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俺刚刚作到第92天的父亲,
以后也想作这样的好爸爸,和女儿分享知识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狡诈...
> 心里一直都愧疚,很多时候都让我父亲生气。
>
> 唉,胡思乱想的一些话,突然想发到TL来,大家随便看看吧。
>
--
http://zoomquiet.org 人生苦短,Pythonic!-)
Free as in Freedom! 哲思自由软件社区:http://zeuux.org
A. 儿童早期信息教育
在教育上的应用, 首先是考虑如何把这个方法论的精华, 即要素分析,综合建构,重组测试,逆向求解潜移默化地用于设计儿童早期的信息教育. 搭积木是其重要思路之一.
学习的搭积木隐喻
用在学习上,这种学习方法论,就像儿童自由搭积木。积木块就是基本成份(要素)。成分组合起来,数量是巨大的,从简单到复杂,千变万化,大部分不见得有意义。但其中却可找到某些非常有意义的组合 (相当于案例、模型、模式),非常吸引人,令搭积木的儿童产生成就感。新板的初一几何就加上七巧版拼搭的内容. 而流行的机器人就是现代的积木 (已经加上了传感器与根据反馈信息作出决策的重要认知要素的积木).。
创新的源泉
这里成份的大量组合中可能找到人们从来没有组合过的有意义的组合. 所以建构式的综合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的源泉。以搭积木为例, 如果基本积木块有限,要达到新的创新, 就要设法增加基本积木块(新的要素)类型。但是最大的创新源泉,就是要从新分解基本成份开始,需要对原成份的进一步分析,设计出新的更好的基本成份组,然后再在新的基本成份上进行搭建,也就是重组。从七巧板到十五巧板,再到用程序编程实现对机器人的灵活控制,重组提供愈来愈大创新的可能性。
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
简化的问题求解包含生成与测试两个步骤, 大量的事例由基本成分进行组合或重组生成, 每个事例需要再按是否符合目标要求进行测试.合乎目标要求就得到答案. 就解决了问题. 不符合要求, 则通过与目标的比较进行反思、重组, 再进行测试, 如此反复生成再测试, 可以提出对于复杂问题的创新的解决方法.
基本成分,外在的是积木,在头脑内就是概念。搭积木是外在操作的建构过程, 而学习是内化到头脑上的概念建构过程. LOGO方法论的发展,从丰富情景形成了概念的内容含义描述,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各个概念与其间的关系合起来就是抽象结构,可以有多层次抽象的结构。概念内涵用各种属性特征描述。对结构间可以传递信息,从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对结构进行各种操作变换。这就是面向对象语言的结构,也就是现代的程序设计. 因此编程也可以看成搭积木.同样是建构思想的体现,但比儿童玩的积木要复杂得多。 同时积木块是死的, 不能再分解. 而程序模块基本成分则容易再分解, 再重组, 就有更大创新的可能性.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搭积木强调搭建者的积极投入,主动思考,对每个组合理解其意义,判断其价值,与理想的目标还有多大距离,还缺乏什么基本成份,才能达到理想目标等等,这是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搭积木式的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反馈修正,取得学习效果的特点,,实即过程式知识的学习, 自然要求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搭积木过程正是这样手脑并用的过程. 但比单纯被动听讲, 记忆, 所涉及情景与过程要丰富的多, 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这可能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比较本质而简要的说明。陈德怀教授大力提倡1对1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设备的重要意义也是非常好的说明.
往事回顾
从搭积木实践来理解如何应用LOGO方法论编程来解决问题. 这是教育界对于LOGO的早期认识, 有相当的深度, 可以用于指导儿童早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设计. 大可以向前发展,继续深入。可惜我国早期的LOGO活动,限于海龟画图,从理论思想高度分析不够,中华学习机也显得太简单,知识的表示仅限于文字,符号程序, 比较简单枯燥, 使用范围狭窄。所以多媒体计算机出现,以为过时,国内就消退下来。但国外LOGO活动没有停止,保留精华,改进局限,继续向深层发展。国内也仍有个别老师坚持下来,取得有意义的成果,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更多的我还要设法连接。希望大家觉得有意思,一起深入研究。
看到这位同仁的议论,很有同感。我外孙在八九岁的除夕,我带他去商场,买个机械零件式的拼搭积木,那晚上晚饭后,一个又一个,一直拼搭过午夜还不睡,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也许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引发他许多的思路。以后不久他遇到计算机,就开始迷上了。以后似乎对他的智力开发,与刻苦,执着的性格的培养很有作用。所以以后我就慢慢研究其中的道理,有了理性的理解,觉得应该与更多同仁共享。并希望得到更多同好的研讨,可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林老师好,
我也来参与这个讨论,简单说几句:
用搭积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结构,似乎是一个成功的隐喻。但搭积木的过程,是否也常常因为特定的要素或“积木块”,给“要素分析”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有形的要素或“积木块”,常常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七巧板想到需要设计十五巧板,更不用说有时候需要从七巧板跳跃到地球仪这种模型。我经常发现一些玩积木或游戏的高手,在生活和其他方面很迟钝,也就是说搭积木的过程产生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可能在哪儿出现了阻碍?
我猜想,认识到要素的多样性,与在特定的要素之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更为重要。问题也往往来源于我们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一些有助于分析的要素,必须借助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角,才能使我们习得的一些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构方法等发挥作用。这可能也就是IT人员常说的,“技术不是问题”。
另外,我猜想,计算机与互联网在近年的迅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也来源于,IT人员首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重点发展了blog、tag、社会化书签、mashup等技术平台,给大家自由定制和提取自身“积木块”,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玩别人的玩具的同时,更突出玩转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过来,因为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的空间,又给IT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