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TL] [TL]{非技术}由同事收到的积木玩具所产生的思考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Zoom.Quiet

unread,
Aug 17, 2009, 10:54:54 PM8/1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 edu2
2009/8/17 LeeoNix <leeo...@gmail.com>:
> 楼下的自动贩卖机出了点小BUG,一位同事很好心的向维护部门报告了这个BUG,他们赠送了一套积木玩具送给我的这位同事。我拿过来看,这类积木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积木,我父亲曾经买过三套这样的积木给我玩。看着这堆积木,很顺手的就可以组合出很多形状。我问其他90年左右的小同事,都说没玩过积木……
>
> 看着这个积木,我突然感觉,儿时的我玩过很多东西。魔方,魔棍,魔圆。建筑积木,铁类建筑积木,塑料积木,汽车模型,飞机模型,还有……变形金刚。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父亲还给我买过很多的启蒙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普读物,少年百科全书,各种经典的童话书,各种小人书(包括经典三国演义小人书),故事书。等等等等。还有乐器学习,诸多的老唱片,轻音乐,交响乐,民乐,戏剧……
>
> 在走廊散步,脑子思考着,我自从步入社会工作以来。这些年来,学校里学的东西,零零散散几乎都忘了个干净,对我人生印象最深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玩具和书籍了。玩具很好的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我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潜意识内喜欢不停的尝试各种方法,而且勇于尝试新方法,对这些总结其实是那些积木锻炼出的结果。父亲给我念过《恐龙大战》虽然是篇很傻的故事,父亲很认真的录入磁带,因为他出差不能给我念故事。
>
> 我有现在的成就和发展,一步步都是父亲引导的我。在走廊里,我不由得哭了。原来父亲为我付出了这么多,虽然都是些做父亲的应该做的事情。我现在才明白过来做父亲的重要性。生在这对父母家里,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
>
> 中国现在最欠缺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教育和传承,虽然我们的新闻联播经常说一个词“继承和发扬”。可怎么继承,如何发扬。我自己心里都没有个谱。
>
> 其实人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啥?我认为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获得成就。
>

感动!俺刚刚作到第92天的父亲,
以后也想作这样的好爸爸,和女儿分享知识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狡诈...

> 心里一直都愧疚,很多时候都让我父亲生气。
>
> 唉,胡思乱想的一些话,突然想发到TL来,大家随便看看吧。
>

--
http://zoomquiet.org 人生苦短,Pythonic!-)
Free as in Freedom! 哲思自由软件社区:http://zeuux.org

林建祥

unread,
Aug 18, 2009, 11:44:26 PM8/18/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看到这位同仁的议论,很有同感。
我外孙在八九岁的除夕,我带他去商场,买个机械零件式的拼搭积木,那晚上晚饭后,一个又一个,一直拼搭过午夜还不睡,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也许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引发他许多的思路。以后不久他遇到计算机,就开始迷上了。以后似乎对他的智力开发,与刻苦,执着的性格的培养很有作用。
所以以后我就慢慢研究其中的道理,有了理性的理解,觉得应该与更多同仁共享。并希望得到更多同好的研讨,可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我把初步的文章附在下面:

A.  儿童早期信息教育

 

在教育上的应用, 首先是考虑如何把这个方法论的精华, 要素分析,综合建构,重组测试,逆向求解潜移默化地用于设计儿童早期的信息教育. 搭积木是其重要思路之一.

 

学习的搭积木隐喻

用在学习上,这种学习方法论,就像儿童自由搭积木积木块就是基本成份(要素)成分组合起来,数量是巨大的,从简单到复杂,千变万化,大部分不见得有意义。但其中却可找到某些非常有意义的组合 (相当于案例模型模式)非常吸引人,令搭积木的儿童产生成就感。新板的初一几何就加上七巧版拼搭的内容. 而流行的机器人就是现代的积木 (已经加上了传感器与根据反馈信息作出决策的重要认知要素的积木).

创新的源泉

这里成份的大量组合中可能找到人们从来没有组合过的有意义的组合. 所以建构式的综合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的源泉。以搭积木为例, 如果基本积木块有限,要达到新的创新, 就要设法增加基本积木块(新的要素)类型。但是最大的创新源泉,就是要从新分解基本成份开始,需要对原成份的进一步分析,设计出新的更好的基本成份组,然后再在新的基本成份上进行搭建,也就是重组从七巧板到十五巧板,再到用程序编程实现对机器人的灵活控制,重组提供愈来愈大创新的可能性。

 

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

简化的问题求解包含生成与测试两个步骤, 大量的事例由基本成分进行组合或重组生成, 每个事例需要再按是否符合目标要求进行测试.合乎目标要求就得到答案. 就解决了问题. 不符合要求, 通过与目标的比较进行反思重组, 再进行测试, 如此反复生成再测试, 可以提出对于复杂问题的创新的解决方法.

基本成分,外在的是积木,在头脑内就是概念。搭积木是外在操作的建构过程,  而学习是内化到头脑上的概念建构过程. LOGO方法论的发展,从丰富情景形成了概念的内容含义描述,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各个概念与其间的关系合起来就是抽象结构,可以有多层次抽象的结构。概念内涵用各种属性特征描述。对结构间可以传递信息,从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对结构进行各种操作变换。这就是面向对象语言的结构,也就是现代的程序设计. 因此编程也可以看成搭积木.同样是建构思想的体现,比儿童玩的积木要复杂得多。 同时积木块是死的, 不能再分解. 而程序模块基本成分则容易再分解, 再重组, 就有更大创新的可能性.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搭积木强调搭建者的积极投入,主动思考,对每个组合理解其意义,判断其价值,与理想的目标还有多大距离,还缺乏什么基本成份,才能达到理想目标等等,这是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搭积木式的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反馈修正,取得学习效果的特点,,实即过程式知识的学习, 自然要求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搭积木过程正是这样手脑并用的过程. 但比单纯被动听讲, 记忆, 所涉及情景与过程要丰富的多, 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这可能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比较本质而简要的说明。陈德怀教授大力提倡1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设备的重要意义也是非常好的说明.

 

 

往事回顾

从搭积木实践来理解如何应用LOGO方法论编程来解决问题.  这是教育界对于LOGO的早期认识, 有相当的深度, 可以用于指导儿童早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设计. 大可以向前发展,继续深入。可惜我国早期的LOGO活动,限于海龟画图,从理论思想高度分析不够,中华学习机也显得太简单,知识的表示仅限于文字,符号程序, 比较简单枯燥, 使用范围狭窄。所以多媒体计算机出现,以为过时,国内就消退下来。但国外LOGO活动没有停止,保留精华,改进局限,继续向深层发展。国内也仍有个别老师坚持下来,取得有意义的成果,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更多的我还要设法连接。希望大家觉得有意思,一起深入研究。
2009/8/18 Zoom.Quiet <zoom....@gmail.com>

xiuli

unread,
Aug 18, 2009, 11:50:21 PM8/18/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9/8/19 林建祥 <linjxl...@gmail.com>

看到这位同仁的议论,很有同感。
我外孙在八九岁的除夕,我带他去商场,买个机械零件式的拼搭积木,那晚上晚饭后,一个又一个,一直拼搭过午夜还不睡,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也许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引发他许多的思路。以后不久他遇到计算机,就开始迷上了。以后似乎对他的智力开发,与刻苦,执着的性格的培养很有作用。
所以以后我就慢慢研究其中的道理,有了理性的理解,觉得应该与更多同仁共享。并希望得到更多同好的研讨,可能是有意义的事情。

==> 感谢林老师分享,谢谢,十分感谢,再多来点,回头把您的发帖整理成专栏 :)

小石

unread,
Aug 19, 2009, 3:51:13 AM8/19/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林老师好,

我也来参与这个讨论,简单说几句:

用搭积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结构,似乎是一个成功的隐喻。但搭积木的过程,是否也常常因为特定的要素或“积木块”,给“要素分析”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有形的要素或“积木块”,常常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七巧板想到需要设计十五巧板,更不用说有时候需要从七巧板跳跃到地球仪这种模型。我经常发现一些玩积木或游戏的高手,在生活和其他方面很迟钝,也就是说搭积木的过程产生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可能在哪儿出现了阻碍?

我猜想,认识到要素的多样性,与在特定的要素之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更为重要。问题也往往来源于我们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一些有助于分析的要素,必须借助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角,才能使我们习得的一些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构方法等发挥作用。这可能也就是IT人员常说的,“技术不是问题”。

另外,我猜想,计算机与互联网在近年的迅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也来源于,IT人员首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重点发展了blog、tag、社会化书签、mashup等技术平台,给大家自由定制和提取自身“积木块”,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玩别人的玩具的同时,更突出玩转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过来,因为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的空间,又给IT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经验。


2009/8/19 林建祥 <linjxl...@gmail.com>



--
小石,
Editor, SocialLearnLab.org
131 4617 2275(Beijing)
xia...@gmail.com(eMail/Gtalk)
-------------------
Twitter: @changqingteng
Blog: http://sociallearnlab.org/xiaoshi
Profile:http://xiansf.wealink.com
PicBlog: http://xiaoshi.haokanbu.com
Bookshelf: http://www.douban.com/people/youthstudio
Digest: http://diigo.com/user/xiansf
-------------------
教育大发现
http://SocialLearnLab.org
走向社会化学习
--
TEDtoChina
http://TEDtoChina.com
科技、娱乐与设计的盛会
--
多背一公斤
http://1kg.org
公益旅游&乡村教育
--
PLP爱心传递工程
http://PassLove.org
知识改变命运,爱心传递希望
--

小石

unread,
Aug 19, 2009, 3:57:32 AM8/19/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9/8/19 小石 <xia...@gmail.com>

林老师好,

我也来参与这个讨论,简单说几句:

用搭积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结构,似乎是一个成功的隐喻。但搭积木的过程,是否也常常因为特定的要素或“积木块”,给“要素分析”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有形的要素或“积木块”,常常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七巧板想到需要设计十五巧板,更不用说有时候需要从七巧板跳跃到地球仪这种模型。我经常发现一些玩积木或游戏的高手,在生活和其他方面很迟钝,也就是说搭积木的过程产生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可能在哪儿出现了阻碍?

我猜想,认识到要素的多样性,与在特定的要素之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更为重要。问题也往往来源于我们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一些有助于分析的要素,必须借助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角,才能使我们习得的一些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构方法等发挥作用。这可能也就是IT人员常说的,“技术不是问题”。

另外,我猜想,计算机与互联网在近年的迅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也来源于,IT人员首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重点发展了blog、tag、社会化书签、mashup等技术平台,给大家自由定制和提取自身“积木块”,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玩别人的玩具的同时,更突出玩转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过来,因为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的空间,又给IT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经验。


这个讨论也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当前的网络游戏,没有带来良好的学习迁移效应,却制造了“网瘾”的骂名。

林建祥

unread,
Aug 19, 2009, 7:02:20 AM8/19/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小石同志,
      你好,你帮忙来推动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好!
      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深入讨论,比方固定的要素可以不断组合,要素可以逐步增多,要素可以再分解与再组合就是重组,得到更多的创新。信息技术中的编程可以看成搭积木的扩展。而编程既要看到他的威力,也要看到的局限。
      搭积木把他看成早期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框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法论,但儿童必须学习更多的领域知识,也就是应该说明搭积木的智力开发的价值,也要说明他的局限。现在重点发展blog,tag,是设法补充搭积木---我把它发展为LOGO思想---思路的局限,但也不应该忽视搭积木与编程的价值。
      我把一些关于搭积木的看法分析,附在原文后面,另外还有更多的讨论文章,(如何可以方便上传,添加附件后没有在屏幕上看到连接。)  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与研讨。

2009/8/19 小石 <xia...@gmail.com>

小石

unread,
Aug 19, 2009, 7:29:13 AM8/19/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林老师,

我这边好像可以上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次上传文件过多,这儿有一些与Gmail附件有关的技巧:

Gmail:7大有关附件的技巧
http://www.digglife.cn/articles/gmail7%E5%A4%A7%E6%9C%89%E5%85%B3%E9%99%84%E4%BB%B6%E7%9A%84%E6%8A%80%E5%B7%A7.html



2009/8/19 林建祥 <linjxl...@gmail.com>

吴长城

unread,
Aug 24, 2009, 10:37:25 AM8/24/09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非常期待与林老师讨论这个搭积木的问题哦!我们是可以展开一个这样的专题来讨论下这个问题哦,很受启发,谢谢林老师!

2009/8/19 林建祥 <linjxl...@gmail.com>



--
吴长城
Email: chengch...@gmail.com
Skype: hardwork_06
QQ: 3045129191
Twitter: http://twitter.com/chengcheng1098
Bookmark: http://del.icio.us/wuchangcheng
Haokanbu: http://chengcheng.haokanbu.com
Wealink: http://hardwork06.wealink.com
http://www.slideshare.net/wuchangcheng
http://www.flickr.com/photos/wuchangcheng/
http://www.youtube.com/user/chengcheng1098
http://friendfeed.com/chengcheng1098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