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ple是从长尾效应开始的!后在网上看到了David Delgado的PLE
http://eduspaces.net/davidds/
觉得不管我是不是和教学相关,作为有幸进入2.0时代的一员我都应该建构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环境并终身使用。
后来的硕士论文题目也选的是这个方向,我在尝试把ple和教师发展结合起来。
我知道这很难,难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做的。
我能做的充其量就是做好自己的PLE。
就这个问题我昨天和小石聊了很久。他问了许多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我得把这些问题梳理下了。
今天起我决定在“好看”记录我对ple及教师发展的一些碎片。
在这里也高喊一声,希望我们能一起讨论。
昨天和小石讨论后遗留下的问题:
web2.0是什么,你能说清楚吗?
体会到了,能描述出一二三来吗,
如果说不清楚的话,你说基于web2.0,那到底是基于什么?描述出来的那些东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够成为教育及教师成长的一些核心动力?
(刘月: 我总是冷不丁的蹦出一句,自己当时觉得还行,后来就越看越不是味!)
你从哪些角度做过分析?
比如:
1、作为门户和社区的Web2.0;
2、作为推动Web1.0升级的Web2.0;
3、作为领导营销方式变革的Web2.0;
4、作为技术探索的Web2.0;
5、作为社会思潮的Web2.0;
6、作为推动社会化学习与生存的Web2.0;
以往教育学中谈到的教师教育,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有多少真正有点价值?
泛泛而谈地一个技术什么对教师如何如何,指的是英语教师、数学教师,还是什么教师?
小石: 什么样的技术具有真正的穿透力,对所有的教师都有帮助,
刘月: 能管理个人知识的技术!
刘月: 学习不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的吗?个人的小环境对某个学习者来说不就是节点?
小石: 个人往往处于离散状态,不能代表整体,
刘月: 只有每个个体的力量被发掘出来才有整体的进步啊!
小石: 十个人加到一块有可能等于0,有可能等于10,也有可能等于100,
在这儿,结构、组织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刘月: 开始我刚接触twitter时觉得,这些老师们为什么不睡觉怎么晚了还在写东西,是职业习惯的延续还是?
后来我的认识是:他们是真正想发展的人。尤其看都许多不同学科的老师这么做时。
刘月: 就像你平时常用的几个工具,不是把能你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吗?你从自己的小环境出发去获取、分享。
小石: 在项目设计的层次性考虑还不够,很多人关注,却很难参与,
刘月: PLE 且不说他叫什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在用了?
小石: 工具本身并不会自然地帮助一个人进行拓展什么,
是在用了,而且对我们的各种资源进行了重组,
刘月: 就像小学数学老师教的思路分享。当时就是用框图分解,后来我才知道它叫思维导图!
小石: 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刘月: 工具是辅助
小石: 这还需要我们在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上,进一步探讨,
比如,web2.0怎么帮助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刘月: 自然的拓展不是因为工具,是工具后面的人,2.0环境下的社会性软件背后就是人与人的交互!
一切的一切,形式不重要,关键在思想!
小石: web2.0怎么帮助我们从“乡土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中,找到第三条道路,等等
刘月: 应为工具的便捷使得生命个体更愿意创造内容
小石: 是啊,很多人只是用web2.0,并没有意识到web2.0的简单,是因为它要穿透很多原来的各种限制,
小石: web2.0在现代性困惑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的启示,等等,
web2.0对乡村图书馆运动有什么启发,
包括从web2.0的角度怎么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从web2.0的角度怎么看素质教育问题,等等
如何利用豆瓣网这样的web2.0平台,给各地的乡村图书馆配书?
刘月: 你说的上述问题我都想过!觉得分支太多了,要想达到一个目的必须有政策的支持,有条件。而对于个人,构建属于自己的PLE最现实,因为这是一个
个体就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石: 你是做研究论文,不是给你自己做ple,呵
ple不用探讨,大家都会
google的服务都在哪儿摆着,大家觉得好,自然会用,而且很可能比你用的好,
刘月: 其实像豆瓣这样的好的网站,我(小名也叫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有时候都感到新。应用起来好困难吧!
小石: 但用得好并不等于把web2.0和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了,或者和教育的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
哈
刘月: 把有心致力于教师发展的人……
我庄老师就达到了
刘月: 如果庄老师不用,如果许多老师不尝试。我怎么会知道2.0和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