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老师的疑问:怎样才能找到全班学生的兴趣点?

已查看 0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15日 09:42:222008/9/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向明 活跃等级: 1 于 2 天, 19 小时 前说到: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我是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了六年的信息技术。
我的学生来源城乡各半,而且音体美等特长生的比例很高。家里有计算机的不多。周末去网吧上网的比例超过一半,男生上网的比例接近全部。

下面是我2007年秋季给高一年级布置的作业:
[1] 搜索张柏芝父亲姓名
[2] 搜索金字塔传言,用数学验证其真实性
[3] 找出婴儿汤的版本和真正源头
[4] 统计一个月的家庭收支情况
[5] 期中考试成绩柱状图
[6] 论文排版
[7] 电子版报
其中2、3有重叠的嫌疑,3是因为我在课上发现有学生搜索婴儿汤而特意增加的一份作业。
作业情况实在惨不忍睹,没脸拿出来给大家看。

2008年春季作业:
[1] 注册博客,通知向老师
[2] 提交小组名单及成员分工
[3] 上学期总结、本学期打算
[4] 写下第3次作业的学习日志
[5] 演示文稿
[6] 写下第4次作业的学习日志
[7] 了解、使用MindPin
[8] 写下第5次作业的学习日志
[9] 绘制学科知识体系图
[10] 写下第6次作业的学习日志
[11] 写出三类九种安全软件的简介
[12] 写下第7次作业的学习日志
其中第五份作业《演示文稿》是配合《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而设置的。第九份作业《绘制学科知识体系图》是配合期中考试复习而设置的。

我自认为这个学期比上一学期抓得更细,作业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交作业情况并没有明显提高。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上交的作业质量有明显提升。

真正能坚持做作业、上课能和老师发生互动的学生,每个班不超过十个。

我很迷茫,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这一块,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学生们的普遍兴趣?

另外,非要感兴趣才学得进么?我有必要采用高压手段么?

下面是我们在好看薄上的讨论:

-----------------------------------------------------
496

sociallearn 活跃等级: 3

活跃等级
3

编辑推荐
35

精品故事
5

注册时间
2007年9月5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加为联系人
发小纸条

sociallearn 活跃等级: 3 于 2 天, 5 小时 前说到:
向老师,您这样来探索自己的教学,在我心里,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了。不要急,相信通过网络这样的互动,汇集大家的智慧,一定可以想到不断改进的操作方 法。

541

为 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活跃等级: 2

活跃等级
2

编辑推荐
23

精品故事
5

注册时间
2007年9月6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发小纸条

为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活跃等级: 2 于 2 天 前说到:
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了,总让我们焦虑。

网络让每个从的选择性变得太大了,但常见的选择也无非是那么几种:

1~QQ 2~电影 3~游戏 4~下载歌曲 5~体育新闻

学生在网吧上网差不多都做这些事。我建议向老师你可以向班做个调查问卷,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学生们的喜好。

当然可以能做的调查结果,会是以一些我们觉得不应该去讲的,比如说游戏,QQ之类的,但我不认为这么看。理由是我们想教给他们的是一种长期的、普通适用的 知识处理技能,而非一般的某种工具的定向性指导。在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2705

向 明 活跃等级: 1

活跃等级
1

编辑推荐
0

精品故事
0

注册时间
2007年11月17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加为联系人
发小纸条

向明 活跃等级: 1 于 1 天, 21 小时 前说到:
万清老师,握手啊!
以前做过调查,只是没有使用问卷这么正规的方式,结果自然也和你列举的差不多。
的 确,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力图教给学生普适的知识处理能力,以及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我曾经在教学生如何下载歌曲的时候,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下载体积大一些 的,说了很多有损压缩呀、比特率呀什么的,有学生不屑的打断我:“总之,就是大一些的好,是不是?这么简单个事儿,说的这么复杂!”我感觉,学生在学习计 算机的时候抱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真的要顺应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兴趣么?我不愿,也不敢做这样的教学尝试。我觉得这是在毁灭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

541

为 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活跃等级: 2

活跃等级
2

编辑推荐
23

精品故事
5

注册时间
2007年9月6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发小纸条

为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活跃等级: 2 于 22 小时, 50 分钟 前说到:
学生的兴趣可能是广泛的,在这些兴趣中,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既能达到学的目的,又是积极的。

如国内大事,体育人物特,就算是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游戏是否有碍于我们学习的研究活动。

在这里,我想到了我初中时看到的大学生辨论赛,有些问题,在大多数人心中早有定论,那为什么还要辨呢?我现在觉得,就是能其能力的一种验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成功的,往往是失败。

2705

向 明 活跃等级: 1

活跃等级
1

编辑推荐
0

精品故事
0

注册时间
2007年11月17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加为联系人
发小纸条

向明 活跃等级: 1 于 21 小时, 43 分钟 前说到:
现在的学生都是人精啊,你问他们游戏是否有碍于学习,他们会很认真地列举一二三,但是回头他们依然会去上网打游戏。如果我开展这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在 培养学生观颜察色、口是心非和油滑等特质呢?

嗯,如果我要求学生开展《游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研究活动,会有什么效果?

1011

iris 活跃等级: 2

活跃等级
2

编辑推荐
0

精品故事
0

注册时间
2007年9月16日

查看信息
故 事
日 记
最 新动态

快捷操作
加为联系人
发小纸条

iris 活跃等级: 2 于 1 小时, 6 分钟 前说到:
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来说内部动机就是学生的兴趣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年纪小的学生谈不上多少对知识的渴望,但作为教师完全可以 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先给一个成品,然后告诉学生,你也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上来了,学习的热情也跟着高涨了。
另一方面,就是学习的外部动机。所谓外部动机,就是诸如考试的压力,教师的鼓励,奖励,以及教师的监督。因为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是在受内部动机激发的情况下 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外界压力和干预,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我要回复:


Zoom.Quiet

未读,
2008年9月15日 10:24:422008/9/1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15 Wyatt.Wong <wwq...@gmail.com>:
> 向明 于 2 天, 19 小时 前说到:

>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 我是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了六年的信息技术。
> 我的学生来源城乡各半,而且音体美等特长生的比例很高。家里有计算机的不多。周末去网吧上网的比例超过一半,男生上网的比例接近全部。
>
...
>
> 真正能坚持做作业、上课能和老师发生互动的学生,每个班不超过十个。
俺猜,这个比例,应该和其它课目和老师的良好互动率是一样的吧?
俺猜,这和你设计什么问卷或是题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应该是和学生是否真正选择信息方面的工作作为自个儿的人生规划是相吻合的:
即,一个班,也就这几个人,是将学校当作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吧,其它的都是混文评的?

> 我很迷茫,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这一块,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学生们的普遍兴趣?
很感谢有主动迷茫的老师,正是你们在不断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方面俺有几个推想:
0. 信息技术/网络,,对于学生,现在的学生,早已没有神秘感,基本是有正确的观念~这些就是工具!
1. 学生们不应该有任何普遍兴趣! 个体间应该都是完全不同的,有普遍相象,只能说是社会非法灌输的结果;
2. 真要有普遍兴趣,只能是两方面: 动物性方面的天然追求~好奇情色;社会性方面的流行追求~超女/动漫,,,

> 另外,非要感兴趣才学得进么?我有必要采用高压手段么?
我想只要是个 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得出高压手段是个好方法的结论的,不过这种方式是个简单,执行方便,检验轻松的方式,,,

感兴趣只是其中一种合理动力,如果学生真的立志要在IT行业讨生活,他们自个儿就会主动的加压力的,,,,

关键是先将自个儿降下来,降到学生同等的高度,来替学生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的什么对我们有用?怎么学习?,,,"
俺以前组织过的 COFE 分享时间[创意(Creativity)+开放(Open)+乐趣(Fun)+卓越(Excellence)],是这么开始的:
0. 先大家随便说,想学习/知识什么事儿,,, 附件是当时的手绘和后来的整理
1. 然后,各自认领感觉可以主持分享的,标定,预约时间来分享
2. 逐次分享后,逐渐的,相关话题有了固定的兴趣人,自然的组成了小组,逐渐深入下去,,,
3. 比较长的时期后,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有了固定的研究小组,可以交付分享的也越來越深入,,,

进入了良性循环:
有个好想法->要解决,发现得学习另外一个技术->学习后发现想运用好必须掌握另外一个技能-
^ |
+--------------------------(形成循环)----------------------------------+


--

http://zoomquiet.org'''
过程改进乃是催生可促生靠谱的人的组织!
PE keeps evolving organizations which promoting people be good!'''

techcofe-wantknow.jpg
060912-tech-cofe-wantknow.png

浙江桐乡邓亚玲

未读,
2008年9月18日 07:44:262008/9/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为什么不尝试着和学生交流几次,私下里。
探探他们的想法。
把自己的教学计划提前告诉他们,看看他们的反应,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一定在课堂上和所有人聊。
私底下找几个愿意与你对话的人。
^_^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18日 20:35:282008/9/18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18 浙江桐乡邓亚玲 <ddy...@gmail.com>
那也是找到几个学生的兴趣点!!!
   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都不同的,没有必要去强行要求找到全体学生的兴趣点的。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19日 08:44:152008/9/19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一只雁,那你上信息课的时候有多少学生感兴趣?
反正我上课的时候,真正能和老师互动的,多则二十来个,少到五六个,多数情况下都是十来个。
你面对这样的课堂,感觉怎么样?反正我感觉很没劲的。

我的课堂理想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作业,呵呵,很难实现。

2008/9/19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Wong Leo

未读,
2008年9月19日 20:42:162008/9/19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建议好好阅读下 武建老师的故事 http://www.haokanbu.com/story/112685/

2008/9/19 向明 <ming....@gmail.com>

浙江桐乡邓亚玲

未读,
2008年9月20日 07:20:072008/9/20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全民奔小康,难啊^_^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04:09:49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理想,是理想,但不要成为空想,乱想!
比如说,有人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高斯,行吗?这仅仅是脱离实现情况的乱说!有没有学生不对你这个学科感兴趣的,那非要让他们能听课,是不是并非以人为本?

2008/9/19 向明 <ming....@gmail.com>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07:13:46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他不想上课就让他不上课,他想玩游戏就让他玩游戏,这就是以人为本哦?
我一个班只有十来个人听课,我也就顺其自然了?

我并不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计算机高手,仅仅是希望学生们能对计算机形成广泛的兴趣,还就是空想乱想了?

2008/9/21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xiuli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07:28:15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如果能够结合到具体案例的具体情况分析就好了,向着可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问题的辨析以及探索相应的对策,这样大家可能都比较受益。不同的人,对于研讨问题范围,各自视角的边界可能存在很大不同。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20:11:00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计算机的教师希望学生们对计算机形成广泛的兴趣,美术的教师希望学生们对美术形成广泛的兴趣,音乐的教师希望学生们对音乐形成广泛的兴趣,地理的教师希望学生们对地理形成广泛的兴趣,各学科的教师都希望学生们对自己的学科形成广泛的兴趣!但可能吗?一班的学生可不可能对各科都产生兴趣?就算是天才,也没有全能的天才!
首先要明白,有对自己学科一点不感兴趣的学生!
希望?是要有科学的根据的!没有科学的根据,那就是空想乱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不是想法好就可行的。
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上世纪20、30年代有一篇《偷宝石的猫》,其实有个情节是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作业题《好品质是否过分》!这个题目,就算是我们的成年人,真的能回答清楚?真的能明白好品质还有过分的情况?
2008/9/21 向明 <ming....@gmail.com>

Iris Zheng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21:23:05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Binbin Zheng, 06 Graduate Student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el:(86)15910684120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1日 21:29:042008/9/21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也有兴趣培养不出来的。一个学生会对所有的学科感兴趣?如果对其中5、6个学科不感兴趣,就算是这几个学科的老师来培养他,但也不可能他会对这些学科感兴趣,也只会对某种特定的学科行,其他的不行。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Wong Leo

未读,
2008年9月22日 03:28:372008/9/22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http://leolaoshi.yo2.cn/2008/06/11/plantingthenewseed/

种上新的种子吧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屡屡出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也不断的死灰复燃,每次出现的时候我都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每次都是被这个打败(因为发现我实在是控制不了),这个问题就是:

学生的学习动机太低,学生为了完成我的课业而学习,学生成为了"完美学生",却成为了,教师的噩梦。

最近在和我们教会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圣经》中(发现《圣经》中有太多对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 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 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那如何去铲除我们自己心中的野草,或者帮助铲除学生"动机不高"的野草呢?至少改变现在的状况,

方法不是去砍,去用火烧,而是什么呢?在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的这个,圣经中告诉我们唯一的办法是:

种上新的种子,好的种子,因为新的种子来年会发芽,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会掩盖下面猖狂的野草,而没有了阳光和营养的野草即使再茂盛,已经不是重点,因为我们看见的是灿烂的蓝天,和粗大的枝干。

那这个新的种子是什么呢?如何去种呢? 种了后又如何培育成一颗参天大树呢?

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是在理论中去思考,而是在每天的读书中,和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在观察中,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比如花时间和学生谈话( 好像很多老师认为大学教师就不需要找学生谈心了)(有时候是通过QQ聊天)。

我想鼓励和我一样有这个困惑的老师,不要忽视这个"野草",去关注你的学生是否是为了你的作业而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导致的问题是严重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2008/9/22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Jenson.Z

未读,
2008年9月22日 07:58:182008/9/22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说得太好了,
我现在也在一线教学,个人觉得学习动机的激励还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激励学生学习,才会让他们更自主地学习。

2008/9/22 Wong Leo <leol...@gmail.com>:


> http://leolaoshi.yo2.cn/2008/06/11/plantingthenewseed/
>
> 种上新的种子吧
>
>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屡屡出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也不断的死灰复燃,每次出现的时候我都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每次都是被这个打败(因为发现我实在是控制不了),这个问题就是:
>
> 学生的学习动机太低,学生为了完成我的课业而学习,学生成为了"完美学生",却成为了,教师的噩梦。
>
> 最近在和我们教会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圣经》中(发现《圣经》中有太多对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
>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
>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

>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yun deng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01:53:27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赞同!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Wong Leo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02:07:11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非常赞同秀丽老师的感觉,需要有具体的案例才好说事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04:48:06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吗?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08:08:10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似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08:16:58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
 
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
 
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
 
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
 
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
 
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
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2008/9/23 向明 <ming....@gmail.com>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10:02:47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Wong Leo 写道:
http://leolaoshi.yo2.cn/2008/06/11/plantingthenewseed/

种上新的种子吧

这种情况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屡屡出现,在我的教学生涯也不断的死灰复燃,每次出现的时候我都很是无奈也很是痛心,每次都是被这个打 败(因为发现我实在是控制不了),这个问题就是:

学生的学习动机太低,学生为了完成我的课业而学习,学生成为了"完美学生",却成为了,教师 的噩梦。

最近在和我们教会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圣经》中(发现《圣经》中有太多对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块土地,老是有野草,野草每年都顽强的生长,非常的讨厌,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够让野草停止生长,恢复这 块土地新的生机呢?有人说用火烧,有人说用铲子砍,可是来年春天的时候,野草又会重新出现,所谓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我们心中的野草呢?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野草呢?或者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野草'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无能为力呢?

有一个学生给我在好看簿中发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她在好看中 发布作业,只是一个作业,说实话她的这个作业做的太完美了,可是作业结束了?又如何呢?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有同感,我的学生中的大部分 在去年我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都放弃使用了好看簿(当我们在指责别的老师,我首先检讨我自己的课堂,我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那如何去铲除我们自己心中的野草,或者帮助铲除学生"动机不高"的野草呢?至少改变现在的状况,

方法不是去砍,去用火烧,而是什么呢?在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说的这个,圣经中告诉我们唯一的办法是:

种上新的种子,好的种子,因为新的种子来年会发芽,会长成参天的大树,会掩盖下面猖狂的野草,而没有了阳光和营养的野草即使再茂盛,已经不是重 点,因为我们看见的是灿烂的蓝天,和粗大的枝干。

那这个新的种子是什么呢?如何去种呢? 种了后又如何培育成一颗参天大树呢?

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是在理论中去思考,而是在每天的读书中,和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在观察中,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比如花时间和学生谈话( 好像很多老师认为大学教师就不需要找学生谈心了)(有时候是通过QQ聊天)。

我想鼓励和我一样有这个困惑的老师,不要忽视这个"野草",去关注你的学生是否是为了你的作业而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导 致的问题是严重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学生首先是和我们一样平等,他们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想像一下我们,教师队伍中,你在搞教研,别人打麻将,你去引导人家,但别人不理你,你可以认为人家无 药可救了;但反过来,如果人家叫你去打麻将,你不去,别人也会有和你先前一样的想法。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尝试,尝试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你所认可的,别人照样可以怀疑,我们不是在搞几何中的公理研究,一旦证明出来,就处处皆 灵。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空间的。

LEO老师说的问题,我想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把眼光看得更开阔一点 。你在整个教学中,已经有了方法的传授了。而这种方法,很可能就是一种工具使用的通用方法,即然是通用的,好看薄他可以不喜欢,但绝不能否认他以后不去用 什么”好而薄“”好吃薄“之类的。

我们还可以回忆下,当初你当学生的时间,老师苦口婆心的教了你一道题的证明后,你现在还在继续做这一道题或是相类似的题吗?

我们能将自己所知的方法传授出去就行了,至于学生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这就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能把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的。更不能因此而责怪自己的无能。


2008/9/22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也有兴趣培养不出来的。一个学生会对所有的学科感兴趣?如果对其中5、6个学科不感兴趣,就算是这几个学科的老师 来培养他,但也不可能他会对这些学科感兴趣,也只会对某种特定的学科行,其他的不行。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 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 的一个重要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 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 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Binbin Zheng, 06 Graduate Student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el:(86)15910684120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10:05:17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向明 写道:
似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正不正确,这得看大家怎么看我们的评价或是考试下了。

偏科与否,基本是用分数衡量出来的,那么分数是不是一定就绝对正确呢?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10:08:12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 变而改变的。
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
 
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
 
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
 
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
 
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
 
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
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高分并不等于有兴趣。

但有兴趣,就增大了高分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兴趣,我想范围可能会更宽一点,不应该单指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应该对“学习”的兴趣。

似 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 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 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 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 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 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10:16:24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没有什么学习的兴趣,只有对某个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习都不分学科,那你培养出来的这个兴趣是通用于所有学科?如果能通吃的话,你觉得所有的学科成绩还不好?
还是那样的话,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没有?
 
每个人最开始的兴奋点,还不能变成兴趣,兴趣,是在高分中完成的。只有这个学科你高分的,说明你比别的人在这个学科中更聪明,这时,你才会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来使这个学科越来越强!反过来说,就算你有兴奋点,但考试的结果是低分,还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如果是那样,那就根本就没有什么差生了!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2008/9/23 Wyatt.Wong <wwq...@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
 
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
 
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
 
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
 
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
 
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
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高分并不等于有兴趣。

但有兴趣,就增大了高分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兴趣,我想范围可能会更宽一点,不应该单指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应该对"学习"的兴趣。

似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10:45:54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没有什么学习的兴趣,只有对某个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习都不分学科,那你培养出来的这个兴趣是通用于所有学科?如果能通吃的话,你觉得所有的学科成绩还不好?
还是那样的话,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没有?
兴趣是该是相对的。并不是有兴趣,就得百分百的只作一件事的。
 
每个人最开始的兴奋点,还不能变成兴趣,兴趣,是在高分中完成的。只有这个学科你高分的,说明你比别的人在这个学科中更聪明,这时,你才会 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来使这个学科越来越强!反过来说,就算你有兴奋点,但考试的结果是低分,还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如果是那样,那就根本就没有什么差生 了!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2008/9/23 Wyatt.Wong <wwq...@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 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
 
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
 
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
 
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
 
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
 
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 高分!
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高分并不等于有兴趣。

但有兴趣,就增大了高分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兴趣,我想范围可能会更宽一点,不应该单指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应该对"学习"的兴趣。

似 乎,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是一个错误?

"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发生偏科现象,反倒是正确的?
不说别的,连应试教育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啊……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
>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
>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 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
>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 趣吗?
>
>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 2008/9/23 yun deng <szd...@gmail.com>
>>
>> 赞同!
>>
>> 2008/9/22 Iris Zheng <iris....@gmail.com>
>>>
>>>
>>> 首先,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否则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试想,一般的非天才儿童,不会从一出生就对某个学科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你能指望一个一年 级的小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产生兴趣吗?不可能的。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的一个重要
>>> 职责就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事例的激励和启发等等。这就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
>>>
>>> 如果说老师上课的时候,因为自认为一些学生对其没有任何兴趣,就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去关注那些他认为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那么这对那些学生是不公平 的,而且老师的做法也是消极被动的。当然,不否认,一些学生在特定学科的潜力和兴趣都要高于另一些学生,那也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 个别化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ducky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21:05:302008/9/23
收件人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这个问题越来越有意思了。我在大学图书馆做用户培训,往大一点方面来讲称为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文献检索方面的内容。这学期开始在二级学院的本科生中上
文检课。与平时的每周培训感觉相差很大。图书馆的用户培训中很大一部分是数据库检索培训,属于读者自行选择听课,因此来听课的学生动机方面要大很多,一
般是属于带着问题来听,课后交流也比较多。来听课的同学也以高年级和研究生为主。
二级学院的文检课被定为限选课,大课,限于实验条件课室也难以每次安排在计算中心。上了两次课几乎让我很有挫败感,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看,大部分的学生
在看电影,聊Q和玩游戏。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低很多,至于兴趣,私底下也跟一些同学聊过,大部分的同学属于比较迷茫的那种,他们是学院招的第一届,后年
毕业,学院本身地处偏僻,专业相关的培训中心在校本部,老师基本不住校,平常除了图书馆,实验室一到下班也就关闭了,而图书馆的资源也相对有限。有少数
人准备考研,大部分的人基本是迷茫状态。
大学生的兴趣似乎更难调动,动机方面更注重于实用性,似乎大四再来开这门课更有效?毕竟到时要写毕业论文。

On 9月15日, 下午9时42分, "Wyatt.Wong" <wwq0...@gmail.com> wrote:
> 向明于 2 天, 19 小时 前说到:
> sociallearn
>
> 活跃等级
> 3
>
> 编辑推荐
> 35
>
> 精品故事
> 5
>
> 注册时间
> 2007年9月5日
>
> 查看信息故 事日 记最 新动态
>
> 快捷操作加为联系人发小纸条sociallearn于 2 天, 5 小时 前说到:
> 向老师,您这样来探索自己的教学,在我心里,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了。不要急,相信通过网络这样的互动,汇集大家的智慧,一定可以想到不断改进的操作方 法。
>
> 为 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
>
> 活跃等级
> 2
>
> 编辑推荐
> 23
>
> 精品故事
> 5
>
> 注册时间
> 2007年9月6日
>
> 查看信息故 事日 记最 新动态
>
> 快捷操作发小纸条为七个月而努力的万清于 2 天 前说到:
> 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了,总让我们焦虑。
> 网络让每个从的选择性变得太大了,但常见的选择也无非是那么几种:
> 1~QQ 2~电影 3~游戏 4~下载歌曲 5~体育新闻
> 学生在网吧上网差不多都做这些事。我建议向老师你可以向班做个调查问卷,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学生们的喜好。
> 当然可以能做的调查结果,会是以一些我们觉得不应该去讲的,比如说游戏,QQ之类的,但我不认为这么看。理由是我们想教给他们的是一种长期的、普通适用的 知识处理技能,而非一般的某种工具的定向性指导。在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
> 向 明
>
> 活跃等级
> 1
>
> 编辑推荐
> 0
>
> 精品故事
> 0
>
> 注册时间
> 2007年11月17日
>
> 查看信息故 事日 记最 新动态
>
> 快捷操作加为联系人发小纸条向明于 1 天, 21 小时 前说到:
> 万清老师,握手啊!
> 以前做过调查,只是没有使用问卷这么正规的方式,结果自然也和你列举的差不多。
> 的 确,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力图教给学生普适的知识处理能力,以及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我曾经在教学生如何下载歌曲的时候,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下载体积大一些 的,说了很多有损压缩呀、比特率呀什么的,有学生不屑的打断我:"总之,就是大一些的好,是不是?这么简单个事儿,说的这么复杂!"我感觉,学生在学习计 算机的时候抱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
> 阅读更多 >>
>
> bullet_yellow.png
> 3K查看下载
>
> a36a0e2dc1a34b7eba2efda4bb03bd0a.PNG
> 2K查看下载
>
> bullet_red.png
> 3K查看下载
>
> flag_yellow.png
> < 1KViewDownload
>
> b8724763d1dd4272b300905b8967bd39.JPEG
> 3K查看下载
>
> bullet_orange.png
> 3K查看下载
>
> 3ebfe36627a8458ea13d80dd27321272.JPEG
> 3K查看下载
>
> 8118f9ed1f5c4a2c9be58969d0844e0e.JPEG
> 3K查看下载

浙江桐乡邓亚玲

未读,
2008年9月23日 21:25:442008/9/23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哈哈,雁说的逻辑性很强。
 
其实就我个人的简单思路,就是在我的课堂上,通过我的推介,学生能够形成某些所谓的习惯,就已经不错了,我别无奢望。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24日 07:53:102008/9/24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1、我没有见过对各科都有真正兴趣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完美是一种终极追求,对不对?
2、有兴趣不一定能成为高手,要成为高手还有时间、精力等其他原因。但只要他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在这一科成为差生。
3、我始终认为所谓多元理论纯属为差生和某些老师找借口。这孩子属于运动型智能,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发展他的语言智能。
4、发展兴趣和手指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认为一个人拥有的不同能力倒是可以和手指做一番比较。
5、我没有对全部科目都抱有兴趣。但是我比十年前拥有更广泛的兴趣。我相信十年后比现在的我一定会拥有更多兴趣。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4日 09:41:472008/9/24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4 向明 <ming....@gmail.com>

1、我没有见过对各科都有真正兴趣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完美是一种终极追求,对不对?
 
人都想追求长生不老,我们也没有见过长生不老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完美更是一种终极追求,对不对呢?
人都想追求永动机,我们也没有见过永动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完美是一种终极追求,对不对呢?
 

2、有兴趣不一定能成为高手,要成为高手还有时间、精力等其他原因。但只要他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在这一科成为差生。
3、我始终认为所谓多元理论纯属为差生和某些老师找借口。这孩子属于运动型智能,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发展他的语言智能。
承认差生,并不等于否定一切。难道说我们承认有犯罪分子,就以为着我们都是犯罪分子了吗?其实如果要说借口,任何理念都可以成为任何东西的借口,只要你敢想、只要你会想!哲学上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
 
4、发展兴趣和手指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认为一个人拥有的不同能力倒是可以和手指做一番比较。
你的第4点明显有第3点冲突了,矛盾了!人拥有不同的能力,手指也有强弱,说明能力也有强弱。你的所有的能力都完成一致?
 
5、我没有对全部科目都抱有兴趣。但是我比十年前拥有更广泛的兴趣。我相信十年后比现在的我一定会拥有更多兴趣。
 
你所谓的兴趣的广泛,并不是指的学科。我们是指的学科。也许你会进一步深造,比如说考博之类的,你觉得你一定会培养出对这些学科的兴趣来吗?
首先是要你自己做到!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又如何来说明呢?
 
首先,许多的东西都是客观规律,规律是什么?规律不是用来破坏的,而是用来遵守的!
一个正常(普通)班,有优等生,有中等生,有差生。这是正常的,这符合正态分布。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你对差生用力过多,那中等生呢?优等生呢?你把某个差生的成绩提高了,可能有另外的中等生却落后了,改变成差生了。学生和老师都是人,人都会做事半功倍的事情,而不会多做事倍功半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这里,并不是否定我们对差生不管。只是说,不可能让所有的差生改变。说实话,真正能改变一个差生,让他变成中等生,就相当不错了,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了!如果你还有精力,那又再去改变第二个、第三个吧!就怕的是猴子搬玉米,搬一个,丢一个,那才是一事无成!
 
你也是如此,不要在这里说什么要改变所有的学生!
你真正改变了一个,我赞扬你!
你真正改变了两个,我赞颂你!
你真正改变了三个,我崇拜你!
 
但只是,上下五千年来都没有找到一个对所有学科都有兴趣的人,恐怕再过一万年也找不到吧!
当然,如果你能把你自己改变过来,变成对所有学科都有兴趣的人,那你就是千古奇才了!你努力吧!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25日 08:16:042008/9/2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1、对,所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所有我们的动力装置的能效比越来越高,世界越来越美好。

2、我从不否认差生,我反对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否认差生的理论。我反对的是"朽木不可雕"这种观点。

4、矛盾了么?我怎么不觉得。我再给你解释一下。兴趣只是个入门的动力,距离成为能力还有很远的路程。能力之间有长短强弱的区别,兴趣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像手指之间的差别这么重要。我从未说过能力之间完全一致或者之类的话,不要乱栽赃哦……

5、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兴趣指的不是学科兴趣?学科兴趣和什么非学科兴趣,对于兴趣还有这么一种分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能解释解释有什么不同?

我再次强调,我从未否认差生,我强调的是:差生可以得到提高。
相反,我认为你对差生的认识绝对化了。
什么是差生,差生不仅仅包括常常考不及格、上课不听讲、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包括班上各种排名中居于末尾的那一些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班主任想办法赶走一个最差的就又会冒出一个最差的。正如你所说的,因为正态分布永远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差生不是不可改变的,差生应该是一种动态存在!一种相对存在!

你不要太悲观,以为转化差生有多艰巨。
你只要注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隔上一些年(也许还不用这么长时间)就会出现一位大牛老师,他接手一个人见人嫌的烂班,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个班各方面水平大幅度上升。你敢说你没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那么,对于这个烂班的学生,我们可不可以说,经过这位大牛老师的努力,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呢?你认为,仅仅是高压或题海就能做到这一点么?

不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要否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被激活的。

2008/9/24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5日 08:35:542008/9/2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5 向明 <ming....@gmail.com>

1、对,所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所有我们的动力装置的能效比越来越高,世界越来越美好。
    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与长生不老之间有没有差别?


2、我从不否认差生,我反对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否认差生的理论。我反对的是"朽木不可雕"这种观点。
   朽木当然是不可雕的,你非要说可雕,对于事实强行不顾行吗?

4、矛盾了么?我怎么不觉得。我再给你解释一下。兴趣只是个入门的动力,距离成为能力还有很远的路程。能力之间有长短强弱的区别,兴趣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像手指之间的差别这么重要。我从未说过能力之间完全一致或者之类的话,不要乱栽赃哦……
如果学生对所有的学科有兴趣,那为什么没有看到所有的学科成绩都好的?请你解释解释?如果你说他们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但成绩又差异太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并且这样的学生应该是特例的,还是一般学生都能达成?

5、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兴趣指的不是学科兴趣?学科兴趣和什么非学科兴趣,对于兴趣还有这么一种分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能解释解释有什么不同?

我再次强调,我从未否认差生,我强调的是:差生可以得到提高。
相反,我认为你对差生的认识绝对化了。
什么是差生,差生不仅仅包括常常考不及格、上课不听讲、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包括班上各种排名中居于末尾的那一些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班主任想办法赶走一个最差的就又会冒出一个最差的。正如你所说的,因为正态分布永远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差生不是不可改变的,差生应该是一种动态存在!一种相对存在!

你不要太悲观,以为转化差生有多艰巨。
你只要注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隔上一些年(也许还不用这么长时间)就会出现一位大牛老师,他接手一个人见人嫌的烂班,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个班各方面水平大幅度上升。你敢说你没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可能主科成绩有上升了,但美术、音乐成绩大幅度上升了吗?你们真的还测试过音乐美术学科的成绩吗?

那么,对于这个烂班的学生,我们可不可以说,经过这位大牛老师的努力,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呢?你认为,仅仅是高压或题海就能做到这一点么?
你以为没有题海吗?知识需要通过什么来掌握?不通过一定量的题能掌握吗?这个量,并且要成为好生,这个量如果少,也是不可能的!你看那位成绩好的,习题少是很少的?你以为学生们全是天才吗?天才也是要勤奋努力的!这个努力不仅仅是上课时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这些简单的。如果仅仅是上课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不再另外加题来做,真的能成为好生吗?古人说得好,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关键是熟读,并没有说什么熟读十首,五十首!没有量,知识掌握仅仅是空中楼阁吧了!

不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要否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被激活的。
 
我从来不否定学生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把这种主观能动性无限的扩大化。能动性也是针对他喜欢的学科,如果他喜欢的学科多了,他也要有所选择,最喜欢的最能动,而不喜欢的,那来的能动性?只有不动性!无限扩大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在压制学生的兴趣。如果朱自清的数学老师非要他数学及格,化学老师非要他化学及格,体育老师非要他体育及格,你觉得朱自清学习还十分快乐吗?
 
先不要说一般的学生,我们就说说天才吧!天才们是不是也是对各科都有兴趣的?朱自清?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这些人,他们就是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天才们都做不到,你教的学生还能做到?你的学生都是天才中的天才吗?这样能推广到全国所有的老师吗?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5日 08:47:012008/9/2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音乐学科。
音乐老师想让学生们对音乐有兴趣,出成绩,这时,他给全体学生布置音乐作业,你觉得一般的学生会完成吗?他在调查完学生的情况后,加大了作业量,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某些作业!恐怕这时,不要说学生出来反对了,班主任、学校、家长都会一股脑地跑来反对!
你觉得音乐老师会让全体学生培养出音乐的兴趣来?
 
只会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会让我们想起喊着"刀枪不入"冲向八国联军的那些清兵"勇"士们!真的是主观太能动了!

 
2008/9/25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Wong Leo

未读,
2008年9月25日 21:24:122008/9/25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这个问题越来越有意思了。我在大学图书馆做用户培训,
往大一点方面来讲称为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文献检索方面的内容。这学期开始在二级学院的本科生中上
文检课。与平时的每周培训感觉相差很大。图书馆的用户培训中很大一部分是数据库检索培训,属于读者自行选择听课,因此来听课的学生动机方面要大很多,一
般是属于带着问题来听,课后交流也比较多。来听课的同学也以高年级和研究生为主。
二级学院的文检课被定为限选课,大课,限于实验条件课室也难以每次安排在计算中心。上了两次课几乎让我很有挫败感,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看,大部分的学生
在看电影,聊Q和玩游戏。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低很多,至于兴趣,私底下也跟一些同学聊过,大部分的同学属于比较迷茫的那种,他们是学院招的第一届,后年
毕业,学院本身地处偏僻,专业相关的培训中心在校本部,老师基本不住校,平常除了图书馆,实验室一到下班也就关闭了,而图书馆的资源也相对有限。有少数
人准备考研,大部分的人基本是迷茫状态。
大学生的兴趣似乎更难调动,动机方面更注重于实用性,似乎大四再来开这门课更有效?毕竟到时要写毕业论文。

ducky老师,我也是图书馆一名志愿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教师,你的问题我很有感触,我觉得你说的问题,要看大家对与图书馆服务的理解,为什么你很有挫败感呢?

客观的条件是很难改变,不过如果我们可以和学生谈下,尤其是你说的学生的方向迷茫的问题,
实用性?如果你可以从问卷开始的话,也许效果会好点。

所以开始设计一个问卷吧,我也在设计一个问卷,做好后可以发给您过目。

祝工作顺利,感受到您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 尤其是大学教师 负责的太少了。


2008/9/25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向明

未读,
2008年9月26日 08:25:312008/9/26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你终于承认学生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了?
那么,我可以认为这次讨论已经结束了……

2008/9/25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
>可能主科成绩有上升了,但美术、音乐成绩大幅度上升了吗?你们真的还测试过音乐美术学科的成绩吗?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4:16:27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6 向明 ming....@gmail.com
 
我从来就没有说过学生不能激发兴趣!我只是说,有的学生是永远也激发不起兴趣的。对于学科而言,永远都有扶不起来的学生!
如果你连这个前提都不能接收,那就没有办法了。
并且你所提出的理由却是什么的荒唐的。
说什么怕老师以此为借口不帮助学生了。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这个事实,而不是怕这个事实会引起什么后果。如果因为怕引起后果而强行不承认事实,那却是虚无主义。
这次奶粉事件,正是厂家怕事实引起后果而拒绝承认事实!
首先是承认有扶不起的差生,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教育的问题。而不是怕什么后果!
你连一个所谓的真实的例子(提高了全面学科的兴趣)都举不出来,还谈可以想要如此!你凭什么如此?好笑!!

小石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10:29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师提高的。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每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学生对某个学科一定有兴趣呢?你这个学科要求学生有兴趣,另一个学科也要要求,最终是学生坐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吗?
 
清醒吧!差生可以改变好,但也可能不能改变好!这是正常的!非要说什么都要有兴趣,是不合实际也是一种狂想而已!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
有些东西可能我一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
所以一时不是很感兴趣,
随着时间推进,
后来我又重新发现了这些东西的好玩的地方,
又慢慢把它捡起来,
这种事情并不少。

另外,
绝大多数时候,
不是对一件事有兴趣,对另一件事没兴趣,
而是对这个有兴趣,对那个兴趣更大,
尤其是虽然对这个感兴趣,可是这一科的老师实在教的不怎么样,有兴趣也没办法,
那一科以前兴趣不大,突然看到一个老师讲的有声有色,把大家的情绪、想法都掉起来了,
这么好的讨论氛围,为什么不参合参合,这么一想,这种兴趣又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兴趣呢,
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是动态选择的,
随着因缘际会,此起彼伏,
很多东西错过了,当然遗憾,
但不能简单的认为一个人对什么没兴趣,
哪怕他随口会跟你那么说,
我还从小就跟我爸妈说,
我做什么都不会做教育呢,
这不转了一大圈,又开始关注教育吗?呵

再说多元智能,
我的理解是,
多元智能旨在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伸向世界的触角,
而这些触角以往被忽视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提出多元智能是为了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
不是让我们草率的下判断,
某个学生对这个感兴趣,对那个不感兴趣,
这样说,加德纳会哭的,呵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21:32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到各科上。当然,是有原来某个学科不感兴趣,后来又感兴趣的!但仍然找不到所有学科感兴趣的!
 
要承认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一个事实!
 
关键是你们承认不?

2008/9/27 小石 <xia...@gmail.com>

小石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37:56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所谓的兴趣,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课堂上某些时间段对学科的某种兴奋点!而是指真正自觉自愿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以老师的教法、老师的改变而改变的。
不知谁拥有对各科全面的兴趣?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各科成绩又如何?都是高分?你不可能说他有了兴趣,还是低分、还是差生吧!
 
不知你在哪本书上,还是在你的教学实践中,真的见到过对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的人!全是高分的人!请你指出来吧!
 
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这个人拥有了全面的广泛兴趣,还有什么多元智能了?全都广泛了?
 
你以为十个手指非要一样长吗?不能通过所谓的医生的改变让它们一样长吗?
 
让一个人拥有一样长的手指是一个错误?
 
请不要说别人!你是否对各科都有兴趣?你也不用培养别的学生,就培养你算了!看能不能把你自己培养成各科都有真正的兴趣,各科都是高分!
请你做给我们看吧!

从哲学的维度看,人都希望对世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都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
这种内在的追求,中西方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不同演化过程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但是经历清末民初的变动以后,我们中断了自己的传统,
完全采用了西方的学科体制,
用许多人的话来说,就是重分析、轻综合,
在学科分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淡漠,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再也难以对世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学科知识对很多人来说也都变成了一些碎片,
它们没有增加学生对更完整的世界的理解,
反而成为他们试图理解世界时的一种困惑。

我想这也是综合课改的一个初衷,
因为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
人们为了探究的方便把它分割成了许多条块,
但这样的分割,不应该变成对人的分割,
每个人都试图构建生活的意义,包括学习的意义的。

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中,
兴趣的萌动,培育,都很重要,
这个和将来从事职业、事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反,许多人最后的选择可能是从这些培育最好的地方做出的,
分数更多的时候只具有暂时的意义,
而且更多的应该是评估教学的,
而要拿来给学生下判断,
很少有老师能用对地方的。

老师是为学生的探究营造一个自足的环境,
不是帮学生下判断的,
学生的判断需要他们自己的,
包括他们的一生去作出的。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40:40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到各科上。当然,是有原来某个学科不感兴趣,后来又感兴趣的!但仍然找不到所有学科 感兴趣的!
兴趣外加迫于压力,就我个人而言是这样处理的。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讨论得太多了,事实上,建议向老师做一个调查问卷,我想比我们在这里谈会来得更直接,更有 效。
 
要承认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一个事实!
 
关键是你们承认不?

2008/9/27 小石 <xia...@gmail.com>
2008/9/23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的智能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并不是一样长的。有长必有短,或者说,一定有不可能通过教 师提高的。
 
不要把教师的作用无限扩大化。
 
其实对于差生而已,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法。如果真的能把一个差生变成中等生就已经不错了,并且这个也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 的!不要想什么针对全体差生的什么教学,对于差生而已,只可能是一对一的。

小石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47:51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2008/9/27 天边一只雁 <flyb...@gmail.com>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到各科上。当然,是有原来某个学科不感兴趣,后来又感兴趣的!但仍然找不到所有学科感兴趣的!
 
要承认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一个事实!
 
关键是你们承认不?


哦,你是来争这口气的?呵 

站在某个时点上,
可能找不到对所有学科兴趣浓厚的,
因为也找不到各科老师都讲的非常棒的,
此外,学生的确存在时间分配的问题,
但不能说某个学生以后对某个一时忽视的知识又重新感兴趣,
这个就是课程安排是否适度、有弹性的问题,

此外,对学生来说,
老师是学生探究世界的一种触媒,
其学习环境的构建者之一,
但是在任何环境中,
学生都是学好的,不是教好的,
不要以为一个足够伟大的老师,
就可以完全左右一个学生,呵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48:43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追求与现实是有差别的!但因为要追求,就否定现实?可能没有这样的说法吧!
 
如果你追求你的学生是高斯式的天才如何?这难道说也是正常的吗?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又不这样说呢?

人首先是活在现实生活里,而不是在虚拟的世界上!只有分清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的!才能真正去做事情。而不是什么仅仅谈追求!
 
清兵喊"刀枪不入"时,也是有追求的!也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
你是不是也要喊"刀枪不入"呢?
 
 
2008/9/27 小石 <xia...@gmail.com>

天边一只雁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09:51:02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站在历史上长河上也找不到一个所谓对所有学科兴趣浓厚的人,想不到你们还会有希望去实现!
 
正如历史长河中也没有找到一个所谓"刀枪不入"的人,你能给我们实践一下,去实现这个"天人合一"的追求吗?你能来试一试刀枪入不入吗?

2008/9/27 小石 <xia...@gmail.com>

Wyatt.Wong

未读,
2008年9月27日 10:02:522008/9/27
收件人 sociall...@googlegroups.com
天边一只雁 写道:
站在历史上长河上也找不到一个所谓对所有学科兴趣浓厚的人,想不到你们还会有希望去实现!
对所有都有兴趣的人,那就不加兴趣了。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此会话已锁定
您无法回复已锁定的会话,亦不可对其执行其他操作。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