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6-09-29 01:57 - 阅读:393 - 评论:18
前天,离开北京,车上看《一个大汉奸的情史》,有点好奇,就答应友人,写写汪精卫,摸摸真实的边界。
孟子说,“相人莫良于眸子。”陆小曼形容1918年的汪精卫:“精卫的眼睛,圆活而有异光,仿佛有些青色,灵敏而有侠气。” 胡适之说,“他(汪精卫)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我也爱他!” (陆小曼编辑《徐志摩日记》第15页)
青年汪精卫
可见,在当时,汪精卫的个人魅力非同一般。然而,这个早年清政府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美少年, 这个“双目有侠气”的汪精卫终于因为缺乏战略眼光(周恩来之评说),输掉一种战争,累世下来,骂名经久。
说起来,个人对汪精卫只有从教科书中得来的认识水平,不过,承诺所在,便仔细阅读林思云发表于二闲堂的《真实的汪精卫》,还有智识学术网的《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两文,参考了学术网站中日网里的相关文献,了解汪精卫一点大概,至于“真实的”之真实与否,非我辈可以判断,交给史学家们探讨更合适,这儿不过是由诗而人,谈不上评议,只有一点感觉。
汪精卫狱中诗《被逮口占》,少年意气,豪迈磅礴,悲壮动人,非常人可及。多年以后,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嘱先由汪精卫拟定,以汪之党内地位与文才,实在是必然的。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粼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纵观汪精卫一生,“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没有发生,身上却中过三枪,抗战胜利后,汪在南京梅花山的坟墓被蒋介石授意炸开,尸体被焚烧,所以“残躯付劫灰”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汪精卫墨迹
汪精卫与方君瑛之间的绯闻可以参看《多维时报》独家专访《汪精卫后人谈‘汪方绯闻’公案》。方君瑛,1884年生于福州,21岁时到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留学,加入了同盟会,担任暗杀部部长,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和暗杀活动,包括参与1910年刺杀清朝摄政王,1911年广州起义等。
辛亥革命成功后,方君瑛拒绝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接受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一职,不久去法国留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23年元月,方应汪精卫夫妇邀请回国担任广州新创办的朱执信纪念学校的校长。
1923年6月12日夜,方吞下大量吗啡自杀,遗书之一云“国危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犹多泄杳弗,社会尤腐败至极。自己恨力不能济,只有死耳!”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方终于愤而自尽,其行其心与屈原同。
方君瑛去世后,汪精卫填词《齐天乐·过鸦加尔松故居》以怀念方。
蔚蓝不被纤云染,轻飙卷来秋爽。远岫如烟,平沙似雪,人与白鸥同放。渔歌晚唱,看一棹归来,钓丝微漾。残日犹明,盈盈新月已东上。
沧波澹然相向,似依依绘出当日情状。草径全荒,松围尽长,只有青山无恙。临风怅惘,尽马策挝门,尘封蛛网。落叶萧萧,乱蝉空自响。
可叹的是,“同盟会女杰”方君瑛,一旦沦落到《北京青年报》手中,就成“一次,陈璧君有事提前回家,看到汪精卫与方君瑛两人在家,十分亲密的样子,陈璧君当即就吵了起来,大骂方君瑛是个婊子,在许多朋友中羞辱她。方君瑛从来没受过这种侮辱,上吊自杀了。”国内类似版本不少,虽然经过史实多次反驳,却依然可以应时应势需要,拿出来炒炒。
汪精卫,一个对权力渴望不强烈又被历史潮流屡屡托上权力颠峰的文人,由于其对世界抗法西斯战争结局之悲观估计,错误地认为与日本妥协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唯一机会,最终痛苦于傀儡之实,更兼有汉奸之名,被国人唾骂至今,个人以为汪可算是当代中国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
文章标签: 汪精卫
方君瑛
抗日
历史
谎言
该文章同时发表在 "让心灵旅行"博客圈.
阅读:393 | 顶:0 顶一下 | 评论:18 | 收藏| 打印 |
收藏! 2006-12-09 14:49 |
政治: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文人: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文人离政治远一点,命运才会好一点。 2006-11-21 12:28 |
Greenlander, in my mind,human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litical
belief, however, sometimes, have to say, lies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real. 2006-10-03 23:56 |
“学然后不知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若可不谈政治,我喜欢汪精卫如同毛泽东,只是风格炯异。 2006-10-02 22:39 |
Vary,人是多么柔肠百结,政治却只允许非此即彼;杨光,俺两个都收到了,双份呢,谢谢!王老师,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历史里没有假设,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无奈。 2006-10-02 19:34 |
中學時,在北京讀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歷史時,被統一觀點將汪精衛完全否定為中國人的恥辱。但是,在香港讀史則不然,歷史上真實的汪精衛,我倒認為是個對中國歷史走向有着舉足輕重影響的重要人物。大家知否:如沒有汪精衛遵守孫中山「聯俄、聯共、輔助工農」政策而任命一批共產黨員位居國民政府要職的話(曾任命共產黨員譚平山為中央黨部的組織部長,毛澤東為宣傳部長,林伯渠為秘書長幫助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工作),哪有後來的共產黨天下呢?
文人命運不濟也!我大膽假設:如汪選擇跟毛合作治國的話,中國文革則可以避免了! 京港博客 2006-10-02 13:58 |
人都至少有两个面,汪亦不例外。 2006-10-01 04:01 |
DS,王子没认出她?唉。阳光,文人学者应该多从政,从政而坚守,那是希望。 2006-10-01 02:42 |
看来,文人最好不要选择从政! 2006-09-30 22:07 |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 变成空气的美人鱼只是对着王子看,很满足地向着彩云的深处飞去! 2006-09-30 19:22 |
DS,汪是民国“四大美男”之首,第二是周恩来,第三是张学良,第四是梅兰芳,个人比较喜欢周恩来总理,厚实英气;少帅张学良是铁骨铮铮,很敬佩;京剧名角梅兰芳似乎太白净了?汪兆铭,这个被钉在耻辱柱上汪主席,汪大汉奸,生活作风严谨,律己甚严,喜欢他,只怕容易空抛一腔深情哦,^_^。阿默,汪投敌之前就明白自己可能会有的下场。起初,汪因为孙文而同情共产党,同情共产党又坚守孙文联共政策而失去国民党实权人物欢心,时势变化后,又与日本一块“分共”“反共”,终于开罪共产党;另一方面,汪比较崇尚民主昌明的政治,一直反对蒋介石独裁,蒋介石要与他结为“把子”,汪却婉言谢绝,是当时国民党“反蒋”领袖人物;最后因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判断失误,与日本妥协,实在输在全局性战略眼光之缺乏,这种错误被证明是致命的。于是乎,汪的妻子张璧君,抗战胜利后,坐了国民党的牢,解放战争后,又坐共产党的牢,因为不听宋庆龄等人劝告——承认汪是汉奸,终于坐穿牢底,不过,大抵是因为张在国民革命时期的特殊地位,命终于得以保全。侄女,您说得对啊,那个被人叫作“埃及艳后”的美人鱼是很漂亮,不知道她伸出两个脚丫子后代价是什么?王子认出她了吗?^_^。 2006-09-30 18:38 |
对,他很帅,字写的很好看,以前就只知道他是个汉奸,不好的事情很多,脸上的灰很厚,其实上面罩灰的何止他一人?
大叔双节快乐!那个美人鱼很漂亮!!! sorry,大叔,上面的字都写错了,现改之.:) 2006-09-30 13:45 |
不怕见笑,一直以为汪精卫是那种很恶心的难看的男人,不会和情沾边,现在才发现,原来也是属于让我一件钟情的一类,谢谢songbo了,哈哈。 2006-09-29 09:55 |
对史实之阐发,我想,不外知而言之,知而改之,不知而从之,不少时候,大众大抵属于“不知而从之”,大众又是力量之本,故“知而改之”的价值便凸现出来。谢谢FUN参与! 2006-09-29 09:09 |
看了这篇文章,对旺精卫又有了新的认识,看来一些报纸和杂志所写,确实需要认真推敲,好好考证其所云是否真实!
感觉凡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在阅读描写他们的资料时,均需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一些文章对这些人物的描述,多带有主观和时代的色彩。 2006-09-29 0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