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转载】

已查看 0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T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1:22:262008/10/6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转载】

黎加厚老师推荐:陈志武的这篇文章以自己的儿女的经历,介绍了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义,值得一读。

陈志武: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
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
个女儿,一个是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也所以基本总能
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
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
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
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
会文化教育。
当前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
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政治学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
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我们现在也讲产业结构的转型,从制造业更多地转向服务业。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
密。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原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从某一种意义上,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
农业社会是够用的,是可以行得通的。回过头看,过去中国尽管统治是专制的,但实际上那时候的政府是小政府,当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宏观调控经济。虽然
说宋朝有王安石变法,有过关于“开源”和“节流”的争论,但实际上那时的朝廷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那时候的皇帝也没有这个能力,中国以前没有全国的银行
体系,也没有统一货币,又没有国有资产,因此他们能靠什么调控经济?当时的考试只是靠四书五经,我觉得科举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合适的。乾隆中
期1766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是4970万两银子,相当于205万个北京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但是去年5.1万亿的国家财政税收,即使不考虑国有资产的
话,那相当于370000万个城镇居民去年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所以,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只是四书五经和其它经典,虽然这些不真正涉及治国的经济技术问
题,但对当时的“小政府”来说也够用。
可是,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内容就很不一样,也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例如,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
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
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
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
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
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
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
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怎么
办?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grand strategies),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
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
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
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
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美式教育:没有家庭作业,不排名次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性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首先,从幼儿园一直
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女儿、儿子
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所以,
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
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甚至在幼儿园的
时候,我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
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我小女儿这个学期的社会课就是重点了解亚洲,
比如,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等等,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你想
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如果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
球化”,都不会有问题。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
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另外,美国幼儿园、小学从来不会给学生排名,没有考试当然不会去排名。给奖状的时候是怎么给的?是每个人给一个。我以前就觉得纳闷,每个学生给一个奖
状,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后来仔细一读,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那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人学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数学好
不好、语文好不好、画画好不好,还是历史好不好,只要你哪方面比较突出,有较强兴趣,老师了解以后,就会给你写一个这样的奖状。这跟中国是完全相反,初
一之前就给班里的学生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这很残忍,因为这么小的小孩,还没有长大成人,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要开始面对别
人告诉他“你不行”。这样的结论,对人的个性来说,没有比这种东西更敌意和更具破坏性,让这么小的小孩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美国到初
一才有考试,到高二以后考试成绩才真正开始记录下来。美国初中是两年,高中四年,所以,高二也就是十年级之前所有的成绩表现都不会被记录下,不会影响到
学生的未来,不会影响到考大学、考研究生。这样,使学生能够放心地去学知识,学习思辨,而不是为考试而奔波。

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
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
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
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
质和基本做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就学到,科学
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hypothesis),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
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 这个过程讲起来抽
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比如,我女儿读四年级时,老师让她们想一想如何应用科学方法,想针对什么来进行检验。她们四
五个小孩一起酝酿了一下,或许可以研究学生每天早晨到校的高峰时间是几点钟。她们想,每天学校于八点半开始上课,那么,八点二十左右应该是学生到校的高
峰点,这就是她们的假设。把这一想法告诉老师,老师说OK,你们可以去检验一下这个假设。于是,她们下一步是搜集数据。大概有四五个星期,每天清早,这
些小孩分头站到各个校门口,去统计各学生到校的时间。通过统计数据,她们发现7:50是学生到校最多的时候。这一结论跟她们原来猜想的很不一样,否定了
最初的假设。为什么7:50到校的学生最多,而不是8:20?后来,她们讨论、分析了很久,得出一个解释:是因为很多的父母送小孩上学后要去上班,而
8:00或者8:30是很多公司和机构上班的时间,为了上班不迟到,父母肯定要提前一点把小孩送到学校。这就是她们最后得出的解释。然后,再写出作业的
报告,向全班同学表述、讲解整个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
题,这非常出色。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
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过去在中国没有经济、社会、历史类数据,无法做深入的实证研究
可以理解,但今天很容易找到数据,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找数据、做实证研究,而轻易下结论、甚至是不顾摆在眼前的数据乱下结论呢?回想起来,当年居然还要
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展开争论,连那种起码的科学精神都还难以接收;到今天的中国,还是有这么多人相信“8等于发”、“4等于
死”、“5等于无”等等这些东西。为什么呢?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
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基于科学方法的思辨能力是一个创新型、民主型社会的基本素质,是走出愚民社会的前提。
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projects),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针对
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
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就我自己来
说,从小学到大学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做表述的机会,更谈不上训练。我第一次在几个人面前做报告,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个关于计算机汉字输
入的文章,那是做了一个学期的项目。当时,我把摘要写在几张大纸上,轮到我讲时,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坐在那,我一站在他们前面,就不知道如何讲话了。怎么
讲呢?要讲的我已经在纸上写得好好的,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口。结果,我说,“你们干脆自己读我上面写的吧”,我就不讲了。后来老师还让我通过论文答辩
了。那是我第一次在几个人面前讲述自己的研究和观点,但我就是讲不出来。我的第二次机会是在国防科大读了两年半的研究生后,又是要讲毕业论文,那一次稍
微好一点。
正因为我们都去追求考试分数,所以,从来不在乎表述能力的训练。幸运的是,现在我在多人面前讲不会发抖了,这是经过多年磨炼的结果。回想起来,如果我从
小学就开始这样磨炼的话,恐怕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能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陈晓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侯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
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
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作教
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
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
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
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
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
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对于我们在中国长大的人来说,有的时候可能
很难接受这些,因为你明显知道,根据观察这个人可能能力一般,但他的感觉还是那么良好。
但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
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
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
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另外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中国父母很喜欢让小孩去跳级,最好是进少年班。少年班是摧毁小孩的最极端方式,是最典型的把小孩当机器建设,而不是当人培养。
制造成了能做专业但不能做人的机器后会怎么样呢?千万不要忙于跳级,是因为现在人的寿命已经大大提高,“二战”以前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今天中国的人
均寿命差不多是78岁,翻了一倍!人均寿命增长这么多后是什么意思?意思之一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工作、喜欢工作,你不要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哪怕你
30岁开始工作,按照平均寿命78岁算,你还有48年,着急干什么呢?为什么不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享受生活?特别是,为什么放弃那么多童年的生活去跳
级、去整天埋在书里呢?坦率讲,跳级更多是做父母的一种个人追求,是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满足感而作的,不一定是小孩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父母比较自
私的做法。我们做父母的总喜欢有机会去炫耀,去跟人说“我儿子跳了一级”,“我儿子今年考的分数多少”,“我儿子考上北大、清华”,这样,做父母的脸上
有光了。牺牲的是小孩的一辈子。
原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时,跳级的必要性能够理解,因为那时能工作的时间本来就不多,那何必不早读完书去工作?三年前,我跟前深发展总裁魏杰夫先
生一起吃饭,问他儿子到哪里上大学,那一年他大儿子刚高中毕业。他说“我儿子还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更不用说学什么专业,所以,我跟他说,既然没想好将
来做什么,不用着急,有的是时间,你先到北京来学学中文吧。等你想好后再去读大学。”魏杰夫也说,现在人的寿命这么长,给他儿子足够多时间去感受生活,
让他更确切地想通了要做什么以后再去学习,他会学得更好,那样,他完全是靠自己自发的兴趣去学,与父母逼着他去学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是呀,如果你对一个题目有兴趣,那么,不需要任何人给你压力,你也会自然地、自愿地做出牺牲,加倍努力,做不好才怪呢!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
动力的工厂。

资料来源: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42270.html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1:32:12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奇怪了,这个帖子怎么只被放在这里?
难道不应该被发布到中央电视报上面?

--
------Crazy in Silence. Silence in Crazy.------
facebook : Li Andy
twitter : http://twitter.com/liandy
javaeye : http://ecs.javaeye.com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1:37:28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LiAndy问了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但大家都答不上的问题。
 
看看里面作者描述到的一些美国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东西,也会有很多感叹,不知大家的感受如何?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1:39:40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LiAndy <netcl...@gmail.com>:
> 奇怪了,这个帖子怎么只被放在这里?
> 难道不应该被发布到中央电视报上面?

显然不成哪!
反应的美好教育不过是万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享用地球其它国家生产力基础上的对策,
他们只要管理者,和大视野的研究者,
其它的基础技术和知识,有发展中国家处理了,反正科技和金融主导权在他们手里,没有什么担心的,

中国想这么玩,是死定的,,,

--
http://zoomquiet.org'''
过程改进乃是催生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PE keeps evolving organizations which promoting people be good!'''
[HR]金山软件常年招聘大量Py/C++人才!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python-cn/web/ot-py-c
简历直投俺就好;-)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1:52:43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 LiAndy问了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但大家都答不上的问题。
>
> 看看里面作者描述到的一些美国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东西,也会有很多感叹,不知大家的感受如何?

那种成人童话看看就好,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是必须辯证的分析和接受以及改造的,
外国的那种教育也是几百年演变过来的,是和其社会结构以及上层建筑吻合的,
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的:
愚民政策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配套资源给明白人折腾!
SB的教育也是必然的~从这种教育中觉醒的,必须是高端人才,比任何通才教育出来的都NB的;而且花的社会成本也少;
外国的月亮也绝对不都是圆的,美国和欧洲的科技文盲率也一直没有下来的~ 这种软文宣传也不过的文化侵略的一种形式;
应该对比一下日本/韩国/也色列/德国/比利时的教育体制,,, 发达西方/东方;发展中东方/西方
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国家发展情况,有个历史尺度的对比才可以比较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合理的教育体系,,,,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2:02:35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年轻父母目前是如何教育小孩的,心底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做出来或者做下去,或者迫于无奈只能按现状……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2:24:52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年轻父母目前是如何教育小孩的,心底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做出来或者做下去,或者迫于无奈只能按现状……
>
绝大多数父母都选择了相信学校,只有极少数人比如说 郑渊洁 才自个儿教育后代的!
因为:
0. 競争压力,导致父母们根本没有时间在家专职进行教育;
1. 自行教育VS社会考试制度,必然是失败者! 在家教育出来的人,没有家族势力作背景,找工作时,是没有优势的
2. 平时在家中的零碎教育,只能教导作人,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平台,而父母这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影响,失去了原先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依托,,,
3. 同龄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儿童从嬰儿房里开始的生活就是集体生活,很难想象从小生活在羊群中的狮子能有什么突变,,,
是也乎,是也乎?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2:54:10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恩,先静下、静下、静下。
有些特有的中国特色,正在转型,大家别急、别急、别急。
 
啊,郑渊洁,我还真没听说过这家伙,好像还不错。如果可能,我觉得他的某些东西可以商业化嘛,他如果不太懂如何运作,可以找教育大发现嘛。共赢、共赢、共赢。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04:42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郑渊洁--皮皮鲁之父
 
 其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yj

Iris Zheng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05:02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国情不一样,所以教育体制也不一样。中国如果找搬美国的那一套也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国有多少人,高考制度是有问题,可我们能找出另外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出来吗?我想另一种方式很可能会更黑暗,更难以选拔人才吧。就像本科生保研一样,说要注重研究能力而不光光是成绩,于是大家都拼命地想拿到研究的加分,于是跟老师搞好关系,别人写文章硬塞进去个第二、第三作者的事件层出不穷,学生疾呼,还不如全凭分数来算了。这就是国情,国情决定了我们想要完全的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
 
教育体制的改革绝非说说就能变的,是随着国家不断发展、经济、文化、观点不断发展而逐渐变革的,慢慢探索出一套最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来。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12:08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1、我们需要的是在了解别人的同时思考自己,倒不是一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就想都拿过来用。
 
2、美国是经过这么多年积累,找到了适合他们国情的相对"和谐"的教育方式和模式。
 
3、有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借鉴过来,就看如何结果我们的情况去灵活实施。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13:51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呵呵,还不错,还教孩子吵股票。
不过,真可怜,还拿孩子做实验。
怎么,感觉像,思想启蒙运动啊?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郑渊洁--皮皮鲁之父
 
 其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yj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21:48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1、王万清老师准备在他的数学课里结合网络结合好看簿做点事情,这也是一种实验和尝试;
 
2、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拿我们的孩子做白老鼠,是在冒险;
 
3、我们如何在尝试创新和传统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点?
 
4、两种方式会分别对孩子的将来产生绝对的效果或后果吗?
 
……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34:31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这个世上有种痛苦:莫过于自己已是当立之年,还在接受孩子般教育。
这个世上有种快乐:莫过于自己已是两鬓斑白,还在挑战宇宙的权威。

这种空前的体验莫过于某个不知名某人说得:人活着不应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应留给万世后的无限'猜想'之泉。

Iris Zheng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39:39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们这个是试验,但还称不上冒险。毕竟没有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进行了一些教学活动尝试,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42:38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Andy 诗意般的感叹都出来了
 
我们多对孩子说声:你首先是你自己 !  应该还是可以的
 
还回到这个故事:  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You!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6日 23:59:332008/10/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是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教育的转型也是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看,
多年以来我们的绝大多数课程,
就是先后从日本,从美国,从苏联,现在又是从美国搬过来的,
搬过来以后有多少是消化了?没有消化是不是就不普及了?
所以,我们不能说老师和学生僵化,
而是搬过来的这些东西,
多数情况下还没有被我们充分吸收,
吸收以后再结合我们的情况变成自己的东西。

对绝大多数乡村和中小城市的老师和学生来说,
许多课本知识仍然是缺乏社会基础的,
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从课本和现实中找到了反差,
许多人甚至无法想象,
自由了、民主了、自由市场经济、华尔街与金融家、
各类产业、跨国公司、都市生活等等都是什么样,
这些东西对他们既神秘又向往,
同时又感觉隔着一层面纱,离他们很远,
有时候距离太远甚至让他们想都不敢想。

这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教育在极力追求重新认识并融入世界的过程,
和所付出的极其沉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向外的一个过程。

今天,我们经济的转型是被迫的,
当我们几亿农民刚刚进城、刚走进工厂,
还没有加把劲干的时候,
整个世界已经在我们释放出来的生产制造能力面前动摇了,
因为这是一个生产能力已经过剩,
而且由于过剩和过度竞争,
已经引发环境危机、能源匮乏、都市颓废、新的民族主义高涨等等的世界,
我们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连我们以往最亲密的盟友亚非拉盟友也对我们开始侧目。

在我们正大踏步、要积极融入世界,
还没有来得及庆贺所谓的崛起时,
却已经先被浇了一盆冷水。
这也是北京奥运仍然选择华丽的路线时,
很多人质疑这已经是顶峰了,
可能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领导人最风光的时候了,
言下之意是,
以后大家之间的窗户纸捅破了,
恐怕就没有这种大家欢聚一堂的机会了。

我们被迫重新来认识国内经济和市场,
来回到自己身上挖潜,
这也是江时代提出"西部大开发"
和胡温新政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因。

正如我们好看教研中,
从"我向往的地方"开始,
又回到了"我的家乡"。

当然此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早期的民营经济,
和更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引入,
已经重新把中国大致联系为一个统一的市场,
为基本产品的普及和产业的成长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
老百姓的收入不能说增长很多,或者普遍增长,但也有所增长,
在生活必需品初步得到满足的同时,
消费社会也逐渐形成,
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的新一代创业者创造了市场。

同时,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
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了部分人的手里,
为社会再投资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
为国内经济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此时,再来看我们的教育,
同样也伴随着一次深刻的,
以探究、综合课改和社会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转型,
和校本研究的呼声;
再来理解这次转型的意义,
理解的教育的向外、向内,
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
我们可能不会是陈教授这种指点江山地呼吁,
而是在我们好看教研的实践中去沉思。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0:06:02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另转前两日的短评:读郑永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有感——

能不能不说教育,说说学习?
----
郑文链接: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39088.html
我是从Being老师哪儿看到,参:
补记二三事,http://www.being.org.cn/blog/post/111.html
----
郑老师问题看得没错,但解决问题的思维仍然是哪儿疼医哪儿,把MaoZedong同志提倡过的"人民战争"(今天叫web2.0,"大家帮大家")等都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教育部门搞不明白,大家就把教育部门搞明白就完了。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吸取精髓,摧毁躯壳,方法呢,就是探讨"大家帮大家的教育"怎么做,这个web2.0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讨资源。
...
现在不能把一个不仅网络普及、而且已经相当国际化的教育,单一地放在中国的内部来考虑。如果有一个系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国际上许多开放的教育资源来探索和学习,那么中国教育内部问题本身就降为一个次要问题。
....
此外,许多人要仔细想想,我们经常批判教育、教育体制,学生和家长听了会怎么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没有推动教育,实际效果反而抑制了大家对自身教育的思考,守着最好的网络电脑、图书馆等,却仍在挣扎或滑落?根本原因是不是在我们批判教育的人本身思维的狭隘和设问方向的错误上?
...
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能不能不要跟中国教育谈改革,或者少谈,只要和学生和家长谈学习就可以?谈学习的话有一个更开放的视野,原来身边、企业社会,包括网络国际上许多人、资料、他们的探索等,都会比较自然地成为新的学习资
....
至于学校教育将来怎么重组,这是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教育内部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做考虑。当然这对许多教师来说可能比较残酷,就如在批判庄园主和奴隶制时,奴隶可能遇到的尴尬一样。
...
但我觉得问题也不在这儿,因为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上寻求指导的需求始终会有,学校教育打破了,不等于教师就没地方就业了,反而可能在释放了许多教师的同时,为学习领域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这个也是可以探讨的。
...

[补充]

刚才和震东聊了几句,又谈到了研究经费问题:

现在一面抵制商业入侵校园,一面半遮半掩和商业有很多勾当,这样反而没法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经费平台...

对IT的老师来说,要从学校里走出来,不妨从参与业内的open party活动开始...

脱离市场与社会的实践和检验,科研质量怎么可能提高呢?要和市场一起进步!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0:20:00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或许大家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是矛盾的,
之所以放在一块,我只是想说,
没有教育的国际化,就没有教育的本地化;
反过来,没有教育的本地化,也不可能有教育的国际化;
前一句是从视野上来说的,
后一句是从操作上来说的。

老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才能从当前学校暂时的困境中寻找到参与实验的动力;
反过来,扎下心来,
我们一步一步做实验,
这些孩子将来的一生和我们社会的重塑,
也将燃起新的希望。

这是为百年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也是为中国社会重新成为我们人人热爱的美好家园奠基。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0:30:03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推荐:

05年孙大午在南开大学的演讲——

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和治厂思想说开去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6662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18:24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小石 <xia...@gmail.com>:
> 另转前两日的短评:读郑永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有感----

> 能不能不说教育,说说学习?
> ----
> 郑文链接: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39088.html
> 我是从Being老师哪儿看到,参:
> 补记二三事,http://www.being.org.cn/blog/post/111.html
> ----
> 郑老师问题看得没错,但解决问题的思维仍然是哪儿疼医哪儿,把MaoZedong同志提倡过的"人民战争"(今天叫web2.0,"大家帮大家")等都忘得一干二净。....
>
> 如果教育部门搞不明白,大家就把教育部门搞明白就完了。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吸取精髓,摧毁躯壳,方法呢,就是探讨"大家帮大家的教育"怎么做,这个web2.0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讨资源。
> ...
> 现在不能把一个不仅网络普及、而且已经相当国际化的教育,单一地放在中国的内部来考虑。如果有一个系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国际上许多开放的教育资源来探索和学习,那么中国教育内部问题本身就降为一个次要问题。
> ....
> 此外,许多人要仔细想想,我们经常批判教育、教育体制,学生和家长听了会怎么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没有推动教育,实际效果反而抑制了大家对自身教育的思考,守着最好的网络电脑、图书馆等,却仍在挣扎或滑落?根本原因是不是在我们批判教育的人本身思维的狭隘和设问方向的错误上?
> ...
> 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能不能不要跟中国教育谈改革,或者少谈,只要和学生和家长谈学习就可以?谈学习的话有一个更开放的视野,原来身边、企业社会,包括网络国际上许多人、资料、他们的探索等,都会比较自然地成为新的学习资源
> ....

这应该是一厢情愿的事儿卟?
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规定了考怎么和怎么考,所以,教师只能根据教育大纲指导学生学什么;
不论学生,或是教师针对 学习 的改进玩的多么好,
在体制内,只要你高效学习到当前社会需要的东西但是在体制管理以外的知识,那么,根本没有认证制度来认可,也就没有了应用的机会(或是说得到认可的成本非常非常的大!)
俺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不过对于国民教育的本质,俺是认同以下观点的:
国家教育体制,是阶级结构维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设立教育门槛,将人民划分成不同等级,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因为获得高等教育认证人是少数,虽然他们比那些没有文凭,或是文凭低的人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但是面对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等的代价,
他们(有同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必然要求有不同其它人的社会特权,
这就是国家制度支持的同工不同酬等等显性或是隐性体制保证的阶级保证体系!
所以,通过教育/收入/名望 等等方面,赋予不同人群不同特权,从而使人民形成稳定的阶级,每个阶级都相互制约,只要管理好顶层的人群,国家就安定了,,,
这是自古就有的国家控制方式,教育只是个工具而已,,,

所以,学习是个人行为,教育是国家行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
教育体制外的学习只能是自娱自乐了,,,

所以,避开教育体系来讨论教育大发现,只能是 "学习方式大发现";这当然是有意义的,
如果形成体制外的互助学习系统,令中国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更加稳固的传承,也是个善事!
俺支持!

> 至于学校教育将来怎么重组,这是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教育内部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做考虑。当然这对许多教师来说可能比较残酷,就如在批判庄园主和奴隶制时,奴隶可能遇到的尴尬一样。
> ...
> 但我觉得问题也不在这儿,因为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上寻求指导的需求始终会有,学校教育打破了,不等于教师就没地方就业了,反而可能在释放了许多教师的同时,为学习领域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这个也是可以探讨的。
> ...
> [补充]
>
> 刚才和震东聊了几句,又谈到了研究经费问题:
> 现在一面抵制商业入侵校园,一面半遮半掩和商业有很多勾当,这样反而没法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经费平台...
>
> 对IT的老师来说,要从学校里走出来,不妨从参与业内的open party活动开始...
>
> 脱离市场与社会的实践和检验,科研质量怎么可能提高呢?要和市场一起进步!
>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26:08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小石 <xia...@gmail.com>:

> 或许大家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是矛盾的,
> 之所以放在一块,我只是想说,
> 没有教育的国际化,就没有教育的本地化;
> 反过来,没有教育的本地化,也不可能有教育的国际化;
> 前一句是从视野上来说的,
> 后一句是从操作上来说的。

> 老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这句话有问题哪,,, 有Internet后,一切相关资料都是垂手可得的,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没有进行主动的开拓视野?
中国银没有傻的,
多的是装傻,明明知道开拓了也没有什么用的情况下,不如集中精力将自个儿的职业/地位打理好,不是嘛?

> 才能从当前学校暂时的困境中寻找到参与实验的动力;


> 反过来,扎下心来,
> 我们一步一步做实验,
> 这些孩子将来的一生和我们社会的重塑,
> 也将燃起新的希望。
> 这是为百年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 也是为中国社会重新成为我们人人热爱的美好家园奠基。

这种口号是振奋的,也是非常容易吼出的,
但是,想过,如果真的有一批老师和家长达成了共识,开始从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后会发生什么?
后果一定是非常惨烈的,
想一想 八-9 就知道了,,,,

所以,俺建议哪,实验是要作的,国外的经验和方式方法都应该引荐的,但是姿态一定要低,
千万表跟现行教育制度 有任何相背的想法!
就从课余,提高学生的综合常识开始,以快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各种现有网络服务和工具,主动调研自个儿感兴趣的方面,
嗯嗯嗯,这个 可以参考 郑渊结 的"飞马牌公共汽车" 那篇童话中描述的情景,,,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32:05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小石 <xia...@gmail.com>:

>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是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 教育的转型也是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哗!非常丰满的思考哪!感谢分享!

这种思路非常的好哪,先放开,再收回来,扎根对现实的理解,
最终完成教育本应的真正目标~认识自我


> 当然此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早期的民营经济,
> 和更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引入,
> 已经重新把中国大致联系为一个统一的市场,
> 为基本产品的普及和产业的成长做了很好的铺垫。
> 在这个过程中,
> 老百姓的收入不能说增长很多,或者普遍增长,但也有所增长,
> 在生活必需品初步得到满足的同时,
> 消费社会也逐渐形成,
> 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的新一代创业者创造了市场。
> 同时,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
> 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了部分人的手里,
> 为社会再投资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
> 为国内经济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 此时,再来看我们的教育,
> 同样也伴随着一次深刻的,

> 以探究、综合课改和社会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转型,
> 和校本研究的呼声;
> 再来理解这次转型的意义,

这方面,教师应该是无法猜度到国家意识的选择的?!
转型的教育制度,必须会配合教师群体的再次被洗脑;

这点提醒在职的老师们常常自省吧,,,

> 理解的教育的向外、向内,
> 理解真正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又是一个概念,和高科技概念股类似,永远在被创造和运营,对于学生的人生真正 有什么用,根本不用讨论的,
因为这些 某教育 的概念,都是为某种意识服务的,从来不是针对单独的个体着想的,
是也乎?

> 我们可能不会是陈教授这种指点江山地呼吁,
> 而是在我们好看教研的实践中去沉思。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32:24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Zoom. Quiet <zoom....@gmail.com>


这应该是一厢情愿的事儿卟?
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规定了考怎么和怎么考,所以,教师只能根据教育大纲指导学生学什么;
不论学生,或是教师针对 学习 的改进玩的多么好,
在体制内,只要你高效学习到当前社会需要的东西但是在体制管理以外的知识,那么,根本没有认证制度来认可,也就没有了应用的机会(或是说得到认可的成本非常非常的大!)
俺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不过对于国民教育的本质,俺是认同以下观点的:
国家教育体制,是阶级结构维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设立教育门槛,将人民划分成不同等级,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因为获得高等教育认证人是少数,虽然他们比那些没有文凭,或是文凭低的人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但是面对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等的代价,
他们(有同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必然要求有不同其它人的社会特权,
这就是国家制度支持的同工不同酬等等显性或是隐性体制保证的阶级保证体系!
所以,通过教育/收入/名望 等等方面,赋予不同人群不同特权,从而使人民形成稳定的阶级,每个阶级都相互制约,只要管理好顶层的人群,国家就安定了,,,
这是自古就有的国家控制方式,教育只是个工具而已,,,

所以,学习是个人行为,教育是国家行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
教育体制外的学习只能是自娱自乐了,,,

所以,避开教育体系来讨论教育大发现,只能是 "学习方式大发现";这当然是有意义的,
如果形成体制外的互助学习系统,令中国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更加稳固的传承,也是个善事!
俺支持!

zoom,你没听出来我有些话是气话,哈
很多人都指出了教育是国家进行再分配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
这是"教育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但你觉得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此外,我之所以从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改革入手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
更多的是认为,大学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只有大学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理顺了,中小学教育才能真正掀掉头顶的盖子,
真真正正有亮堂的一天。
所以,在参与基础教研的探讨上,
我的心情很复杂,时而想和老师们感同身受,
时而想抛掉这些琐碎,引吭高歌。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40:09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Zoom. Quiet <zoom....@gmail.com>


通识教育?! 又是一个概念,和高科技概念股类似,永远在被创造和运营,对于学生的人生真正 有什么用,根本不用讨论的,
因为这些 某教育 的概念,都是为某种意识服务的,从来不是针对单独的个体着想的,
是也乎?

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
我是一个外专业的,不是搞教育的, 
所以我在尊重大家的概念的同时,
只想借助概念,阐述我对某概念一些新的理解,
我尝试写"通识教育新论",
但有些地方还存在疑问,
也比较懒散没有去整理。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41:30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小石 <xia...@gmail.com>:

> 2008/10/7 Zoom. Quiet <zoom....@gmail.com>
>>
>> 这应该是一厢情愿的事儿卟?
>> 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规定了考怎么和怎么考,所以,教师只能根据教育大纲指导学生学什么;
>> 不论学生,或是教师针对 学习 的改进玩的多么好,
>>
>> 在体制内,只要你高效学习到当前社会需要的东西但是在体制管理以外的知识,那么,根本没有认证制度来认可,也就没有了应用的机会(或是说得到认可的成本非常非常的大!)
>> 俺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 不过对于国民教育的本质,俺是认同以下观点的:
>> 国家教育体制,是阶级结构维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设立教育门槛,将人民划分成不同等级,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 因为获得高等教育认证人是少数,虽然他们比那些没有文凭,或是文凭低的人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但是面对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等的代价,
>> 他们(有同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必然要求有不同其它人的社会特权,
>> 这就是国家制度支持的同工不同酬等等显性或是隐性体制保证的阶级保证体系!
>> 所以,通过教育/收入/名望 等等方面,赋予不同人群不同特权,从而使人民形成稳定的阶级,每个阶级都相互制约,只要管理好顶层的人群,国家就安定了,,,
>> 这是自古就有的国家控制方式,教育只是个工具而已,,,
>>
>> 所以,学习是个人行为,教育是国家行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
>> 教育体制外的学习只能是自娱自乐了,,,
>>
>> 所以,避开教育体系来讨论教育大发现,只能是 "学习方式大发现";这当然是有意义的,
>> 如果形成体制外的互助学习系统,令中国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更加稳固的传承,也是个善事!
>> 俺支持!
>
> zoom,你没听出来我有些话是气话,哈
> 很多人都指出了教育是国家进行再分配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
> 这是"教育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 但你觉得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这跟合理与否没有关系吧?
关键是管用哪!
而且都是老祖宗发明的,你不用,根本是和人民作对哪!

学得一身好本领,寻机卖与帝王家;
十年寒窗苦读后,只求金榜题名时!

这是几千年来的思想灌输了,不是我们想改就改的哪!


> 此外,我之所以从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改革入手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
> 更多的是认为,大学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 只有大学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理顺了,中小学教育才能真正掀掉头顶的盖子,
> 真真正正有亮堂的一天。
> 所以,在参与基础教研的探讨上,
> 我的心情很复杂,时而想和老师们感同身受,
> 时而想抛掉这些琐碎,引吭高歌。
>

--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43:58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Zoom. Quiet <zoom....@gmail.com>

> zoom,你没听出来我有些话是气话,哈
> 很多人都指出了教育是国家进行再分配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
> 这是"教育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 但你觉得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这跟合理与否没有关系吧?
关键是管用哪!
而且都是老祖宗发明的,你不用,根本是和人民作对哪!

学得一身好本领,寻机卖与帝王家;
十年寒窗苦读后,只求金榜题名时!

这是几千年来的思想灌输了,不是我们想改就改的哪!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1:53:14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zoom,推荐:

05年孙大午在南开大学的演讲——

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和治厂思想说开去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6:05:45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LiAndy 写道:
> 奇怪了,这个帖子怎么只被放在这里?
> 难道不应该被发布到中央电视报上面?
我想没几个人会发的,涉及到太多的问题。虽然我们心里也想中国教育这么发展,
但没有政府的行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6:09:41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Zoom.Quiet 写道: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年轻父母目前是如何教育小孩的,心底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做出来或者做下去,或者迫于无奈只能按现状……

    
绝大多数父母都选择了相信学校,只有极少数人比如说 郑渊洁 才自个儿教育后代的!
因为:
0. 競争压力,导致父母们根本没有时间在家专职进行教育;
1. 自行教育VS社会考试制度,必然是失败者! 在家教育出来的人,没有家族势力作背景,找工作时,是没有优势的
  
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际也照样是应试教育,用分数来衡量教师,学校,学生,这是种最为简单,最为直接的评价方式,我想没有这种方式来得更方便 了,因而制定教育方针的人是不是会自己给自己找事做,用新的方式来衡量的。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6:13:00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T om 写道:
> 1、王万清老师准备在他的数学课里结合网络结合好看簿做点事情,这也是一种
> 实验和尝试;
如何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热爱学习,最终获得学习的技能,我想才是我们做教师应
努力去做的。

> 2、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拿我们的孩子做白老鼠,是在冒险;
> 3、我们如何在尝试创新和传统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点?
改变需要时间,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或许大家都在尝试。看看我们的教材
吧,一年一个样,但最终问题,我仍觉得出在用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方式上。
> 4、两种方式会分别对孩子的将来产生绝对的效果或后果吗?
> ……
>
> >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6:15:01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Zoom.Quiet 写道:
2008/10/7 LiAndy <netcl...@gmail.com>:
  
奇怪了,这个帖子怎么只被放在这里?
难道不应该被发布到中央电视报上面?
    
显然不成哪!
反应的美好教育不过是万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享用地球其它国家生产力基础上的对策,
他们只要管理者,和大视野的研究者,
其它的基础技术和知识,有发展中国家处理了,反正科技和金融主导权在他们手里,没有什么担心的,

中国想这么玩,是死定的,,,

  
确实,国情不一样。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09:44:23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唯有商业的驱动,一切的一切都会可能。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10:29:42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美式教育的初一前不考试,不排名次,我们则频繁的考试和公布排名……
 
美式教育四年级前不留作业,我们一年级就开始每天要检查小孩作业并签名……
 
美国人在孩子未想好将来做什么的时候,不着急不强求,我们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怕孩子没有特长……
 
……
 
孰优孰劣?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反面?消极积极?谁多谁少?
 
 
-------
 
丁笑飞老师的《课间乐》优秀小作家、优秀评论家评比结果出来了,看看学生知道结果后的反映,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些形式的优劣? 与考试排名有否区别?是否可以锻炼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
 
 
 

xiuli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10:53:35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丁老师的故事评价方式,还得进一步细化,细化到从作文写过过程,找孩子们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这是出发点和动机。

T om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11:02:52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xiuli xiuli....@gmail.com

==〉丁老师的故事评价方式,还得进一步细化,细化到从作文写过过程,找孩子们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这是出发点和动机。
 
像所谓美式教育那样,给每个学生"一个奖状" ^_^
 
当然,这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11:29:27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首先,我希望以下是在乱弹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科学论证、实践,把一些不符合全球化教育的'条款'删除。
 
 
好吧,我简单描述下这个问题(牵涉范围较广):
1、不能忽略中国是发展了几千年,而美国只有几百年。
2、中国的寒窗十年金榜题名,即便没有任何文化的都知道,所以,他们相信学校能给他们的孩子要的,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也不会怪学校,他们会怪这个社会,因为他们自身都是从社会演化出来的,所有的怨恨都埋在了社会,而社会是个概念,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他们并不知道社会的本质的什么,所以,他们相信了迷信,相信了触手而得的食物,根本不会去思考更多的东西。
3、而美国完全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他本来就是一群'高端'人士组建的国家,所以,他们内心深处知道哪些是他们要的,哪些不是他们要的。
4、基于2和3,可以很直观的得出:重新创造一个复杂的物体,远比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物体里面进行修补容易得多。最起码一点,他们知道哪些是他们不需要的,从而就直接把类似'国家原始特色'(指中国特色)剔除掉。
5、别忘了,中国一直是由'朝廷'驱动的国家,所有的齿轮都是围绕着政府,也就是说,教育、经济等都是屈服于政府的,这是中国的千年定理。
6、由于美国的经济一直是处于'增长',衣食住行'根本'不是问题,而中国基本上都是要面临这个问题的。钻研过中国古代历史的都知道有些'法律'规定:抄家、发配边疆……,这些基本上已经把规则已经'定死'了,所有人的财务都不能得到保障,而按照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没有财务是不能购买等价物——食品,人无食而致死,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更何况,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这方面的理论(市场经济),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他们强调人权、自由,这给每个人一个平等的机会,而中国的唯一平等机会就是教育,这些教育是要拿分数支撑的。
7、经过6,中国的国民就逐渐养成了【优柔内向、唯阿适存(只有阿谀奉承的性格才能生成)、…………】,所以根本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
8、读过老子《道德经》第三篇,对于'君主'来说,他的国家政策都是这样制定的。
9、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要在中国社会树立万人敬仰的地位,那非圣人所不能及的,而圣人又岂是人人居之的,肯定是通才(这里的通才和美国的通才不是一个概念)或精通人心揣测,这就给每个中国人心里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个压力的平衡点就是:考取功名、分数(就因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足够'团结')。
10、中国特色,四个字足以称为万言书。如果是向往美好的方向,那么他们必须面对3方面——和中国特色做斗争、和新生代社会做斗争、和自身的欲望做斗争。而不像美国那样,只需要面对后面两种斗争(但美国的形成过程又会产生一些美国特色,这是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就好象大家说得: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或许是中国这几个世纪都要面对的问题。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7日 16:12:242008/10/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7 T om <myne...@gmail.com>
美式教育的初一前不考试,不排名次,我们则频繁的考试和公布排名……

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去一个超市,在CD影像区电视正在放什么新闻, 大约是说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一些影响,介绍深圳出现的一些楼盘价格暴跌和买房人弃供现象,我看了一会儿。柜台老板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哥和我搭上了话,说次贷危机对中国的房价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然后他解释说,中国房子的价格根本不是按照美国那种逻辑走的。

他说,你看,他们很多老乡都在外面做生意,这些年都还不错,但赚了钱都寄回家去,他们的太太等一般都在家里专门照顾孩子上学。他说他们那边有个很好的学校,那个中学当时盖了一半的时候就花了十多亿,都是从全国请的很好的老师,学校很先进,要什么有什么,升学率很高,而且每年学生直接出国。大家现在有了钱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好学校学费、各种费很贵的。另外,照顾孩子吧,家长都想离得近点,很多人都在学校附近租房、买房,学校附近房租、房价很高,全被炒起来了。他让我猜,他们那边的租金得多少,我笑了一下说不知道。他说学校附近的房租一点都不低,一个月下来怎么也得二千多。另外现在那儿新起的楼盘,都在五千以上。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概念。只听他继续解释,好学校总是很少,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周围房价乃至整个城市的房间都被带起来了,即使他们那儿现在也没什么比较好的企业,他们很多都在外面做生意,赚了钱又拿回去,房价根本不是和当地的企业、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怎么降?不可能降!

最后我问他,他老家哪儿的,他说盐城。哦,江苏盐城。

据我所知,这些年,所谓"城市经营",主要都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在拉动房地产的过程中,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许多城市运作的一部分。反过头来,我们再看各类中小学频繁的考试和各类评审,或许就不能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解释了。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21:37:472008/10/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这里需要严重的'更正'下(简单地说:我以前说得那些都要消失了,因为他们只是一条线的过去,而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而大家似乎对现在和未来不太理解,但我想,我的错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较清晰的看得到过去,可能才会较清晰的看到现在和未来。别忘了中国从清朝到现在也才200多年,改革开放也才30年,而美国的建国史也才200多年(具体的时间不记得了)),因为这10点阐述的都是最原始的原因,而中国在不停变革中,张五常老先生向国人推崇【高斯(其实就是科斯,就是那个企业理论的缔造者,在香港都叫高斯,也是我阅读书籍之一的,只是没想张老也推荐他)】,其实中国有很多古老的经济制度没被我们发掘(例如,商鞅变法中的井田制,这和英国前期的圈地运动有含义的雷同吗?,这里的资料极不完善),当然也包括古老的教育制度(这方面资料极度欠缺,可惜……),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是面镜子,承载着过去,照耀着未来,全球化的趋势,这面镜子将更加的明亮夺人。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为什么要把中国的经济和教育融合起来谈(当然还有其他领域,因为这和东方的思维模式很相似,因为中国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只是不能确定这个整体中包含哪些,边界是什么,范围有多广),是不能分开的。当然,这里的重点仍然是教育)?因为,在远古的中国,经济和教育都只是政府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融合起来谈只能说明对中国的不透彻了解。
还有另外一点,当中国的战争刚结束时,美国某著名学者访问(不记得名字了,应该是1949年期间),和毛主席、周恩来等人会谈时说:你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带领大家受苦(似乎这里也就是在暗示毛主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重新理解)。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