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大的七年{OT}

2,18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pongba

unread,
May 7, 2009, 10:00:34 PM5/7/09
to TopLanguage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正文======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所以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真的本科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因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C++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对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去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是因为幸运地认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项目主管邹欣先生。邹欣先生和他组织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写了《编程之美》,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而我那段时间恰和陈怀兴讨论算法,在讨论组上也组织了专题的讨论,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于是和邹欣先生邮件交流,由于对邹欣先生的技术创新组做的事情很有兴趣,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便向他毛遂自荐。

承蒙邹欣先生推荐,时隔三年,我再次获得了去微软面试的机会。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间作了一些长远准备,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较冷静了,由于当年知识体系的漏洞被我花功夫补了补,所以面试比较顺利。面试的时候邹欣先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组的工作,我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尽管已经有另外几个也不错的选择,但心里还是迅速地做了决定。大约一周后,HR通知Offer,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我想,虽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两年多,总还不算太晚。



--
刘未鹏(pongba)
Blog | Mind Hacks
http://mindhacks.cn
TopLanguage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pongba

李平新

unread,
May 7, 2009, 10:19:29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家庭环境真好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常健

unread,
May 7, 2009, 10:36:45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在这么多的文字中我只看到了一个道理:时间不是一个衡量的最终标准,而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有那些优秀的品质(这些所谓的品质也仅仅是不同层面的体现。耐心可以培养,毅力可以磨练。最重要的是你会去做吗?)让你足以去解决这个问题。

counhsung

unread,
May 7, 2009, 10:40:32 PM5/7/09
to TopLanguage
呵呵,牛人也是从普通人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有意或无意地隐去了这些过程,一个人也便成了神话。

wing

unread,
May 7, 2009, 10:45:33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一个人大学就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并开始不懈的努力,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样平实的文章能给刚入大学的同学或工作多年后仍迷茫的兄弟很好的启发,插个题外话,马上要为人父了,对孩子教育这块开始兴趣,发现很多牛人,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导很重要,云风的父亲也喜欢折腾新事物。

--
wing
wing9...@gmail.com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pongba

unread,
May 7, 2009, 10:48:39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马上要为人父了,对孩子教育这块开始兴趣,发现很多牛人,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导很重要,云风的父亲也喜欢折腾新事物。

是的,这一块是最不容易觉察得到,却又是最重要的。可以影响人一生的轨迹。所以我一直觉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帮助。以后我也会把这些重要的品质传递下去,同时改变自己,建立更好的习惯,对孩子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自己做不好说什么都没用,自己做好了什么都不用说。

Jeffrey Zhao

unread,
May 7, 2009, 10:56:51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原来刘大哥也不是天才型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很牛很牛的,这给了我无上的信心啊……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 我觉得很多我认识的牛人都是很天才的,所以打击很大。现在怀疑刘大哥是把自己故意写低调了么……
 
 

pongba

unread,
May 7, 2009, 11:01:23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Jeffrey Zhao <je...@live.com>

原来刘大哥也不是天才型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很牛很牛的,这给了我无上的信心啊……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 我觉得很多我认识的牛人都是很天才的,所以打击很大。现在怀疑刘大哥是把自己故意写低调了么……

呵呵,没有没有。我是如实写的。知识这东西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得慢慢积累。Malcom写的成功一万小时说的就是这个。而且现在我也并不牛,不过还是那句话,知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够牛,慢慢牛呗,急不来 :)

shawn

unread,
May 7, 2009, 10:59:41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我可不可以认为Jeffrey Zhao 是在拍马屁?


发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mailto:pon...@googlegroups.com] 代表 Jeffrey Zhao
发送时间: 2009年5月8日 10:57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主题: [TL] Re: 我在南大的七年{OT}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C

pongba

unread,
May 7, 2009, 11:09:25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2009/5/8 Jeffrey Zhao <je...@live.com>

原来刘大哥也不是天才型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很牛很牛的,这给了我无上的信心啊……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 我觉得很多我认识的牛人都是很天才的,所以打击很大。现在怀疑刘大哥是把自己故意写低调了么……

呵呵,没有没有。我是如实写的。知识这东西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得慢慢积累。Malcom写的成功一万小时说的就是这个。而且现在我也并不牛,不过还是那句话,知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够牛,慢慢牛呗,急不来 :)

此外,正如counhsung说的

// 呵呵,牛人也是从普通人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有意或无意地隐去了这些过程,一个人也便成了神话。

其实不仅是会被别人误以为是神话,就连自己有时也弄不清到底是奋斗出来的还是天生神力,任何人被人夸赞了都会容易膨胀,而且时过境迁,也容易忘记自己付出的努力,而错误地归因为天分,所以为了弄清自己的现状,经常回顾走过的路还是很重要的。

shawn

unread,
May 7, 2009, 11:10:12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优秀中国人的共同特征就是 互相吹捧
大家给面子,混口饭吃嘛
:)


发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mailto:pon...@googlegroups.com] 代表 pongba
发送时间: 2009年5月8日 11:09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主题: [TL] Re: 我在南大的七年{OT}

liang hong

unread,
May 7, 2009, 11:47:33 PM5/7/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通篇我就感受好到几个词字  "专注", "啃"; 就是因为自身缺少这个, 我要努力啊!!
 
   另一个猜测,这个是猜测,猜测pongba发这贴,是为了想提高这个讨论组的发贴质量,做的一个表率、引导的作用,

Yeka

unread,
May 8, 2009, 12:05:50 AM5/8/09
to TopLanguage
有次和云风讨论运动话题,对话如下----


云风: 我还没到长跑选手的地步哦 :D 现在跑 1000 米,心跳 100 左右. 比以前好很多,以前会到 130 以上
16:05
平时坐着是 70 多 80
16:06
我: 恩
16:08
云风: 其实主要是用来热身的,主要还是在练器械
教练建议我增强心肺功能
云风: 心跳主要是指跑完了坐下来喝几口水后测的, 跑步过程中我是没有仪器测量的,运动时应该更快一些
16:15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8012304629.html 你可以看这个, 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
云风:
其实人都差不多的, 每个人适当练习,能达到的水平都差不太多
16:17
我跑了 3 个多月了, 两天一次
云风: 锻炼身体和锻炼大脑,我觉得每个人都差不多
我指投资回报率

----------------------------------------

刚才挺了云风一把,说他情商高,其实也是说他心智比较成熟。同样,我也赞成楼上一位朋友讲的,云风他爹和他平等相处,而且喜欢折腾新事物,这一点和未鹏
他爸类似。细想想,我爹也是这样的人,挺幸运的。

我老弟周奕,在很多人的传说中,也是个天才。但我是他姐姐,还不了解他吗?从小和我一样,总是被老师批语"爱做小动作",小学也就六七十分的成绩,到初
中还经常犯一激动,就忘记做题目的毛病。记得有次他看错了作文题,回来很得意,结果被指出看错了题,当场大哭。到了高中,他由于一直都是受兴趣引导读书
的,所以高中阶段,已经比同龄人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心智更加成熟,所以高中阶段就进入了更好的自我管理阶段,以第一名保送到华科读计算机本科。本科阶
段,他每天有六七个小时泡在机房里写程序,但他的同学没几个能做到这一点的,虽然他的确是有兴趣,但他更有耐心,他一直都是我们家三姐弟中做事最有耐
心,最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也因此最专注。

时间一长,他就和我们拉开了差距,和他的同学也拉开了差距。所以,"天才"的传说开始形成。

很多"天才"也都是这样长成的。


On 5月8日, 上午11时10分, "shawn " <wangx...@jstrd.com> wrote:
> 优秀中国人的共同特征就是 互相吹捧
> 大家给面子,混口饭吃嘛
> :)
>
> _____
>

> 发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mailto:pon...@googlegroups.com] 代表 pongba
> 发送时间: 2009年5月8日 11:09
> 收件人: pon...@googlegroups.com
> 主题: [TL] Re: 我在南大的七年{OT}
>
>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
> 2009/5/8 Jeffrey Zhao <je...@live.com>
>
> 原来刘大哥也不是天才型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很牛很牛的,这给了我无上的信心

> 啊......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
> // 我觉得很多我认识的牛人都是很天才的,所以打击很大。现在怀疑刘大哥是把自己
> 故意写低调了么......

小马xioama

unread,
May 8, 2009, 12:09:29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传说中销售收入达到了每月5万美圆的牛人周奕的姐姐?

2009/5/8 Yeka <yek...@gmail.com>

tangl_99

unread,
May 8, 2009, 12:15:34 AM5/8/09
to TopLanguage
啊,你也在MSRA的技术孵化组啊?
我以前实习的时候,旁边有个同学叫全小林,实习完之后进入MSRA技术孵化组的,应该跟你一起的。

呵呵。

On May 8, 10:00 am,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
> =======正文======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
>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

>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
>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
>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

>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
>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
>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
>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
>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
>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
>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
>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
>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
>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
>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
>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
>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
>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
>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
>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

>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
>
> read more >>

obtuseSword

unread,
May 8, 2009, 12:18:22 AM5/8/09
to TopLanguage
向 Pongba 大哥学习。

周龙亭

unread,
May 8, 2009, 12:28:28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原来刘大哥是南大的啊

pongba

unread,
May 8, 2009, 12:28:58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在通讯录上查到他了,发了邮件 :)

2009/5/8 tangl_99 <tan...@gmail.com>

啊,你也在MSRA的技术孵化组啊?
我以前实习的时候,旁边有个同学叫全小林,实习完之后进入MSRA技术孵化组的,应该跟你一起的。

掌星

unread,
May 8, 2009, 12:35:24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获益了。所谓的“弯路”并不是坏处哈。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Kenny Yuan

unread,
May 8, 2009, 12:35:34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建议大家都晒一晒自己的历史来玩,肯定很有意思滴

而且还能消除神秘感——除非有人想要刻意保持这种神秘感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12:44:55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

买书不心疼,但是每次住所转移就郁闷了,新买的200元的行李箱挂了。不想搭车,直接从车站往学校拉,都是水泥路。买这些装备很心疼。
 

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


哈哈,看来还算是普遍现象哦。


--
自学走了不少弯路,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寻找良师益友。
追求黑客精神和清心寡欲的心态。
http://wargrey.yo2.cn
http://wargrey.blogspot.com
主要兴趣:Unix/GNU Linux、人工智能、虚拟化
其他兴趣:心理学、自然科学、数学、武术、自然语言

ShiningRay

unread,
May 8, 2009, 12:47:10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本人非牛,无史可说

看了楼上的经历都很汗颜啊

2009/5/8 Kenny Yuan <yuank...@gmail.com>
建议大家都晒一晒自己的历史来玩,肯定很有意思滴

而且还能消除神秘感——除非有人想要刻意保持这种神秘感



--
[]\ [] ShiningRay
[]\\[]
[] \[] http://shiningray.cn

kid

unread,
May 8, 2009, 1:04:03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际会……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我现在亲身体验之后,越来越觉得这话很哲理!

wing

unread,
May 8, 2009, 1:10:40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买书也心疼,计算机的书还好,耐看,其他书看的飞快,我老是梦想等我有了很多很多钱,在家开个图书馆就好了。

每次整理家里,也为书发愁,都要整理出一大堆暂时不看的,放到另外房间去,可惜我的缓存策略老有问题,颠簸的情况时有发生,真是要命。

以前租房时,每次搬家,搬书都要叫上一帮朋友帮忙,甚至出差去外地呆几个月,回来又是一箱的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看书真的浪费我很多时间,尤其兴趣太广泛,什么书都喜欢看,别人打游戏的时间,全用来看杂七杂八的书了。

现在工作忙,看书时间就少多了,看的书也多限于技术、管理之类,养家糊口没有办法的,居同学如果喜欢看书,倒是可以买个电子书来用,随身携带要方便很多,电子油墨看起来眼睛舒服多了,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

2009/5/8 居振梁 <juzhe...@gmail.com>:

--

ShiningRay

unread,
May 8, 2009, 1:13:14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说到书,我很期待Amazon Kindle这样的东西,我很少买纸质书,就是怕堆起来。
所以基本上都是读电子版,如果觉得真的很经典,会买一本收藏。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
[]\ [] ShiningRay
[]\\[]
[] \[] http://shiningray.cn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1:18:0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总得来说大学比较狼狈,遗憾的事有两件:

大一时跟一个JavaEE方向的老师做项目,碰上了常见的“官僚主义拖延”,一个大项目始终不开工(即使立案人自己也知道时间紧),我没等到那个时间,开始忙自己的“从零起步“的团队,当我们开始实践时,老师那边的项目开工了,但是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我就没参与,据说是几个牛b的老师自己赶工的。(再后来在上课时跟这个老师闹翻了,在教学计划上性格不合)

大二时被老师推荐进学校的“无线网络传感器实验室”,但是因为我的团队退出来了,然后......基本是单干了,虽然老师说我是”单飞“,唉,其实我真是有苦说不出,老师自然也不喜欢脚踏两只船的学生。

大三的时候也想搞个类似TP的东西,只不过选择了QQ群,这个作为线上交流平台是在不是好的方式。再加上自己的宣传方式和整体考虑不够全面,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也多少接触了一些牛人,并且知道了TP的存在,然后投靠了这里。
开始所有课程免修,扔掉了我以后不会再重点关注的方向,将近2/3的书娟给了实验室。

接着就到现在,快毕业了,也是无法忍受每天坐车2个小时的时间(其实还有生计问题,我虽不屑于钱,但是缺钱是事实),干脆不去实习了(前提是班主任是支持的),重新回到这个实验室,不过老师说”肯定不会以你的名义申报的“,对于我这要毕业的人,最多也就帮帮忙了。不过也好,我又多了半年自学的时间(之前也说过,我的专业跟我期望的工作不是一条线上的)。

其实还是需要再重新规划的,因为我还是理想的,两个月后还得面对社会。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Vincent Chen

unread,
May 8, 2009, 1:21:15 AM5/8/09
to TopLanguage
面试时机真好...再往后就没headcount了...sigh

wing

unread,
May 8, 2009, 1:23:09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这东西市面上已经有卖了,淘宝上就能买到,我看过实物有sony prs-505,效果挺好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更好的。

2009/5/8 ShiningRay <shiningra...@gmail.com>:

Jeffrey Zhao

unread,
May 8, 2009, 1:23:1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现在电子书技术没有突破,价钱降不下来。
 
现在无比欣赏新出的Amazon Kindle DX,直接支持PDF,9寸屏,太理想了。
 
可惜不支持中文,或者要自己刷,刷了就没保修了。
 
遗憾。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1:24:53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这个确是是个好建议。
不过有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书,容易过时,基本上,借图书馆的就行了,只有确实值得收藏的再去买,现在已经很节制了。
另外一方面,想经济学、理财、心理学之类的书,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也就下载些电子书看看或者也是借图书馆的就够了。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现在工作忙,看书时间就少多了,看的书也多限于技术、管理之类,养家糊口没有办法的,居同学如果喜欢看书,倒是可以买个电子书来用,随身携带要方便很多,电子油墨看起来眼睛舒服多了,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

Jian Lin

unread,
May 8, 2009, 1:04:26 AM5/8/09
to TopLanguage
嗯,对于父亲的作用,我也深有体会。

On May 8, 10:48 am,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2009/5/8 wing <wing922w...@gmail.com>
>
> > 马上要为人父了,对孩子教育这块开始兴趣,发现很多牛人,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导很重要,云风的父亲也喜欢折腾新事物。
>
> 是的,这一块是最不容易觉察得到,却又是最重要的。可以影响人一生的轨迹。所以我一直觉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帮助。以后我也会把这些重要的品质传递下去,同时改 变自己,建立更好的习惯,对孩子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自己做不好说什么都没用,自己做好了什么都不用说。

OwnWaterloo

unread,
May 8, 2009, 1:08:23 AM5/8/09
to TopLanguage
原来…… 刘哥和荣耀真的不是同一个人……

On 5月8日, 上午10时00分,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OwnWaterloo

unread,
May 8, 2009, 1:13:34 AM5/8/09
to TopLanguage
同感……
所以本科看的纸质书基本都是借的……
书非借不读嘛……

On 5月8日, 下午12时44分, 居振梁 <juzhenli...@gmail.com> wrote:
> 买书不心疼,但是每次住所转移就郁闷了,新买的200元的行李箱挂了。不想搭车,直接从车站往学校拉,都是水泥路。买这些装备很心疼。

> --
> 自学走了不少弯路,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寻找良师益友。
> 追求黑客精神和清心寡欲的心态。http://wargrey.yo2.cnhttp://wargrey.blogspot.com

xia tom

unread,
May 8, 2009, 1:17:53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

比较期待这本书,不知何时出

hayate

unread,
May 8, 2009, 1:29:05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嗯,我也是上当者之一,不过我确实比较喜欢数学当时。
环境对人的塑造还是很大的,一个好的家庭,一个好的朋友,一本好书。感慨一下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正文======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所以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真的本科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因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C++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对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去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是因为幸运地认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项目主管邹欣先生。邹欣先生和他组织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写了《编程之美》,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而我那段时间恰和陈怀兴讨论算法,在讨论组上也组织了专题的讨论,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于是和邹欣先生邮件交流,由于对邹欣先生的技术创新组做的事情很有兴趣,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便向他毛遂自荐。

承蒙邹欣先生推荐,时隔三年,我再次获得了去微软面试的机会。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间作了一些长远准备,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较冷静了,由于当年知识体系的漏洞被我花功夫补了补,所以面试比较顺利。面试的时候邹欣先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组的工作,我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尽管已经有另外几个也不错的选择,但心里还是迅速地做了决定。大约一周后,HR通知Offer,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我想,虽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两年多,总还不算太晚。

pongba

unread,
May 8, 2009, 1:29:35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Vincent Chen <NickL...@gmail.com>
面试时机真好...再往后就没headcount了...sigh

是的,一件事情要成,个人能力和运气(包括遇到好的人,看到好的书,以及好的时机)都不可缺少。个人能力需要锻炼当然是不消说的。运气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也有一些可“增强运气”的办法,比如经常开阔视野,注意接触的信息源的质量,便更可能接触到好的机缘。

pongba

unread,
May 8, 2009, 1:32:46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基本上我在豆列上的排列顺序大致就是我认为的优先序 :)
另外我在看这些相关书籍的时候头脑中一直都有一个主题或者说问题悬挂着的,就是“这些知识怎样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思考”。

2009/5/8 Kai Feng Zhang <kf.z...@gmail.com>
我对这些思考和心里类的书也开始有点兴趣了。能推荐些书吗?还是你在豆瓣的豆列里面的都可以?有没有个由浅入深的次序?

Kenny Yuan

unread,
May 8, 2009, 1:39:0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OT一下下:

说“运气好”一般都是说别人,说“运气差”都是自己说自己,呵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测的原因如下:信息的不对等;期望值不同;“这山望着那山高”;错误的归因……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hayate

unread,
May 8, 2009, 1:41:27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从长远来看,HC绝对不是个问题呢

2009/5/8 Vincent Chen <NickL...@gmail.com>

LeeoNix

unread,
May 8, 2009, 1:44:28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同感,我父亲也是喜欢钻研各种东西的人。

我计算机入门,包括Internet的介绍,想想都是他告诉我的。唉……

回想起来11年过去了,97年出他扔给我那本介绍Internet的书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马上要为人父了,对孩子教育这块开始兴趣,发现很多牛人,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导很重要,云风的父亲也喜欢折腾新事物。

是的,这一块是最不容易觉察得到,却又是最重要的。可以影响人一生的轨迹。所以我一直觉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帮助。以后我也会把这些重要的品质传递下去,同时改变自己,建立更好的习惯,对孩子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自己做不好说什么都没用,自己做好了什么都不用说。

hayate

unread,
May 8, 2009, 1:52:26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这贴的结论难道素,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俺也不能免俗的说,俺爹其实也是个好爹

2009/5/8 LeeoNix <leeo...@gmail.com>

wing

unread,
May 8, 2009, 2:00:17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哈哈,好妈妈也很重要,西蒙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所以拿了图灵+炸药,只有一半的话,就只能拿图灵了。^_^

2009/5/8 hayate <haya...@gmail.com>:

--

LeeoNix

unread,
May 8, 2009, 2:05:03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说明的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没有父亲方面的启蒙,可以有母亲,可以有亲戚,可以通过父母找其他人,

父亲不一定要懂什么具体的事情,不过懂些大道理总是好的。我初中的好朋友就是,他父亲没有上过学,就是标准的农民,每天下地干活,但是不妨碍他是个优秀的人。和他父亲聊天,他父亲虽然没上学,但不是没文化,是我很佩服的一位长辈。而我这位朋友在人生的一些方向都是他父亲间接影响的。

如果父母没有好的启蒙教育,还有别人。曾经我父亲就介绍了一位姓武的爷爷给我讲一些事情,让我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父母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因为父母教的是最初级的一些,有的话都是一辈子都在执行的,是潜意识的去做。

比如我母亲说:自己赚的一分钱,也是自己的,别人的钱,再多也是别人的。

我从来都没有产生过”偷钱“这个行为的念头。可能就是我母亲在我幼儿时候的话有极大关系。

2009/5/8 hayate <haya...@gmail.com>

Richy chen

unread,
May 8, 2009, 2:05:3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看pongba博客中写自己学习C++的历程,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牛逼都是熬出来的”。这句话我是从央视的内部晚会中听到的,当时感觉比较搞笑。但是,现在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应了那句“话糙理不糙”。
看pongba的大学历程,在心里暗暗与自己的进行对比。感觉有几个方面做得不如pongba:
(1)读的技术书明显比pongba少,虽然本科是计算机的,但自己由于对成绩比较重视,更由于对技术不是那么感兴趣,所以只读了很少的基本非课本的书,如《C++编程思想》大二学C++时看的;《龙书》学编译原理时买的不过看得不多只有前几章。我对看技术书(非学校教材)和学校教材之间的取舍一直很矛盾,他们好像是“鱼与熊掌不能得兼”。到了现在(在北京做毕设)突然感觉技术很有趣,感觉写程序很有意思,才渐渐看了一些技术书如<编程珠玑>、<C专家编程>等书,虽然只大略的看了一遍但感觉相见恨晚,所以就买了本《Programming Pearls》每天在公交车上看,希望以后自己看的书越来越多。

(2)不像pongba一样喜欢尝试新东西,或许就是自信心不足。总是感觉自己不行,虽然在别人眼里“自己比较行”,但心里还是比较自卑的。举个例子吧,按我高考的成绩来说(望大家不要拍),数学和英语的能力是比较好的。入学时我们系选拔ACM队员,第一次讲座我去听了,当时老师说了句“清华的ACM队员一般不用选拔,一般参加ACM的人都是高中参加信息学奥赛或奥数的”,一听这些本就对自己的数学信心不足,心里直接就放弃了。第一次讲座因故没有举行笔试,后来第二次自己就没去。关键的原因是自己太自卑了而且对未来的困难过于恐惧,现在心里想想很后悔,虽然自己有所补救(比如自己去OJ网站做题)。所以自己要求自己读研的时候一定争取每个提交自己的机会。

(3)不像pongba那样敢逃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与家庭教育和自己性格有关。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灌输的思想很“封建”,做错了事会被严厉批评,导致我从小很守规矩很少做出格的事情,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不过自己敢做“出格”的事情了,呵呵

写邮件的时候,看见新回复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感觉TL还是很不错的。昨天看见炮轰贴,感觉有一些道理但也忽视了一些东西。我认为道理是有时候讨论的帖子过多了,我的Gmail邮箱总是有很多属于group的邮件看不完(实际上有一部分帖子是不想看),但放在那里当未读邮件很碍眼。有个建议,就是把某些帖子在超过一定时间后就禁止回复功能吧,要不某些帖子(非精华帖)过了很长时间仍有人回复,导致总是有新邮件。
忽略的东西我认为是把TL看得有些理想化了,我认为TL除了讨论大家认为值得讨论的东西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分享,上面提到的自己看的书《编程珠玑》等,都是进了TL之后才听说的(你可能笑我孤陋寡闻了)或认为值得看的。TL拓宽了我的眼界,结识了一些牛人如pongba,之后通过TL知道了豆瓣的好处、Twitter、Wikipedia、gigapedia等,我知道了入门该读什么书,提高该读什么书。。。

希望以后各位大牛多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掉自己身上的神秘感,让我这样的新手增强点自信:)。毕竟,传奇是越传越奇的,希望TL讨论的质量越来越好,想问一下,TL线下会什么时候开?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2:05:57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我也有个好爸爸,不过搞技术的,我们整个家族我是第一个,还是贫困农村户口的。
不出意外,我只是个开路了,希望还在于下一代,所以还要为我孩子找个好妈妈。^_^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哈哈,好妈妈也很重要,西蒙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所以拿了图灵+炸药,只有一半的话,就只能拿图灵了。^_^

ShiningRay

unread,
May 8, 2009, 2:06:35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这个在算命上算“祖荫”么?

不知道骨子里天生的DNA会不会更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品质

2009/5/8 LeeoNix <leeo...@gmail.com>



--
[]\ [] ShiningRay
[]\\[]
[] \[] http://shiningray.cn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2:09:2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Richy chen <cmm...@gmail.com>

(3)不像pongba那样敢逃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与家庭教育和自己性格有关。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灌输的思想很“封建”,做错了事会被严厉批评,导致我从小很守规矩很少做出格的事情,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不过自己敢做“出格”的事情了,呵呵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乱逃课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
当然,坐在课堂上逃也是一种逃。
免修是最正当的逃。

说来有趣,受我影响,很多同学在课堂上逃。三四个人一起去上课,但是各自带这自己的书,没有一本相同的,也没有一本跟那堂课相同。哈哈

windstorm

unread,
May 8, 2009, 2:10:5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你可以把你不喜欢的帖子mute了


我觉得这个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吧.


线下会上次在twitter上提到过, pongba等北京人士有具体的策划了么? 真要搞, 俺可以过来打酱油:)

----------------------------------------------------------------------------------
Yours Sincerely
Kun

www.forwind.cn
http://twitter.com/lk_517


2009/5/8 Richy chen <cmm...@gmail.com>:

LeeoNix

unread,
May 8, 2009, 2:11:19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我们当地的人有句土话,大概意思是:什么是走运?走运就是跟着明白人走,就是走运。

李伯伯他懂的东西不多,但是他知道找我父亲帮忙就够了,他的两个孩子都是我父亲帮着教的,

他曾经对我笑呵呵的说过:咱这辈子,攀上你爹这么个明白人就够了,咱会下地干活就可以了。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其实,不管有没有成就,有自知之明就好。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以前第一次从看鹏哥的博文中,我开始思考~
我现在大二,您的这篇回顾让我很受启发,和你大学的生活来比,我觉得我有点像在混日子,你可以专注你喜欢的东西,而我喜欢理财方面的东西,却连《理财规
划师基础知识》(大二开学时借的)都没看完过,只是周周在看理财周刊,看些理财书籍,网上模拟炒股,却没得到啥子知识!感觉还是很迷茫(我想成为一名理
财师)。我学的是会计专业~
这里我还有个问题:

“做一件事,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
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以排解不好的情绪。而这种不想做又要坚持做的麻木精神,也可以排解自身不好的情绪。
这两个矛盾吗?不好的情绪可以用坚持或转移注意力(不坚持)两种方法排解。一种是不得不做,逼自己做;一种是做其他的事。


On 5月8日, 上午10时00分,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
> =======正文======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
>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
>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
>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
>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

>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
>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
>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
>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

>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
>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
>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
>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
>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
>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
>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

>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
>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
>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
>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
>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
>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
>

> 阅读更多 »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freedom

unread,
May 8, 2009, 2:07:57 AM5/8/09
to TopLanguage

Richy chen

unread,
May 8, 2009, 2:12:56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我逃过的课比较少,一共不超过20节吧。印象最深的是大一上学期逃恶心的电路课,大四保研面试时逃的几节选修课,别的很少逃。

2009/5/8 居振梁 <juzhe...@gmail.com>

LeeoNix

unread,
May 8, 2009, 2:14:5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别极端考虑这种东西,这样就跑题了。

不过你说的“先天”的条件也确实很重要,

不过龙生九子,都还子子不同呢。

就是一个大家族出来的俩亲兄弟都不一样呢。

我族里的大哥和二哥就是两个样子,虽然是亲兄弟。

2009/5/8 ShiningRay <shiningra...@gmail.com>

LeeoNix

unread,
May 8, 2009, 2:19:50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3)不像pongba那样敢逃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与家庭教育和自己性格有关。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灌输的思想很“封建”,做错了事会被严厉批评,导致我从小很守规矩很少做出格的事情,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不过自己敢做“出格”的事情了,呵呵

哈哈,我这辈子最走运的就是碰到一个很好的系主任。

整个系把外出租房的人都叫回学校宿舍加强管理了,就我没有叫回来,

我曾经逃课3个月没上课,研究编程。回来的时候,他说:你有多少多少门课程因为考勤不到而不及格,交补考费,过过场就给你过了。

我只能站在旁边嘿嘿的笑。虽然一大笔补考费。

不过,计算机专业科还有英语都是最好的,这个在证明我不是租房出去玩。

逃课学习,有人像我这样的吗?

这个词好矛盾,逃课学习……不过我确实做了近一年这样的事情,正课不上,自己研究自己的事情。


2009/5/8 Richy chen <cmm...@gmail.com>

Richy chen

unread,
May 8, 2009, 2:21:34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我现在才知道Gmail的Mute功能,不好意思:)

2009/5/8 windstorm <likunar...@gmail.com>

soulmachine

unread,
May 8, 2009, 2:25:05 AM5/8/09
to TopLanguage
阅读完ponba老大的生平经历,收获很大,我要打印出来贴在床头时时借鉴!

On May 8, 10:00 am,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
> =======正文======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
>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
>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
>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
>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

>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
>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
>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
>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

>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
>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
>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
>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
>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
>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
>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

>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
>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
>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
>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
>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
>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
>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所以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真的本科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
>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
>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因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 C++
>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
>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
>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
>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对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
>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

>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居振梁

unread,
May 8, 2009, 2:26:3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LeeoNix <leeo...@gmail.com>
逃课学习,有人像我这样的吗?

我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毕竟老师曾经是我最尊敬的群体。
因此偶然Google到了关于“新逃课族”的现状,顿时觉得,我选择逃课是对的。
也就是是我上面说得: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乱逃课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

Jeffrey Zhao

unread,
May 8, 2009, 2:32:4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但是据说看起来不方便,支持中文pdf时很痛苦,需要倒。

这些国外电子书不肯进中国市场,的确很痛苦。


Jeffrey Zhao
Blog: http://jeffreyzhao.cnblogs.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jeffz_cn

--------------------------------------------------
From: "wing" <wing9...@gmail.com>
Sent: Friday, May 08, 2009 1:23 PM
To: <pon...@googlegroups.com>
Subject: [TL] Re: 我在南大的七年{OT}

> 这东西市面上已经有卖了,淘宝上就能买到,我看过实物有sony prs-505,效果挺好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更好的。
>
> 2009/5/8 ShiningRay <shiningra...@gmail.com>:
>> 说到书,我很期待Amazon Kindle这样的东西,我很少买纸质书,就是怕堆起来。
>> 所以基本上都是读电子版,如果觉得真的很经典,会买一本收藏。
>>
>> 2009/5/8 wing <wing9...@gmail.com>
>>>
>>> 买书也心疼,计算机的书还好,耐看,其他书看的飞快,我老是梦想等我有了很多很多钱,在家开个图书馆就好了。
>>>
>>> 每次整理家里,也为书发愁,都要整理出一大堆暂时不看的,放到另外房间去,可惜我的缓存策略老有问题,颠簸的情况时有发生,真是要命。
>>>
>>>
>>> 以前租房时,每次搬家,搬书都要叫上一帮朋友帮忙,甚至出差去外地呆几个月,回来又是一箱的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看书真的浪费我很多时间,尤其兴趣太广泛,什么书都喜欢看,别人打游戏的时间,全用来看杂七杂八的书了。
>>>
>>>
>>> 现在工作忙,看书时间就少多了,看的书也多限于技术、管理之类,养家糊口没有办法的,居同学如果喜欢看书,倒是可以买个电子书来用,随身携带要方便很多,电子油墨看起来眼睛舒服多了,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
>>>
>>> 2009/5/8 居振梁 <juzhe...@gmail.com>:
>>> >
>>> >
>>> >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 >>
>>> >> 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
>>> >
>>> > 买书不心疼,但是每次住所转移就郁闷了,新买的200元的行李箱挂了。不想搭车,直接从车站往学校拉,都是水泥路。买这些装备很心疼。
>>> >
>>> >>
>>> >> 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
>>> >
>>> > 哈哈,看来还算是普遍现象哦。


>>> >
>>> >
>>> > --
>>> > 自学走了不少弯路,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寻找良师益友。
>>> > 追求黑客精神和清心寡欲的心态。
>>> > http://wargrey.yo2.cn
>>> > http://wargrey.blogspot.com
>>> > 主要兴趣:Unix/GNU Linux、人工智能、虚拟化
>>> > 其他兴趣:心理学、自然科学、数学、武术、自然语言
>>> >
>>>
>>>
>>>

>>> --
>>> wing
>>> wing9...@gmail.com
>>>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
>>
>>

>> --
>> []\ [] ShiningRay
>> []\\[]
>> [] \[] http://shiningray.cn

hayate

unread,
May 8, 2009, 2:52:22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严重同意,父母会从各个方面影响自己。有些人没有文化,却有很好的气质,心胸开阔,性情豁达,这对子女也是宝贵的财富。
或许这就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9/5/8 LeeoNix <leeo...@gmail.com>

anders

unread,
May 8, 2009, 5:38:53 A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2009/5/8 hayate <haya...@gmail.com>

严重同意,父母会从各个方面影响自己。有些人没有文化,却有很好的气质,心胸开阔,性情豁达,这对子女也是宝贵的财富。
或许这就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有同感,人的素质不一定要和有没有文化扯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何世昕

unread,
May 8, 2009, 5:44:16 AM5/8/09
to pongba
总结起来是,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不能没有思想。


穿越地震带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阿超

unread,
May 8, 2009, 12:23:45 PM5/8/09
to TopLanguage
我是软院的学弟。学习了,知道我们应该早规划。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
可以转到院版吗?我想,这篇文章会帮助更多的人。

莫华枫

unread,
May 8, 2009, 7:24:51 P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楼上的这群人,不要在拍马屁啦!马的屁股也是肉做的,多拍要烂的!:D
呵呵,开个玩笑。:)

说一点pongba没有提到的。
最初加入TL的众大虾们,不知是否还记得,pongba喜欢强调一个词:“本质”。“本质上...”、“问题的本质...”、“本质是...”。不要小看这个词,如果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它,就能“像pongba一样牛X”。:D
不管干什么,特别是学习,我们总会面对大量的信息。信息往往太多,足够把我们淹死几十遍。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如何以最高效率工作学习,决定了是否能够“像pongba一样牛X”。:D
pongba在前面的回忆录里说看了很多书,而且也有人声称pongba能够一天看一本书。不管是否真的一天一本(就是两三天一本也是相当快的),要能够快速获得其中的信息和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有所取舍。取舍什么呢?当然就是本质,或者体现本质的东西了。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北大原子物理,没毕业就撞上文革,给送到安徽农场去了)说过一句话: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抓住了事物本质,那么任其如何变化,都出不了你的掌心。而无需穷尽每一个方面的信息。《三国演义》说孔明读书“独观其大略”,便是此意。“大略”所指,就是本质。
pongba无论在豆瓣上,还是在论坛里荐书,都强调经典书和好书。这些书实际上更多地记述和强调了问题的本质。读这样的书,可以更快地获得本质和关键的知识和信息。
如果仔细看pongba的发言,讨论,以及blog,可以看到他总是更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竭力挖掘问题的本质。就是说,pongba不仅学习本质,还尽可能地思考本质。这样的锻炼反过来又增强了学习本质的能力。形成正循环。

牛人不是凭空牛出来的,看似平常的经历,背后可能隐藏着特别之处。你说对吗,pongba?:)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m...@seaskysh.com
longsh...@gmail.com
http://blog.csdn.net/longshanks/

xuan

unread,
May 8, 2009, 9:47:16 PM5/8/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非常有幸拜读了刘大哥这篇文章,说实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由于看了你的blog,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这都是与阅读你的那些文字分不开的。从第一次看到你的文章起,就别吸引了,包
括学习的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受益匪浅,衷心地感谢你!呵呵。

April's man

unread,
May 9, 2009, 8:30:26 AM5/9/09
to TopLanguage
对呀 不要在 人物志里只写上自己牛x的简历 说说自己写每一条背后的故事
这个过程才是很多在这里潜水的新人需要的了解 学习的
对别人帮助最大的!

On May 8, 12:35 pm, Kenny Yuan <yuankain...@gmail.com> wrote:
> 建议大家都晒一晒自己的历史来玩,肯定很有意思滴
>
> 而且还能消除神秘感----除非有人想要刻意保持这种神秘感

obtuseSword

unread,
May 9, 2009, 9:43:28 AM5/9/09
to TopLanguage
莫大叔亦是牛人,建议晒晒成长历程。

> longshank...@gmail.comhttp://blog.csdn.net/longshanks/

吴彧文

unread,
May 9, 2009, 9:59:27 PM5/9/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本来还没烂,你又补了这一下,真的是要烂掉了....

2009/5/9 莫华枫 <longsh...@gmail.com>
360.gif

sail tsao

unread,
May 9, 2009, 10:50:14 PM5/9/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而且莫大叔补的这一下掌掌力还非常深厚,已经烂到骨髓里了...
 
说实话父母的教育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的父母都只是很普通的工人,但是在我初中时家里还不宽裕的时候父亲给我买的一台二手电脑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那时候还没普及电脑,二手的赛扬566,15寸显示器的机器都要2000块钱,这些钱在当时的我们家里不是小数目,我父亲一个月才八九百块钱的工资!)
 
所以现在体会到了当父母不是那么容易的,父母的性格和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决定了,不做好如何教育孩子的功课,绝不造人!要对下一代负责!

DaiZW

unread,
May 10, 2009, 1:12:06 AM5/10/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某种程度上感觉在看自己的故事, 主要指大学生活和考研原因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saikano

unread,
May 10, 2009, 5:51:57 AM5/10/09
to TopLanguage
pongba有没有考虑自己出这么一本书,非技术的,只是回顾自己学习、生活、成长的历程。对自己是一种总结,同时,你的经历对很大一部分人都很有启示
作用。
仅供参考,我不是出版商 :)

pongba

unread,
May 10, 2009, 8:53:42 AM5/10/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呵呵,我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都写了,博客上也好,这篇文章也好,篇幅十分之一本书也够不上啊。
再者,你说的这本书周筠老师正在做,我的故事也是砖瓦之一,里面很多朋友的故事都很有意义,大家绝对可以期待。

2009/5/10 saikano <saika...@163.com>

pongba有没有考虑自己出这么一本书,非技术的,只是回顾自己学习、生活、成长的历程。对自己是一种总结,同时,你的经历对很大一部分人都很有启示
作用。
仅供参考,我不是出版商 :)

legendsland

unread,
May 10, 2009, 10:45:41 AM5/10/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非常欣赏你的坦诚、执着和行动的勇气。
wish 你在ms有很好的发展~~ 


2009/5/8 pongba <pon...@gmail.com>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正文======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所以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真的本科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因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C++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对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去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是因为幸运地认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项目主管邹欣先生。邹欣先生和他组织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写了《编程之美》,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而我那段时间恰和陈怀兴讨论算法,在讨论组上也组织了专题的讨论,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于是和邹欣先生邮件交流,由于对邹欣先生的技术创新组做的事情很有兴趣,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便向他毛遂自荐。

承蒙邹欣先生推荐,时隔三年,我再次获得了去微软面试的机会。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间作了一些长远准备,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较冷静了,由于当年知识体系的漏洞被我花功夫补了补,所以面试比较顺利。面试的时候邹欣先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组的工作,我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尽管已经有另外几个也不错的选择,但心里还是迅速地做了决定。大约一周后,HR通知Offer,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我想,虽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两年多,总还不算太晚。

--
刘未鹏(pongba)
Blog | Mind Hacks
http://mindhacks.cn
TopLanguage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pongba
1E3.gif

jonatha...@gmail.com

unread,
May 11, 2009, 1:27:14 AM5/11/09
to TopLanguage
hi,pongba。
我对你在微软面试的经历很感兴趣,能说说"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具体指的是什么吗?谢谢。

> =======正文======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cnzhangzhen

unread,
May 11, 2009, 7:24:16 AM5/11/09
to TopLanguage
路过,祝好

On 5月10日, 下午8时53分,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呵呵,我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都写了,博客上也好,这篇文章也好,篇幅十分之一本书也够不上啊。
> 再者,你说的这本书周筠老师正在做,我的故事也是砖瓦之一,里面很多朋友的故事都很有意义,大家绝对可以期待。
>

> 2009/5/10 saikano <saikano7...@163.com>

chaoyan ma

unread,
May 11, 2009, 7:57:47 AM5/11/09
to pon...@googlegroups.com

  执着的人走得更远    学习 佩服

malga...@gmail.com

unread,
May 11, 2009, 11:26:18 AM5/11/09
to TopLanguage
有很多地方跟楼主相似!
比如因为喜欢c++,看得关于c++的书越多,越觉得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操作系统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再如,我也讨厌英语,不过为了四六级,倒是有点喜欢上英语了,也是因为觉得要看懂那些"第一手资料"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非常之困惑,不知道要考研还是就业!
自己来自一个三流本科,就业就算自己在努力,估计毕业后也就能混个饱而已。(大一大二都在玩)
考研,心里的目的有真的不大合适考研,就是为了一个高学历,同时为了让自己站起来,不是说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吗?高考考试没考好,就再从考试中站
起来。 重拾自信。

On 5月8日, 上午10时00分, pongba <pon...@gmail.com> wrote:

> 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最近在做一本书,讲述一些业内朋友走过的路,给自己和给别人以一些借鉴。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发生在过去7年中的重要的事情回顾了一下。
>
> =======正文======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
>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
>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
>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
>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
>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
>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

>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
>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
>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
>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

>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
>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
>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
>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
>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
>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
>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

>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
>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
>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
>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
>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原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工具,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
>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
>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所以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真的本科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
>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
>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因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 C++
>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
>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
>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
>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对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
>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
>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
> 去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是因为幸运地认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项目主管邹欣先生。邹欣先生和他组织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写了《编程之美》,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而我那段时间恰和陈怀兴讨论算法,在讨论组上也组织了专题的讨论,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于是和邹欣先生邮件交流,由于对邹欣先生的技术创新组做的事情很-有兴趣,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便向他毛遂自荐。
>
> 承蒙邹欣先生推荐,时隔三年,我再次获得了去微软面试的机会。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间作了一些长远准备,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较冷静了,由于当年知识体系-的漏洞被我花功夫补了补,所以面试比较顺利。面试的时候邹欣先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组的工作,我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尽管已经有另外几个也不错的选择,但心-里还是迅速地做了决定。大约一周后,HR通知Offer,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
> 我想,虽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两年多,总还不算太晚。
>

hoorace

unread,
May 12, 2009, 11:51:54 AM5/12/09
to TopLanguage
其实大学中最为忽略的一点就是走出去交流,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园中,以为多去图书馆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知道今年我才发现自己的方法有很严重的问
题,大学中注重了知识本身,忽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以后还是需要和大虾们多交流才对。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