识之三:无意得到结果更漂亮。
...潜意识之四:信息就在数据中,可以像花生榨油那样挖掘出来。
...潜意识之五:什么都可以计算(挖掘)出来。
...

George Zhang

unread,
Jan 17, 2008, 12:36:59 AM1/17/08
to tt...@googlegroups.com
Qing 的白话能力真是,佩服佩服~

在08-1-17,Qing <happ...@gmail.com> 写道:



--
Best Regard
George Zhang

看图说话 blog   ***
http://godcode.yupoo.com
黑白暗房   *****
http://birdzhangxiang.spaces.live.com

left...@gmail.com

unread,
Jan 17, 2008, 8:58:52 PM1/17/08
to ttnn BI 观点
> 太强了。。。
>
>
>
>
> > 潜意识之六:宣传的就是真实的
> > 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下出来的?是谁搞出来的?是杂志文章还是论文材料,它的运用结果后来咋样了?
>
> > 似乎很少去追问这些问题,既然有白底黑字的文字写着这个故事,甚至它不断被其他媒体、厂商所引用,这种宣传攻势有点跟脑白金差不多了。提到BI、数据挖掘,就得-是这个故事。这也是个很尴尬的事情,这么多年,还抱着这个传统故事忽悠,没啥突破。
>
> > 现在让我们回到几年前(这个故事是哪一年发生的来着?)。话说有两家大公司,一家叫卧儿马,一家叫太弱太大,太弱是一个数据仓库厂商,帮卧儿马公司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仓库。已经干了好几年了,虽然双方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 > 有一天,卧儿马老板W跟太弱太大老板T喝酒聊天,扯到这个问题上。
> > W:这个项目也干了快10年了,投入了不少啊,上次股东吃饭的时候,问我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可不好回答啊。
> > T:但建这个数据仓库给你们不少帮助,你看,这几年我们还拿了不少奖,什么VLDB奖,什么最佳实践奖,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系统很好啊。
> > W:不行哥们儿,股东得看数字,奖那种东西,太精神了,我们要精神、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
> > T:这样吧,赶明儿我们算一下项目的ROI,你拿去给股东看看,搞定他们不就OK了。
>
> > W:别把股东当傻子,他们都知道这种ROI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们可不会信这一套东西。那些数字的东西,你去第三世界国家忽悠还可以,但我们国家已经是如此发达,-他们早不把数字当回事了。
> > T:那你想怎样?
>
> > W:得另辟蹊径,要造势。搞定股东不如搞定大众,用数字证明不如用宣传攻势。最近听说东方有位巨人,它能够将面粉说成长生不老药,在大众引起极大反响。要向他学-习。
> > T:好,那我们组个团队去取取经。
>
> > 仨月过后,太弱太大公司的人从东方归来,胸有成竹。领队老K跟T先生汇报。
> > K:T sir,我们这次受益匪浅啊,东方巨人告诉我们如何将我们的事业看起来很美。
> > T:说。
>
> > K:巨人只告诉我们三字真诀,新、奇、平。然后我们蹲点三个月,观摩巨人的执行,终于悟出其中道理。所谓新,就是要概念新,要谈别人没有听过的东西。所谓奇,就-是要怪异,不光是要新的东西,而且还要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所谓平,就是要平白,用人们最接受的,最熟悉的日常例子来表达。
> > T:哦,高,实在是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
> > K:借助这三字真诀,可以将我们在卧儿马的数据仓库包装成一个全新的概念。数据仓库是个老掉牙的概念,一点不新、也不奇怪,而且让人有不容易懂。我们得绕过它,-用一个例子来说事。比如借助我们的数据仓库如何让我们最常见的商品卖的更好。
> > T:这可不好说,我们数据仓库还是提供数据管理,能不能卖的更好是市场决策的事情啊。
> > K:这个...我们必须得说好的市场决策是数据仓库的功劳。
> > T:好吧,继续。
>
> > K:我想了想,啤酒是大家买的最多的商品之一,得拿它说事。怎样让啤酒卖的多呢?可以说精确定位男士顾客、作市场调查了解人们的品味...不过这些一点也不新、-也不奇。后来我想到,如果从改变商品组合角度来提高销量,应该是个挺新颖的角度。
> > T:嗯,确实不错。唉,可以说啤酒跟花生经常一起消费,就建议将他们组合销售,怎么样?
> > K:差了一丁点儿,不要忘了刚才还有一个字----"奇",啤酒和花生,这个组合也太容易想到了。
> > T:你想一个噻,那么牛比。
> > K:我想尿布是个不错的选择。你想,一个买啤酒的人还喜欢买尿布,多么滑稽,多么新奇,哈,绝了。
> > T:嗯,这确实挺新奇,不过你有数据支持这两者放在一起卖可以提高销量吗?
> > K:这不重要,如果你需要数据分析支持的话,我会给你作一个。
>
> > On 1/16/08, yush...@gmail.com <yush...@gmail.com> wrote:
>
> > > ...潜意识之一:复杂算法能得到更多的结果。
> > > ...潜意识之二:算出来的结果比直观的更可靠。
> > > ...潜意识之三:无意得到结果更漂亮。
> > > ...潜意识之四:信息就在数据中,可以像花生榨油那样挖掘出来。
> > > ...潜意识之五:什么都可以计算(挖掘)出来。
> > > ...
>
> --
> Best Regard
> George Zhang
>
> 看图说话 blog ***http://godcode.yupoo.com
> 黑白暗房 *****http://birdzhangxiang.spaces.live.com-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interstage

unread,
Jan 18, 2008, 1:06:10 AM1/18/08
to ttnn BI 观点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事情,它变成"神话"忽悠了一代人,而且这代人都是高智商的人群.其实数据挖掘并
不是BI应用的阳春白雪,我很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预先有意识的估计基础上用数据挖掘做的,甚至还没用数据挖掘来实现,当时企业还没有"持续改善"的人
员职位分析意识,决策领导不会去化钱做无意识的事情,而沃尔玛的"天天平价"策略对于ROI的控制极度严格.所以原则上不存在这个"神话"诞生的基础,
我个人大胆预测这个故事的骗局(其实和周老虎一样):
1,制定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策划部门被公司老大要求更多的创新,并给出不少预算,要求该部门出方案.策划部门领导和IT部门领导铁哥们,2人商量如何
能搞定这笔钱(这是所有骗局的起因)
2,IT部门老大是数据库技术人员出身,做领导后,没事情干(干活的都叫下面人去干了).每天在练习SQL语句,把不同商品之间关联的SQL语句都执行
过了,早就知道商品之间的相关性强度和规则度,但这个方式不能提高到高度,去骗这笔预算.就找TEREDATA的销售,3个人策划了这个骗局,搞到了这
个预算.
3,沃尔玛一开始用这个数据挖掘很兴奋,后来搞着搞着觉得尽出一些"要么地球人都知道,要么地球人都不知道"的结果,非常恼火,这笔钱化的冤枉,开始讨
论怎么办,突然老大想到,我把它包装一下,让IT厂商去忽悠,让全世界的企业都上一次当,化这笔钱,而且说的越神奇,这笔冤枉钱化的越多.这样这笔钱化
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是它为打击竞争对手和提升自己品牌的一个市场费用(就象美国对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一样)

由于美国人的高科技领先和沃尔玛的全球最大公司的地位,全世界的人们都被忽悠着,就当真了,周老虎毕竟资源不够,搞不了假,所以被全国人民打击着.呵
呵.

daniel

unread,
Jan 18, 2008, 2:01:43 AM1/18/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不要拿中国人的眼光来想老外...还布个局...我让老外用软件,老外的第一个反应是是
不是盗版的.他要买授权....

-----Original Message-----
From: tt...@googlegroups.com [mailto:tt...@googlegroups.com] On Behalf Of
interstage
Sent: 2008年1月18日 14:06
To: ttnn BI 观点
Subject: Re: 关于“啤酒与尿布”(BI)的潜意识分析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事情,它变成"神
话"忽悠了一代人,而且这代人都是高智商的人群.其实数据挖掘并
不是BI应用的阳春白雪,我很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预先有意识的估计基础上用数据挖掘
做的,甚至还没用数据挖掘来实现,当时企业还没有"持续改善"的人
员职位分析意识,决策领导不会去化钱做无意识的事情,而沃尔玛的"天天平价"策略对于

jiutiaoj...@126.com

unread,
Jan 18, 2008, 2:13:42 AM1/18/08
to tt...@googlegroups.com
绝了!
这两种事情都能联系到一起!
做营销策划的吧?不愧是营销高材生!
好事多磨啊!
支持!
服了!

jiutiaoj...@126.com

unread,
Jan 18, 2008, 2:34:01 AM1/18/08
to tt...@googlegroups.com
看了这些内容,我想到了在生活、工作中大家都经历过的场景:
 
某某事情存在一规律,起先大家不知道(或知道了不说,因为不知道如何去说。),一天有一个人提出此规律,并给与证明和应用,这时大家马上都明白过来,甚至有些人在揣摩:我也有过这样的认识,或说,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样的规律!
 
其实不然!
 
世界都知道“分析”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但是现在就是缺少有效的工具和分析模型,这是最大的挑战!!

Hawking, Bin

unread,
Jan 18, 2008, 9:02:11 AM1/18/08
to ttnn BI 观点
我早说了,人类和机器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不考虑投入,则两者的产能是一样的。不要指望机器就能挖掘出更好的结果。但是,关键区别在于,目前地球上机器是
奴隶,是没工资拿的,可以被人类任意蹂躏。特别是发达国家,人类工资很高,机器价格相对很低。如果把程序写好了,让机器自动来反复地运行,可以省很多
钱。这就是用机器的优势。这就象一个线性规划,人机的生产关系就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用单纯形法算出来的。我们知道,如果里面有一个参数发生了变化,最
优解就会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第三世界,人往往不如机器值钱,因此会就导致另一番景象:人类是机器的奴才;做事不用机器,而是人类拍脑袋。

天宏

unread,
Jan 20, 2008, 8:48:45 PM1/20/08
to ttnn BI 观点
Qing说得不错,据我所知这个故事就是被营销高手策出来的,原本的确有这么一个项目,是NCR为某超市做的项目,完了引入了数据挖掘这回事,当时只是
刚刚出来的新技术并没有被认可,于是从一堆的关联中,高手找出了这个很有意识的东西,并且加以宣传和应用,搞了一个典型案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再
传千,就真成了一个很大的案子了,其实这个规则之外,我们就听不到其他更多的应用了,最后应用中的成果更是所说甚少、

另一个佐证:某大公司,专做数据挖掘产品,来向我介绍自己,因为是重要客户,所以几乎用动了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咨询师,但给我的案例却是N年前的(已超
出了大家所认可的消息封闭期),可见就算在全球这行的案例也十分少,要不就是做数据挖掘的成功公司都不愿公开其成果,那怕是小小的介绍?看到其公司网站
上的确有不断更新的好消息和企业应用,但如果明眼人就看得出来,说不定是一堆的测试成果和免费应用。

商业化的道路永远不好走,不乐观才能有所惊喜

On 1月17日, 下午1时16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潜意识之六:宣传的就是真实的
> 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下出来的?是谁搞出来的?是杂志文章还是论文材料,它的运用结果后来咋样了?
>

yus...@gmail.com

unread,
Jan 21, 2008, 12:27:04 AM1/21/08
to ttnn BI 观点
从啤酒到尿布,联系到周老虎的讨论,保持了从啤酒到尿布的真精神,其关联度新、奇、特,真是妙不可言。以前读到文学评论的语言高于被评文本时,常就有这
种快感,

On 1月18日, 下午3时13分, jiutiaojiang2...@126.com wrote:
> 绝了!
> 这两种事情都能联系到一起!
> 做营销策划的吧?不愧是营销高材生!
> 好事多磨啊!
> 支持!
> 服了!
>
> > 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了,这正是我们所矛盾和不甘心的地方。-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Delin He

unread,
Jan 21, 2008, 2:02:24 AM1/2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SAS和SPSS的网站上不断有新的企业成功应用案例,说效果好的很,企业用了效果真的好,但从来都只说效果好,没说到底怎么好,从来不会多说一句。 好像SPSS中国网站上有天宏夸Clementine的宣传材料

在08-1-21,天宏 <tian...@taobao.com> 写道:
Computer Department, STKM, BUC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Mailto: beij...@gmail.com

天宏

unread,
Jan 21, 2008, 2:07:16 AM1/21/08
to ttnn BI 观点
呵,是呀,有些事是商业的需要,有些事是企业的需要,有些事是自己的需要,真要说得太明白,恐怕是谁也不想说的,在TTNN我只代表我自己,一个BI工
作者,不代表任何企业的利益和言论,我想这是大家都可以明白和体谅的吧,呵!



On 1月21日, 下午3时02分, "Delin He" <beiji...@gmail.com> wrote:
> SAS和SPSS的网站上不断有新的企业成功应用案例,说效果好的很,企业用了效果真的好,但从来都只说效果好,没说到底怎么好,从来不会多说一句。
> 好像SPSS中国网站上有天宏夸Clementine的宣传材料
>
> 在08-1-21,天宏 <tianh...@taobao.com> 写道:
>
> > Qing说得不错,据我所知这个故事就是被营销高手策出来的,原本的确有这么一个项目,是NCR为某超市做的项目,完了引入了数据挖掘这回事,当时只是
> > 刚刚出来的新技术并没有被认可,于是从一堆的关联中,高手找出了这个很有意识的东西,并且加以宣传和应用,搞了一个典型案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再
> > 传千,就真成了一个很大的案子了,其实这个规则之外,我们就听不到其他更多的应用了,最后应用中的成果更是所说甚少、
>
> > 另一个佐证:某大公司,专做数据挖掘产品,来向我介绍自己,因为是重要客户,所以几乎用动了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咨询师,但给我的案例却是N年前的(已超
> > 出了大家所认可的消息封闭期),可见就算在全球这行的案例也十分少,要不就是做数据挖掘的成功公司都不愿公开其成果,那怕是小小的介绍?看到其公司网站
> > 上的确有不断更新的好消息和企业应用,但如果明眼人就看得出来,说不定是一堆的测试成果和免费应用。
>
> > 商业化的道路永远不好走,不乐观才能有所惊喜
>
> > On 1月17日, 下午1时16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 > 潜意识之六:宣传的就是真实的
> > > 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下出来的?是谁搞出来的?是杂志文章还是论文材料,它的运用结果后来咋样了?
>
> > 似乎很少去追问这些问题,既然有白底黑字的文字写着这个故事,甚至它不断被其他媒体、厂商所引用,这种宣传攻势有点跟脑白金差不多了。提到BI、数据挖掘,就得--是这个故事。这也是个很尴尬的事情,这么多年,还抱着这个传统故事忽悠,没啥突破。
>
> --
> Best regards!
>
> He Delin(何德琳)
> ----------------------------------
> Computer Department, STKM, BUCT
>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 Mailto: beiji...@gmail.com-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