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成2.0,BI早就变了2.0,DW也有了2.0,别说web2.0。如今,身边的大伙儿也一起提2.0,IT2.0,营销2.0。想想,其实2.0就是指下一版本,2已经变成一个虚指,就像9常常表示为无穷大,而此处的2,则表示下一个。
最近,开放、共享、对等的理念一直在脑中萦绕,这算是web2.0的理念。但我其实并不知道web2.0是个什么东西。客户这边也猛提这个概念,这到是新鲜的,虽然在互联网上,处处可见挂着这个名头的网站,但在企业内部使用这种共享、全员参与的理念,倒是少见。不得不说,客户的眼界还挺独特的。然而,我却发现在他们的口中,关于这种开放协作模式,大多出现的关键词是共享、全员参与,而有一个必有的词却很少提及——对等。
不知道这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回避。但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大型的,有些垄断性质的的企业,层级组织结构是天然影响的。有多少牛比人,在这个体系里面,对上级唯唯诺诺,不敢反驳,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敢说不。在这里面提"对等",似乎有些开玩笑,甚至是一种讽刺。也许,高端的咨询公司已经建议,将复杂的层次扁平化,但此时好像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对于人们为什么愿意在一个web2.0社区里面贡献自己的精力,我一直非常好奇,琢磨不透。上次是借了本《维基经济学》,想看看专家们怎么说的,wikipedia这种开放社区到底有什么样的激励。
但后来,从书里面看到一句话——"至今为之,人们为什么乐于在wikipedia里面不断修正条目的原因,还是一个迷。"
有些让人失望。这本书现在可谓相当地火。在网上有专门的讨论区在讨论这本书,另外,还有组织特意请了一批互联网业界的精英们来说,比如王志东、方兴东...都是东字辈儿的。维基,web2.0,我就当它们是一回事了,他们的理念应该是一回事,虽然有不同的名字。这些精英们各自表示自己对维基经济学的理解。有些说法很让人莫名其妙。
比如他们说,维基经济这种东西啊,其实我们在十几年前就有了。言词间,似乎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如今颇为成功的这种经济,所以他们也只好反思自己曾经失去的机会。
私下里,和朋友也讨论到底什么是web2.0,是一种新思维,还是一种什么新技术。说不清楚,大家意见纷纷。思维这种事情,太玄乎,但有时候确实是根本的差异。比如集权和民主,比如这里是否要讲究对等,都是一种思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通过一个词汇是无法传递的。有一次我就问了同事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强调对等。他说,开放不就是对等吗。我无语,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但也不想为之争辩,似乎很难说清楚。也许,对等就是一种激励。
上周末在深圳,参加了bicubes的聚会。当时有个论题,说无法捕捉业务需求。我当时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跟需求发起者贴身肉搏,明摆着的。一个就是web2.0的思路,让所有人共享自己的需求,并不断优化这个需求。这个方法,我也拿不准,只是觉得这是个比较新颖的方法。我们姑且将这成为2.0的解决方案吧。
这个方案,它究竟是何种体现?自然,它体现了开放、共享、对等的理念,可是它难道就是一个wiki平台,可以自由让人描述需求?哦,no,那不成。如果陷入维基百科的圈子里面可就失败了。还得去寻找它内在本质,不防用维基百科当作一种榜样,还有google的广告模式。他们有一种共通之处,他们都是有个目标的,这个目标是明确的,维基百科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Google的广告,让一大堆长尾贡献自己的广告点击形成庞大的广告访问。他们都是提供了一种简洁的应用接口给用户,维基百科让人们只需要打开编辑框写字就可以参与。Google需要一个网站嵌入一段事先给你生成好的代码就可以了。这种应用接口,简单明了。而且还有个特色,人们通过这些接口协同工作,每个人贡献一点点力量,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面,那个目标也一步步达到。
所以,要在这种模式下工作,先要想的还是你要达成一个什么目标——大家协同创造一种什么新的东西?然后再考虑,如何让大家简洁地参与进来,所作的每一步都自动地逼近目标。
如果我们要创造一种新的BI应用模式,跟现在的报表、olap这种典型bi应用都有所区别,这种2.0解决方案应该也是如此。目标——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易用的BI应用模式。应用接口——可以让所有人组合一些原子化的BI操作,但这个原子化的操作又不至于那么复杂。大家认为什么样的BI应用最好?不断尝试...不断体验…最终诞生…
当然,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设想,需要继续思考。有兴趣的,也一起来想想。
...一个是Data Fusion(数据融合),...一个是Intelligent Agent(智能体或智能代理)。...
致力于海量数据处理,点击流分析,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技术。
http://rdc.taobao.com/blog/dw/
中国互联网数据仓库研究中心,西湖论剑,青梅煮酒,广交天下豪杰!
BI是一种理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