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提议】教育名著导图或共读活动

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庄秀丽

unread,
Dec 14, 2010, 5:29:18 AM12/14/10
to sociallearnlab, zhc...@googlegroups.com
我想在这区中,策划一个教育名著导图或共读活动,
目的,理清一些事情本源,

例如 像学校分班教学组织制度,最初由《大教学论》作者夸美纽斯提出,
当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种教育构想?初衷目的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 么?这一构想为什么后来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教育实践,直至今天?今天时代背景跟当初发生了哪些变化?班级授课组织是否依然是最有效的人 类教育的组织形式?等等。

我们通过共读名著,来理清事情的源头,以更好地形成一些共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建构新的学习 体系模式。

大家以为如何呢?

wangfei

unread,
Dec 14, 2010, 7:09:35 AM12/14/10
to zhc...@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


在 2010年12月14日 下午6:29,庄秀丽 <xiuli....@gmail.com>写道:
我想在这区中,策划一个教育名著导图或共读活动,
目的,理清一些事情本源,

例如 像学校分班教学组织制度,最初由《大教学论》作者夸美纽斯提出,
当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种教育构想?初衷目的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这一构想为什么后来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教育实践,直至今天?今天时代背景跟当初发生了哪些变化?班级授课组织是否依然是最有效的人类教育的组织形式?等等。


我们通过共读名著,来理清事情的源头,以更好地形成一些共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建构新的学习体系模式。

大家以为如何呢?

 
==>很有意义!从深层次上探讨教育的组织方式,来反思我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的根源。读名著,跟教育家们进行交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开启我们的思路。正如李绍杰主任所提倡的: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受,总感觉自己读的书太少,平时,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很少,愿意在庄老师的这个倡议下,多跟大师们学习,也提高一下自己!

王万清

unread,
Dec 14, 2010, 7:14:41 AM12/14/10
to zhc...@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
最近打算开始读一些书,书可能是多个方面的,教育方面的当然也是我想了解的。当然通过一起读书,再分享,比起一个人起来列有意义了。

很期待这个活动。

在 2010年12月14日 下午6:29,庄秀丽 <xiuli....@gmail.com>写道:

庄秀丽

unread,
Dec 14, 2010, 8:07:50 AM12/14/10
to sociallearnlab, zhc...@googlegroups.com

大家也可以讨论,怎么来实施这个活动,社区中的高手很多,

可以选择不同的书,分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人带领,同时进行。自己喜欢哪本书的,也可以自己建立读书小组,倡导大家跟着自己一起读,还有比如,不管你参加哪个小组,至少手头要买上相应的书,或者有图书的电子稿,否则容易产生很多歧义。 等等。

庄秀丽

unread,
Dec 14, 2010, 9:37:52 PM12/14/10
to zhc...@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


在 2010年12月15日 上午8:34,lixia cui <cuilix...@gmail.com>写道:

在 2010年12月14日 下午9:07,庄秀丽 <xiuli....@gmail.com>写道:

大家也可以讨论,怎么来实施这个活动,社区中的高手很多,

可以选择不同的书,分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人带领,同时进行。自己喜欢哪本书的,也可以自己建立读书小组,倡导大家跟着自己一起读,还有比如,不管你参加哪个小组,至少手头要买上相应的书,或者有图书的电子稿,否则容易产生很多歧义。 等等。


非常支持!建议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建议》。

==> 实践最重要,读书是用来借鉴和改进实践的。
每位老师可以计划着精读一本书,然后泛读几本书,比如都想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可以成立一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小组。即小组的组织原则以图书命名。读哪些书,大家可以集思广益。还有自己最想读哪本书的,也可以主动发起成立读书小组。
具体用发主题贴+建WIKI页,来组织研讨过程和记录整理结果。

yun.deng

unread,
Dec 15, 2010, 6:17:19 AM12/15/10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支持!

在 2010年12月14日 下午6:29,庄秀丽 <xiuli....@gmail.com>写道:
我想在这区中,策划一个教育名著导图或共读活动,
目的,理清一些事情本源,

例如 像学校分班教学组织制度,最初由《大教学论》作者夸美纽斯提出,
当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种教育构想?初衷目的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这一构想为什么后来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教育实践,直至今天?今天时代背景跟当初发生了哪些变化?班级授课组织是否依然是最有效的人类教育的组织形式?等等。


我们通过共读名著,来理清事情的源头,以更好地形成一些共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建构新的学习体系模式。

大家以为如何呢?

--
邮件来自 `SLL`(SocialLearnLab)"教育大发现"邮件列表
SLL 九月主题:放耳倾听,喜悦生活
详情: https://groups.google.com.bz/group/sociallearnlab
退订: sociallearnla...@googlegroups.com
官网: http://sociallearnlab.org/ 维基: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本期简报,欢迎编辑: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10
上期简报,欢迎查阅: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09a

吴长城

unread,
Dec 15, 2010, 8:08:35 AM12/15/10
to zhc...@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
非常支持!建议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建议》。

==> 实践最重要,读书是用来借鉴和改进实践的。
每位老师可以计划着精读一本书,然后泛读几本书,比如都想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可以成立一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小组。即小组的组织原则以图书命名。读哪些书,大家可以集思广益。还有自己最想读哪本书的,也可以主动发起成立读书小组。
具体用发主题贴+建WIKI页,来组织研讨过程和记录整理结果。


===》感兴趣的老师,报名,建议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大家一起来买这本书,或者想办法借到这本书, 先从一本书开始!!!


--
吴长城


浙江桐乡邓亚玲

unread,
Dec 23, 2010, 1:59:19 AM12/23/10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理论的案例的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一下
 
如果有活动,报名参加^_^

--
邮件来自 `SLL`(SocialLearnLab)"教育大发现"邮件列表
SLL 九月主题:放耳倾听,喜悦生活
详情: https://groups.google.com.bz/group/sociallearnlab
退订: sociallearnla...@googlegroups.com
官网: http://sociallearnlab.org/ 维基: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本期简报,欢迎编辑: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10
上期简报,欢迎查阅: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_201009a



--
邓亚玲.浙江省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314500)

杨 之藏

unread,
Dec 27, 2010, 8:30:30 AM12/27/10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请见我的网站http://jyb2002.3322.org 中的【好书下载】栏目。

--- 10年12月23日,周四, 浙江桐乡邓亚玲 <ddy...@gmail.com> 写道:

发件人: 浙江桐乡邓亚玲 <ddy...@gmail.com>
主题: Re: [SLL:0] Re: [ZhCedu:7726] Re: 【活动提议】教育名著导图或共读活动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日期: 2010年12月23日,周四,下午2:59

齐共云

unread,
Dec 31, 2010, 7:34:42 AM12/31/10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班级授课组织是否依然是最有效的人类教育的组织形式?这句话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来当校长,如果让我来组织一个范围的教育与教学我会如何做。我不会全盘否定班级授课制。我认为一些优秀的学生,自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还是适合班级授课制,但班级授课制在比例上不能太高。因为我们孩子的成长不能老靠教材与书本,书再好也不能是孩子的全部,不要让我们认为好的东西都要驾驭到孩子的身上。除了课堂,我们还有生活,还有社会,还有自然,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真的研究并参与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只是课堂的形式不一样了,这并不是班级授课制所能解决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