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learn ![]() 向老师,您这样来探索自己的教学,在我心里,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了。不要急,相信通过网络这样的互动,汇集大家的智慧,一定可以想到不断改进的操作方 法。 |
![]() |
|
为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 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了,总让我们焦虑。 网络让每个从的选择性变得太大了,但常见的选择也无非是那么几种: 1~QQ 2~电影 3~游戏 4~下载歌曲 5~体育新闻 学生在网吧上网差不多都做这些事。我建议向老师你可以向班做个调查问卷,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学生们的喜好。 当然可以能做的调查结果,会是以一些我们觉得不应该去讲的,比如说游戏,QQ之类的,但我不认为这么看。理由是我们想教给他们的是一种长期的、普通适用的 知识处理技能,而非一般的某种工具的定向性指导。在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
![]() |
|
向明 ![]() 万清老师,握手啊! 以前做过调查,只是没有使用问卷这么正规的方式,结果自然也和你列举的差不多。 的 确,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力图教给学生普适的知识处理能力,以及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我曾经在教学生如何下载歌曲的时候,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下载体积大一些 的,说了很多有损压缩呀、比特率呀什么的,有学生不屑的打断我:“总之,就是大一些的好,是不是?这么简单个事儿,说的这么复杂!”我感觉,学生在学习计 算机的时候抱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真的要顺应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兴趣么?我不愿,也不敢做这样的教学尝试。我觉得这是在毁灭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 |
![]() |
|
为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 学生的兴趣可能是广泛的,在这些兴趣中,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既能达到学的目的,又是积极的。 如国内大事,体育人物特,就算是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游戏是否有碍于我们学习的研究活动。 在这里,我想到了我初中时看到的大学生辨论赛,有些问题,在大多数人心中早有定论,那为什么还要辨呢?我现在觉得,就是能其能力的一种验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成功的,往往是失败。 |
![]() |
|
向明 ![]() 现在的学生都是人精啊,你问他们游戏是否有碍于学习,他们会很认真地列举一二三,但是回头他们依然会去上网打游戏。如果我开展这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在 培养学生观颜察色、口是心非和油滑等特质呢? 嗯,如果我要求学生开展《游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研究活动,会有什么效果? |
![]() |
|
iris ![]() 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来说内部动机就是学生的兴趣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年纪小的学生谈不上多少对知识的渴望,但作为教师完全可以 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先给一个成品,然后告诉学生,你也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上来了,学习的热情也跟着高涨了。 另一方面,就是学习的外部动机。所谓外部动机,就是诸如考试的压力,教师的鼓励,奖励,以及教师的监督。因为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是在受内部动机激发的情况下 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外界压力和干预,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
![]() |
|
我要回复: |
> 我很迷茫,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这一块,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学生们的普遍兴趣?
很感谢有主动迷茫的老师,正是你们在不断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方面俺有几个推想:
0. 信息技术/网络,,对于学生,现在的学生,早已没有神秘感,基本是有正确的观念~这些就是工具!
1. 学生们不应该有任何普遍兴趣! 个体间应该都是完全不同的,有普遍相象,只能说是社会非法灌输的结果;
2. 真要有普遍兴趣,只能是两方面: 动物性方面的天然追求~好奇情色;社会性方面的流行追求~超女/动漫,,,
> 另外,非要感兴趣才学得进么?我有必要采用高压手段么?
我想只要是个 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得出高压手段是个好方法的结论的,不过这种方式是个简单,执行方便,检验轻松的方式,,,
感兴趣只是其中一种合理动力,如果学生真的立志要在IT行业讨生活,他们自个儿就会主动的加压力的,,,,
关键是先将自个儿降下来,降到学生同等的高度,来替学生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的什么对我们有用?怎么学习?,,,"
俺以前组织过的 COFE 分享时间[创意(Creativity)+开放(Open)+乐趣(Fun)+卓越(Excellence)],是这么开始的:
0. 先大家随便说,想学习/知识什么事儿,,, 附件是当时的手绘和后来的整理
1. 然后,各自认领感觉可以主持分享的,标定,预约时间来分享
2. 逐次分享后,逐渐的,相关话题有了固定的兴趣人,自然的组成了小组,逐渐深入下去,,,
3. 比较长的时期后,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有了固定的研究小组,可以交付分享的也越來越深入,,,
进入了良性循环:
有个好想法->要解决,发现得学习另外一个技术->学习后发现想运用好必须掌握另外一个技能-
^ |
+--------------------------(形成循环)----------------------------------+
--
http://zoomquiet.org'''
过程改进乃是催生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PE keeps evolving organizations which promoting people be good!'''
我的课堂理想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作业,呵呵,很难实现。
2008/9/19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我并不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计算机高手,仅仅是希望学生们能对计算机形成广泛的兴趣,还就是空想乱想了?
2008/9/21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学生的学习动机太低,学生为了完成我的课业而学习,学生成为了"完美学生",却成为了,教师的噩梦。
最近在和我们教会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圣经》中(发现《圣经》中有太多对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 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 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那如何去铲除我们自己心中的野草,或者帮助铲除学生"动机不高"的野草呢?至少改变现在的状况,
方法不是去砍,去用火烧,而是什么呢?在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的这个,圣经中告诉我们唯一的办法是:
种上新的种子,好的种子,因为新的种子来年会发芽,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会掩盖下面猖狂的野草,而没有了阳光和营养的野草即使再茂盛,已经不是重点,因为我们看见的是灿烂的蓝天,和粗大的枝干。
那这个新的种子是什么呢?如何去种呢? 种了后又如何培育成一颗参天大树呢?
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是在理论中去思考,而是在每天的读书中,和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在观察中,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比如花时间和学生谈话( 好像很多老师认为大学教师就不需要找学生谈心了)(有时候是通过QQ聊天)。
我想鼓励和我一样有这个困惑的老师,不要忽视这个"野草",去关注你的学生是否是为了你的作业而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导致的问题是严重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2008/9/22 Wong Leo <leol...@gmail.com>:
> http://leolaoshi.yo2.cn/2008/06/11/plantingthenewseed/
>
> 种上新的种子吧
>
>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屡屡出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也不断的死灰复燃,每次出现的时候我都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每次都是被这个打败(因为发现我实在是控制不了),这个问题就是:
>
> 学生的学习动机太低,学生为了完成我的课业而学习,学生成为了"完美学生",却成为了,教师的噩梦。
>
> 最近在和我们教会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圣经》中(发现《圣经》中有太多对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
>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
>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
>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http://leolaoshi.yo2.cn/2008/06/11/plantingthenewseed/
种上新的种子吧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屡屡出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也不断的死灰复燃,每次出现的时候我都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每次都是被这个打 败(因为发现我实在是控制不了),这个问题就是: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 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 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 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那如何去铲除我们自己心中的野草,或者帮助铲除学生"动机不高"的野草呢?至少改变现在的状况,
方法不是去砍,去用火烧,而是什么呢?在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的这个,圣经中告诉我们唯一的办法是:
种上新的种子,好的种子,因为新的种子来年会发芽,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会掩盖下面猖狂的野草,而没有了阳光和营养的野草即使再茂盛,已经不是重 点,因为我们看见的是灿烂的蓝天,和粗大的枝干。
那这个新的种子是什么呢?如何去种呢? 种了后又如何培育成一颗参天大树呢?
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是在理论中去思考,而是在每天的读书中,和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在观察中,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比如花时间和学生谈话( 好像很多老师认为大学教师就不需要找学生谈心了)(有时候是通过QQ聊天)。
我想鼓励和我一样有这个困惑的老师,不要忽视这个"野草",去关注你的学生是否是为了你的作业而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导 致的问题是严重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学生首先是和我们一样平等,他们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想像一下我们,教师队伍中,你在搞教研,别人打麻将,你去引导人家,但别人不理你,你可以认为人家无 药可救了;但反过来,如果人家叫你去打麻将,你不去,别人也会有和你先前一样的想法。
2008/9/22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也有兴趣培养不出来的。一个学生会对所有的学科感兴趣?如果对其中5、6个学科不感兴趣,就算是这几个学科的老师 来培养他,但也不可能他会对这些学科感兴趣,也只会对某种特定的学科行,其他的不行。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 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 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 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 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Binbin Zheng, 06 Graduate Student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el:(86)15910684120
似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 变而改变的。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似 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 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 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 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 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 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天边一只雁 写道:高分并不等于有兴趣。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但有兴趣,就增大了高分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兴趣,我想范围可能会更宽一点,不应该单指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应该对"学习"的兴趣。
似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没有什么学习的兴趣,只有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如果学习都不分学科,那你培养出来的这个兴趣是通用于所有学科?如果能通吃的话,你觉得所有的学科成绩还不好?还是那样的话,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没有?
每个人最开始的兴奋点,还不能变成兴趣,兴趣,是在高分中完成的。只有这个学科你高分的,说明你比别的人在这个学科中更聪明,这时,你才会 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来使这个学科越来越强!反过来说,就算你有兴奋点,但考试的结果是低分,还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如果是那样,那就根本就没有什么差生 了!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天边一只雁 写道:高分并不等于有兴趣。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 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 高分!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但有兴趣,就增大了高分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兴趣,我想范围可能会更宽一点,不应该单指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应该对"学习"的兴趣。
似 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 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 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 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 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 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1、我没有见过对各科都有真正兴趣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完美是一种终极追求,对不对?
2、我从不否认差生,我反对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否认差生的理论。我反对的是"朽木不可雕"这种观点。
4、矛盾了么?我怎么不觉得。我再给你解释一下。兴趣只是个入门的动力,距离成为能力还有很远的路程。能力之间有长短强弱的区别,兴趣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像手指之间的差别这么重要。我从未说过能力之间完全一致或者之类的话,不要乱栽赃哦……
5、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兴趣指的不是学科兴趣?学科兴趣和什么非学科兴趣,对于兴趣还有这么一种分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能解释解释有什么不同?
我再次强调,我从未否认差生,我强调的是:差生可以得到提高。
相反,我认为你对差生的认识绝对化了。
什么是差生,差生不仅仅包括常常考不及格、上课不听讲、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包括班上各种排名中居于末尾的那一些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班主任想办法赶走一个最差的就又会冒出一个最差的。正如你所说的,因为正态分布永远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差生不是不可改变的,差生应该是一种动态存在!一种相对存在!
你不要太悲观,以为转化差生有多艰巨。
你只要注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隔上一些年(也许还不用这么长时间)就会出现一位大牛老师,他接手一个人见人嫌的烂班,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个班各方面水平大幅度上升。你敢说你没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那么,对于这个烂班的学生,我们可不可以说,经过这位大牛老师的努力,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呢?你认为,仅仅是高压或题海就能做到这一点么?
不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要否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被激活的。
2008/9/24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1、对,所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所有我们的动力装置的能效比越来越高,世界越来越美好。
2、我从不否认差生,我反对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否认差生的理论。我反对的是"朽木不可雕"这种观点。
4、矛盾了么?我怎么不觉得。我再给你解释一下。兴趣只是个入门的动力,距离成为能力还有很远的路程。能力之间有长短强弱的区别,兴趣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像手指之间的差别这么重要。我从未说过能力之间完全一致或者之类的话,不要乱栽赃哦……
如果学生对所有的学科有兴趣,那为什么没有看到所有的学科成绩都好的?请你解释解释?如果你说他们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但成绩又差异太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并且这样的学生应该是特例的,还是一般学生都能达成?
2008/9/25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可能主科成绩有上升了,但美术、音乐成绩大幅度上升了吗?你们真的还测试过音乐美术学科的成绩吗?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吗?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到各科上。当然,是有原来某个学科不感兴趣,后来又感兴趣的!但仍然找不到所有学科 感兴趣的!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 师提高的。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 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到各科上。当然,是有原来某个学科不感兴趣,后来又感兴趣的!但仍然找不到所有学科感兴趣的!要承认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一个事实!关键是你们承认不?
对所有都有兴趣的人,那就不加兴趣了。站在历史上长河上也找不到一个所谓对所有学科兴趣浓厚的人,想不到你们还会有希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