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社会蓝皮书:中层越来越小是个不祥之兆

已查看 0 次
跳至第一个未读帖子

A chinese

未读,
2007年1月17日 23:26:112007/1/17
收件人 约伯的天平
2007年社会蓝皮书:中层越来越小是个不祥之兆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7年1月12日 阅读数: 2446
发表者: 日出乎日落乎


昨天中国社科院社会所发布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粗略一翻,发现有两个颇值得深思的数据。一是中国人中间自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比例不但比美国、西欧要少,甚至比巴西、印度也少;二是自认为属于社会中层的中国人不但本来较少,而且从2002年到2006年还大幅度地变得更少了。("下层"从14.6%上升到24.5%;"中下层"从26.5%上升到39.1%;"中层"从46.9%下降到39.6%;"中上层"从46.9%下降到39.6%;"上层"从1.6%下降到0.5%。--25页)

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怎么回事?蓝皮书没有做更多的评论,虽然一些因素已经有足够的暗示了。根据笔者这些年从事管理咨询的经验,可以想到如下的大致三个层次上的因素: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上的,也就是就业市场的狭小。虽然从下岗高潮期的2002年至今,根据国统局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城镇就业的总体形势是稳定的,2006年甚至有了更多的缓解,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高端人力资源之间不再有天然的等号。甚至在同一代人中间,比起未获大学学历者他们也不再有明显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新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参加工作者的就业安全受到冲击。从那时到现在,除少数人外,他们的收入一般都无明显提高。在笔者这些年提供咨询服务的几个机构里,情况都是如此,甚至还有人的收入会下降。就连作为就业市场高端标杆的外企,近年来非核心人员的薪酬水平逐步向内资企业靠拢,与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相比已显不出优势。

其实,自从改革初期开始,中国经济每一次大发展,都同时又是一次对失业潮的化解。80年代初放开私营经济化解了WG遗留下来的失业(当时叫"待业")问题,然后兴建四大经济特区造就了第一代农民工。8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大学生分配紧张。92年后又通过浦东新区开发,还有深圳建设第二波,以及海南、北海,创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90年代末的新经济热潮把大学生创业和大学毕业生工资的薪酬水平推上了顶峰。从那时到现在,已5、6年过去,网络已不再热,新区已不再新,中国的就业市场迫切等待着新产业、新城市的新一轮的高潮。11·5计划,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以及北方地区产业发展能否带动下一轮的就业增长?人们现在只得企盼。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也就是持续的行政重型化。这几年社会的中层认同下降与官场腐败大量衍生,公务员提工资,以及社会上人们疯狂竞争公务员职位的现象同时发生并非偶然。各级行政当局的依然权力庞大,制约薄弱,因而当官(哪怕是在衙门里当个听差)的就业机会"含金量"就特别高。笔者就亲眼见到市县级税务官员走到哪白吃到哪的情况。

对"含金量"的追求其实就是一种隐蔽的对个人福利的追求。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非行政单位的社会保险的薄弱。现在,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任何一个非官家庭只要有一个人患一场大病,全家就如同一次破产。随着中国城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员工年龄越来越老,对个人健康和未来待遇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会鼓励子女去吃行政饭。

漫无节制的行政扩大是一种社会公害。众多机构的存在对公民行为制造了在金钱、时间、程序、机会上的各种不方便,使得个人创业越发困难。这些年个体户数量下降只是这一社会公害的恶果之一。一个更大的恶果是加剧了不平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其他社会组织日益强化纪律和讲求效益,个人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强,90年代盛行的第二职业,业余兼职和业余创收等现象都已大幅收敛的同时,行政机构的工作,不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监督实效,却鲜有改善。

第三个层次可以说是生态学意义上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对比正在发生变化--2002年时,北京基本上还不是一个私家车社会,每平米4000多元的住房在远些的地段仍能买到。而现在购置私家车已成为生活必须,房价在市内已直逼万元,连廊坊、燕郊据说都超过3500元。与此同时,从建房用地和拆迁的费用,到燃气、汽油、电、水的价格都在涨价,使青年白领对何时达到安居乐业境界更加渺茫,因而对个人事业的估价也日趋低落。

事实上,中产阶层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物理的,具象的,由许许多多个人的身体和活动所组成的一种存在。在中国,一个占人口多数(至少城市人口多数)的中产阶层的存在到底要占多少土地、占多少能源、占多少道路、占多少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这些,科学家还没有计算过。但倘若我们现在不计算,将来还来不来得及计算?倘若从现在开始(正如不久前某些评比显示出来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不再是符合中产阶层标准的最佳宜居城市,那么有朝一日中国步入中产阶层社会,人们又要搬到何处去?

(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因坊

未读,
2007年1月18日 04:22:172007/1/18
收件人 约伯的天平
北京上海独占了太多的风光,是时候给别的城市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了.这样方能维系经济前进的原动力,否则的话,中国经济的动力会很快耗竭的.
回复全部
回复作者
转发
0 个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