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分析体验

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ing

unread,
Dec 22, 2008, 1:03:48 AM12/22/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上周跟朋友聊天,谈到BI的应用,经分的应用、元数据的应用。难!没什么让人信服的应用。经分还算好了,更加贴近决策者和分析者,而元数据离他们更远一些,看起来更虚。前段时间客户这边上头检查,包括元数据这块,他们费了好大劲去说这些东西。

费力气说他的好处,其实不如用直观的东西去证明。现在很多人说经分、说元数据,都在强调他的功能,比如KPI、血统分析之类的。可是,这是我"能"干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

一直缺少让人振奋的应用,早先,我将这成为"应用模式",认为应当存在一种非常简洁的应用模式,贴近决策的流程,包括在《魔星的故事》当中,设想了一个自我演进的分析工具。这个名词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或许可以用另一词来表达——"决策分析体验"。面向决策者,BI系统应当给出一种简洁的应用体验。这个词是接互联网领域的"用户体验"一词,UE,User Experence,那里,是研究互联网用户如何应用web的模式。而"决策分析体验"是研究决策者、分析者的分析思路。

决策者需要宏观的的决策信息。
分析这需要原因的分析。

一定要简洁,比如使用者发现数据可疑,可以有一个按钮"数据质量原因",可以报告可能的数据质量问题和问题源头。用户不需要扑面而来的信息,对每个个体来说,在他的决策流程第一步,肯定只有一个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你只需要告诉他一切正常或者是出了问题,对于问题,一个决策者可能直接作出行动方案,而一个分析者,可能会继续深入,"为什么?"

一切体验都是从用户的需求入手,这应该是BI的未来一个方向,不要总是盯住功能之类的,而是盯住决策者需要什么样。

如果各位认同这个,建议平时也多考虑一个问题——人们究竟是如何决策的?

raullew

unread,
Dec 22, 2008, 1:33:27 AM12/22/08
to ttnn BI 观点
人们决策中,会采用一些启发式推理、一些直觉与习惯、一些感情,互联网是天然的试验田,其数据决策应用的典范是google
公司决策来讲。。。我觉得与人们如何决策没啥关系。。。

On 12月22日, 下午2时03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 上周跟朋友聊天,谈到BI的应用,经分的应用、元数据的应用。难!没什么让人信服的应用。经分还算好了,更加贴近决策者和分析者,而元数据离他们更远一些,看起-来更虚。前段时间客户这边上头检查,包括元数据这块,他们费了好大劲去说这些东西。
> 费力气说他的好处,其实不如用直观的东西去证明。现在很多人说经分、说元数据,都在强调他的功能,比如KPI、血统分析之类的。可是,这是我"能"干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
>
> 一直缺少让人振奋的应用,早先,我将这成为"应用模式",认为应当存在一种非常简洁的应用模式,贴近决策的流程,包括在《魔星的故事》当中,设想了一个自我演进-的分析工具。这个名词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或许可以用另一词来表达----"决策分析体验"。面向决策者,BI系统应当给出一种简洁的应用体验。这个词是接互联网领-域的"用户体验"一词,UE,User


> Experence,那里,是研究互联网用户如何应用web的模式。而"决策分析体验"是研究决策者、分析者的分析思路。
>
> 决策者需要宏观的的决策信息。
> 分析这需要原因的分析。
>

> 一定要简洁,比如使用者发现数据可疑,可以有一个按钮"数据质量原因",可以报告可能的数据质量问题和问题源头。用户不需要扑面而来的信息,对每个个体来说,在-他的决策流程第一步,肯定只有一个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你只需要告诉他一切正常或者是出了问题,对于问题,一个决策者可能直接作出行动方案,而一个分析-者,可能会继续深入,"为什么?"
>
> 一切体验都是从用户的需求入手,这应该是BI的未来一个方向,不要总是盯住功能之类的,而是盯住决策者需要什么样。
>
> 如果各位认同这个,建议平时也多考虑一个问题----人们究竟是如何决策的?

Jiangtang Hu

unread,
Dec 22, 2008, 2:00:15 AM12/22/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不知道领导是怎么决策的。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前说过一些东西:
这回说选择。在管理科学中,你把所有的备选放到一个表格里(过家家or踢皮球),列出影响你选择的要素(运动量、社交满足、......),然后按着各个要素给每项打分。每项加总后的得分就是我们抉择的依据,一看表格你就蹭蹭蹭去过家家了,干脆明了。在经济学中,一般你会根据你的偏好,再考虑一下你的时间、金钱等限制,在过家家项目中投入x小时,同时在踢小皮球项目中投y小时。这样的选择也是可以清晰地表述。我是学这些科目过来的,所以在需要提供建议的场合,我一般也是套这个思路。但我心里清楚,在做选择时,我(我们??)的大脑从来都不是这般运作的。
 
更一般的情况是,如果有很多选择,比如a、b、c,你翻来覆去,会发现a比b好,b比c好,但最后c也比a好。抓狂时我们想,要是ab组合在一起该多好啊,bc也行。如果只有两个选择,x、y,那么根据因素1,选x,根据因素2,选y,等等等等,反正是不得消停。最后只能恶狠狠地或可怜巴巴的说,x和y能不能包揽啊。
 
当然不能,而且在最后我们一般都会有明确的抉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辨别还搞不清楚的问题,最后一般都会有结果产生。不管愿不愿意,最后你总选了一个。
 
纠缠不清的时候,投硬币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法。说是理论,因为它很难实现。好,正面朝上,选x,走人--你还会停下来,想想y不能这么就舍弃啊。于是就一直在玩投硬币的游戏,或者一把把硬币丢掉。尽管纠缠不清,但它们绝对不是无差异的。投硬币时一般会给落选的方案较大的同情,----这又是一个纠缠不清的循环。
 
好,一定会有一个方案产生,那么这个方案是哪个,它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以下是我的发现(假说、总结......):我选择x,是因为那个时候,我想因素1太多了,以至于根本没时间或则极少考虑因素2(因素2会促使我选y)。----这个假设解决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在deadline之前一个选择被现实地作出了;2)为什么人经常后悔。因为等尽情考虑完因素1后,你总有一天会尽情考虑因素2,那时你就会觉得不选y是可惜喽。
 
这里的中心思想是,(比较困难的)决策不是"全面地"做出来的,而是"偏颇地"做出来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你无法得出一个让自己信服的评分。只有当你一意孤行,紧想且想一个你认为非它不行的方面,一个有倾向的决择就痛快地产生了。有时候,这种决策风格被称作有魄力,有决断。这种决断风格当然有有风险的。可是,风险更大的是当时什么都不选择。我们说未来不可知,不是因为"未来"藏在门背里,我们看不到,而是因为"未来"如来而没有来,所以只要你及时有决断,好坏另算。
-----------------------------
生活博客(读书、见闻): http://panshanghu.spaces.live.com
技术博客(SAS、数据挖掘、数量金融):http://johnthu.spaces.live.com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Qing
Sent: 2008年12月22日 14:03
Subject: 决策分析体验

上周跟朋友聊天,谈到BI的应用,经分的应用、元数据的应用。难!没什么让人信服的应用。经分还算好了,更加贴近决策者和分析者,而元数据离他们更远一些,看起来更虚。前段时间客户这边上头检查,包括元数据这块,他们费了好大劲去说这些东西。

费力气说他的好处,其实不如用直观的东西去证明。现在很多人说经分、说元数据,都在强调他的功能,比如KPI、血统分析之类的。可是,这是我"能"干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

一直缺少让人振奋的应用,早先,我将这成为"应用模式",认为应当存在一种非常简洁的应用模式,贴近决策的流程,包括在《魔星的故事》当中,设想了一个自我演进的分析工具。这个名词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或许可以用另一词来表达----"决策分析体验"。面向决策者,BI系统应当给出一种简洁的应用体验。这个词是接互联网领域的"用户体验"一词,UE,User Experence,那里,是研究互联网用户如何应用web的模式。而"决策分析体验"是研究决策者、分析者的分析思路。

决策者需要宏观的的决策信息。
分析这需要原因的分析。

一定要简洁,比如使用者发现数据可疑,可以有一个按钮"数据质量原因",可以报告可能的数据质量问题和问题源头。用户不需要扑面而来的信息,对每个个体来说,在他的决策流程第一步,肯定只有一个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你只需要告诉他一切正常或者是出了问题,对于问题,一个决策者可能直接作出行动方案,而一个分析者,可能会继续深入,"为什么?"

一切体验都是从用户的需求入手,这应该是BI的未来一个方向,不要总是盯住功能之类的,而是盯住决策者需要什么样。

如果各位认同这个,建议平时也多考虑一个问题----人们究竟是如何决策的?

Qing

unread,
Dec 22, 2008, 2:33:05 AM12/22/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感性决策不可避免,我想BI只能将自己定位在理性决策的支撑上。暴露问题,给出方案优劣的判断,但行动,必然不是BI的能力范畴。但可以提供一种对行动的评估,好的决策是通过不断尝试训练出来的。

基于江堂的观点,可以设想如写的决策体验:

设想一下,决策者提出问题,"给客户多少优惠?",BI回答,"方案一:对低端10%的客户赠送30,可以刺激话务增长25%;方案二、对高端5%客户,赠送100,可以刺激话务增长18%;方案三...",如此而已,而至于选择何种,由决策者作出判断。决策者如果根据话务增长幅度来选择,那么就可以这个决策流程到此为止。而如果决策者还提出,方案二的高端客户,会花去多少成本?对真实的收入影响多大?那么BI应该允许他深入下去,比如在每个方案后面都有两个按钮,"成本分析"、"收入影响分析"...但是否真的需要这两个按钮呢?我猜测的,但也许决策者根本就不需要。是否需要,决定了这种体验是否存在。

这种流程不会是千变万化的,决策者提出的这类问题可以归纳成几类,每一类可以有特定的流程。这是跟日常经营分析,异常驱动的因果分析,是两者不同的路线。

2008/12/22 Jiangtang Hu <jiang...@gmail.com>
不知道领导是怎么决策的。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前说过一些东西:
...

visuallion

unread,
Dec 22, 2008, 9:51:13 AM12/22/08
to ttnn BI 观点
支持

On 12月22日, 下午2时03分, Qing <happys...@gmail.com> wrote:

Qing

unread,
Dec 23, 2008, 12:33:46 AM12/23/08
to tt...@googlegroups.com
决策有没有流程?
这流程是不是可以抽象成比较固定的?
人们大多是感性决策还是理性决策?
人们究竟喜不喜欢决策?

问出这些问题,问问自己,发现其实也许人们根本就不喜欢决策,更喜欢依赖惯性去适应固定的规则。记得有一次提到过一本书,里面说人们是怎么决策的,价值判断,认为有价值的,就去做,没价值的就不做。这个解释很合理,于是"如何决策"的问题变成了"价值是多少"的问题,而每个人的价值观还不同,所以,在深入想一下,这个理论似乎是屁话。

我不敢确定它是不是屁话,但总是相信有一种固定的套路,有一种流程。任何变化当中总是能够抽象出来不变的东西。

决策者有高有低,管理一个大企业的老总需要作出战略的决策,是不是将重点放在某个客户群上,这类决策,通过统计数字,只要是真实的统计数字,足矣支持决策。越高的决策,越需要经验。可是,随着决策技术的提高,那种高层决策有时候也被模式化,比如MBA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一些具管理经验的决策者(虽然,实践证明经验是无法被忽视的)。而越往战术、执行层面的决策,就越需要理性、模式化的决策工具。

比如对于一个电话营销人员来说,每天要接触很多客户,涉及营销,则需要考核一些接通率、销售成功率的指标。要求电话营销人员具备很高的洞察力,可遇不可求,而且电话营销这种途径,也很难有直接的感受,能揣摩客户心理。因此指望营销人员个体行为来决策向客户销售什么产品是不现实的。整个客服团队必定会规定一套流程,这套流程会提升整体的销售成功率,这也是决策,而且是将决策固定下来了。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有一个月,5个业务部门提交了电话营销的申请,并将客户名单给出来,有做套餐推荐的,有推销新业务的。难免,其中有重叠部分。电话营销团队拿到这些名单,首先做一些名单的整合,重复的客户进行合并。做频次管理,避免重复骚扰。然后需要判断这个客户在什么时候能够被接触到,是上午还是下午,或者是晚上?要判断这个客户的响应态度如何,是比较容易沟通呢?还是态度恶劣?要判断,除了向这个客户推荐那5个部门的初始业务之外,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交叉销售来一举两得?这个客户是不是特定营销的目标客户,比如流失挽留?...

这些判断都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并非电话营销人员来作出。

他们只需要一种体验。

那就是系统可以给他推送一个客户的号码,这个号码能够接的通,态度还算好,在自己的界面上,显示出来自己应当跟这位说的服务语,"您可以参加xxx优惠活动,有xxx好处..."

真正的决策流程,已经固化,并且是由分析手段支撑的。比如一位客户究竟在什么时候能被接触到,需要分析其通话时间的模式,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上班时间不接电话,恐怕就是不方便接电话。而一个人是否有比较好的态度来跟你沟通呢?可以通过以往的接触记录来判断,这是比较简单的,复杂一点,还可以通过使用业务的特征,消费档次等来综合判断。而这位客户需要什么业务?简单一点的,产品关联,看看他现在的产品列表,可以在除了初始产品之外,额外推送一些。复杂一点,分析这位客户的喜好,比如喜好音乐的,推荐音乐相关的产品,更细一点,这位是个周杰伦的fans,那么就直接告诉周杰伦新歌的产品编码,告诉他怎么下载最方便。

这些分析都是后台的,都是为了前台那非常简单的,只是一句话而已的体验。

BI应当就是这样,复杂性隐藏在后面,少去显摆自己的功能,而是要去支持最傻瓜的体验。

2008/12/22 raullew <rau...@hotmail.com>

人们决策中,会采用一些启发式推理、一些直觉与习惯、一些感情,互联网是天然的试验田,其数据决策应用的典范是google
公司决策来讲。。。我觉得与人们如何决策没啥关系。。。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