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构建属于每人人的个人学习环境

已查看 0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lunemoon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05:00:222008/10/15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最早接触ple是从长尾效应开始的!后在网上看到了David Delgado的PLE http://eduspaces.net/davidds/
觉得不管我是不是和教学相关,作为有幸进入2.0时代的一员我都应该建构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环境并终身使用。
后来的硕士论文题目也选的是这个方向,我在尝试把ple和教师发展结合起来。
我知道这很难,难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做的。
我能做的充其量就是做好自己的PLE。
就这个问题我昨天和小石聊了很久。他问了许多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我得把这些问题梳理下了。
今天起我决定在“好看”记录我对ple及教师发展的一些碎片。
在这里也高喊一声,希望我们能一起讨论。

昨天和小石讨论后遗留下的问题:
web2.0是什么,你能说清楚吗?
体会到了,能描述出一二三来吗,
如果说不清楚的话,你说基于web2.0,那到底是基于什么?描述出来的那些东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够成为教育及教师成长的一些核心动力?
(刘月: 我总是冷不丁的蹦出一句,自己当时觉得还行,后来就越看越不是味!)
你从哪些角度做过分析?
比如:
1、作为门户和社区的Web2.0;
2、作为推动Web1.0升级的Web2.0;
3、作为领导营销方式变革的Web2.0;
4、作为技术探索的Web2.0;
5、作为社会思潮的Web2.0;
6、作为推动社会化学习与生存的Web2.0;

以往教育学中谈到的教师教育,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有多少真正有点价值?
泛泛而谈地一个技术什么对教师如何如何,指的是英语教师、数学教师,还是什么教师?

小石: 什么样的技术具有真正的穿透力,对所有的教师都有帮助,
刘月: 能管理个人知识的技术!

刘月: 学习不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的吗?个人的小环境对某个学习者来说不就是节点?

小石: 个人往往处于离散状态,不能代表整体,
刘月: 只有每个个体的力量被发掘出来才有整体的进步啊!
小石: 十个人加到一块有可能等于0,有可能等于10,也有可能等于100,
在这儿,结构、组织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刘月: 开始我刚接触twitter时觉得,这些老师们为什么不睡觉怎么晚了还在写东西,是职业习惯的延续还是?
后来我的认识是:他们是真正想发展的人。尤其看都许多不同学科的老师这么做时。

刘月: 就像你平时常用的几个工具,不是把能你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吗?你从自己的小环境出发去获取、分享。
小石: 在项目设计的层次性考虑还不够,很多人关注,却很难参与,
刘月: PLE 且不说他叫什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在用了?
小石: 工具本身并不会自然地帮助一个人进行拓展什么,
是在用了,而且对我们的各种资源进行了重组,
刘月: 就像小学数学老师教的思路分享。当时就是用框图分解,后来我才知道它叫思维导图!
小石: 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刘月: 工具是辅助
小石: 这还需要我们在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上,进一步探讨,
比如,web2.0怎么帮助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刘月: 自然的拓展不是因为工具,是工具后面的人,2.0环境下的社会性软件背后就是人与人的交互!
一切的一切,形式不重要,关键在思想!
小石: web2.0怎么帮助我们从“乡土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中,找到第三条道路,等等
刘月: 应为工具的便捷使得生命个体更愿意创造内容
小石: 是啊,很多人只是用web2.0,并没有意识到web2.0的简单,是因为它要穿透很多原来的各种限制,
小石: web2.0在现代性困惑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的启示,等等,
web2.0对乡村图书馆运动有什么启发,
包括从web2.0的角度怎么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从web2.0的角度怎么看素质教育问题,等等

如何利用豆瓣网这样的web2.0平台,给各地的乡村图书馆配书?
刘月: 你说的上述问题我都想过!觉得分支太多了,要想达到一个目的必须有政策的支持,有条件。而对于个人,构建属于自己的PLE最现实,因为这是一个
个体就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石: 你是做研究论文,不是给你自己做ple,呵
ple不用探讨,大家都会
google的服务都在哪儿摆着,大家觉得好,自然会用,而且很可能比你用的好,
刘月: 其实像豆瓣这样的好的网站,我(小名也叫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有时候都感到新。应用起来好困难吧!
小石: 但用得好并不等于把web2.0和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了,或者和教育的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

刘月: 把有心致力于教师发展的人……
我庄老师就达到了
刘月: 如果庄老师不用,如果许多老师不尝试。我怎么会知道2.0和PLE?

Ruan.GF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05:39:002008/10/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PLE的思想多少有点借鉴了生态的观点,这里面便有两个隐含的观点:首先是学习也好,人的其它活动也好,是一种适应,其次是假设每个人都会在解决生存的问题之后,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我们可能会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比较熟悉,实际上将人类活动分为生存与发展,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就有).这样一来,经营PLE似乎就可以视为个人生态力的扩张和知识能力的进化.
一时兴起,浅陋观点,见谅.
 
 
2008-10-15

阮高峰(G.F Ruan)
Lecturer&Phd.Candidate
MSN/Gtalk/Baidu Hi/E-mail: zjle...@gmail.com
Homepage: http://hi.baidu.com/ileo
Add.: 510631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Lab of Cog&Tech,Colle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55 West Zhongshan Avenue,Tianhe Dist.,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China P.R.

发件人: lunemoon
发送时间: 2008-10-15  17:00:40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抄送:
主题: [SocialLearnLab:924] 一起构建属于每人人的个人学习环境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05:56:452008/10/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每个人都需要PLE,但PLE并没什么好研究的。就当前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突出的环境下,用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希望能有一个安乐窝,过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但我们都来做"小资"这样的倡议,并不能对当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有多少直接的帮助,这个东西只有放在一个教育改革的框架里来,才能把它的价值真正释放出来。问题是,我们怎么理解网络和社会的变革中,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框架,来帮助组织和个人很好地回应历史与未来的挑战?

lunemoon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10:50:562008/10/15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刚才的发送丢了吗?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10:52:052008/10/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刚才发的?没看到

2008/10/15 lunemoon <longta...@gmail.com>
刚才的发送丢了吗?




--
小石,edu2.0实验室
13146172275(Beijing)
xia...@gmail.com(eMail/Gtalk)
------------------------------------------
推荐:
PLP爱心传递工程
www.PassLove.org
知识改变命运,爱心传递希望
--
已删除帖子

lunemoon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12:11:282008/10/15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每个人都需要PLE,但PLE并没什么好研究的。”
********************
我可不可以这样问,现在和教育有关的问题中,有那些问题是没必要研究的?
--------------------------------------------------------------------------------------------------------------
“就当前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突出的环境下,用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希望能有一个安乐窝,过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但我们都来
做"小资"这样的倡议,并不能对当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有多少直接的帮助,这个东西只有放在一个教育改革的框架里来,才能把它的价值真正释放出来。
问题是,我们怎么理解网络和社会的变革中,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框架,来帮助组织和个人很好地回应历史与未来的挑战? ”
*********************
教育改革的框架?我还是认为这需要政策支持。等待、想象、……理解……
我觉得如果在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下,能对他人有所影响就是有价值的。在等待“教育框架”条文颁布前,能支配的只有我们自己。

lunemoon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12:13:122008/10/15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对小石说

lunemoon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13:21:572008/10/15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对阮老师
谢谢您对PLE的关注


PLE的思想多少有点借鉴了生态的观点,这里面便有两个隐含的观点:首先是学习也好,人的其它活动也好,是一种适应,其次是假设每个人都会在解决生存的
问题之后,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我们可能会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比较熟悉,实际上将人类活动分为生存与发展,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就有).这样一来,经营PLE
似乎就可以视为个人生态力的扩张和知识能力的进化.
**************************************************
我消化下

学习是适应社会,……是种需要(有主观学习愿望)。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
PLE可以视为个人生态力的扩张和知识能力的进化。

您说得真好。谢谢您对PLE的认同。那您说,现在来研究PLE和教师发展合适吗?
我开始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应为:
1、我将来特别想当老师,而且也应该能当上(至少是我孩子的老师,哈哈)。是为我自己服务,
2、选择让教师来构建PLE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学习力、判断力。相对而言不易迷失自我。

Tom

未读,
2008年10月15日 21:47:482008/10/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这是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  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的标准
 
●  围绕学习者自己的目标,所有的资源应该能为他所用
 
●  这些资源包括教育可提供的资源,如正规的课程、导师(人)、学习场所等,也包括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如知识、人(智慧)、工具等)
 
●  学习者应该有"权"规划自己的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也不能由别人强加
 
●  当学习者主动的进行学习规划时,构建良性的个人学习环境(PLE)是很自然的事
 
●  虽然是很自然的事,但不是"悠然而生",尤其是对基于web2.0的PLE,它解决的只是初始动力的问题
 
●  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尤其是每个人在体验和使用中所积累经验的分享,仍需要有人(机构、公司)提出和提供更优的方式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也缘于这个需求。
 
●  我认为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PLE)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
 
 
●  内部环境由学习者可掌握和使用的工具、知识等元素组成。
 
        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从外界获得各种知识、资源,并借助工具环境中的可用和适用的工具进行存储、管理、分类(web2.0里更多是借助了社会性软件),不断有知识被吸收到学习者的大脑中,构成了他的大脑知识环境(知识结构)。
 
        内在环境是学习者个人学习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完成了知识从"网"脑到大脑的良性连接和转换。
 
 
●  外部环境即由学习者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和资源等元素组成的社会网络。
 
        社会化学习更多的就是需要学习者形成和优化自己的外部环境,也即维持良性的社会网络环境。
 
        相当一部分社会性软件在为学习者的内在环境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学习者的外在环境。
 
        各种SNS(社会网络服务)则更直接的把人脉资源拉到了每个学习者的面前。      
 
        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种规律,比如同样存在竞争,充满优胜劣汰,而且同样激烈,甚至残酷。
 
        所以每个学习者存在于社会网络中,是优是劣,在于你自己的实力(含义很广)和交往能力。
 
……
 
●  教师也是学习者,尤其在今天
 
 

Ruan.GF

未读,
2008年10月16日 05:28:292008/10/1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发件人: lunemoon
那您说,现在来研究PLE和教师发展合适吗?
我开始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应为:
1、我将来特别想当老师,而且也应该能当上(至少是我孩子的老师,哈哈)。是为我自己服务,
2、选择让教师来构建PLE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学习力、判断力。相对而言不易迷失自我。
 
在PLE出现之前,有一个类似的概念正在受到学界的关注,即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这显然是借鉴了组织管理领域知识管理的思想,并将之迁移至个人层面的一种做法。
 
我的理解是PLE是对PKM的一种深化,比如PKM仅管也关注隐性知识与人际资源,但它的主要专注点还在于显性知识的管理、时间管理等比较"显性"的、可以技术化的层面;而PLE则由具有清晰结构的技术与组织层面跃升至个体生活中所有对个人适应与发展有滋养作用的元素加以汇聚的层面,我们知道,人的实用知识实际上大部分来自于非正式的途径,比如jay cross认为80%来自非正式学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PLE这一视角适应任何知识个体的学习历程研究。
 
但是个体层面的学习,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习时的疏离感、新的学习内容与知识目标的确定等。这认为解决这些不足,是ICT应用的一些突破口。基于SNS构建实践社区是其一,此外,一些基于算法与人际推荐的知识推荐机制也可以作为PLE知识发现的来源。
 
以上想法,供您参考。
 
PS:某种程度上,我更愿意将PLE理解为personal learning ecosystem。实际上,在最近的一些研究项目中,我也在尝试以这一视角来进行分析一些学习活动,当然,目前起步不久。
 
阮高峰(G.F Ruan)
讲师,在读博士
Lecturer&Phd.Candidate
MSN/Gtalk/Baidu Hi/E-mail: zjle...@gmail.com
 
 
 

LiAndy

未读,
2008年10月16日 06:14:202008/10/1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恩,其实KM早在德鲁克的书籍中就说明了,而这一领域完全象征着知识时代的全面来临,由个人为出发点,牵涉到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而由近代经济学得知,人力资源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关键点;再加上教育领域(我很忽视教育领域的理论,那根本就是废话,毫无指导含义。所以,我不想举出例子,也有可能举不出例子。但也确实需要大家举出例子)。因此,这个信号已经很清晰了,似乎是经济、教育等的一次尝试性融合。
 
 
引用:
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这个方面(KM),或许能适合老师们的研究(这条直线值得大家关注。当然,信息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却没有让我为之一动的理论,即然不能为之一动,那为什么也不具备实践性呢?所以,我宁肯忽略一切来提升教育领域专家的竞争力。)

 
--
------Crazy in Silence. Silence in Crazy.------
facebook : Li Andy
twitter : http://twitter.com/liandy
javaeye : http://ecs.javaeye.com

刘月

未读,
2008年10月17日 22:34:312008/10/1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汤老师:
看了您的回复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您的大部分观点我都十分赞同,其实我的很多思想也是从您那得来的。这就是现在网络世界的好处,可以让未谋面的人互相follow。
下面我把您的回复中我标注过的地方整理一下:

●  "围绕学习者自己的目标,所有的资源应该能为他所用 "
是只要主体有学习需要有远景,就一切皆有用?
我认为是他选择的(按个人的实际需要)才是有用的,这是我的体会。我总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必须实时的抛弃一些。
●  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的标准●  学习者应该有"权"规划自己的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也不能由别人强加。
----PLE
 
当学习者主动的进行学习规划时,构建良性的个人学习环境(PLE)是很自然的事。虽然是很自然的事,但不是"悠然而生",尤其是对基于web2.0的PLE,它解决的只是初始动力的问题
因为方便,能满足人们的学习、交往、表露的需求 ,扩展了视野找到了榜样。

 我认为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PLE)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
● 内部环境由学习者可掌握和使用的工具、知识等元素组成。
 大脑知识环境(知识结构}。是学习者个人学习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完成了知识从"网"脑到大脑的良性连接和转换。
● 外部环境即由学习者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和资源等元素组成的社会网络
   社会化学习更多的就是需要学习者形成和优化自己的外部环境也即维持良性的社会网络环境。 相当一部分社会性软件在为学习者的内在环境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学习者的外在环境。
我的体会是,我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环境。就像我以前想把时间分成学习英语的两个小时 ,写论文的两小时…… 后来我发现:写论文需要看很多英文材料,英语的阅读或某个单词的用法又会牵起我对其他事情的"新感觉"。所以觉得什么什么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界线了。
       各种SNS(社会网络服务)则更直接的把人脉资源拉到了每个学习者的面前。
 外部学习环境像内部学习环境的转换。不断的开拓外部,丰富内部。
      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种规律,比如同样存在竞争,充满优胜劣汰,而且同样激烈,甚至残酷。
 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是精华。
 
●  教师也是学习者,尤其在今天
 非常赞同。
 



刘月

未读,
2008年10月17日 22:55:422008/10/1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阮老师:

一谈到学习,一些名词就很自然地涌现出来了。知识、知识管理、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的一些经验,相比于个人知识管理,它不清晰、不易提取、也不好迁移。
您把PLE中的E理解为生态系统。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这比"环境"更有"动感",更符合人们学习的整体进程。

刘月

未读,
2008年10月17日 23:04:072008/10/1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To LiAndy:
教师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文字,已经在各媒体上凸现。相信它有用,提倡他们融合,却缺乏实践。或许,我连最基本的PKM理论也没弄清楚……
实践中借鉴。

Tom

未读,
2008年10月18日 00:39:302008/10/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刘月: 是只要主体有学习需要有远景,就一切皆有用?

我认为是他选择的(按个人的实际需要)才是有用的,这是我的体会。我总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必须实时的抛弃一些。
Tom:其实你后面的理解才是我想说的。
        Web2.0让所有资源对学习者而言变得越来越公平,学习者在掌握权越来越大的时候更应该有所选择(我也一直强调这个,不光是学习者对资源的选择,也包括对学习社区和人脉资源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必须的策略,也是一种必备的技能。
      (原来还有另外一个想表达的意思是,目前的教育,在某些时候,在某些资源上,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并不是那么的公平,而Web2.0可能会改变这样的一种状况。)
 

●刘月:  我的体会是,我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环境。就像我以前想把时间分成学习英语的两个小时 ,写论文的两小时…… 后来我发现:写论文需要看很多英文材料,英语的阅读或某个单词的用法又会牵起我对其他事情的"新感觉"。所以觉得什么什么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界线了。
 
Tom:  我想先说一些观点,我们说学习者需要有他自己的远景目标,这是他终身学习的主线,他所做的学习交流上的事情会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没有这条主线,学习者会迷茫,或者对出现和发生在他面前的人和事显得不是那么敏感,不知道这些人和事对他的远景目标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
 
回到你提到的越来越分不清什么内部和外部,我说分内部和外部,是想我们应该意识到两个部分的存在,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其实我们是希望这内部和外部能够"和谐"运转,知识能够顺利连接和转换的,也就是希望它们之间越来越没有明显的界限。
 
从你的经历其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就是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学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英文信息,而这又可以丰富在写论文时可用的素材,而两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在一个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驱动下而发生的行为,正因为有这些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获取到的各种信息产生敏感的想法,会思考这些信息在自己的短期和长远目标中可以发生什么作用,值不值得你围绕这些信息和想法去展开下一步的行为,这需要你的选择和决策。 我们需要的是能在思考和抉择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
 
 
 

小石

未读,
2008年10月18日 01:07:032008/10/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10/18 刘月 <longta...@gmail.com>

●  "围绕学习者自己的目标,所有的资源应该能为他所用 "
是只要主体有学习需要有远景,就一切皆有用?
我认为是他选择的(按个人的实际需要)才是有用的,这是我的体会。我总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必须实时的抛弃一些。

呵,Tom,这个说法过于实用主义了。

与社会各方面建立某种感知、保持适度的敏感是必要的,但从这种感知和体验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能否应用到我们某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上,这个很不好说,也没有必要强调为一时所用。

这和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也是对应的,而且一个现实的挑战是,比如华尔街金融风暴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许多从华尔街丢了工作的人不得不另寻出路,他们是否为职业转换做了一些准备,这都是我们在教育理念上要帮助大家理清思路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者会从经验的角度说,有用的书和闲书都要读一点。

 
●  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的标准●  学习者应该有"权"规划自己的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也不能由别人强加。
----PLE

"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的标准",这个话如果不是放在近期的成熟项目,而是中远期的试验项目,可能就有很大的问题。除了既有知识的吸取以外,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像按照工期实现一个已经没有技术难点的工程类项目,而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观察体验式的环境中。

其实大多数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观察、体验式的过程,知识本身也存在很多分叉,会刺激每个人不同的感知,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潜藏了太多的秘密和可能性,是难以用原有的目标和实现标准去约束的,越是高质量的深度学习这种现象可能越明显。

许多成熟的跨国公司也已经逐渐放弃了围绕既定目标和死板的标准来开展工作的方法,而是更注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对各方面反应灵敏的动态系统。以往我们更多的注意他们对研发的投入,保持专利技术上的敏感度,事实上,他们对用户和市场,对行业、经济、财务与金融政策,对网络与IT技术的采用,对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及人力资源市场,甚至对社区与教育等等,都保持了相当的敏感度。这是短期内我们国内很少有企业能达到的,我们社会上也还没有这么丰富专业人员、服务团队和组织,使一个企业创立之初就可以迅速把方面工作像成熟的跨国公司那样比较专业地组织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成熟、具有了大量的有着良好的探究与合作意识的成员的社会才能做到的,我们仍要朝着这种社会向往去努力。

许多跨国公司让我想到了电脑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技术,它没有感知到指令时,默默地保持运行着,一旦它感知到你发出的指令,又能很好地回应你。我们讲的"中庸之道"应该说在这儿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我们回头看,这一切不是通过个人或企业强调我们有权如何如何来实现的,而是主动与社会接触,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保持自身与社会良好的互动。个人与企业已经从与"他者"的对抗中走出来,并在不断地寻求与"他者"的互动中,使相互都能获得持续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说的"社会化学习"理念在今天的一个基本内涵。

总之,个人或企业的目标与实现标准,更多地仍有待我们在与"他者"、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中,逐步来建立,这种良好的互动如何实现,也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刘月

未读,
2008年10月18日 03:14:142008/10/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To Tom :
2.0 与教育公平。
7月的时候我写了一篇《WEB2.0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发给了我们教育技术两个所谓的核心期刊。有一个回复:……教育公平这么大的问题在网络里解决不太现实。后来我又遇到了别的事,就搁下了! 其实我知道怎么去迎合编辑的口味。只是想写点自己的认识。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的"愿景",坦白说早上的和晚上的都可能不一样。其实我觉得抉择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坚持,或者说值不值得坚持。需要在思考和抉择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这算是一种信息管理的办法吧。

谢谢汤老师再次的及时回复!

刘月

未读,
2008年10月18日 03:26:492008/10/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to 小石:
我想,学习者自己的目标和实现标准中的"标准"应该是学习者个人意识中的一把尺。就是说一件事我做到什么份上才算是对得起自己,才算得上完成了计划。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