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仙老师:
社会书签,长期使用后里面的信息太多,太乱。对于如何制作个人的书签(Own bookmarks),如何才能方便共享(sharing),如何进行导
航(Navigation),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中文进行介绍? (顺便问一下,张老师,你的社会书签地址是什么?)
王万清老师:
*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像delicious这们的中文书签收藏工具?
* 这是个大杂合的工具,能否将其细化,做出行业专用的社会化书签?
* 他对中文的支持非常好吗?你尝试搜索下中文 Tag就知道了。
* 浏览速度,你觉得满意吗?我觉得很慢,可能是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吧。
* 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在delicious的世界里,主角就是Tag,而人在哪里去了呢?
--
'''Time is unimportant, only life important!
过程改进的目标不是高品质产品,而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http://zoomquiet.org
blog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wiki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
scrap @ http://floss.zoomquiet.org
share @ http://share.zoomquiet.org
douban@ http://www.douban.com/people/zoomq/
^^^^^^^^^^^^^^^^^^^^^^^^^^^^^^^^^^^^^^^^^^^^^^^^^^^^^^^^^^^^^
Pls. usage OOo to replace M$ Office. http://zh.openoffice.org
Pls. usage 7-zip to replace WinRAR/WinZip. http://7-zip.org
You can get the truely Freedom 4 software.
在 07-9-6,xiuli<xiuli....@gmail.com> 写道:
--
Chinese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
My blog: http://talk.blogbus.com
CNBlog: http://blog.cnblog.org/weblog.html
Social Brain: http://www.socialbrain.org
cnbloggercon: http://www.cnbloggercon.org/
MeMedia: http://memedia.cn
[[zh:User:Shizhao]]
http://www.scholar.com/ 社会书签我没有用过。
在 07-9-6,shi zhao<shi...@gmail.com> 写道:
--
==============================================================
xiuli zhuang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xiuli....@gmail.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xiuli
Skype: sociallearn
Blog: http://sociallearnlab.org/blog/
Wiki: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Bookmark: http://del.icio.us/sociallearn
==============================================================
除了这样对行业和专业的社会性书签需求,不知道大家在应用的书签过程,有什么什么困惑的问题?
在 07-9-6,王万清<wwq...@gmail.com> 写道:
TAG少了不精确,多了记不住,而且绑定新的内容时也麻烦,
最最可气的是,自个儿的分类体系变化时,以往的巨量TAG 将很难快速恰当的修订过来,
所以,TAG 只能是辅助,以TAG为主体的社会知识元语化的自动积累,
有一个一厢情愿的前提:
所有人分配的TAG 是合情合理且精确的
所以,搜索才是有效解决方法,
通过每个人有目的的收集,将无限混沌,先收集成有个人有限评定标识的有限混沌,
通过搜索将所有人的有限混沌联接起来,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动力.
在 07-9-6,Zoom. Quiet<zoom....@gmail.com> 写道:
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需求,目标,方向,
再方便高极的TAG 系统也是对牛弹琴尔...
每一个事物都有多样性,Tag还原了在数字世界中对事物认识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可能与方法。
比如一个人 A,男人/女人,学生/工作人员,身高,肤色,他的爱好,家乡,婚否,毕业学校等等,我们可以从若干角度去感受和描述一个人。不同的其他人
(B、C、D等)在碰到A的时候,对A产生感觉的维度不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种情况反映在Tag 应用上,就是通过Tag,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需要感受认识出发,对那个网址加上一些"Tag标签",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自
己对某个东西加上了一些分类的Tag,还在于当对A进行认识分析的时候,立即就能够看到其他人对A感受和描述信息,这无形中就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
个广阔多样化存在的视角。
On Sep 6, 4:27 pm, "王万清" <wwq0...@gmail.com> wrote:
> 关于张老师的问题,我在最初使用用delicious时也出现过,但后来通过绑定功能,就可以将收录到的内容分类了,分类后,
> 就很方便的查找到.另外在设定Tag里,可以考虑多设置一个,而第二个,就可以当作一种了分类了.
>
> 我暂时就知道这些,其他朋友也可以来帮助下他.
>
> 在07-9-6,xiuli <xiuli.zhu...@gmail.com> 写道:
才是TAG 的SNS功用,前述的搜索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体的TAG 积累,
包裹一定算法,形成智能推荐,关系类比,等等有效辅助推动...
>
>
>
>
>
> On Sep 6, 4:27 pm, "王万清" <wwq0...@gmail.com> wrote:
> > 关于张老师的问题,我在最初使用用delicious时也出现过,但后来通过绑定功能,就可以将收录到的内容分类了,分类后,
> > 就很方便的查找到.另外在设定Tag里,可以考虑多设置一个,而第二个,就可以当作一种了分类了.
> >
> > 我暂时就知道这些,其他朋友也可以来帮助下他.
> >
> > 在07-9-6,xiuli <xiuli.zhu...@gmail.com> 写道:
> >
> >
> >
> >
> >
> > > 以下是在SocialLearn'WIKI中拷贝出来的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抛出这两位老师提的问题,欢迎大家分享你们关于社会书签的心得,收获、
> > > 问题、疑惑等等。
> >
> > > 张仙老师:
> > > 社会书签,长期使用后里面的信息太多,太乱。对于如何制作个人的书签(Own bookmarks),如何才能方便共享(sharing),如何进行导
> > > 航(Navigation),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中文进行介绍? (顺便问一下,张老师,你的社会书签地址是什么?)
> >
> > > 王万清老师:
> > > *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像delicious这们的中文书签收藏工具?
> > > * 这是个大杂合的工具,能否将其细化,做出行业专用的社会化书签?
> > > * 他对中文的支持非常好吗?你尝试搜索下中文 Tag就知道了。
> > > * 浏览速度,你觉得满意吗?我觉得很慢,可能是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吧。
> > > * 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在delicious的世界里,主角就是Tag,而人在哪里去了呢?
> >
> > --
> > 欢迎访问我的教育Blog:http://www.iyoxo.com.
>
> >
>
我最早对Folksonomy认识,也是从这篇日志开始的。
确实,有意思,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给自己的研讨角度加上"Tag",最后对研讨内容规整分析,就十分的方便,同时还有利于不产生歧义。
这也是一种"Tag"应用与其作用体现。
在 07-9-6,zhang xian<zhang...@gmail.com> 写道:
> 庄老师,
>
> 我的社会书签是del.icio.us/zx
> 。由于对美味书签收集到的信息太多太乱不满,近段时间我对其使用不是很频繁,更多的是>用google提供的"书签",但google提供的"书签"好像是专属个人的,不支持共享。
好的,谢谢庄老师,我进一步尝试看看。
On 9/6/07, xiuli <xiuli....@gmail.com > wrote:
张老师,你偶尔花点时间打点书签的Tag,就会发现它还是非常好用。
在 07-9-6,zhang xian< zhang...@gmail.com > 写道:
> 庄老师,
>
> 我的社会书签是del.icio.us/zx
> 。由于对美味书签收集到的信息太多太乱不满,近段时间我对其使用不是很频繁,更多的是>用google提供的"书签",但google提供的"书签"好像是专属个人的,不支持共享。
--
best wishes!
zhangxian
Email:
zhang...@gmail.com
"标签的使用"(Tagging)陷入了陈腐状态?
最
初,人们开始使用标签(tag),为他人的创意和观念兴奋不已,接下来,标签的使用(tagging)成为某些品牌的服务措施之一,再接着,似乎一夜之间
诞生了140个不同的标签引擎,当然,它们都是彼此互不兼容的。这篇文章列举了在标签服务上"企业"的各种需要,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方式,因为使得标签被用
出效果的,正是它打破和超越了各种各样的边界,这却是企业不会去作的事情。我们所需要的,是标签服务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可
携带性(portability)(译注:指各种标签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互通,标签还可以被使用者过渡到其他的服务中去)。而且,一直如此!Thomas
Vander Wal, Weblog September 3, 2007 [原文链接] [Tags:
Interoperability] [参与评论]
On Sep 6, 10:56 am, xiuli <xiuli.zhu...@gmail.com> wrote:
> 以下是在SocialLearn'WIKI中拷贝出来的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抛出这两位老师提的问题,欢迎大家分享你们关于社会书签的心得,收获、
> 问题、疑惑等等。
>
> 张仙老师:
> 社会书签,长期使用后里面的信息太多,太乱。对于如何制作个人的书签(Own bookmarks),如何才能方便共享(sharing),如何进行导
> 航(Navigation),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中文进行介绍? (顺便问一下,张老师,你的社会书签地址是什么?)
>
> 王万清老师:
> *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像delicious这们的中文书签收藏工具?
===>前阶段,有好些类似del.icio.us 的中文social bookmark 如365key.com 等。
如果要自己做,大概可用ROR/PHP/JSP + Mysql + Ajax 等其他一些技巧, 如果有专业人士,做并不难,但难点在于大用户量,数
据量后,网站还能很好的scalable.
> * 这是个大杂合的工具,能否将其细化,做出行业专用的社会化书签?
====> 面向行业的social bookmark, 目前应该还比较少,大多是通用的。 从目前Diigo 被使用的情况看,就有部分行业用
户,比如Microsoft 的HR 部门,在用Diigo 来收集resume, 并通过sticky notes 等形式进行协同。 我们也正在讨
论做面向行业用户的垂直知识性社区的做法,欢迎讨论和反馈。
> * 他对中文的支持非常好吗?你尝试搜索下中文 Tag就知道了。
> * 浏览速度,你觉得满意吗?我觉得很慢,可能是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吧。
> * 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在delicious的世界里,主角就是Tag,而人在哪里去了呢?
=======》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在social bookmark 这种以内容为中心的site 中,突出人的作用? 如何让用户与用户之
间,通过bookmark, 产生更多互动?
在 07-9-7,Joel<poor...@gmail.com> 写道:
现在的情况就是,只要是非E文的,就仅仅只有你几个同文的民族来关注;
但是对E文每年的新词发行控制,又绝对是英国把持的--可怜的荷兰人沦为各种笑话的主角,不过是因为大英帝国输阵不输人,海军败的,语言方面补回来............
而且中文的丰富内蕴也造成了关键字太容易同义不同字,
何况有等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多个编码,
使用中文作TAG,简直是自虐............这倒是应该有软件来支持改进的!
> 诚然,中文在记录使用方面确实没有E文来得方便,但我不赞同中文就不能作为Tag的说法。事实上在使用中文来作为Tag的时候,并不需要大量的文字,通常也就两个到四个不等吧,那么这样的最虽说也不小,但却也是有限的。
>
中文的音形义3in1 是全球文字独创,也正是因为信息含量大,而且上下文关联延伸性超級,所以,相同事务,引发同义别字的频率太高,加之中国方言之多,之深,不是同字可以解决的事儿...
> 再者,为作一种语言工具,常用词汇并不太多,也不会给技术的实现上造成什么问题。
>
嗬嗬嗬,还有不同编码的事儿哪!
大陆简,香港繁,台湾繁 常用词汇50%絶然不同!
不是简单的可以自动替换和转换的...
> 另外,国内网络的发展势头很不错,虽然我们在很多技术上走在了国外的后面,但也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力量,有这么大一个用户群,难道也不应该去发展下中文Tag吗?
> --
不是小看,而是可以完全无视!
没有民间或是政府的引导,教育,仅仅看 delicious 中文TAG的数量和日文,法文相比,就知道,维基百科的文章语言数量比例何其切实哪!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
0. 中国没有自由互联网--只有娱乐互联网
1. 中国没有所谓互联网用户群,只有互联娱乐消费群!
真正利用和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联合便利的,中国有几人?
想一想中国流量最大的都是些什么网络就应该有体验的吧?
> 就中文 VS 英文的问题
> 我对语言/技术/使用习惯,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大了解,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这和习惯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国民素质的直接对话,
别看中国所谓网民这么多,
这其中有固定上网条件的有多少?知道维基/KM/邮件列表 的有多少?
敢于/并有真正学识来分享的又有多少?
别看中国Blogger 的增长速度这么快,每日上传文本的体积绝对比不过韩国!(日本就根本甭想对比了!)
加之每逢两会就严打的网络环境,以及自古莫谈国事的处世之道;
真正在网络中流传的有效内容少到可怜的程度情况下,
什么SNS技术 -- 純粹是小众玩具,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这,俺是非常非常赞同的;
> 但中文tag 没有英文tag 那么普及,还可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
> 任何一个新技术,方案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先由一群先行者(early adopters) 来进行的,
> 相对于英文用户中的先行者数量来说,中文用户的先行者数量应该要少很多。中国主流的互联网用户,目前主要活动还是看看新闻,聊聊qq,
> 下载点电影,逛逛论坛。 绝大多数用户,对新东西的关注度,也还比较低。
>
这就是小看国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的基础就是识进退知好歹;
新技术/新东西的关注和学习,国人绝对不落后,
但是,中国人多一心眼,条件反射般的可以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
没有好处的,仅仅可以装COOL 的东西绝对没有人碰的 ;)
股票软件那么复杂的东西,俺都怕的,几十岁的老人家们玩的那叫蹓!
维基这么简单到掉渣的东西,只要是首次见到的,无一不说复杂!
为什么?!
关于张老师的问题,我在最初使用用时也出现过,但后来通过绑定功能,就可以将收录到的内容分类了,分类后,就很方便的查找到.另外在设定Tag里,可以考虑多设置一个,而第二个,就可以当作一种了分类了.
我暂时就知道这些,其他朋友也可以来帮助下他.
谢谢王老师,绑定功能是不错,以前曾用过。delicious的更多优点,可能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来提升和体会。
--
欢迎访问我的教育Blog:http://www.iyoxo.com.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够提供论文写作,专注于提供参考文献所需的引文格式与书签共享的网站目前还是空白。社会性书签网站是否能够针对不同领域的人群进
行细化,提供不同的引文格式,以及方便的导入导出?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对于社会性书签的使用还很少,如何拉近二者的距离也是对社会性书签网站的一个考验。 "--从"半亩塘闲话"摘录
"专业共创,自由传播,个性标注,快捷流通!" 说得太好了,太重要了。
是也乎,是也乎…………
感谢分享这样的思想精华,对实践很有指导性。
社会书签&Tag使用与发展
在 07-9-11,Zoom. Quiet<zoom....@gmail.com> 写道:
--
==============================================================
xiuli zhuang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xiuli....@gmail.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xiuli
Skype: sociallearn
Blog: http://sociallearnlab.org/blog/
Wiki: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
Bookmark: http://del.icio.us/sociallea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