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哑哑: 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 (2)经年: 终年、整年。 (3)故林: 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4)夜夜夜半
啼: 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5)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6)反哺: 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
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7)尔 :你。 (8)不任: 不能承
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 (9)吴起: 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
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10)殁: 死亡。 (11)丧不临: 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
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12)嗟哉:叹词。嗟,音 。 (13)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
类的意思-- (14)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15)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注释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
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
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
行著称的门生。)
右派的标准: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其中“右派分子”的标准,包括:
1.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城市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资产
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
育。
3.反对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反对共产党对于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目的而恶意地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污蔑工农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污蔑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组织原则。
4.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共产党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团结。煽动群众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煽动工人和农民的分裂;煽动各民族之间的分裂;污蔑社会主义
阵营,煽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之间的分裂。
5.组织和积极参加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小集团;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煽动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的骚乱。
6.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关系,通情报,向他们报告革命组织的机密。
另有“极右分子”的标准:
1.右派活动中的野心家、为首分子、主谋分子和骨干分子。
2.提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意见,并积极鼓吹这种意见的分子。
3.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特别恶劣、特别坚决的分子。
4.在历史上一贯反共反人民,在这次右派进攻中又积极进行反动活动的分子。
简言之,反对共产党及其政策是右派,其中领导人物为极右分子。
右派人数: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统计,全国共划分右派份子552877人。复查核实改正错划(并未平反真正“右派”)右派533222人,占总人数
97%。但学界对此人数统计认识并未统一。至1986年,约剩下5000余名右派。消息人士称,至90年代中期,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
央级“右派”只剩五人。
信息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F%B3%E9%81%8B%E5%8B%95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1957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北大‘民主墙’也是由此而来。同日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姓名不详)来到北大,公开发表煽动演说,称现在是封建社会主义。卢郁文,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在5月25日的民革中央的扩大会议上对一些批评共产党的片面意见提出批评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卢郁文为虎作伥,要他及早回头,否则不会饶恕他,还说共产党如果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等等。由于整风运动被少数敌对势力利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斗争。毛泽东对事态发的发展又作出了错误的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
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但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还有待现代人的研
究和观察证实。
以上是来自百度百科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个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有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蓝风筝> 与<活着> 相似之处是时间跨度很大,<活着>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冬天,夏天.<蓝风筝>中天气似乎始终很冷, 这可能是<蓝风筝>的独到之处.
另外,虽然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在九十年代中好像这改革开放政策有倒退的现象。
因为《蓝风筝》是1993年电影,而《活着》是1994年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被中国禁映。
On May 31, 10:52 am, 自 由人 wrote:
地区:安徽省
|
|
|
|
|
|
|
|
|
年份 |
总人口(年末)(万人)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年平均人口 |
年增人口 |
自然增长率1 |
自然增长率2 |
1954年 |
3176 |
43.3 |
16.6 |
26.7 |
|
|
|
|
1955年 |
3221.4 |
27.67 |
11.8 |
15.87 |
3198.7 |
45.4 |
14.19 |
14.29 |
1956年 |
3261.6 |
33.17 |
14.25 |
18.92 |
3241.5 |
40.2 |
12.4 |
12.48 |
1957年 |
3356 |
29.75 |
9.1 |
20.65 |
3308.8 |
94.4 |
28.53 |
28.94 |
1958年 |
3426.7 |
23.83 |
12.36 |
11.47 |
3391.4 |
70.7 |
20.85 |
21.07 |
1959年 |
3445.5 |
19.89 |
16.72 |
3.17 |
3436.1 |
18.8 |
5.47 |
5.49 |
1960年 |
3085.6 |
11.35 |
68.58 |
-57.23 |
3265.6 |
-359.9 |
-110.2 |
-104.5 |
1961年 |
2987.7 |
12.34 |
8.11 |
4.23 |
3036.7 |
-97.9 |
-32.24 |
-31.73 |
1962年 |
3133.2 |
41.28 |
8.51 |
32.77 |
3060.5 |
145.5 |
47.54 |
48.7 |
1963年 |
3232.3 |
50.69 |
7.92 |
42.77 |
3182.8 |
99.1 |
31.14 |
31.63 |
1964年 |
3181.2 |
39.84 |
8.59 |
31.25 |
3206.8 |
-51.1 |
-15.93 |
-15.81 |
1965年 |
3285.6 |
41.79 |
7.24 |
34.55 |
3233.4 |
104.4 |
32.29 |
32.82 |
1966年 |
3407 |
41.08 |
7.12 |
33.96 |
3346.3 |
121.4 |
36.28 |
36.95 |
1967年 |
3523 |
40.61 |
6.99 |
33.62 |
3465 |
116 |
33.48 |
34.05 |
1968年 |
3641 |
39.94 |
6.87 |
33.07 |
3582 |
118 |
32.94 |
33.49 |
1969年 |
3762 |
39.29 |
6.76 |
32.53 |
3701.5 |
121 |
32.69 |
33.23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962后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基本在40‰左右,最高达到50.69%. 而1960年中安徽省人口净减少35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4.5‰,那么,每不到10个安徽人中就有一人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安徽人大约每2户人家中就有一人是饿死或者非正常死亡了,本人的算法是按安徽省总人口(无农村,城市之别),随机抽样法(random selection) ,死亡率(1)=(死亡人口/安徽省总人口), 如果城市人口忽略不计的话,那么,死亡率(2) = (死亡人口/(安徽省总人口- 安徽省城市人口)) 死亡率2 必将明显大于死亡率1,就是说几乎每个安徽省的农民(农村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家里的什么人是被饿死的.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统计>.1983年
《蓝风筝》与《活着》两部电影相比较,个人感觉前者主要是想表达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好好的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不求无病无灾,只要
头上不被安上各种反革命,反党的头衔,不成为各种革命政策下牺牲品,生活就算是“美满”了。 而后者则主要表现出, 在那些年代,一个人想要活着是多么
的不容易;电影主要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的渴望。
在看完《蓝风筝》之后, 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 在电影中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不是应该还是比较保守与封建的吗?就算再嫁是法律上所认
可的,再嫁一次的女人,或许可以被家人,大众,社会所理解和接纳;可想电影中铁头的妈妈这样结婚一次,再嫁两次,共有三次婚姻的女人,在当时的道德标准
下,有可能被社会所接纳吗? 而且在电影中,好像铁头的妈妈每次再嫁后的婚姻生活都很幸福,生活也正常,工作也没有收到任何影响,这是有可能的吗? 我
个人觉得,舆论的压力也会另她受不了才对啊,而且铁头在学校里也有可能被其他的小朋友指指点点的吧。 试想即便在当今社会,一个女人连嫁三次,除非嫁到
三个相隔很远的地方,又无人认识她,否则质疑的声音也要肆虐了吧。
蓝风筝的拍摄手法从一个单纯无邪的孩子的眼中去看革命的发展,怎么去影响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整个影片进行的节奏是非常缓慢的,铁头看着身边一个个死的死,抓的抓,感觉就像在讲述吃饭的事情,没什么稀奇了。影片也没有过多华丽的场面,或者非常强烈的情感。这本片主要讲的是铁头的妈妈,导演想要通过这个角色去表达这个时期下女性生活的坎坷。传统中国女性是给人一种含蓄,温柔,贤妻良母的映像。可是铁头的妈妈却表现出了刚毅坚韧的母亲形象。整个影片下来,感觉导演想表达的是他不要求任何人去对这个故事感到同情或怜悯,他要让大家明白这个历史是有血而没有泪的。
On Jun 3, 12:38 am, zhongqiuoooo wrote:
事件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消息传来,台湾同胞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欢庆台湾重新回到祖
国怀抱。
10月25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现改称中山堂)举行。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将军呈递降
书。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军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第二天,台北市学生及各界
民众数万人举行大游行,欢庆祖国收复失土。全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纵情庆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战争结束时,整个台湾工农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物资缺乏,米荒严重,物价飞涨,百业萧条,人民大量失业,社会治安恶化。更为严重的是,台湾经历了日
本50年的殖民统治,刚刚重回祖国,国民党当局和台湾人民之间彼此都不大了解,容易产生矛盾,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而恰恰是在这一段磨合期,国民党当
局采取了非常错误的政策,激化了与台湾人民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
(一)专制独裁
国民党对台湾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行政长官公署集全省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形式上很近似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总督,给人以不愉快的联
想,认为国民党统治与日本人没有两样,都是专制独裁。
(二)政治上排斥台湾本地人
台湾的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从大陆调来,极少数台湾省籍官员也是从大陆返回台湾的"半山",台湾本地人很少有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引起台湾
人民的普遍不满。
(三)经济利益冲突
在接收和处理日本资本方面,凡战前日本人所拥有的企业,国民党政府均以"国有资本"的名义接收,而这些资本几乎垄断了台湾工业、金融、贸易等各个领
域。台湾省政府还设立贸易局和专卖局,对贸易和烟酒实行政府专营、专卖,这此都与台湾民间资本、工商企业界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四)贪污腐败
国民党跟在大陆一样,大员们热衷于"三洋开泰,五子登科",热衷于下山摘桃子,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军警横行,不到一年时间,接收变为"劫收",台
湾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由期望变为失望。
上述原因为造成了事件的最终爆发。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86.htm
On May 29, 11:03 am, zhongqiuoooo wrote:
>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的关于定义右派的标准以及在当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人数,特别是关于右派的标准, 内容还是比较详细的, 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
> 右派的标准:
>
>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其中"右派分子"的标准,包括:
> 1.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城市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
>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资产
> 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
> 育。
> 3.反对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反对共产党对于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目的而恶意地攻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 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污蔑工农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污蔑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组织原则。
> 4.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共产党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团结。煽动群众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煽动工人和农民的分裂;煽动各民族之间的分裂;污蔑社会主义
> 阵营,煽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之间的分裂。
> 5.组织和积极参加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小集团;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煽动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的骚乱。
> 6.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关系,通情报,向他们报告革命组织的机密。
>
> 另有"极右分子"的标准:
> 1.右派活动中的野心家、为首分子、主谋分子和骨干分子。
> 2.提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意见,并积极鼓吹这种意见的分子。
> 3.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特别恶劣、特别坚决的分子。
> 4.在历史上一贯反共反人民,在这次右派进攻中又积极进行反动活动的分子。
> 简言之,反对共产党及其政策是右派,其中领导人物为极右分子。
>
> 右派人数:
>
>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统计,全国共划分右派份子552877人。复查核实改正错划(并未平反真正"右派")右派533222人,占总人数
> 97%。但学界对此人数统计认识并未统一。至1986年,约剩下5000余名右派。消息人士称,至90年代中期,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
> 央级"右派"只剩五人。
>
> 信息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F%B3%E9%81%8B%E5%8B%95
刘少奇和文革的关系
无论是他与当时一线中央的领导制定的“文革”方案,还是他决定派遣工作组指导运动,都事先得到毛的同意和批准。刘的悲剧之根源在于,猜疑成性的毛泽东认定刘是自己身边的“赫鲁晓夫”,会严重威胁自己的权位,故而绞尽脑汁务必除之而后快。刘少奇无疑是一个“文革”的受害者,但他同时也是这一历史的始作俑者。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history.dwnews.com/news/2011-11-21/58322400.html
On Wednesday, 16 May 2012 11:29:54 UTC-7, 莲藕妹妹 wrote:
同意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看法所谓的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的这种争论 都是从结果出发来看的。 毛泽东虽然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 但是出发点还是好的(当然 也有很多出发点不好的决定)。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蜘蛛侠电影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权力约大 责任也就越大。 毛泽东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不是他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掌控住的了,重大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 还要保证正确是很难的。 从常人人性出发 其实他的错误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也就引申到个人对一党执政的看法。共产党执政也已过半载,不去评论好坏,至少他现在把国家经营的很好,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所谓众口难调,人多了是很麻烦很难管理的。加上又是有边疆 又是有回归 又是有少数名族 地域又很广。能把这么多人 管理到这个程度 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以前有个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长着给我打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中国计划生育 每家都一个孩子 那么父母是很好看管这个孩子的 你让他晚上9点睡觉 他没办法 你可以哄他 陪他 给他讲故事到11点他睡着。 但是如果你有五个孩子 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去花两个小时哄睡觉 那是不太现实的。那怎么办? 只有一道命令 全部九点 必须睡觉。 如果你去哄其中两个睡觉 那另外三个必然是不高兴的 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说虽然对他个人而言 共产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才移民 但是就这个国家目前而言 共产党执政的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9:07:24 AM UTC+8, miningforgold2 wrote: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1957年5月10日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北大‘民主墙’也是由此而来。同日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姓名不详)来到北大,公开发表煽动演说,称现在是封建社会主义。卢郁文,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在5月25日的民革中央的扩大会议上对一些批评共产党的片面意见提出批评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卢郁文为虎作伥,要他及早回头,否则不会饶恕他,还说共产党如果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等等。由于整风运动被少数敌对势力利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反右斗争。毛泽东对事态发的发展又作出了错误的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On Jun 21, 8:48 pm, 荼蘼 wrote:
> 其实在毛泽东的双百和整风的两个计划中,我并不和大多数人有同样的看法。我觉得毛泽东是在用这两个活动埋下陷阱,故意设计来引出右派分子,或者说是引出所有他认 为会影响政权,撼动当时中国政治体系的人。
>
>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需要的不仅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更需要的是拥有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然,要想稳固政权,他必须要除去他所担心的顾虑(也就是毛泽东害怕的 躲在暗处的右派分子,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右派分子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少)。这时,毛泽东就会以一个"好人"的身份(双百和整风),让大家来对共产党提建议。表面上 看起来,大家会认为共产党是在听取民众的建议来自我改善。但实际上,毛泽东的这种"做好人"
> ,恰恰让一些无辜的人上钩了。这时,毛泽东就开始"收线", 无论是不是右派分子都被他无情的惩处。
> 因此,我并不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这个计划是他一早就盘算出来的。只是,结局是他出乎意料的,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被卷入其中,但是他已经无 法收手,只能一棒子打死一窝人,硬着头皮完成他的计划。
>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可以指出。
>
>
>
>
>
>
>
> On Thursday, May 31, 2012 2:35:36 AM UTC+8, 四阿哥 wrote:
> > 同意毛泽东出发点是好的看法
>
> > 所谓的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的这种争论 都是从结果出发来看的。 毛泽东虽然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 但是出发点还是好的(当然 也有很多出发点不好的决定)。
>
> > 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
>
> > 蜘蛛侠电影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权力约大 责任也就越大。 毛泽东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不是他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掌控住的了,重大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
> > 还要保证正确是很难的。 从常人人性出发 其实他的错误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
> > 这也就引申到个人对一党执政的看法。共产党执政也已过半载,不去评论好坏,至少他现在把国家经营的很好,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所谓 众口难调,人多了是很麻烦很难管理的。加上又是有边疆
> > 又是有回归 又是有少数名族 地域又很广。能把这么多人 管理到这个程度 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
> > 以前有个香港移民来加拿大的长着给我打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中国计划生育 每家都一个孩子 那么父母是很好看管这个孩子的 你让他晚上9点睡觉 他没办法
> > 你可以哄他 陪他 给他讲故事到11点他睡着。 但是如果你有五个孩子 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去花两个小时哄睡觉 那是不太现实的。那怎么办? 只有一道命令
> > 全部九点 必须睡觉。 如果你去哄其中两个睡觉 那另外三个必然是不高兴的 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他说虽然对他个人而言 共产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 > 所以他才移民 但是就这个国家目前而言 共产党执政的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
> > On Wednesday, May 30, 2012 9:07:24 AM UTC+8,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本人以前提到毛泽东对于双百,整风的原则态度。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想让党外人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监督共产党,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良好作风。但是 毛泽东对双百,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准备,整风运动中,舆论导向出了严重偏差,例如
> >> 1957年5月10日
> >> 《解放日报》第2版上发表了一篇以"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为题,整版刊登了前两天该报邀请一批中小学老师开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发言, 报道,评论,越来越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发生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根源在于党委领导负责制。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 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绩,但他们却马上受到了嘲笑和讽刺,被称为歌功颂德派。后来有人公开在大学演讲,讽刺,谩骂共产党,煽动学生上街,工人罢工。例如1957年 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姓名不详)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三天后大字报有数十张增加到数百张,大字报内容是要求取消党委制,言论机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 开放一切禁书等,所谓
不管其他人說他出發點是好是壞 在毛擇東自己心裡 他的理想是好的,是一個民族的英雄
And 之前在班上小組 discussion的小發現:我們很清楚的電影藍風箏在結局時 文革還沒結束, 相對於"活著"在電影最後已經結束文革 從中背景我們可以發現毛澤東的壁畫已經剝落 反映出他的勢力已經沒有像之前那樣強大(therefore推測"活著"在電影最後已經是1976年以後)
针对owensb321 对我观点的否认我做一点解释。
所谓”民主的进步,革命的成功,总要有些人牺牲“ 这句话并不是针对文革而言,也并非代表了文革是民主的进步。当今社会是不断地在向前发展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句话如果倒过来就是说人民牺牲就是民主进步,这是不正确的。但正着说意思就是说当民主进步,或者革命成功,总是会以牺牲人的利益或者生命为代价。诚如你所说,一个朝代推翻一个朝代,或者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都会死掉很多人。
纵观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跌宕起伏,历经多次国势兴衰、朝代更迭。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自称大清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清军乘机攻入北京,统一全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后平定了各地的武装反抗,收复了台湾,对蒙、藏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之一。经过“康雍乾盛世”,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开始由顶峰向下滑落。乾隆后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期,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热火朝天。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关门当皇帝的清朝廷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化却懵然无知,夜郎自大,被阻隔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之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紧接着,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争先恐后疯狂地瓜分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清王朝的极端腐朽,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曾经雄踞东方、睥睨世界的“泱泱大国”,悲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上至统治阶级中爱国的大臣、将领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下至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都开始寻找救亡图强的办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以农民为主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推不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戊戌维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说明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和洋务运动根本救不了中国。这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创办民报,组织政党,锲而不舍地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造成了革命的气氛,激发了革命志士推翻大清王朝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辛亥革命发生并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头一次受到世界潮流影响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再是脱离世界环境的单独行动。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普遍共识。从古至今,不可否认,民主的步伐是前进的,革命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过程中走向成功,更不可否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此了奉献了生命。
老师提问过到共产党是否深入民心。我认为在本片中,共产党的政策是以一种负面的影响深入民心的。淑娟三任丈夫死于三场政治运动,这种悲剧侧面地反映了政
策对家庭的人心了吧。并且我推测铁头今后会因政策对自己的坏影反对共产党,政策真的抹杀了小孩子对"美好"的憧憬。
i后On May 31, 10:52 am, 自 由人 wrote:
> 与《活着》相比,《蓝风筝》更直接的反映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当时国家的政治运动高於人民的人权,《蓝风筝》导演田壮壮准确地反映了事实。
>
> 另外,虽然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在九十年代中好像这改革开放政策有倒退的现象。
> 因为《蓝风筝》是1993年电影,而《活着》是1994年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被中国禁映。
>
> On May 30, 4:09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
>
>
>
> > <蓝风筝> 与<活着> 相似之处是时间跨度很大,<活着>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冬天,夏天.<蓝风筝>中天气似乎始终很冷,
> > 这可能是<蓝风筝>的独到之处.
这部影片的象征性手法运用得特别多,其中最明显也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蓝风筝(毕竟用它来做这部电影的标题了)
我对蓝风筝的理解是:挂在树梢上的蓝风筝——象征了被时代左右的人的命运是没有根基的,是飘散的灵魂。蓝色代表了其冷淡,与革命鲜红的颜色正好成为反对比。其支离破碎的样子,表达了在当时的社会当中(那棵大树代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家破人亡。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个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有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已经有同学找到 对右派的划分标准, 本人再作一点补充.
不划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错误应于批评纠正,但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1)
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对于局部性的工作制度,局部性的不属于根本原则的政策,工作中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共产党的个别组织,
个别工作人员表示不满,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意见错误,措词尖锐,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同样,在根本立场上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而只是在思想意识上
有某些错误的人,也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2)有过类似右派的思想,但是并未发表过或散布过,而且已经认为错误、自动检讨出来的人,或者偶然讲过类似右派的话,现在已经承认错误,而在历史上一贯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3)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或共产党的领导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但是并未积极宣传,事实证明不是出于敌意,经过指正表示愿意转变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4)一度盲目地附和了右派反党反杜会主义的言行,或者一度被蒙蔽参加了右派小集团,或者一度被右派利用,在了解右派错误以后,迅速地站在正确立场,同右派决裂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5)历史上曾经站在反动立场,现在也没有显著的转变,但是在右派进攻时期并未进行反动活动的人,不应划为右派分子。
(6)凡是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在尚未查出足以确定为右派分子的充分材料之前,一概不划为右派分子,并且不用斗争右派分子的方法来对对待他们。
影片中大哥的女朋友, 退伍的文艺兵, 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犯有反革命罪,本人没太看明白.本人承认当时的情况是不太正常, 但是抓人定罪还是要有真凭实据不是随随便便的. 田壮壮导演可能是为了营造比较凝 重的气氛才演了这么一出, 但剧情不能令本人非常信服.
资料来源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