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风筝

29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莲藕妹妹

unread,
May 16, 2012, 2:29:54 PM5/16/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这个帖子是关于电影《蓝风筝》的话题汇总贴。如果发了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新贴,请在下面跟贴并放上主题和链接,方便大家检索。
如果帖子的作者忘了放链接,我会帮他把题目和帖子链接放过来,希望作者不要介意。
发新贴之前请看看这个汇总贴里是否已经有了类似的主题。讨论未必一定要发新贴,有价值的回帖也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此贴是放链接用的,禁水,也不要在这个贴里回帖评论,评论请直接发新贴。

姗姗不来迟

unread,
May 28, 2012, 1:54:08 PM5/28/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欢迎在这里回帖评论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9, 2012, 1:49:16 PM5/29/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白居易: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注释:
  (1)哑哑: 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 (2)经年: 终年、整年。   (3)故林: 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4)夜夜夜半
啼: 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5)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6)反哺: 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
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7)尔 :你。 (8)不任:   不能承
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   (9)吴起: 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
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10)殁: 死亡。   (11)丧不临: 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
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12)嗟哉:叹词。嗟,音 。   (13)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
类的意思--   (14)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15)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注释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
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
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
行著称的门生。)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9, 2012, 2:03:29 PM5/29/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的关于定义右派的标准以及在当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人数,特别是关于右派的标准, 内容还是比较详细的, 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右派的标准: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其中“右派分子”的标准,包括:
1.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城市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资产
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
育。
3.反对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反对共产党对于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目的而恶意地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污蔑工农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污蔑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组织原则。
4.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共产党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团结。煽动群众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煽动工人和农民的分裂;煽动各民族之间的分裂;污蔑社会主义
阵营,煽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之间的分裂。
5.组织和积极参加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小集团;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煽动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的骚乱。
6.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关系,通情报,向他们报告革命组织的机密。

另有“极右分子”的标准:
1.右派活动中的野心家、为首分子、主谋分子和骨干分子。
2.提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意见,并积极鼓吹这种意见的分子。
3.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特别恶劣、特别坚决的分子。
4.在历史上一贯反共反人民,在这次右派进攻中又积极进行反动活动的分子。
简言之,反对共产党及其政策是右派,其中领导人物为极右分子。


右派人数: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统计,全国共划分右派份子552877人。复查核实改正错划(并未平反真正“右派”)右派533222人,占总人数
97%。但学界对此人数统计认识并未统一。至1986年,约剩下5000余名右派。消息人士称,至90年代中期,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
央级“右派”只剩五人。

信息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F%B3%E9%81%8B%E5%8B%95

miningforgold2

unread,
May 29, 2012, 2:32:31 P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对影片中提到公私合营的事情。首先为什么会有公私合营, 因为三反,五反运动揭露了资本家唯利是图, 损人利己的本性,还有就是不法资本家破坏国家经济的行为, (具体事例请上网搜寻). 其次是对私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进行改造和提高. 影片中,蓝太太的铺面被合营了, 这种事情有, 但是当时中央还是长期保留蓝太太对其商铺独立经营的方式和地位的. 片中蓝太太对公私合营后其身份没有变化不应感到奇怪.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9, 2012, 2:43:37 PM5/29/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图表: 全国各地区右派人数及占非农业人口的比重( 千人, ‰)

地区/行业 非农业人数 右派人数 右派占非农业人口比重‰
全国 106195 553 5.2
北京 4011 12 3.0
天津 3225 5 1.6
河北 5734 26 4.6
山西 2892 11 3.8
内蒙古 1964 4 2.0
辽宁 9379 25 2.6
吉林 2828 10 2.6
黑龙江 5651 12 2.1
上海 6897 15 2.2
江苏 7661 13 1.7
浙江 3645 14 3.8
安徽 3172 约30 约9.5
福建 1906 7 3.7
江西 2354 12 5.1
山东 5367 46 8.6
河南 5281 71 13.4
湖北 4114 46 11.2
湖南 3150 31 9.8
广东 5409 37 6.8
广西 1622 14 8.6
四川 7797 45 5.8
贵州 1949 10 5.1
云南 2436 约10 约4.1
陕西 2884 8 2.8
甘肃 2308 12 5.2
青海 527 13 24.7
新疆 1022 3 2.9
军队 6

图表来源:http://cus.sysu.edu.cn/pdf/324.pdf

谷雨

unread,
May 29, 2012, 2:43:51 P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小孩唱的乌鸦这首歌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这里把歌词贴出来供大家讨论。

乌鸦乌鸦在树上,乌鸦真能飞,乌鸦老了不能飞,围着小鸟叫。小鸟每天打食回,打食回来先喂母,自己不吃忍耐着,母亲从前喂过我。

在 2012年5月28日星期一UTC-7上午10时54分08秒,姗姗不来迟写道: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9, 2012, 2:54:08 PM5/29/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上面那张打的不清楚,重发一遍:

ilovespecialkla

unread,
May 29, 2012, 4:50:00 P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片中最初出现这首乌鸦歌时,也许有人会联想到它所象征的不幸与悲凉,恰好也与那个时代下因为政治原因发生的种种悲剧事件有关。但是随着电影慢慢展开,我认为田壮壮在这部影片里并没有过多的怨恨或者哀思,很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他一开始的目的,那么对于乌鸦歌的理解便换了角度。
前面有同学给出了慈乌夜啼的诗和解释,也是进一步把乌鸦反哺这个寓意带了出来。《蓝风筝》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一种很平静的叙述,甚至有时候我连伤感这样的情绪都感受不到。那么在乌鸦歌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顺口,隐约觉得零零散散,但它还透露出来的些须可以称之为温馨的东西(既母亲从前喂过我)。是不是这两种情感就是田壮壮想要表达的呢?我认为是的。在那样混乱的政治环境下,老百姓没有掌握命运的权力,他们不能改变,那么剩下的也只是正确的去看待。即使在那样动乱的年代,人们依旧没有失去本性里的善良;即使经历过再多的磨难,也依然可以平静的回忆平静的述说;即使受过伤害,他们还是清醒的,不会去记恨,因为“母亲从前喂过我”,所有的这些就像主人公讲述的语调一样,那么平淡的没有任何愤怒的情感。

miningforgold2

unread,
May 29, 2012, 9:07:24 P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1957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北大‘民主墙’也是由此而来。同日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姓名不详)来到北大,公开发表煽动演说,称现在是封建社会主义。卢郁文,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在5月25日的民革中央的扩大会议上对一些批评共产党的片面意见提出批评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卢郁文为虎作伥,要他及早回头,否则不会饶恕他,还说共产党如果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等等。由于整风运动被少数敌对势力利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斗争。毛泽东对事态发的发展又作出了错误的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miningforgold2

unread,
May 29, 2012, 9:10:42 P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On Tuesday, May 29, 2012 6:07:24 PM UTC-7, miningforgold2 wrote: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1957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北大‘民主墙’也是由此而来。同日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姓名不详)来到北大,公开发表煽动演说,称现在是封建社会主义。卢郁文,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在5月25日的民革中央的扩大会议上对一些批评共产党的片面意见提出批评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卢郁文为虎作伥,要他及早回头,否则不会饶恕他,还说共产党如果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等等。由于整风运动被少数敌对势力利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斗争。毛泽东对事态发的发展又作出了错误的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tamagooooochi1329

unread,
May 30, 2012, 1:01:24 AM5/30/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
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
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但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还有待现代人的研
究和观察证实。

以上是来自百度百科

姗姗不来迟

unread,
May 30, 2012, 1:23:27 AM5/30/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四阿哥

unread,
May 30, 2012, 2:35:36 PM5/30/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同意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看法
 
所谓的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的这种争论 都是从结果出发来看的。 毛泽东虽然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 但是出发点还是好的(当然 也有很多出发点不好的决定)。
 
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
 
蜘蛛侠电影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权力约大 责任也就越大。 毛泽东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不是他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掌控住的了,重大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 还要保证正确是很难的。 从常人人性出发 其实他的错误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也就引申到个人对一党执政的看法。共产党执政也已过半载,不去评论好坏,至少他现在把国家经营的很好,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所谓众口难调,人多了是很麻烦很难管理的。加上又是有边疆 又是有回归 又是有少数名族 地域又很广。能把这么多人 管理到这个程度 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以前有个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长着给我打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中国计划生育 每家都一个孩子 那么父母是很好看管这个孩子的 你让他晚上9点睡觉 他没办法 你可以哄他 陪他 给他讲故事到11点他睡着。 但是如果你有五个孩子 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去花两个小时哄睡觉 那是不太现实的。那怎么办? 只有一道命令 全部九点 必须睡觉。 如果你去哄其中两个睡觉 那另外三个必然是不高兴的 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说虽然对他个人而言 共产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才移民 但是就这个国家目前而言 共产党执政的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谷雨

unread,
May 30, 2012, 3:41:20 PM5/30/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导演为什么选了孩子这个视点去写。?
他完全可以把主人公安到女主角身上,孩子的出现,打破了整部影片厚重的压抑的色彩。孩子不懂而无所畏惧,他可以很直接地说出:我恨爸爸 我恨妈妈。大人们却蹑手蹑脚压低了声音数落对时代的不满,甚至不敢有不满。管它天下怎么变,日子总要过下去的,我们只是小老百姓而已,中国百姓的劣根性在这里特别明显。整部影片这个家庭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承认反抗可能是种及其不理智的行为。

在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UTC-7上午11时29分54秒,莲藕妹妹写道:

miningforgold2

unread,
May 30, 2012, 6:59:45 PM5/30/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iningforgold2

unread,
May 30, 2012, 7:09:19 PM5/30/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蓝风筝> 与<活着> 相似之处是时间跨度很大,<活着>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冬天,夏天.<蓝风筝>中天气似乎始终很冷, 这可能是<蓝风筝>的独到之处.

自 由人

unread,
May 31, 2012, 1:52:43 PM5/3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与《活着》相比,《蓝风筝》更直接的反映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当时国家的政治运动高於人民的人权,《蓝风筝》导演田壮壮准确地反映了事实。

另外,虽然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在九十年代中好像这改革开放政策有倒退的现象。
因为《蓝风筝》是1993年电影,而《活着》是1994年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被中国禁映。

luguanabcd

unread,
May 31, 2012, 2:09:56 PM5/3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老师提问过到共产党是否深入民心。我认为在本片中,共产党的政策是以一种负面的影响深入民心的。淑娟三任丈夫死于三场政治运动,这种悲剧侧面地反映了政
策对家庭的人心了吧。并且我推测铁头今后会因政策对自己的坏影反对共产党,政策真的抹杀了小孩子对"美好"的憧憬。
i后

gloomycat

unread,
Jun 1, 2012, 1:33:01 AM6/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这部电影没有煽情的情景,只是用一个孩子的叙述,从斯大林的去世开始,结束在文革。铁头在整个电影的叙述的声音都很冷静,给我感觉没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就好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我觉得这种不煽情的表达,更让人去回想,不像大喜大悲的电影,哭过笑过也就不太记得了。

很难说当时的文革是对是错,我也挺混乱的,但是让我挺诧异的,划右派还是指标任务,就是因为开会憋不住要去方便,就成了指标名额,成了名副其实的倒霉蛋。。。

电影整个画面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冷,都是冬天,点碳烧炉子,天的颜色也是特冷特冷的青蓝色,,,一般人的感觉住在胡同四合院都是热热闹闹的,在这个电影反差很大,,



On Wednesday, May 16, 2012 11:29:54 AM UTC-7, 莲藕妹妹 wrote:

自 由人

unread,
Jun 1, 2012, 2:11:33 PM6/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在电影的最後,铁头终於忍受不了中共政权对他的家庭影响,所以他用砖块砸向红卫兵的後脑,这代表他对中共政权的不满,而导演更用这来表达许多无辜老百姓
对中共政权的不满。

On May 31, 10:52 am, 自 由人 wrote:

自 由人

unread,
Jun 1, 2012, 3:20:45 PM6/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大家有这个想法吗?

clear.yes.student

unread,
Jun 1, 2012, 4:30:00 PM6/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觉得铁头最终拿砖头砸向红卫兵也许只是一种保护自己母亲的本能驱使。那个年龄的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中共是什么。之前,在大家批斗那
个女校长时
铁头也加入了那个行列,他也许只是看大家都去批斗校长,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也去加入了那一行列,他没办法体会校长当下的心情,而当他还患有心脏病的继父
被批斗,妈妈被
那些红卫小兵抓去的时候,他心中的愤怒促使他去砸那个红卫兵的头。

姗姗不来迟

unread,
Jun 2, 2012, 2:16:33 PM6/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姗姗不来迟

unread,
Jun 2, 2012, 2:18:57 PM6/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谷雨

unread,
Jun 2, 2012, 5:14:12 PM6/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我觉得铁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因为看到妈妈被抓才冲上去的。反而铁头的母亲在最后一刻是真的爆发了,她之前一直在忍让,接受命运,但是最后,她为了铁头的继父冲上去和红卫兵较量,还吐吐沫,可见她终于把对政权的不满表达出来了。

在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UTC-7上午11时11分33秒,自 由人写道:

miningforgold2

unread,
Jun 2, 2012, 7:35:10 PM6/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有关<蓝风筝>中对三年自然灾害(饥荒)的隐喻,本人谈谈看法.数据如下是国家统计局1983年公布了建国以来的全国人口统计, 安徽省统计数据

 

地区:安徽省

 

 

 

 

 

 

 

 

 

 

年份

总人口(年末)(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平均人口  

年增人口  

自然增长率1  

自然增长率2  

1954

3176 

43.3

16.6 

26.7 

 

 

 

 

1955

3221.4 

27.67 

11.8

15.87  

3198.7  

45.4

14.19

14.29 

1956

3261.6

33.17

14.25 

18.92

3241.5

40.2

12.4

12.48  

1957

3356

29.75

9.1 

20.65 

3308.8

94.4 

28.53 

28.94

1958

3426.7

23.83 

12.36

11.47

3391.4

70.7

20.85

21.07

1959

3445.5

19.89

16.72

3.17

3436.1

18.8

5.47

5.49

1960

3085.6

11.35

68.58

-57.23 

3265.6 

-359.9

-110.2

-104.5

1961

2987.7  

12.34  

8.11  

4.23

3036.7

-97.9

-32.24

-31.73

1962

3133.2

41.28

8.51

32.77

3060.5 

145.5

47.54

48.7

1963

3232.3 

50.69

7.92 

42.77

3182.8

99.1 

31.14

31.63

1964

3181.2

39.84

8.59

31.25

3206.8

-51.1

-15.93

-15.81 

1965

3285.6

41.79 

7.24

34.55

3233.4 

104.4

32.29

32.82

1966

3407 

41.08

7.12

33.96

3346.3 

121.4 

36.28 

36.95

1967

3523

40.61

6.99

33.62 

3465

116

33.48

34.05

1968

3641 

39.94

6.87

33.07 

3582

118

32.94

33.49  

1969

3762 

39.29 

6.76

32.53

3701.5

121 

32.69

33.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962后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基本在40‰左右,最高达到50.69%.  1960年中安徽省人口净减少35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4.5‰,那么,每不到10个安徽人中就有一人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安徽人大约每2户人家中就有一人是饿死或者非正常死亡了,本人的算法是按安徽省总人口(无农村,城市之别),随机抽样法(random selection) ,死亡率(1)=(死亡人口/安徽省总人口),  如果城市人口忽略不计的话,那么,死亡率(2) = (死亡人口/(安徽省总人口- 安徽省城市人口))  死亡率2 必将明显大于死亡率1,就是说几乎每个安徽省的农民(农村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家里的什么人是被饿死的.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统计>.1983年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Message has been deleted

zhongqiuoooo

unread,
Jun 3, 2012, 3:37:17 AM6/3/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蓝风筝》与《活着》两部电影相比较,个人感觉前者主要是想表达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好好的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不求无病无灾,只要
头上不被安上各种反革命,反党的头衔,不成为各种革命政策下牺牲品,生活就算是“美满”了。 而后者则主要表现出, 在那些年代,一个人想要活着是多么
的不容易;电影主要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的渴望。

zhongqiuoooo

unread,
Jun 3, 2012, 3:38:23 AM6/3/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在看完《蓝风筝》之后, 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 在电影中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不是应该还是比较保守与封建的吗?就算再嫁是法律上所认
可的,再嫁一次的女人,或许可以被家人,大众,社会所理解和接纳;可想电影中铁头的妈妈这样结婚一次,再嫁两次,共有三次婚姻的女人,在当时的道德标准
下,有可能被社会所接纳吗? 而且在电影中,好像铁头的妈妈每次再嫁后的婚姻生活都很幸福,生活也正常,工作也没有收到任何影响,这是有可能的吗? 我
个人觉得,舆论的压力也会另她受不了才对啊,而且铁头在学校里也有可能被其他的小朋友指指点点的吧。 试想即便在当今社会,一个女人连嫁三次,除非嫁到
三个相隔很远的地方,又无人认识她,否则质疑的声音也要肆虐了吧。

自 由人

unread,
Jun 3, 2012, 3:55:39 AM6/3/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很同意zhongqiuoooo的说法,《活着》是代表整个一代中国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蓝风筝》则是缩窄到一个普通中国妇女身上去反映悲剧。
而在叙事时间方面,《活着》的叙事时间很长,从40年代说到60年代,经历了解放战争丶土地政改丶大跃进丶大炼钢丶文化大革命。《蓝风筝》相对短些,从
50年代中到60年代中,经历了返右运动丶大跃进丶文化大革命。

喜宝 樱桃

unread,
Jun 3, 2012, 7:33:11 PM6/3/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活着》也好,《蓝风筝》也好,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
红卫兵, 早期是由文革小组控制的一些大学生,年轻人,对黑五类进行批斗的一帮人. 红卫兵里面有一些人被称为造反派。
造反派, 是一些所谓的有正义感的人民群众,和一些被煽动的群众根据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的指示而自发行动的对当权派进行打击的一个自发的组织。
还有一种说法,最早的红卫兵,是清华附中的,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政治背景的好学生,自发形成的红卫兵, 根据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指令之后, 为了拥护
毛主席的决定,自己成立组织,后期,他们的父辈,受到冲击后,他们觉得他们的老一辈不行了,担心自己被划分为右派, 成立了保皇派。 所以,我们在电影
里会看到一些镜头,红卫兵保皇派,他们批斗打击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父辈。但是这个组织最后还是导致分裂了.
其实,本质上都是毛主席借助这些青年人来搞个人崇拜, 进行对政治对手的迫害.
一开始,红卫兵的政治出身都比较好, 到了后期就是一些工人,农民, 和一些混混, 凡是带红袖章的都是红卫兵.
总而言之,民主的进步,革命的成功,总要有些人牺牲。

paulfrank201290

unread,
Jun 5, 2012, 2:37:08 PM6/5/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蓝风筝的拍摄手法从一个单纯无邪的孩子的眼中去看革命的发展,怎么去影响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整个影片进行的节奏是非常缓慢的,铁头看着身边一个个死的死,抓的抓,感觉就像在讲述吃饭的事情,没什么稀奇了。影片也没有过多华丽的场面,或者非常强烈的情感。这本片主要讲的是铁头的妈妈,导演想要通过这个角色去表达这个时期下女性生活的坎坷。传统中国女性是给人一种含蓄,温柔,贤妻良母的映像。可是铁头的妈妈却表现出了刚毅坚韧的母亲形象。整个影片下来,感觉导演想表达的是他不要求任何人去对这个故事感到同情或怜悯,他要让大家明白这个历史是有血而没有泪的。

owensb321

unread,
Jun 5, 2012, 9:14:03 PM6/5/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不认同楼上的观点"民主的进步,革命的成功,总要有些人牺牲",文革难道是民主的进步吗? 大多数革命其实根本没使民主进步,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朝代
末年的农民起义,根本就没有改变一个社会体系。说到底各种革命和起义的根源都是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一个暴政被推翻,然后建立起一个新的暴政。
On Jun 5, 3:37 pm, paulfrank201290 wrote:
> > 蓝风筝的拍摄手法从一个单纯无邪的孩子的眼中去看革命的发展,怎么去影响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整个影片进行的节奏是非常缓慢的,铁头看着身边一个个死的死,抓的抓-,感觉就像在讲述吃饭的事情,没什么稀奇了。影片也没有过多华丽的场面,或者非常强烈的情感。这本片主要讲的是铁头的妈妈,导演想要通过这个角色去表达这个时期-下女性生活的坎坷。传统中国女性是给人一种含蓄,温柔,贤妻良母的映像。可是铁头的妈妈却表现出了刚毅坚韧的母亲形象。整个影片下来,感觉导演想表达的是他不要-求任何人去对这个故事感到同情或怜悯,他要让大家明白这个历史是有血而没有泪的。-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clear.yes.student

unread,
Jun 5, 2012, 9:55:28 PM6/5/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同意楼上的观点,自古以来,革命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政权的诞生。所谓民主。在当今的社会也无真正的存在的,很多人都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
革命成功了。人民之所有拥戴毛泽东是对他有期待以及幻想,希望他去实现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理想社会。而纵观历史,哪朝哪代,以至于今天,哪里能找到这样的
社会??荒唐。
毛泽东发动起来的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说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出发点是好的,而其实,初始打击的是党内与毛有政治分歧的人。红卫兵的出现
就是为了毛泽东打击其政治目标而服务。

clear.yes.student

unread,
Jun 5, 2012, 10:13:35 PM6/5/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再说起,铁头爸爸,去了一趟厕所,回来就被定为右派,实属荒唐。反右运动初始目的是为了打击那些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到了后来,越来越多无辜的人被牵
扯了进来。铁头爸爸也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无辜的人。其实,我觉得即使铁头爸爸没被树砸死,活了下来,也会被文革受尽摧残。大多数的右派分子,在文革的时
候,也受到更加痛苦的洗礼。

Cherry Blossom

unread,
Jun 6, 2012, 2:13:38 PM6/6/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關於zhongqiuoooo提出的鐵頭媽媽改嫁的問題,我認為,是反而在電影中的年代才會是順理成章的事。新中國成立的同時也為女性解放帶來了一定
的正面影響。尤其是順應毛澤東當時提出的一句話,"女人撐起半邊天(women hold up half of the sky)",儘管毛的初衷應
該是意旨對於生產力的發展而言,女性也應被作為勞動力而受到認同,但在那個年代毛澤東的話一呼百應,女性地位的提升也不難想像。加之當時勞動人民革命熱
情高漲,說不定改嫁一事也被崇尚為"追尋自由,自主自立""打破封建迷思"之類的革命運動呢?

On Jun 3, 12:38 am, zhongqiuoooo wrote:

凤姐

unread,
Jun 6, 2012, 6:26:03 PM6/6/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我关于毛主席被神化的一点小看法: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paas410summer2012/ddyVqBz1YTA

凤姐

unread,
Jun 6, 2012, 6:38:57 PM6/6/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如果仅一个观众观的角度看活着与蓝风筝这两部电影。活着给我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剧情很紧凑,高潮迭起。而蓝风筝给我的是一种很平静的感觉,电影没有什么高潮的地方,有一种“小声说大事的感觉”。
 

仲谋 孙

unread,
Jun 7, 2012, 12:32:36 AM6/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蓝风筝电影里有很多历史政治事件。我觉得中国要正视"右派","大跃进","文革",而不是隐藏一些事实。毛泽东,周恩来为什么就可以当那么多年的主席
及总理?难道建国的时候就没有规定好宪法大章吗!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老百姓盲目崇拜。个人权利可以凌驾于宪法及民法和刑法之上。突然想起俄罗斯的普京和
梅德韦杰夫,他们两个居然也玩起了二人转。但就综合国力而言,俄罗斯这十几年里突飞猛进。不但收复了车臣,而且gdp也翻倍增长。而当时的中国却给人民
带来的灾难。

仲谋 孙

unread,
Jun 7, 2012, 12:39:31 AM6/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国民党228事件

  事件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消息传来,台湾同胞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欢庆台湾重新回到祖
国怀抱。
  10月25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现改称中山堂)举行。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将军呈递降
书。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军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第二天,台北市学生及各界
民众数万人举行大游行,欢庆祖国收复失土。全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纵情庆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战争结束时,整个台湾工农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物资缺乏,米荒严重,物价飞涨,百业萧条,人民大量失业,社会治安恶化。更为严重的是,台湾经历了日
本50年的殖民统治,刚刚重回祖国,国民党当局和台湾人民之间彼此都不大了解,容易产生矛盾,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而恰恰是在这一段磨合期,国民党当
局采取了非常错误的政策,激化了与台湾人民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
  (一)专制独裁
  国民党对台湾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行政长官公署集全省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形式上很近似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总督,给人以不愉快的联
想,认为国民党统治与日本人没有两样,都是专制独裁。
  (二)政治上排斥台湾本地人
  台湾的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从大陆调来,极少数台湾省籍官员也是从大陆返回台湾的"半山",台湾本地人很少有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引起台湾
人民的普遍不满。
  (三)经济利益冲突
  在接收和处理日本资本方面,凡战前日本人所拥有的企业,国民党政府均以"国有资本"的名义接收,而这些资本几乎垄断了台湾工业、金融、贸易等各个领
域。台湾省政府还设立贸易局和专卖局,对贸易和烟酒实行政府专营、专卖,这此都与台湾民间资本、工商企业界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四)贪污腐败
  国民党跟在大陆一样,大员们热衷于"三洋开泰,五子登科",热衷于下山摘桃子,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军警横行,不到一年时间,接收变为"劫收",台
湾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由期望变为失望。
  上述原因为造成了事件的最终爆发。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86.htm

仲谋 孙

unread,
Jun 7, 2012, 3:47:02 PM6/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国民党在228发生几十年后对事件进行平反。大家说说中国应该平反六四吗?

以马内利

unread,
Jun 11, 2012, 2:23:14 AM6/1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一直以为反右反的是跟向法西斯那样积进霸权主义(这是根据政治轴上的排列来看的)。但原来讲到底在中国的反右运动中其实反对的都是那些反共产党的
人。
谢谢你的信息。=)

On May 29, 11:03 am, zhongqiuoooo wrote:
>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的关于定义右派的标准以及在当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人数,特别是关于右派的标准, 内容还是比较详细的, 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
> 右派的标准:
>
>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其中"右派分子"的标准,包括:
> 1.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城市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
>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资产
> 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
> 育。
> 3.反对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反对共产党对于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目的而恶意地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 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污蔑工农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污蔑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组织原则。
> 4.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共产党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团结。煽动群众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煽动工人和农民的分裂;煽动各民族之间的分裂;污蔑社会主义
> 阵营,煽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之间的分裂。
> 5.组织和积极参加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小集团;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煽动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的骚乱。
> 6.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关系,通情报,向他们报告革命组织的机密。
>
> 另有"极右分子"的标准:
> 1.右派活动中的野心家、为首分子、主谋分子和骨干分子。
> 2.提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意见,并积极鼓吹这种意见的分子。
> 3.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特别恶劣、特别坚决的分子。
> 4.在历史上一贯反共反人民,在这次右派进攻中又积极进行反动活动的分子。
> 简言之,反对共产党及其政策是右派,其中领导人物为极右分子。
>
> 右派人数:
>
>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统计,全国共划分右派份子552877人。复查核实改正错划(并未平反真正"右派")右派533222人,占总人数
> 97%。但学界对此人数统计认识并未统一。至1986年,约剩下5000余名右派。消息人士称,至90年代中期,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
> 央级"右派"只剩五人。
>
> 信息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F%B3%E9%81%8B%E5%8B%95

游戏小胖

unread,
Jun 11, 2012, 11:32:14 AM6/11/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看了田壮壮的《蓝风筝》,发现原来老濮也有小濮的时代,在这部电影里他演了一个比较短命的丈夫。电影一开始就是在图书馆工作的他和吕丽萍结婚,然后有了
一小孩子,没多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场劳动去了,在某一次劳动中不幸被树压死了。
也许是因为讲述的是文革中的那些事,影片没能公映。但那个时代实在是不可被抹杀的,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也是实实在在的。田壮壮说:一个院子里看似平静,
看似和睦,其实里面有无数不可见的暗潮涌动,蕴藏着、发展着,直到最后人的命运发生巨大的转变。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它在漫不经心之间去影响一些人、感染
一些人。他说这是他拍的最细腻的一部电影。
而我只记得一些情节,吕丽萍又结了一次婚,这次是和老濮的同事,李雪健扮演的,其实他也是怀着内疚的,因为当年是他写了坦白书,老濮被打成了右派,而不
是他。之后,他就一直照顾母子二人,有点赎罪的感觉,顺其自然的他们在一起了,但可惜的是他得病,又死了。
吕丽萍又结了第三次婚,嫁给了一名老干部,住在一幢大房子里。但在那个年代,红卫兵是不会放过革老同志的命的。继父被红色闯将们抓走,母亲为继父说情,
也被抓走。被红卫兵暴打晕蹶的儿子仰面朝天,恍惚地睁开双眼,看见了树梢上蓝色的风筝,那是他童年的所有快乐,从今以后不复存在。
与片名有关的,吕丽萍的儿子问回来探亲的老干部的儿子是否可以带他去放风筝;也许在这之前他的两任爸爸都带他去放过风筝。一个极简的蓝色的风筝。整部片
子是由一个奇怪的少年的嗓音来旁白的,好象是在感冒。
吕丽萍,那个年代,她就那样了,好象比《围城》里年老一些。这部电影是1993年的作品。
吕丽萍哥哥的女友,是部队文工团的,因为不愿意陪领导跳舞,结果转业了,成了工厂的工人,但是运动来了仍旧不会放过她,又成了囚犯。那个年代,那一段并
不遥远的历史,不免让人觉得阴郁沉冷。

姗姗不来迟

unread,
Jun 12, 2012, 1:55:35 PM6/1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wstjdliu

unread,
Jun 21, 2012, 3:21:13 PM6/2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刘少奇和文革的关系

无论是他与当时一线中央的领导制定的“文革”方案,还是他决定派遣工作组指导运动,都事先得到毛的同意和批准。刘的悲剧之根源在于,猜疑成性的毛泽东认定刘是自己身边的“赫鲁晓夫”,会严重威胁自己的权位,故而绞尽脑汁务必除之而后快。刘少奇无疑是一个“文革”的受害者,但他同时也是这一历史的始作俑者。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history.dwnews.com/news/2011-11-21/58322400.html


On Wednesday, 16 May 2012 11:29:54 UTC-7, 莲藕妹妹 wrote:

一夢遙

unread,
Jun 21, 2012, 7:14:10 PM6/2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电影《蓝风筝》中视觉象征的寓意
电影《蓝风筝》制作出品于历次政治磨难创痛不去的 1993 年。影片《蓝风筝》和《活着》与许多其它的中国电影一样,通过对一组家庭生活经历的描述,从一个微观世界的具体事例剖析文化和历史事件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影片《蓝风筝》运用视觉影像延伸的寓意联系到中国自身的历史文脉。影片中围绕陈树娟的几位丈夫展开的一些视觉符号,与蓝风筝这一道具本身,共同作为象征寓意的载体,同时体现了田壮壮对那一段充满人间梦幻理想的生活经历的真实感受。
影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讲述了树娟的三次婚事。前两次婚事中分别借用了两件可以联系到中国民风的小道具,既作为先导的语符预示着前两任丈夫的死亡。
第一个象征意念的小道具是摆放在玩具山羊旁边的一匹玩具马,这是李国栋送给陈树绢与林少龙的结婚礼物。正当树绢与少龙的婚礼在进行之中,正当人们在高歌革 命歌曲抒发豪放之情时,这匹玩具马的头折断了。随后树绢骑在少龙的背上在洞房嬉戏。骑在背上的意象让人们联想到那匹玩具马,又让人们进一步联想到少龙。
第二个象征意念的小道具就是李国栋(树娟的第二位丈夫)在春节为继子铁头制下的一个带着马形图案的球形灯笼,虽然很难说寓指了二人的结局,但是让人们很自然地参照先前国栋送给少龙那匹玩具马。铁头在与邻家孩子一道玩捉藏游戏时,不意烧坏了手中的灯笼,跑回家中,国栋说,会再为他买一个新的(正如,铁头的风筝挂在树上,铁头的父亲少龙说,会再为他糊一个新的)。紧接着,当国栋从椅子上站起时,摔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从影片中我们得知,国栋死于健康的原因,归属生活处境造成的“过度操劳和营养不善”。
玩具马和马形图案的灯笼与十二生肖的泛泛关联,象征寓意的递进提醒人们注意到陈树娟三位丈夫(影片的三个部分)处于不同的政治斗争的生活背景,加深人们的印象:林少龙死于“整风”运动,李国栋死于“大跃进”时 期,陈树娟的最后一位丈夫则是死于“文化大革命”。

围绕林少龙和李国栋的象征语意在影片中不时地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蓝风筝在整个影片中的象征语义最为举足轻重。
影片一开始蓝风 筝即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之中。苍白泛亮的银幕上,蓝风筝飘然悠悠,苍白的背景制造梦境的幻觉。随着背景渐渐转暗,幻觉顺势,人们清晰的意识到蓝风筝悬浮在阴 沉昏暗的天空。之后第一个镜头亦是从高远的角度推进平视的中国街道。
蓝风筝的再次出现是陈树生第一次向妹妹陈树娟一家引见他女朋友的情节之后。当树娟和少龙走进院子,一群孩子正围在一棵树下,当他们看到一个男孩爬到屋顶试 图取下挂在树上的风筝时,少龙劝说孩子下来并答应回头给他糊一个风筝。随后的镜头是少龙和儿子铁头在院子外放风筝,这个镜头或许可以说是整个影片中最充满理想化的镜头。
之后,林少龙和李国栋与一位朋友在家中午餐时,得知这位朋友在他们俩不在的情况下代表他们俩给党提了意见,此时,铁头从外面跑了进来说:“我的风筝飞走了”,不久他的父亲也将体验失去自由的经历。
蓝风筝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铁头为了救他的母亲陈树娟遭到红卫兵的殴打,血污涂面的铁头躺在地上,残破的蓝风筝挂在枝上,相顾相怜。
 
高高飘然于空中的蓝风筝作为理想的象征,象征着政治的自由。影片中总是出现希望得到蓝风筝的孩子们。蓝风筝表现了中国人自 1911 年开始一直未能实现的梦想。马的符号表现了中国百姓的梦想被 1949 年以来声称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共产主义政权彻底粉碎。影片从斯大林的去世开始,结束于文化大革命。田壮壮对当时发起的一系列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给予了明确的评述。一只“马”死于党的整风运动,一只“马”死于全民大跃进时期,最终所有的一切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地狱般的劫难,风筝残挂枝头,今天蔓延于整个中国 大陆的物质风潮是对当时理想误区的反叛。田壮壮蓝风筝的深刻的寓意,并不在于批评时下的政体;现在依然如是。而在于揭示了其制下美好自由梦境的幻灭并且被完全弃置,宛如挂在树上的蓝风筝破败不起。

一夢遙

unread,
Jun 21, 2012, 8:20:25 PM6/2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关于第五代导演。
我们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个人感到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第五代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并且他们都是 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1982 年毕业。第五代导演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有所区别,但在这两个方面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而且, 这之前和之后的中国电影人完全没有他们这样的成长经历。
首先是年龄因素。50 年代出生,对中国文化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从他们进入青春期开始, 中国社会便进入到了一个极端的政治权力化时期。所谓极端的政治权利化时期,是指意识形态的要求高于一切,不仅政治生活,就连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全都被纳入意识形态的权力轨道。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根本谈不上个人空间和个人的事业选择, 一切都由少数人控制由国家,政府来安排。而且,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里,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无数的中国人被迫卷入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一直到 1976 年粉碎"四人 帮" ,特别是 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种局面才慢慢平息。因此对这些 50 年代出生者而言, 所谓童年记忆, 其实就是对政治恐惧的记忆。这种烙印深深地印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涉及童年记忆的电影表现, 这些导演几乎都采取了较为阴沉, 低调的处理方式。其中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的故事背景是 1953 年 至 1967 年的北京, 叙述视角是一个儿童视角, 讲述的是孩子的妈妈与三个男人的婚恋故事。撇开作品的具体内容不谈, 从导演的个人经验来看, 作品展示的时代背景正是田壮壮这一批人自己的童年时期。田壮壮,陈凯歌导演都是1952年出生于北京,而且他们的父母都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1953年至1967年,正是田壮壮,陈凯歌一岁到十四岁的童年时期。从这之后,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家庭受到政治冲击,他们也中断了自己的学业,流落社会,开始了童年之后的另一种生活。我们从《蓝风筝》中可以看到,对铁头这样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孩而言, 童年简直没有特别快乐的记忆, 唯一值得留恋的,是家庭的关怀,但这样的关怀也是非常脆弱和短暂的,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夺去了铁头家庭中一个又一个的亲人。
第二个因素是大学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对童年的记忆与政治恐惧相关的话,那么大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中国电影在当时 遇到的问题是社会体制的问题。一个年轻的电影人如果想要在电影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话,就不得不先解决与这些社会体制相关的问题。假如他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或无法突破这些体制方面的障碍,很有可能,他就进入不到电影的领域之中.像张艺谋,如果不是因为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那他这一辈子大概就不会与电影联系在一起了。从张明先生主编的《与张艺谋对话》一书中了解到,张艺谋因为年龄的关系,差一点没有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因为当时电影学院录取有一条规定, 考生的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二岁, 也就是说二十二岁以上的考生电影学院不考虑录取, 而张艺谋当时已二十八岁, 超过规定录取年龄六岁, 当时是陕西咸阳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好在他拍摄的照片曾获得过国内大赛的一等奖。于是,他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先生写信,希望能够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黄镇先生曾是第一任中美联络处主任,他自己又是一位画家,他欣赏张艺谋的作品,就给电影学院批示,希望他们考虑张艺谋的要求。结果,张艺谋被破格录取到摄影系。如果没有大学教育, 如果没有能力突破社会体制对个人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 就不可能诞生像张艺谋这样一批新的电影人。对第五代电影人来说,争取表达权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表达方式本身,他们当时最缺乏的是学习的机会。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这种对教育的追求对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 也影响到他们的电影表达。譬如,第五代导演对当代生活的理解上,都持有批判的态度。同样是回顾历史,田壮壮导演了《蓝风筝》 ,张艺谋导演了《活着》 ,陈凯歌导演了《霸王别姬》。三部电影好像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这就是 20 世纪绝大多数时间,中国文化是处于灾难之中。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大学赋予他们的价值观有关。立足于今天, 很可能人们的看法会有分歧。

一夢遙

unread,
Jun 21, 2012, 8:40:47 PM6/2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是一部很严肃的电影。围绕这部作品,可以分两个层面来介绍。一个层面是作为文化事件的《蓝风筝》,另一个层面是作为电影的《蓝风筝》。
这部电影是 1991 年拍摄完成的,1992 年作为日本的作品参加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评选,结果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奖项。据说当时中国电影代表团全体退场.田壮壮本人也受到北京电 影制片厂的处罚。这就是作为文化事件的《蓝风筝》的全过程。我具体不清楚当时是依据什么给田壮壮处罚的。单从电影的角度讲,对比一下同时期张艺谋导演的电 影《活着》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蓝风筝》讲述的也是关于文革这一主题。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是根据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余华的小说刊发在国内文学杂志上,并获得过国内的文学奖。也就是说,如果政治上有严重问题的话,国内是不会允许小说出版的。但张艺谋的电影 《活着》 也遭遇了像田壮壮的《蓝风筝》一样被禁锢的命运。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却获得公映。就作品对现实的态度而言,这三部电影应该是较为接近的。1949 年至 1980 年为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体制,给予了较多的批判和否定。这里的批判,未必都是政治上反对现行政府,而是从文化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出很多令人痛苦 的历史场面。看了这些电影后,很少有人会对那一时期僵硬的社会、文化管理体制留有好的印象。
《蓝风筝》就作品的可看性而言,并不是一部迅速能抓住观众的作品。《蓝风筝》是一部很严肃的电影,不同于一般的怀旧片。因为这部电影拍摄时,怀旧还没有在 中国当代艺术中成为一种时尚。同样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田壮壮导演的作品中没有眼下流行的怀旧片中那种甜腻腻、粉饰太平的成分,他用非常朴实而简洁的电影 语言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记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被很多过来人美化为最纯真的年代,但田壮壮导演却用一只空中飘荡的孤独的蓝风筝来解构这种神话。我们看了铁头一家的遭遇,谁还会相信那 是一个纯真的年代呢?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神话还没有破灭的时代,尽管很多人感受到政治的恐惧,却依然对生活抱有幻想,希望自己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以保 全自己和家庭。但事实上,这种幻想经不 起政治运动的冲击。每一次政治运动到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有一些无辜的人会成为牺牲品。这是因为集权政治从来不会顾及人的生命价值,为了集权,所有的 东西都可以让道。铁头一家的不幸遭遇就是中国普通百姓为集权政治付出的生命代价。一般中国的艺术家大都是选择"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来反省这一时期的社 会政治,却没有人像田壮壮这样,通过这一时期随意拾取的童年生活记忆,来揭示集权政治恐怖造成的社会后果。可以说,除了亲情之外,铁头的所有童年记忆都是 充满了痛苦。如果说童年时代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梦幻时代的话,那么对铁头而言,童年生活就像是空中飘零的蓝风筝。尽管也有梦幻,但这梦幻是蓝色忧郁 的。在《蓝风筝》中,田壮壮保持了自己一贯的导演风格,就是追求一种平实的叙事。这与张艺谋导演追求强烈的画面感与色彩对比,以及陈凯歌导演通过戏剧性的 紧张冲突来展现某种生活哲理的做法是不同的。后两者,从观赏电影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容 易一下抓住观众,而田壮壮的电影是需要观众用心体会才能慢慢发现其中的意思。

荼蘼

unread,
Jun 21, 2012, 8:48:13 PM6/21/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其实在毛泽东的双百和整风的两个计划中,我并不和大多数人有同样的看法。我觉得毛泽东是在用这两个活动埋下陷阱,故意设计来引出右派分子,或者说是引出所有他认为会影响政权,撼动当时中国政治体系的人。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需要的不仅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更需要的是拥有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然,要想稳固政权,他必须要除去他所担心的顾虑(也就是毛泽东害怕的躲在暗处的右派分子,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右派分子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少)。这时,毛泽东就会以一个“好人”的身份(双百和整风),让大家来对共产党提建议。表面上看起来,大家会认为共产党是在听取民众的建议来自我改善。但实际上,毛泽东的这种“做好人” ,恰恰让一些无辜的人上钩了。这时,毛泽东就开始“收线”, 无论是不是右派分子都被他无情的惩处。
因此,我并不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这个计划是他一早就盘算出来的。只是,结局是他出乎意料的,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被卷入其中,但是他已经无法收手,只能一棒子打死一窝人,硬着头皮完成他的计划。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可以指出。

On Thursday, May 31, 2012 2:35:36 AM UTC+8, 四阿哥 wrote:
同意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看法
 
所谓的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的这种争论 都是从结果出发来看的。 毛泽东虽然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 但是出发点还是好的(当然 也有很多出发点不好的决定)。
 
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
 
蜘蛛侠电影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权力约大 责任也就越大。 毛泽东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不是他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掌控住的了,重大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 还要保证正确是很难的。 从常人人性出发 其实他的错误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也就引申到个人对一党执政的看法。共产党执政也已过半载,不去评论好坏,至少他现在把国家经营的很好,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所谓众口难调,人多了是很麻烦很难管理的。加上又是有边疆 又是有回归 又是有少数名族 地域又很广。能把这么多人 管理到这个程度 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以前有个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长着给我打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中国计划生育 每家都一个孩子 那么父母是很好看管这个孩子的 你让他晚上9点睡觉 他没办法 你可以哄他 陪他 给他讲故事到11点他睡着。 但是如果你有五个孩子 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去花两个小时哄睡觉 那是不太现实的。那怎么办? 只有一道命令 全部九点 必须睡觉。 如果你去哄其中两个睡觉 那另外三个必然是不高兴的 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说虽然对他个人而言 共产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才移民 但是就这个国家目前而言 共产党执政的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9:07:24 AM UTC+8, miningforgold2 wrote: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1957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北大‘民主墙’也是由此而来。同日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姓名不详)来到北大,公开发表煽动演说,称现在是封建社会主义。卢郁文,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在5月25日的民革中央的扩大会议上对一些批评共产党的片面意见提出批评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卢郁文为虎作伥,要他及早回头,否则不会饶恕他,还说共产党如果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等等。由于整风运动被少数敌对势力利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斗争。毛泽东对事态发的发展又作出了错误的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Qi Qi

unread,
Jun 22, 2012, 4:54:06 PM6/22/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想,他之前的百花齐放的运动也许真的是希望大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来共同的建立这个新政府,使整个制度更佳完善。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其中有一些右派分
子,也许有的是故意来扰乱群众,整个社会才需要被"整风"。可是没想到这个整风整的太严重了。这也是他政治上的失误。 他考虑的并不周全

On Jun 21, 8:48 pm, 荼蘼 wrote:
> 其实在毛泽东的双百和整风的两个计划中,我并不和大多数人有同样的看法。我觉得毛泽东是在用这两个活动埋下陷阱,故意设计来引出右派分子,或者说是引出所有他认 为会影响政权,撼动当时中国政治体系的人。
>
>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需要的不仅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更需要的是拥有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然,要想稳固政权,他必须要除去他所担心的顾虑(也就是毛泽东害怕的 躲在暗处的右派分子,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右派分子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少)。这时,毛泽东就会以一个"好人"的身份(双百和整风),让大家来对共产党提建议。表面上 看起来,大家会认为共产党是在听取民众的建议来自我改善。但实际上,毛泽东的这种"做好人"


> ,恰恰让一些无辜的人上钩了。这时,毛泽东就开始"收线", 无论是不是右派分子都被他无情的惩处。

> 因此,我并不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这个计划是他一早就盘算出来的。只是,结局是他出乎意料的,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被卷入其中,但是他已经无 法收手,只能一棒子打死一窝人,硬着头皮完成他的计划。


>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可以指出。
>
>
>
>
>
>
>
> On Thursday, May 31, 2012 2:35:36 AM UTC+8, 四阿哥 wrote:
> > 同意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看法
>
> > 所谓的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的这种争论 都是从结果出发来看的。 毛泽东虽然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 但是出发点还是好的(当然 也有很多出发点不好的决定)。
>
> > 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
>
> > 蜘蛛侠电影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权力约大 责任也就越大。 毛泽东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不是他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掌控住的了,重大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
> > 还要保证正确是很难的。 从常人人性出发 其实他的错误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

> > 这也就引申到个人对一党执政的看法。共产党执政也已过半载,不去评论好坏,至少他现在把国家经营的很好,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所谓 众口难调,人多了是很麻烦很难管理的。加上又是有边疆


> > 又是有回归 又是有少数名族 地域又很广。能把这么多人 管理到这个程度 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
> > 以前有个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长着给我打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中国计划生育 每家都一个孩子 那么父母是很好看管这个孩子的 你让他晚上9点睡觉 他没办法
> > 你可以哄他 陪他 给他讲故事到11点他睡着。 但是如果你有五个孩子 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去花两个小时哄睡觉 那是不太现实的。那怎么办? 只有一道命令
> > 全部九点 必须睡觉。 如果你去哄其中两个睡觉 那另外三个必然是不高兴的 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说虽然对他个人而言 共产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 > 所以他才移民 但是就这个国家目前而言 共产党执政的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
> >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9:07:24 AM UTC+8,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 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 >> 1957年5月10日
> >>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 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 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 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 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tamagooooochi1329

unread,
Jun 24, 2012, 4:42:45 A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之前的三反,五反到后期的十年文革等运动,以及從”艺术学术服从政治” 到 “鸣放运动鼓励各界发言” 再到 “反右运动异己者有罪”, 不管毛泽东的目的是想藉由外界人士的谏言好整顿党内风气也好, 或是引蛇出洞进而一网打尽异己之士也好,他所做的一切抉择,出发点很明确的,就是要奠基共产党政权和巩固他个人的权力。

不管其他人說他出發點是好是壞 在毛擇東自己心裡 他的理想是好的,是一個民族的英雄

nightawaker

unread,
Jun 24, 2012, 4:49:50 A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看了这部电影后,让我感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平淡的,出生时的惊喜是给父母的,死亡是留给自己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是草的根,是蚂蚁一样的小民,不曾轰轰烈烈,更无力改变什么,时代的脚步一直拉着我们牵牵绊绊的走,只是我们谁也扳不过时代的命运的手 

tamagooooochi1329

unread,
Jun 24, 2012, 4:58:49 A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不好意思字打錯 毛'擇'東->毛泽东

And 之前在班上小組 discussion的小發現:我們很清楚的電影藍風箏在結局時 文革還沒結束, 相對於"活著"在電影最後已經結束文革 從中背景我們可以發現毛澤東的壁畫已經剝落 反映出他的勢力已經沒有像之前那樣強大(therefore推測"活著"在電影最後已經是1976年以後)

喜宝 樱桃

unread,
Jun 24, 2012, 6:23:38 P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针对owensb321 对我观点的否认我做一点解释。 

所谓民主的进步,革命的成功,总要有些人牺牲这句话并不是针对文革而言,也并非代表了文革是民主的进步。当今社会是不断地在向前发展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句话如果倒过来就是说人民牺牲就是民主进步,这是不正确的。但正着说意思就是说当民主进步,或者革命成功,总是会以牺牲人的利益或者生命为代价。诚如你所说,一个朝代推翻一个朝代,或者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都会死掉很多人。

纵观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跌宕起伏,历经多次国势兴衰、朝代更迭。明朝崇祯九年(1636),后金可汗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自称大清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清军乘机攻入北京,统一全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后平定了各地的武装反抗,收复了台湾,对蒙、藏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之一。经过康雍乾盛世,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开始由顶峰向下滑落。乾隆后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期,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热火朝天。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关门当皇帝的清朝廷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化却懵然无知,夜郎自大,被阻隔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之外。
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紧接着,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争先恐后疯狂地瓜分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清王朝的极端腐朽,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曾经雄踞东方、睥睨世界的泱泱大国,悲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上至统治阶级中爱国的大臣、将领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下至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都开始寻找救亡图强的办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以农民为主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推不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戊戌维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说明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和洋务运动根本救不了中国。这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创办民报,组织政党,锲而不舍地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造成了革命的气氛,激发了革命志士推翻大清王朝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辛亥革命发生并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头一次受到世界潮流影响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再是脱离世界环境的单独行动。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普遍共识。从古至今,不可否认,民主的步伐是前进的,革命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过程中走向成功,更不可否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此了奉献了生命。

 

蜡笔小新

unread,
Jun 24, 2012, 6:44:41 PM6/24/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却是有这种可能性,毛泽东刚开始提倡这项运动应该处于好意,可能是由于他发现有些一件和他的想法相差很多,˙甚至背道而驰, 那他就不能容忍了, 作为
一个独裁者, 他可以接受以他的思想道路为基准的意见, 但是,他不会接受完全推翻他的思想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是和他的政治思想路线不一样的,那就需
要政治一下。 以上完全是个人的猜想。欢迎板砖。。。。

pomelo1109

unread,
Jun 24, 2012, 7:03:55 PM6/24/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风筝本身,代表一种牵挂和思念。蓝风筝,使这种牵念陷入了蓝调。而断了线的蓝风筝,则让这份寄托变得支离破碎。一个女人三次婚变,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婚
姻成了结果淡漠的一种仪式而已。大跃进,整风,极左在那个年代就是大魔头,甚至掌控人的命运,让人无处可逃。革命革的是人命,生存成了一件尴尬的事。北
京大院,以农村包围城市,那里有一个年代的印记。人与人之间似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都不可靠。哪里有批斗,哪里就有勾心斗角。影片的时间标识用一个极
具特色的叙述方式,那个作为线索的孩子,用带有鼻音的旁白把故事串联,还有陆续插入的连续时间。

姗姗不来迟

unread,
Jun 24, 2012, 7:17:32 P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我觉得片中那个对蓝太太宣传政策,还抢走蓝太太馒头的女孩就是一个共产党深入人民的代表。还有大家总是去某个大院开会。蓝风筝里的共产党以很多方式深入民间的。

On Thursday, May 31, 2012 11:09:56 AM UTC-7, luguanabcd wrote:

老师提问过到共产党是否深入民心。我认为在本片中,共产党的政策是以一种负面的影响深入民心的。淑娟三任丈夫死于三场政治运动,这种悲剧侧面地反映了政
策对家庭的人心了吧。并且我推测铁头今后会因政策对自己的坏影反对共产党,政策真的抹杀了小孩子对"美好"的憧憬。
i后

On May 31, 10:52 am, 自 由人 wrote:
> 与《活着》相比,《蓝风筝》更直接的反映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当时国家的政治运动高於人民的人权,《蓝风筝》导演田壮壮准确地反映了事实。
>
> 另外,虽然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在九十年代中好像这改革开放政策有倒退的现象。
> 因为《蓝风筝》是1993年电影,而《活着》是1994年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被中国禁映。
>
> On May 30, 4:09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
>
>
>
> > <蓝风筝> 与<活着> 相似之处是时间跨度很大,<活着>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冬天,夏天.<蓝风筝>中天气似乎始终很冷,
> > 这可能是<蓝风筝>的独到之处.

燕京啤酒

unread,
Jun 24, 2012, 8:39:20 P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田壮壮的影片中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象征意念的小道具是摆放在玩具山羊旁边的一匹玩具马,这是李国栋送给陈树绢与林少龙的结婚礼物。正当树绢与少龙的婚礼在进行之中,正当人们在高歌革命歌曲抒发豪放之情时,这匹玩具马的头折断了。树娟一家在家庭的婚筵(婚筵之中姐姐告诫树娟要拥护革命的崇高目标)之后,林少龙注意到了折断的马头并想方设法将其粘上。随后树绢和少龙二人翻弄着传统的红盖巾,树绢骑在少龙的背上,在洞房嬉戏。骑在背上的意象让人们联想到那匹玩具马,与白色的玩具山羊并置在一起的绚烂玩具马又让人们进一步联想到少龙(少龙生于 1930 年,按中国的说法,属马;树娟生于 1931 年,按中国的说法,属羊。仍然按中国的说法,属相般配)。当树娟搬离久往不愿的旧地时,红盖巾和玩具马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第二个象征意念的小道具就是李国栋(树娟的第二位丈夫)在春节为继子铁头制下的纸灯笼。邻里的孩子每人都有鞭炮和灯笼,为了铁头与孩子们一道玩耍,李国栋为铁头准备了一个灯笼。附合马形图案 2 )的球形灯笼,虽然很难说寓指了二人的结局,但是让人们很自然地参照先前国栋送给少龙那匹玩具马。铁头在与邻家孩子一道玩捉藏游戏时,被燃放的鞭炮惊吓,不意烧坏了手中的灯笼,跑回家中,国栋说,会再为他买一个新的(正如,铁头的风筝挂在树上,铁头的父亲少龙说,会再为他糊一个新的)。紧接着,当国栋从椅子上站起时,摔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从影片中我们得知,国栋死于健康的原因,归属生活处境造成的“过度操劳和营养不善”。“大跃进”记忆了质变与量变的主观臆想。  

玩具马和马形图案的灯笼与十二生肖的泛泛关联,在浅显的层次上申明了特定的中国文化的表相符码,象征的意象既反映了林少龙和李国栋作为中国人的生存体验,生存的体验又折射了时下中国文化暴政的历史基因。“马的符号”象征着林少龙和李国栋基层百姓的平民身份(出身于劳动阶层,不属于“文化”高层),象征语意的递进提醒人们注意到陈树娟三位丈夫(影片的三个部分)处于不同的政治斗争的生活背景,加深人们的印象:林少龙死于“整风”运动,李国栋死于“大跃进”时期,陈树娟的最后一位丈夫则是死于“文化大革命”。  

围绕林少龙和李国栋的象征语意在影片中不时地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蓝风筝在整个影片中的象征语义最为举足轻重。影片一开始,在出任人员的字幕之先,蓝风筝即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之中。苍白泛亮的银幕上,蓝风筝飘然悠悠,苍白的背景制造梦境的幻觉。随着背景渐渐转暗,幻觉顺势,人们清晰的意识到蓝风筝悬浮在阴沉昏暗的天空。之后第一个镜头亦是从高远的角度推进平视的中国街道——一目不二的中国街道。
  
在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UTC-7上午11时29分54秒,莲藕妹妹写道:

tamagooooochi1329

unread,
Jun 24, 2012, 9:00:02 PM6/24/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話說電影中陳淑娟有三個丈夫。而飾演陳淑娟的呂麗萍也結了三次婚。
可說是人生如戲

龟龟

unread,
Jun 24, 2012, 11:55:47 PM6/24/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我认为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平淡的,出生时的惊喜是给父母的,死亡是留给自己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曾轰轰烈烈,更无力改变什么,时代的脚步一直拉着我们牵
牵绊绊的走,只是我们谁也扳不过时代的命运的手。影片一直以铁头的口吻来讲述,而树娟却是真正的主角,从1953到1967年,她经历了三个男人三段人
生,却承受了同样的命运。影片就是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镜头,一直是平静的画面平白的台词,却在不知不觉间征服了你的心。所谓好看的电影,是能唤起你心
共鸣的那种,是感觉能慢慢抚摸你心的那种,总有些不能明说的道理,你会理解这部电影至今无法公映的原因。张艺谋曾经《活着》,陈凯歌在《黄土地》上耕作
过,他们敲打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学会思考。因为这部电影,我更深的了解田壮壮,并对他深存敬意,这份对历史思考与探究的勇气让人无比敬佩。在这个热闹
的时代时代里,我愿意被他和他的电影感染,做一份个人的思索。

我爱吃甲鱼

unread,
Jun 25, 2012, 12:17:15 AM6/25/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这部影片的象征性手法运用得特别多,其中最明显也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蓝风筝(毕竟用它来做这部电影的标题了)
 
我对蓝风筝的理解是:挂在树梢上的蓝风筝——象征了被时代左右的人的命运是没有根基的,是飘散的灵魂。蓝色代表了其冷淡,与革命鲜红的颜色正好成为反对比。其支离破碎的样子,表达了在当时的社会当中(那棵大树代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家破人亡。

我爱吃甲鱼

unread,
Jun 25, 2012, 12:22:46 AM6/25/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我认为是因为当时那个文艺兵的女生(就是大哥的女朋友)没有服从上级领导的命令:陪领导跳舞,所以被诬陷为右派或者是反革命之类的,被关了起来。这样的描写更能反映出当时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吧。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3:59:45 PM UTC-7, miningforgold2 wrote: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3:59:45 PM UTC-7, miningforgold2 wrote: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HJC

unread,
Jun 26, 2012, 12:22:53 AM6/26/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看完藍風箏以後讓我想起我最近剛看過的一部電影 春嬌與誌明 這兩部電影都是女主角的三任丈夫/男友都相繼的死亡. 雖然我看的春嬌與誌明和藍風箏中的政治運動和社會變遷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對藍風箏映像深刻。本片透過小孩鐵頭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陸歷次政治運動。 女主人公是鐵頭的母親陳樹娟,一生際遇坎坷。 第一任丈夫被錯劃為右派,在北方勞改時被倒下來的大樹壓死。 好友李國棟為照顧鐵頭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躍進後期的大荒積勞成疾致死。 第三任丈夫是老幹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鬥致死,她也被劃成反革命分子。 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這部電影反應了毛澤東所推動的很多政治運動其實對整個在起飛的中國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如果沒有這些運動陳樹娟的第一任丈夫也不會被錯劃為右派然後被分配到郊區然後發生意外。然後第二和第三任也是因為政治運動所以才會變成這樣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