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May 18, 12:00 pm, Beth wrote:
> 我上过Rui Wang老师的电影课,现在推荐一下我在电影课上看过的好看的各代电影
> 第一代:Labourer's Love 无声电影,轻喜剧,王老师说这才是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和百度百科提供的最早影片信息不符。
> 第二代:《神女》 无声电影,阮玲玉主演,很美。喜欢阮玲玉的还可以去看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
> 第三代:革命电影占多数,在Richard King老师的课上看过《李双双小传》片段,讲修水坝和公社化的,很可爱。《暴风骤雨》看了斗地主的片段。
> 第四代:《香魂女》,斯琴高娃主演,很好的片子。
> 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周晓文,冯小刚,徐克都来自这一代。我最喜欢的几部片子:《黄土地》,《二嫫》,《非诚勿扰》(看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菊 豆》,《有话好好说》(笑料和悬念并存),《金陵十三钗》(大爱Christian
在活着片中看到福贵少爷(葛优)从赌场出来后, 有一位身才交胖的妇女,应该是福贵家的佣人,背着福贵回家的场景,这一段大概是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破,虽然富贵的家处于没落阶段,但福贵还是有房产,福贵还能请的起佣人,说明福贵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福贵在佣人的背上,佣人背着福贵被压在下面也说明了阶级矛盾的存在。这一段也为后来福贵从资产阶级的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而行成显明落差奠定基础。
再这可以宣扬一下当时社会的民间艺术。
我不知道真实的1940到194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是什么样子,但我非常喜欢张艺谋的《活着》用民国末年和建国初期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给人一种
不同时期的活着的不同方式。如果让我选是喜欢生活在民国末年还是建国初期,我会选建国初期。尽管建国初期没有民国末年富有,但电影中描述的民国末年的社
会给人一种腐朽,人们没有目的,有钱人靠赌博为乐。而建国初期的人们带着信仰去生活,虽然人们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但大家都是带着目标而活着。尤其镇长说
到:“说不定打到最后就这两颗子弹能解放台湾。”
On May 22, 8:40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On Tuesday, May 22, 2012 8:04:30 PM UTC-7, ilovespecialkla wrote: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余华的《活着》,在原作中有这样几段话,我摘录一下:
>
> > 我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欢...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 匹马上。
> > ...
>
> > 那天我在青楼里赌了一夜,脑袋昏昏沉沉像是肩膀扛了一袋米,我想着自己有半个来月没回家了,身上的衣服一股酸臭味,我就把那个胖大妓女从床上拖起来,让她背着我 回家,叫了抬轿子跟在后面,我到了家好让她坐轿子回青楼。
>
> > 我认为是张艺谋在把小说改成电影时删除了福贵去妓院这个情节,但是他保留了妓女背他回家的桥段,于是就显得有些突兀,不得解。你所认为得阶级矛盾,以及资产阶级 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确实不过在小说或者电影里,作者和导演有时会运用隐喻的手法去表达中心思想,但是单就这一情节,假如读过原著小说的话,应 该就不难理解。
>
> > On Tuesday, May 22, 2012 11:06:50 AM UTC-7,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在活着片中看到福贵少爷(葛优)从赌场出来后,
> >> 有一位身才交胖的妇女,应该是福贵家的佣人,背着福贵回家的场景,这一段大概是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破,虽然富贵的家处于没落阶段,但福贵还是有房 产,福贵还能请的起佣人,说明福贵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福贵在佣人的背上,佣人背着福贵被压在下面也说明了阶级矛盾的存在。这一段也为后来福贵从资产阶级的少爷 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而行成显明落差奠定基础。
>
> 你说的有不错,不过原著中的这一段 "*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
> *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欢...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匹马上*"本人的理解是,福贵喜欢这个妓女,便雇佣了这个妓女,福贵 是雇主,而妓女是被雇佣的,
> 因为雇主有钱便可以骑在被雇佣者身上压着她。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被压在下面,这一段文字描述还是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
On May 22, 8:40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On Tuesday, May 22, 2012 8:04:30 PM UTC-7, ilovespecialkla wrote: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余华的《活着》,在原作中有这样几段话,我摘录一下:
>
> > 我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欢...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 匹马上。
> > ...
>
> > 那天我在青楼里赌了一夜,脑袋昏昏沉沉像是肩膀扛了一袋米,我想着自己有半个来月没回家了,身上的衣服一股酸臭味,我就把那个胖大妓女从床上拖起来,让她背着我 回家,叫了抬轿子跟在后面,我到了家好让她坐轿子回青楼。
>
> > 我认为是张艺谋在把小说改成电影时删除了福贵去妓院这个情节,但是他保留了妓女背他回家的桥段,于是就显得有些突兀,不得解。你所认为得阶级矛盾,以及资产阶级 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确实不过在小说或者电影里,作者和导演有时会运用隐喻的手法去表达中心思想,但是单就这一情节,假如读过原著小说的话,应 该就不难理解。
>
> > On Tuesday, May 22, 2012 11:06:50 AM UTC-7, miningforgold2 wrote:
>
> >> 在活着片中看到福贵少爷(葛优)从赌场出来后,
> >> 有一位身才交胖的妇女,应该是福贵家的佣人,背着福贵回家的场景,这一段大概是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破,虽然富贵的家处于没落阶段,但福贵还是有房 产,福贵还能请的起佣人,说明福贵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福贵在佣人的背上,佣人背着福贵被压在下面也说明了阶级矛盾的存在。这一段也为后来福贵从资产阶级的少爷 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而行成显明落差奠定基础。
>
> 你说的有不错,不过原著中的这一段 "*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
> *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欢...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匹马上*"本人的理解是,福贵喜欢这个妓女,便雇佣了这个妓女,福贵 是雇主,而妓女是被雇佣的,
> 因为雇主有钱便可以骑在被雇佣者身上压着她。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被压在下面,这一段文字描述还是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
余华通过《活着》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经历了众多苦难之后更加坚韧的生命,福贵老人在经历了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之后变得豁达和麻木,仍然坚强地活着世上。作品中体现的人世兴衰让读者感受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感。福贵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潜伏着死亡降临的危机,而支撑福贵在绝望中活下去的,不是信仰、信念或信心,更多的只是本能和宿命。同时,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没有理由、没有英雄、没有叛逆、甚至没有希望‘活着’,其本身显示出的坚韧和顽强。因此,小说《活着》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而电影中,时代政治特征被导演张艺谋更多地强调,《活着》中加入了40 年代、50 年代、60 年代⋯⋯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小标题,因此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地就加入到了影片中来。且看凤霞的婚礼,二喜送的礼物是毛泽东选集和徽章,春生送的礼物则是毛主席像,春生最后那句:“毛主席老人家,今天我把凤霞接走了”。都让人感到滑稽可笑。所以影片更能引发的是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由于时代政治因素在电影中被刻意强调,因此,小说和电影所表达的题旨已经暗暗地发生了变化。
摘自:论《活着》的小说与电影异同,作者:梁言
第一次福贵唱皮影戏的时候是在赌场,他还是个富家少爷,唱起皮影戏来摇头晃脑挤眉弄眼很是神气,唱词是:“望老天,多许一更,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
第二次福贵唱皮影戏的时候他已经落魄了,龙二把皮影借给了他让他自己摆脱贫穷,福贵唱这段皮影戏的时候表情严肃,唱词是:“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青龙关上逃了命。”
第三次福贵唱皮影戏是在他被国民党抓去充兵之前,唱词和第一次一样,只是不再那样神采飞扬了。
第四次福贵唱皮影戏是在他被共产党俘虏之后为共产党唱的,坐在卡车头上,很是轻松,唱词是:“广成子使起翻天印,宝印起处疼煞入,急忙我把二将换,速速逃奔黄花山。
第五次福贵唱皮影戏是在大炼钢铁的阵地上为大家鼓劲,唱的很卖力,唱词是:“赤精子使起阴阳镜,宝镜照的眼难睁,吩咐一声莫怠慢,嘉荫关上逃性命。”
第六次福贵唱皮影戏的时候是他儿子有庆出事的时候,很短的一段,唱词不详。但这是他最后一次唱皮影戏了,因为在全国除四旧的时候,在镇长的要求下,把一箱皮影都烧了。
我觉得活着电影里没有映射到干群对立,镇长也是干部,但富贵家及其它民众和镇长关系很好。我觉得富贵和区长春生对立只仅仅因为了春生撞死了富贵的儿
子。
On May 23, 10:56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活着》是很感人,片中对人物的坎坷人生的刻画很深刻。 但本人还是被片中大背景吸引。这些背景是:
> 新中国诞生,镇反运动,大跃进,文革。这一系列的背景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阶级斗争,这是最大的背景。影片中3个人的死和1个人的怕,像纽扣一样将片中故事连在一 起,同时每个死亡都在回应阶级斗争这个问题。
> 3个死亡:
>
> 1. 龙二死于镇反运动中,映射暴力对暴力阶级战争的结果。
> 2. 有庆,福贵之子,干部春生开车撞墙,墙倒后压死,映射干群关系对立。
> 3. 凤霞,产后大出血,医生被批,无力救治,影片里医生被打倒,但本人看,医生代表的是有权势的人,掌握有生杀大权的人,这种人能不能批。
>
> 在片中福贵总是害怕:
>
> 1. 龙儿的死吓的福贵尿裤子。
> 2. 解放军开的证明对于福贵就像护身符救命稻草。
> 3. 区长春生来镇上,福贵非带上有庆去学校,怕被人说他落后。
>
> 福贵怕什麽,本人认为福贵怕他的过去,害怕因为过去的事倍当成敌人,阶级敌人,那福贵和龙儿就是一个下场。
> 看到这些片段,总想起卜老师有关蒋夫人美龄女士在长江边的那段描述,宋美龄沉思许久后说:"*共产党还没有尝到权利的滋味*",
> 这句话有深意,宋美龄此时大概是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也把同样的问题踢给了共产党还有毛泽东。 黄埔军校校歌词中有:"*
>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
> "可见国民党早期是为被压迫民众服务的党,但是国民党没有搞好干群关系,没有进行阶级斗争,由一个为被压迫民众服务的党变成了压迫民众的党最后被民众抛弃了。本 人认为毛泽东是看到了这一点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对宋美龄那句:"
> *共产党还没有尝到权利的滋味*"回应。本人看事物可能偏激,可能是本人对历史和政治的好奇。
On May 16, 11:42 am, Beth wrote:
(一)民初阶段
(二)国共内战时期
(三)阶级斗争。中共在政权稳固後,一方面为实践平等的理想,二方面为取得广大人民的向心力,开始实施土地国有化的改革
(四)「人民公社」以及「全民大炼钢运动」时期
(五)文化大革命,福贵也是在这时期,将伴他半生的一箱皮影烧了
On May 24, 4:36 pm, miningforgold2 wrote:
> 阁下所言很有道理, 不过还是对阁下所说:"*别忘了,国民党是靠当年孔,宋这样的大资本家阶级才发展到那个时候的地步。" *本人有些困惑,请看如下原因.
>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在中国国民党史上具深远意义的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 开幕。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到会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人23名。孙中山指派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及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孙中山致开会 词,宣称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出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生路"。其中的民生 主义:
> *
> 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制度"操纵国民之生计"。同时,宣言注意农民和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指出他们的处境 是最痛苦的,制订了改进的条例。
> *在民生主义的阐述中,孙中山再次说明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内容。民国13年"五一"劳动节,孙中山在广州工人代表大会上鼓励中国工人"*
> 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在最前线的阵地上去奋斗*"。
> 7月,广东全省第一次农民大会开幕时,许多农民赤着脚走了许多路来到广州。他们穿着破烂的衣衫,有的还带着箩筐和扁担。孙中山看到这一场面,深受感动。他 说:"
> *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并指出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在自救中所必须起的作用。8月,他号召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参加国民革
> 命的斗争,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On May 22, 11:06 am, miningforgold2 wrote:
> 在活着片中看到福贵少爷(葛优)从赌场出来后,
> > *共产党还没有尝到权利的滋味*"回应。本人看事物可能偏激,可能是本人对历史和政治的好奇。-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我觉得因为褔贵并非坚强,而他是觉悟。经过大半生的炼历,福贵比任何人更懂珍惜生命,他以往每一个亲人都在乱世中挣扎求存,若他轻言自尽的话,实在太可
耻,太愧对他的家人了。而且,自杀并没有赎罪的作用,在春生身上就可以证明了。福贵对他说∶「你欠我一条命,就拿你自己的命来偿还吧!」生命是无价的,
没有什何相等价值可以交换,春生间接害死了有庆是不争的事实,他便是用多少条性命来交换都改变不了,最後春生想要自尽,也并非赎罪,只是逃避残酷的现实
而已。在"活着"里面逝世的每一个人,都在教我们认清活着的困难及重要。希望读着在人生这个大赌场输掉一切之前,及时醒觉,用最正面的态度珍惜所有,面
对人生。
可以在这个贴里直接评论,也可以直接发帖评论。现在需要有人把123456代导演的信息放上来。
On May 24, 12:35 pm, 四阿哥 wrote:
> 这几天没上这个留言板 一看 已经讨论的很热烈了。刚刚慢慢的把同学们的留言看完 有些观点很同意大家的看法 有些则有些不同的看法。
>
> miningforgold2在上面的回复中说道:"富贵是雇主 雇了妓女背他 那个情景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大山压迫在人民群众身上。" 之后 cherry
> 同学回复倒 仅仅凭借这样一幕而这么深入的剖析 有点过。 我个人也是比较赞同cherry同学的看法。其实很多艺术和文学创造者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
> 只是写下他们脑中的情景,或者是他们的所听所闻,或者是个人经历。他们自己是没有太过多的去刻意设计一些场景去特别映射一些问题的。就如仲谋孙所说
> 这是一部简单 朴实的电影作品。
>
> 我没有看过原著 所以不去谈原著里什么内容
> 单讲这个电影。全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淳朴的,平淡的。全片就是描述了富贵从40年代初到70年代以后的生活,是一部写实的 叙事的电影。影片就如标题一样
> 主题很鲜明 就是 活着。 这一点在富贵被迫加入到国军中参战的时候尤其的体现。富贵原本是一个现在意义上来说比较典型的反面教材富二代,游手好闲 不学无数
> 嗜赌成性。结果败完了家产 气死了老爹。 就象一位同学的留言中所说,败完家产后
> 是他影片中的第一个转变。面对着没钱和老婆离去加上母亲高龄的三重压力,富贵不得已开始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开始了路边摆摊的生活,从影片中可以看出,
> 他摆摊的时候是很尴尬的,侧着脸伸手要钱,并且他出摊拉车的时候将帽子压的特别底 遮住了脸。随着他老婆的回归 以及母亲的病重 富贵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变,
> 他解脱了自我 厚着脸皮去和赢了他家产的龙二借皮影道具 用以筹建皮影班子表演。他从一个封闭自我的状态转换到了真正的走出去了 虽然这可能是生活所迫不情愿的。
> 而后富贵在一次表演中被抓去国军参军,在去往阵营的路上,富贵为了取悦讨好融入大家 唱起了皮影戏。
> 等到了前线 富贵看到了无数战死冻死 无人问津的战士 突然感触到了在这个乱世年代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道理 这是他的又一大转变
> 起先他也是为了活下去而出摊 但是一定程度上是生活所迫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现在 活下去的理念已经成为他最深固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之后,他被共军俘虏了。
> 在共军的改造营里,富贵再次为了融入新的环境 表演起了皮影戏。他也顺利的从一名战俘转换成了一名革命同志。可以说这两次部队的跳跃,皮影戏对他的过渡
> 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个人对此处的感悟是 其实皮影戏给谁都可以唱 唱给谁听都行。和平的时候 你给钱 我给你唱 我能拿到钱 就有饭吃
> 就能糊口活下去。战争时候 我给你唱 你乐了 高兴了 就不处理我了 我又能活下去了。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 其实就好像这出皮影戏。谁能让我活下去 我就跟着谁
> 拥护谁, 大家都是在随波逐流 随大流 只是单纯为了生活下去。
> 而后
> 富贵也回到了久违的家中。老镇长来报告地主龙二被抄家枪决的时候,富贵的反映是耐人寻味的。他没有象一般的人民群众那样热情高涨,而是一身冷汗。因为那以前是他 的房子,而如果他不输掉那个房子
《活着》的「纸影戏」情节在原着中是没有的,这是由张艺谋加入电影中。
纸影戏是民间艺术,主角福贵从败家子弟变得一无所有,从喜爱唱纸影戏到依靠纸影戏来谋生,既反映了人物处境的转变,也切合人物形象的特点,更有人生如戏
的象徵。再这可以宣扬一下当时社会的民间艺术。
On 5月18日, 下午1�06分, 自 由人 wrote:
> 我之前看过神女这部电影,片中的女主角作为一位妓女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最后被逼杀人的悲伤故事.在三十年代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以顽强的反抗来捍卫自己
> 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就因为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所以带来的悲伤的故事。
>
> On May 18, 12:00 pm, Beth wrote:
>
>
>
>
>
>
>
> > 我上过Rui Wang老师的电影课,现在推荐一下我在电影课上看过的好看的各代电影
> > 第一代:Labourer's Love 无声电影,轻喜剧,王老师说这才是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和百度百科提供的最早影片信息不符。
> > 第二代:《神女》 无声电影,阮玲玉主演,很美。喜欢阮玲玉的还可以去看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
> > 第三代:革命电影占多数,在Richard King老师的课上看过《李双双小传》片段,讲修水坝和公社化的,很可爱。《暴风骤雨》看了斗地主的片段。
> > 第四代:《香魂女》,斯琴高娃主演,很好的片子。
> > 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周晓文,冯小刚,徐克都来自这一代。我最喜欢的几部片子:《黄土地》,《二嫫》,《非诚勿扰》(看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菊 豆》,《有话好好说》(笑料和悬念并存),《金陵十三钗》(大爱Christian
> > Bale,太帅了!)。
> > 第六代:《洗澡》,濮存昕和姜文的弟弟姜武主演的
> > 新生代:《寻枪》,姜文主演,陆川导演,悬念有点像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陆川还导过很有名的《南京!南京!》,但是里面有太多的死亡,不敢看。
>
> > On Friday, May 18, 2012 11:23:37 AM UTC-7, 四阿哥 wrote:
>
> > > 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的信息,可以参考以下链接中的内容,以下信息均来自百度百科。欢迎大家补充。
>
> > > 第一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791292.htm
> > > 第二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1544013.htm
> > > 第三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222.htm
> > > 第四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1396540.htm
> > > 第五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791301.htm
> > > 第六代导演:http://baike.baidu.com/view/1082623.htm
>
> > > 在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UTC+8上午2时42分16秒,Beth写道:
>
> > >> 这个帖子是关于电影《活着》的话题汇总贴。如果发了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新贴,请在下面跟贴并放上主题和链接,方便大家检索。
> > >> 如果帖子的作者忘了放链接,我会帮他把题目和帖子链接放过来,希望作者不要介意。
> > >> 发新贴之前请看看这个汇总贴里是否已经有了类似的主题。讨论未必一定要发新贴,有价值的回帖也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 > >> 此贴是放链接用的,禁水,也不要在这个贴里回帖评论,评论请直接发新贴。
>
> > > 在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UTC+8上午2时42分16秒,Beth写道:
>
> > >> 这个帖子是关于电影《活着》的话题汇总贴。如果发了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新贴,请在下面跟贴并放上主题和链接,方便大家检索。
> > >> 如果帖子的作者忘了放链接,我会帮他把题目和帖子链接放过来,希望作者不要介意。
> > >> 发新贴之前请看看这个汇总贴里是否已经有了类似的主题。讨论未必一定要发新贴,有价值的回帖也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 > >> 此贴是放链接用的,禁水,也不要在这个贴里回帖评论,评论请直接发新贴。
>
> > > 在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UTC+8上午2时42分16秒,Beth写道:
可以在这个贴里直接评论,也可以直接发帖评论。现在需要有人把123456代导演的信息放上来。
On Wednesday, May 16, 2012 11:42:16 AM UTC-7, Beth wrote:
On Jun 2, 2:17 pm, 姗姗不来迟 wrote:
> 皮影箱寓意的新讨论贴<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fromgroups#!topic/paas410summer2012/...>
>
>
>
>
>
>
>
> On Tuesday, May 29, 2012 10:37:43 PM UTC-7, 姗姗不来迟 wrote:
>
> > 皮影箱的寓意讨论贴点这里<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en&fromgroups#!topic/paas410summe...>
我看完"活着"之後,都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麽�贵遭遇到如此不幸的经�却没有自杀仍然如此坚强地活下去?我觉得因为�贵并非坚强,而他是觉悟。经过大半生的炼历,福贵比任何人更懂珍惜生命,他以往每一个亲人都在乱世中挣扎求存,若他轻言自尽的话,实在太可
谈到《活着》的创作时,张艺谋不无感慨地说:“鸡变羊,羊变牛,以后就好了,对未来有一种憧憬,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物心态。福贵在大的时代变迁和大的政治动荡中无能为力,当苦难屡屡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无以应对。但是他活了下来,唯一的信念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好。我觉得几十年以前在中国的人,所有的家庭中只有‘活着’两个字,包括我。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活着。没有任何想法,连想法的影子都没有,就是它不存在你的脑子里。究其原因,是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你完全不知道,而且非常单纯,单纯得像小孩子一样,就听领导的,就听中央的,就听毛主席说的。根本就不可能有他想,全是空白的,主席怎么说就怎么做。”有人问过张艺谋,《活着》被禁的想法,他很无奈,即使这部片子荣获了艺术上,人道上的极大的荣誉,却逃脱不过一个制度的限制。比起《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没有将自己突破制度的枷锁的欲望再继续的洋洋洒洒,毫无掩饰。《活着》是朴实的,就像《我11》,像王小山,这一代人对于文革,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更多的是一种回忆的记录,一种单纯的怀念。也许,中国的电影制度,还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宽容的单纯的艺术的去面对这个历史的劫难。我们永远无法符合主旋律,却又在时代的变迁中妥协着。从富贵,到我们现在,历时并没有改变,还在我们身上延续着,发生着。
《活着》--一切只是为了活着...影片《活着》用一种诙谐的手段描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嗜赌如命,家道败落,重新振作,战场逃生,生死离别,无奈心酸,各种各样的世事变迁,各种各样的无奈遭遇让福贵几乎尝尽了人生在世所能尝到的各种滋味。活着,原来是这样的……
关于福贵的信念问题。在敏感时代的福贵,顺从的高唱共产主义好,毛主席好,可是他真的相信什么共产主义么?貌似是相信的,但有时我们又会觉得福贵并不相信,只是屈服于时代,为了活着罢了。福贵积极的参加炼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家里摆满了毛主席像,凤霞的婚礼也是标准的文革式的,这是不是说明福贵对党很虔诚?或许党在福贵的心里占有了一定的重量,那是他就是那样一个柔软顺从的人,他可以让社会让时代恣意的揉来揉去,但在他的心里,相信党或许只是能够让他更加顺利的活着的办法而已。
春生被打击成走资派,福贵与家珍并没有因为怕被连累而对他敬而远之,反而真切的关怀,这说明,福贵两口子并不觉得春生这罪名是正确的,并不觉得文革是正确的,紧张的时局面前,感情被他们摆在了第一位;凤霞生孩子大出血,福贵二喜找来了被关在牛棚的老大夫,这也说明,他们从心里并没有相信文革给老大夫冠上的恶名;伴随福贵多年的皮影戏,在炼铁盛行时期,福贵仍想完整的保存,这说明他心里有着与当时社会的反传统反艺术的趋势的冲突。
福贵的信念表面上来讲是随大流的,大家都歌唱社会主义好,他也唱;大家都崇拜毛主席,他也崇拜;一切过去之后,之前的这些,他也轻巧的放下跟着过去了。归根结底,其实在福贵心里,不管是大跃进还是文革,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毛主席,这些都不过是他更好的活着的条件。这些强硬的历史霸道的加注在他的人生里,他不管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都不会做出反抗,相信它们只是为了活着,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从活着和蓝风筝看到40年代到70年代几乎无论是什么职业都不能逃过悲惨命运,农民从古至今都是被压迫的,后来的一些列政策看似偏向农民,但最后农民还是在大跃进损失惨重。知识份子在40,50年代左右还是非常吃香,却又被文化大革命压的透不过气。干部们在反右运动的时候清了不少。地主是那些制度的打压对象,所以下场可想而知。只有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才是最安全的
人应该求生不应该求死,但是真正的活着又能怎样。富贵一路活下去了。从一开始的富贵家庭,却赌的一无所有。等他好好改过自身了,懂得为家庭作出贡献而活着了,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却忍受了丧子丧女的痛苦。富贵的坚强的活着却得不到该有的平静生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经历更多的痛苦吗
看完所有电影回想第一部,第一部跨度最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虽然结局也是同样的悲惨,但是整个故事描写的十分好,高潮迭起,同样也带给我最多的想法。国人在那时时候真的活的不容易
而这两个孩子的死,都是直接死于突发事件,间接死于时代环境。也就是说,本片的悲剧首先是个人悲剧,其次才是社会悲剧。这是与《霸》和《蓝》最大的
不同,前者突出的是社会悲剧,后者则是个人与社会并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在意识形态上它并没有达到被禁的底线,更不用说逾越了。当年反思文革
的《芙蓉镇》,同样是在讲一个“活下去”的故事,不就顺顺当当地公映了么?
《活着》这部电影的年代跨越是非常大的,影片记述了从国共内战,中华人名共和国建立,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这一时代变迁中主角徐福贵和他妻儿的遭遇和命运。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这一部分,同时,影片在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无论从影射还是寓言的层面,凤霞的死都寓示着,同时也批评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无政府的混乱时期。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突发灵感而起,部分意图在于他要重新树立自己因为大跃进的沉重失败从而低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治理模式。为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号召彻底消除他所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根源,并在此平台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号召“永远革命”的理论作为彻底打倒资本主义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响应毛泽东号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红卫兵。而我认为红卫兵也只不过是一帮思想不成熟,盲目跟从的青少年。很多红卫兵在进行批斗时都是因一时兴起,头脑发热,跟随潮流,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本质。很多曾经是红卫兵的人都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而感到后悔不已。作为国家领袖,毛泽东用这一年轻人的盲点来利用他们,实在是让人感到心凉,值得令人反思。
在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当福贵和春生被郭明当抓住去充军后,有一天早上起来后发现国民党都撤离了,而且堆积了许多尸体。那是因为国民党上部发出命令撤退,还是因不敌共产党而落荒而逃呢?
电影和小说的比较中,电影的优势和小说的优势同样明显,演员的表演,语言的感觉,速度、语气,布景、音乐……本节基本上限于剧本和小说文本中的比
较,但是有的部分不得不借助于电影的特殊性。电影的对白中蕴含的精彩细节是如此惊人,以至于将电影有限的容量拉得无比巨大。
看完影片后,其实感想很多。我深深的对影片中的普通老百姓产生了同情。富贵一家人为过上好日子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活着》电影中的情节与它的名字非常恰当。首先人们为了活命而小心翼翼的过着每一天,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人对事都提高警惕。跟着大队伍走,不提出任何分歧是唯一一个保险的活命方法。像电影中,富贵不得不烧了皮影(从前唯一可以养家糊口的事业)而表现出对共产党的忠诚。整部影片的氛围是悲伤的,但我在看电影的同时也认为《活着》有把事实夸大的感觉。上课老师曾说过,中国从古至今,政治的阶级斗争都是党内自己的活动,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影响不会很深。虽然这部影片是40年代至60年代毛主席历任期间对中国的内部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整,但我认为对老百姓的负面影响是有,但不会像影片中的那样悲惨。我认为在每个时代都有幸运的人和悲惨的人,我相信毛泽东时代幸运的人也是存在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