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BI应用

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Qing

unread,
Jan 21, 2008, 8:13:27 AM1/21/08
to tt...@googlegroups.com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成2.0,BI早就变了2.0,DW也有了2.0,别说web2.0。如今,身边的大伙儿也一起提2.0,IT2.0,营销2.0。想想,其实2.0就是指下一版本,2已经变成一个虚指,就像9常常表示为无穷大,而此处的2,则表示下一个。

最近,开放、共享、对等的理念一直在脑中萦绕,这算是web2.0的理念。但我其实并不知道web2.0是个什么东西。客户这边也猛提这个概念,这到是新鲜的,虽然在互联网上,处处可见挂着这个名头的网站,但在企业内部使用这种共享、全员参与的理念,倒是少见。不得不说,客户的眼界还挺独特的。然而,我却发现在他们的口中,关于这种开放协作模式,大多出现的关键词是共享、全员参与,而有一个必有的词却很少提及——对等。

不知道这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回避。但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大型的,有些垄断性质的的企业,层级组织结构是天然影响的。有多少牛比人,在这个体系里面,对上级唯唯诺诺,不敢反驳,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敢说不。在这里面提"对等",似乎有些开玩笑,甚至是一种讽刺。也许,高端的咨询公司已经建议,将复杂的层次扁平化,但此时好像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对于人们为什么愿意在一个web2.0社区里面贡献自己的精力,我一直非常好奇,琢磨不透。上次是借了本《维基经济学》,想看看专家们怎么说的,wikipedia这种开放社区到底有什么样的激励。

但后来,从书里面看到一句话——"至今为之,人们为什么乐于在wikipedia里面不断修正条目的原因,还是一个迷。"

有些让人失望。这本书现在可谓相当地火。在网上有专门的讨论区在讨论这本书,另外,还有组织特意请了一批互联网业界的精英们来说,比如王志东、方兴东...都是东字辈儿的。维基,web2.0,我就当它们是一回事了,他们的理念应该是一回事,虽然有不同的名字。这些精英们各自表示自己对维基经济学的理解。有些说法很让人莫名其妙。

比如他们说,维基经济这种东西啊,其实我们在十几年前就有了。言词间,似乎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如今颇为成功的这种经济,所以他们也只好反思自己曾经失去的机会。

私下里,和朋友也讨论到底什么是web2.0,是一种新思维,还是一种什么新技术。说不清楚,大家意见纷纷。思维这种事情,太玄乎,但有时候确实是根本的差异。比如集权和民主,比如这里是否要讲究对等,都是一种思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通过一个词汇是无法传递的。有一次我就问了同事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强调对等。他说,开放不就是对等吗。我无语,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但也不想为之争辩,似乎很难说清楚。也许,对等就是一种激励。

上周末在深圳,参加了bicubes的聚会。当时有个论题,说无法捕捉业务需求。我当时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跟需求发起者贴身肉搏,明摆着的。一个就是web2.0的思路,让所有人共享自己的需求,并不断优化这个需求。这个方法,我也拿不准,只是觉得这是个比较新颖的方法。我们姑且将这成为2.0的解决方案吧。

这个方案,它究竟是何种体现?自然,它体现了开放、共享、对等的理念,可是它难道就是一个wiki平台,可以自由让人描述需求?哦,no,那不成。如果陷入维基百科的圈子里面可就失败了。还得去寻找它内在本质,不防用维基百科当作一种榜样,还有google的广告模式。他们有一种共通之处,他们都是有个目标的,这个目标是明确的,维基百科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Google的广告,让一大堆长尾贡献自己的广告点击形成庞大的广告访问。他们都是提供了一种简洁的应用接口给用户,维基百科让人们只需要打开编辑框写字就可以参与。Google需要一个网站嵌入一段事先给你生成好的代码就可以了。这种应用接口,简单明了。而且还有个特色,人们通过这些接口协同工作,每个人贡献一点点力量,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面,那个目标也一步步达到。

所以,要在这种模式下工作,先要想的还是你要达成一个什么目标——大家协同创造一种什么新的东西?然后再考虑,如何让大家简洁地参与进来,所作的每一步都自动地逼近目标。

如果我们要创造一种新的BI应用模式,跟现在的报表、olap这种典型bi应用都有所区别,这种2.0解决方案应该也是如此。目标——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易用的BI应用模式。应用接口——可以让所有人组合一些原子化的BI操作,但这个原子化的操作又不至于那么复杂。大家认为什么样的BI应用最好?不断尝试...不断体验…最终诞生…

当然,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设想,需要继续思考。有兴趣的,也一起来想想。

Hawking, Bin

unread,
Jan 23, 2008, 9:41:05 PM1/23/08
to ttnn BI 观点
这种表述不错。

系统的规划设计的我没有参与。其实支撑这种"BI2.0"的技术早就有了,不过没有推广到BI来。主要的有两个:

一个是Data Fusion(数据融合),把分布、异构和不同粒度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分析。还可以根据分布结果和进一步需要,调整数据收集,比如说把让
摄像头转个角度。

一个是Intelligent Agent(智能体或智能代理)。Agent是有自己的动机、而且可以在网络上移动的一个小程序。一大堆Agent互相
协商合作去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MAS(Multi-Agent System)是一种很好的智能系统架构方案。现在很多MAS原型系统也已经开发出来
了。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也比ROBOT那个土概念强多了。

Best Regards,
Hawking
_______________
GAMMA R&D --- Computing Technology for Business Optimization

Qing

unread,
Jan 24, 2008, 1:04:53 AM1/24/08
to tt...@googlegroups.com
这两个东西是如何支撑的呢?bin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
 
我还是沿着上次的思路继续。曾提到想有一种原子化的BI功能,而且是不复杂的,每个人基于这个功能的产出逐渐累加成目标——一种新的BI应用体验。
 
那天聚会的时候,听先特计公司介绍他们的产品,一种前端工具。功能上,跟其他olap工具没有太大区别,除了一些展现的花哨功能,比如对于一串数字,可以在背景用淡色的柱子长度表明相对的大小,但如果要演示如何上下钻取、旋转,这未免有些太低估到场的人士。当时在想,其实这些工具本身也是提供一些封装的功能,可以将这种钻取、旋转定义成原子化的BI功能啊。但随即,觉得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操作没有累积,使用者操作完之后,他轻轻的来,又轻轻地走了,没有留下什么。第二个问题是olap应用相对复杂,除了分析者,用它的人觉得比较烦。而对于分析师,似乎olap又过于简单了点,这种应用有点不尴不尬。
 
不久前看过《大电影》,应该是叫这个名吧,就是《疯狂的石头》那人主演的。其中有段对白有点意思。那人去买摄像机,问店主,这能让我成为大导演吗。店主,就是东北一家人的老头,很专业地反问——我给你一支铅笔,你能成为毕加索吗?
 
这个比喻不错。他当时的意思恐怕是指工具只是工具,能不能将工具用好是你的事情。这个道理不错。但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如果这个工具不是铅笔,是photoshop,虽然我达不到毕加索的境界,但我可以炮制出还算赏心悦目的"作品"。工具的作用不是让人成为大师,而是让大部分成为小师。
 
olap的思路是不错,从若干角度灵活观察。是否可以基于它构建一个更简单的界面。钻取、旋转非得通过数据表格进行吗?(几乎所有的工具都是如此),可不可以直观地通过图形来操作?可不可以将每一步操作记录下来,并可以共享给其他使用者,可以看到分析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能够从中找出一些"知识",那么有没有一种好方法来表达它?
 
需要分析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娱乐过程。还是拿olap来举例子。这个分析平台就是一个游戏平台,名字叫作"挖金子",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游戏地图(cube),然后在上面寻找有意思的东西。你可以单兵作战,也可以找个同伙一起干。有人在上面发布任务(需求),你可以去完成任务,用挖出来的东西(知识、客户名单)去跟交易,换取积分升级。这个平台本身也又游戏者不断堆积,比如为了加快升级速度,建立"数据融合"工厂,或者建立一堆带着墨镜的"智能代理",把他们出租出去坐地收钱。
 
 
On 1/23/08, Hawking, Bin <binha...@gmail.com> wrote:
...一个是Data Fusion(数据融合),...一个是Intelligent Agent(智能体或智能代理)。...

falcon

unread,
Jan 24, 2008, 8:04:45 AM1/24/08
to ttnn BI 观点
呵呵,上次在深圳聚会中和Qing聊到这个的时候,就觉得很受启发,"原子化的BI功能,每个人基于这个功能的产出逐渐累加成目标----一种新的BI应用
体验",这个恐是用户最喜欢的方式了。但是,有个问题,这还是个从下往上的过程,而用户更倾向于从上往下的思考。不同的用户看到同一个KPI,想关注的
方面都不同,即使封装好原子,对于用户来说还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还是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支持分析,无法让大部分的人参与进来。

曾经想过一个理想境界,就是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都能一一对应上,那真的是谁都可以参与进来,就看谁能否挖到金子了^_^

qing zhang

unread,
Jan 24, 2008, 8:04:49 AM1/24/08
to tt...@googlegroups.com
淘宝数据仓库团队博客

致力于海量数据处理,点击流分析,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技术。

http://rdc.taobao.com/blog/dw/

中国互联网数据仓库研究中心,西湖论剑,青梅煮酒,广交天下豪杰!

innovate511

unread,
Jan 25, 2008, 7:45:29 AM1/25/08
to ttnn BI 观点
如果说新的BI模式,不知道数据仓库的作用能多大,还是主要靠BI工具实现?

Qing

unread,
Jan 28, 2008, 12:23:48 AM1/28/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一种应用模式最直接的感受当然还是工具,当然这种"新"工具未必跟现在的常见的BI工具一样,至于数据仓库作用有多大,我认为这是另一个话题,是架构的问题,主"内",应用模式的问题主"外"。也许数据仓库是不可或缺的,为这种应用模式提供强大的支撑,也许它会被某种新技术比如数据联合所取代(但看起来没这个趋势)。
 
前段时间曾经在"一个假想的BI系统"中也提到一些应用模式的想法,都是围绕用户如何体验BI的出发点。这个话题不如谈架构那么实在,但也挺有意思。
2008/1/25 innovate511 <innov...@gmail.com>:
如果说新的BI模式,不知道数据仓库的作用能多大,还是主要靠BI工具实现?

supper

unread,
Jan 28, 2008, 12:47:10 AM1/28/08
to tt...@googlegroups.com
仓库的角色很尴尬,自己本身价值不太大,但却是建设的第一个关口,模型结构对后面的数据质量和应用有很大影响,造成建设起来的成本消耗也是可观;数据联合,在现阶段确实也难以实现预期设想;是不是得十年磨一剑,整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仓库之后,上层数据分析的脚才算是站稳了。

2008/1/28, Qing <happ...@gmail.com>:



--
The Glory and The Dream,Buried in The Life......

天宏

unread,
Jan 29, 2008, 9:24:53 PM1/29/08
to ttnn BI 观点
说实在的,我花了一点时间来理解Qing在这篇文章里的意思,呵,可能上网的时间越长,看文章和知识的耐心就越差,经常性聊着聊就就偏了题了吧
记着之前我们在聊到BI出路时,谈到过BI边缘化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一味从BI技术来探讨,很可能逐步就是偏离BI工作的核心
在企业BI工作者的业态中,我个人认为事实上应该分为BI技术、BI研究,而不是分为数据仓库、数据展现、数据挖掘
由于BI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企业营运的前端,分析和研究与商业课题有关的信息,包括数据、文本和战略,以期提供管理层的经营决策
所以,做为BI工作者,一味的追求技术的革新或是概念的创新,无利于我们在企业中的存在价值,也不可能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长足进步
不可否认,数据仓库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很大呈度上解决了BI工作的"立足"问题,但我想这里谈的2.0的BI,而不是2.0的DW
那么,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角色吧!
2.0的BI应该是1.0BI的升级,且如QING所言,可以参考WEB2.0的精神,那做为从业者,是否大家也可以思考出如何来2.0呢?

我个人的考虑是随着BI技术(包括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各类前端工具)的革新,2.0的BI一定是将技术更平民化的,将有更多的使用者,不是
单一功能的,而是多用户,多功能的信息聚合平台,企业中的各种角色可以主动利用开放式的平台来"思考"与自身工作有关的信息,同时,协同工作,以知识创
新和工作推动为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On 1月28日, 下午1时47分, supper <suppere...@gmail.com> wrote:
> 仓库的角色很尴尬,自己本身价值不太大,但却是建设的第一个关口,模型结构对后面的数据质量和应用有很大影响,造成建设起来的成本消耗也是可观;数据联合,在现-阶段确实也难以实现预期设想;是不是得十年磨一剑,整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仓库之后,上层数据分析的脚才算是站稳了。
>
> 2008/1/28, Qing <happys...@gmail.com>:
>
>
>
> > 一种应用模式最直接的感受当然还是工具,当然这种"新"工具未必跟现在的常见的BI工具一样,至于数据仓库作用有多大,我认为这是另一个话题,是架构的问题,主-"内",应用模式的问题主"外"。也许数据仓库是不可或缺的,为这种应用模式提供强大的支撑,也许它会被某种新技术比如数据联合所取代(但看起来没这个趋势)。
>
> > 前段时间曾经在"一个假想的BI系统"中也提到一些应用模式的想法,都是围绕用户如何体验BI的出发点。这个话题不如谈架构那么实在,但也挺有意思。
>
> > 2008/1/25 innovate511 <innovate...@gmail.com>:

兰德里尼

unread,
Jan 29, 2008, 10:11:26 PM1/29/08
to tt...@googlegroups.com
BI是一种理念吗?

抛开技术的BI似乎很尴尬,但处于技术林立之中的BI似乎又很彷徨,
BI仅仅是作为一种理念来存在吗?
整合了各种技术来完成一个目标?
说到这里想到了Q之前引用的一段话(记不清了,大概这个意思):
================================
甲:老板,我买一个录像机,
       你说,我买了你这个录像机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导演吗?
老板:我给你一支铅笔你就能成为毕加索吗?
================================
放在这里,用来比喻BI和其他技术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种关系成立,那么BI似乎就真的要成为形而上的东东了
大家可以交流思想理念就好了。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