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秦晖教授访谈录

19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wanghx

unread,
Feb 5, 2008, 11:45:22 AM2/5/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ft/2000/11/qinhui.html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秦晖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2000年11月3日晚7:30,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秦晖教授
应邀做客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读书论坛,与网友探讨“全球化和文
化多元化”。先将访谈实录整理如下。

秦晖教授简历和有关文章

  秦晖:亲爱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我到读书论坛来与大家见面
,希望能够共同讨论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请问,我们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能否也走向世界,——去评一
评他西方人的作品。(网友)
  秦晖: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事关人文价值的领域,
既然我们提倡多元化,那就应该允许以不同价值为基础的评奖同
时存在,我相信那些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那些评价会在这种评奖
的竞争中表现出最大的感召力。

  秦教授,如何才能保证“自由”在“主义”之前或者说之上
?在完全没有自由主义传统的中国,那究竟有没有可能做到? (
闲话闲说)
  秦晖: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大家其实都知道,问题只在于实
践。所谓实践当然是指改革进程。

  秦教授,请您具体解释一下文化多元化的概念? (无知小子)
  秦晖: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
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我以为这
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最简单一点,也可以用中
国古代的一句话,就是“和而不同”,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
是不同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有人提出,民族与民族之间可以和而
不同,但是却主张在一个民族内部实行强制原则,这当然是不行
的,价值评判的器官是大脑,而大脑每个人都有一个,因此,“
和而不同”当然是指每个人之间的和而不同。

  秦教授,我的问题还有后半部分,在没有自由主义传统的中
国,那样的改革是否可行? (闲话闲说)
  秦晖:我认为把“传统”过于凝固化是不合适的,所谓自由
主义,如果是指类似哈耶克等人的大部头著作,那么在西方人为
自由而斗争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如果是指人类对自由的一种本
能的追求,那么这是普世相通的,我曾经举过一个最浅显的例子
,如果监狱不上锁,里边的人都会跑掉,这恐怕中西各国概莫能
外,但,事实上有些人也宁可呆在监狱里,假如他们觉得这样更
有保障的话,换句话说,人们可能为“安全”而牺牲自由,这其
实也是中外皆然,因此,实现自由的过程,既是摆脱束缚的过程
,也是失去“保护”的过程。假如一个体制,保护性很强而束缚
很弱,那么自由的代价就会很高,如果相反,人们就会认为自由
更值得争取。我们的旧体制,恰恰是保护功能很弱的体制,因此
,中国人追求自由的动力应该更强,小岗村农民那种集体按血手
印,冒死冲破束缚的勇气就是东欧的农民所没有的。

  一问秦晖:现在,不少舆论都认为你是与新左派对立的中国
自由主义者?你崇拜西方吗? (华山剑)
  秦晖:过去许多新左派朋友喜欢引我为同道,他们在文章里
经常引我的话来批评别人,但我认为,我的立场很清楚,这就是
我在《问题与主义》序言中讲的:我赞成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
义都认同的那些价值,而反对他们都反对的那些价值,至于前者
赞成后者反对,或者相反的那些价值,在目前的中国都还不是“
真问题”。

  请问秦教授:中国文化的优点在吸收同化,西方的文化优点
在竞争与排斥,长远而言,谁胜?(蓝渊)
  秦晖:我对这种说法本身持怀疑态度,也许不同的“制度”
在吸收、竞争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但你很难说做为民族标识的
“文化”,是排斥竞争的或者拒绝吸收的,“西方文化”如果不
吸收其他文明之所长,能有今日之成就吗?中国人今日在商战中
的竞争表现,不也很出色吗?

  秦教授,我也非常赞同“和而不同”,但我对其能否实现表
示忧虑。比如现代中国的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已经几乎完全
被汉族同化了,还能保证其本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吗?望教授
回答。郑重声明:我绝不是民族分裂主义者。(燕人楚源)
  秦晖:我认为,“和而不同”是以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为基
础的,因此,“和而不同”就是要反对强制同化,而不是“强制
反同化”。不管那个民族的任何人,他如果欣赏“别的文化”,
别人不应当干预他,当然这是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如果
他不欣赏,谁也无权强制他,包括强制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
在内。

  三问秦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不是书生的臆想?你
怎样解释现在美国话语霸权现象?!(华山剑)
  秦晖: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都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
过程,他既不是臆想也并未完全实现,至于你讲到的“话语霸权
”,如果是指一种强制,那不管是美国的或是任何国家的,我一
律反对,但,如果一种价值被跨“文化”地自愿普遍接受,那么
我想,它很可能体现了人类的普遍追求,不能说是那一民族的专
利。

  四问秦晖:你认为现在存在美国文化霸权现象吗?如果存在
,你是否支持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强?(华山剑)
  秦晖:我认为,现在在很多领域的确存在着“美国文化的优
势”,其中很多东西我并不喜欢,比如,麦当劳、好来坞等等,
我希望中国能拿出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来赢得与他们的竞争,
但是,每个中国人选择或不选择麦当劳等等的权利,是人的尊严
,而决不是“某个文化”的特有表现。中国人应该有这种尊严。
如果连这种尊严都没有,那么我们首先就没有摆脱“人身霸权”
,更何谈摆脱“文化霸权”呢?

  鄙人在此提出几点拙见,不自量力与秦教授讨论。
  我认为今天的世界名为文化多元化,实则文化一元化也。西
方所谓“强势文化”作为强权政治的伴生物强力渗透到世界的每
个角落,是世界人民普遍接受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一味以西方
之标准来衡量事物,这是造成当今世界物欲横流的重要因素。君
不见,民族虚无主义日渐抬头,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概斥为
糟粕。我不否认东方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糟粕,但正确的做法应该
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华夏文明中,尤其是在思想领域,还
是有很多瑰宝的。但现在的现实却是世界文化趋同,一致向西方
看齐,使得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常言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只
有百家争鸣,人类在思想文化领域才会有希望;而只有在思想文
化领域大放异彩,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而现在的人类眼中似乎只
有利益,这是令人悲哀的。不知秦老师如何看待此问题,望您在
百忙中予以解答。(燕人楚源)
  秦晖:我觉得你对“文化”的理解可能有问题,打个比方说
,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应当多元并存,但异端审判与
信仰自由可以并存吗?如果后二者可以并存,前三者就绝对不能
并存;如果前一种意义的“文化”要多元并存,我们就只能赞成
信仰自由,而不能容忍异端审判,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西方文化
”是指基督教呢?还是指异端审判?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它远远
没有一统天下,如果是指后者,那么正是西方人自己最先抛弃了
这种“西方文化”,当然就更谈不上它的“一元化”了。奇怪的
是,对这样一种“西方文化”,许多非西方人反而更为恋恋不舍。

  秦晖是故意和我们玩眯眼游戏,麦当劳怎么可以和哈耶克相
比!我是在问西方思想文化的霸权!(网友)
  秦晖:在人们可以选择和不选择这一点上,麦当劳为什么不
可以和哈耶克相比,你有不赞成哈耶克的自由,别人有赞成的自
由,这与选择不选择麦当劳难道有什么值得区别吗?

  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
间可以平等的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
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
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
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没有任
何特殊的一元文化;任何一元文化都是可以讨论的;不立足于人
的发展的伪文化没有生存空间;任何一元文化都是该文化主体中
人的自由选择和讨论的结果……(丰临)
  秦晖:我同意你的看法。

  六问秦晖:如果你认为世界应该文化多元化,而现实是西方
文化过强,那你的文化立场是否应在中国一边!(华山剑)
  秦晖:如果你说的“西方文化”过强,指的是基督教、麦当
劳等等,那么我可以说,我希望并且力争“中国文化”在多元中
崛起,我会为此竭尽全力,但如果你是指的中国公民如今享有的
权利太多,那么我希望你容忍这一点。看在你是个中国人的份上。

  秦教授,提一个稍尖锐些的问题,我注意到您在“回答《询
问》”一贴中在“本民族”三字上加了引号,这是否表明您对少
数民族有看法。您有权不回答,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治学之士,肯
定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事物,不是吗?(燕人楚源)
  秦晖:我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什么东西可以称为“本民族
”的,本身或许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管少数民族或是汉族,
这一点都是共同的,所以我想,一个人如果要代“本民族”立言
,特别是如果他又是针对自己的同胞提出某种限制,那还是需要
谨慎点好。

  请问秦教授:您如何评价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您对法
国大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作何评价?(存在与虚无)
  秦晖:关于“第三条道路”一书,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登在
《世纪中国网》上,请你指教。至于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详细
评论说来话长,我认为他们都有宝贵的遗产值得继承,也有教训
需要吸取。

  文化多元化就应该允许人们自由选择,这是你我共同的观点
。而我在《讨论》中想说明的也正是此点。打个比方,有的人爱
吃面包,有的人爱吃饺子,这纯属个人口味问题,无可非议。但
如果有一天天下绝大多数人都只吃面包了,这正常吗? (燕人楚
源)
  秦晖:这要看他们是为什么而“只吃面包”,如果有人不准
他们“吃水饺”,那我们要跟这个人拼命,但如果是自己爱吃,
那么随他们去好了,反正我是不吃的。

  七问秦晖:你主要的学术思想资源和立场是中国还是西方,
如果是西方,你是不是在对西方锦上添花!(华山剑)
  秦晖:我的思想资源既有中国也有西方的,但我认为这并不
重要,关键在于这些资源有利于人类,因此也就有利于我们中国
人。其实,我所运用的“资源”恐怕更多的是属于一些常识,无
论中西皆通行的常识,可惜的是,这些常识有时被人遗忘。

  秦教授,您对哈耶克为自由所作的界定及他的自由秩序理论
如何看待? (闲话闲说)
  秦晖:其实我对哈耶克的思想是有不少保留的,我认为他面
对的问题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全部理论基本上只是讲我们
不能做些什么,以免失去自由,显然,这并不是我们面临的基本
问题,哈耶克没有写过《通往自由之路》,这不能苛求于他,但
是,我们因此也就不必把他当作神来崇拜,我有两句话,一句叫
做:“主义”可拿来,“问题”需土产,“理论”需自立;另一
句是:弘扬“普世价值”,慎言“普世问题”。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元化。同意吗? (理气合)
  秦晖:怎么会呢,我们今天的经济比改革前无疑是更多的趋
向于全球化了,但是我们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化了,倒是在改革前
,我们是闭关自守的,同时也是文化(不仅仅是文化)高度一元
化的。

  秦教授:请问你对中国文化与现在普遍倡导的全球化概念如
何看待?我的意思是说,中国文化如何来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更
进一步地是与美国文化或美元文化相抗衡,甚至可以说是稍稍地
领先。(唐汉)
  秦晖:我以为所谓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内容与其说是只有一部
分中国人讲的,甚至是光讲而不做的某些书籍,不如说是真正代
表五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那些民族特点,比如,作为单音节词根
语的汉语和作为形声字的汉字所导出的那些思维方式,这些方式
在新的世界上也许会有以前未曾发挥出来的活力。简单点说,我
认为英语的霸权(这可能是如今名符其实的一种“文化霸权”)
,在信息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会遇到挑战,单位符号信息
量更大的汉语是更有希望的。

  中国人也许有盲目崇拜麦当劳、肯得基等洋货的心态,这种
心态说明中国人的思想很难独立自主。(网友)
  秦晖:如果你认为“盲目”(其实我也这样认为),你可以
进行评论或规劝,但不能强制,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对不影响他
人自由的某个人的“盲目”选择予以宽容,否则这个社会就只有
“英明者”的活路了。

  请问秦教授,您是否认为有一条龙身上虽然有很多历史遗留
的沉疾,但也不乏灿烂之处呢?如果是,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批判
地继承和发扬呢?(燕人楚源)
  秦晖:“批判的继承”当然是绝对正确的,问题在于批判什
么?继承什么?如果把“文化”理解为某种学派、某种典籍的话
,我以为以往我们的遗憾可能不在于批判过多或者继承过多,而
在于可能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或者是批判过分,同时又继承了
一些不该继承的,具体的说,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以为
它的局限性(它的功绩这里就不说了)与其说是过于激进或是过
于保守,不如说是:它在反儒这一点上是过于极端了,而在反“
法”(法家专制传统)上又远远不够,以至于后来出现了那场“
批儒弘法”的灾难。所以,我在文化上还有一个主张,那就是西
儒会融,以解“法道互补”(即强权哲学与犬儒哲学的互补)。

  教授似乎太乐观了,弱势国家和民族既无法拒绝经济繁荣的
诱惑,同时又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具体性和个性。(肖晓春)
  秦晖:你这个“具体性和个性”说得好,如果我们民族的每
个人之“具体性和个性”都能得到宽容和保护,何愁我们民族的
“具体性和个性”会受到威胁?但我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今天
只是谈的文化问题,并不是在谈“国家利益”,全球化时代是会
有国家利益的冲突的,即使文化相同主义相同,两个国家的利益
也不会完全一致,但这与文化冲突是两回事,“文化国粹”的爱
好者同时是卖国贼,西学的弘扬者同时是爱国者,这样的例子还
用我多举吗。

  秦晖:请问您认为中国人该不该去拿诺贝尔文学奖,比如
高行健。我认为高的获奖是全体中国人的无上荣光,更是中国文
化、华夏文化在经历了百年磨难之后的被世界重视和承认,尤其
是西方,他们不承认这个事实——不行!你以为如何?(黄炎)
  秦晖:据我所知,对高行健的获奖,不但不同价值观的人有
不同的评论,就是同样价值观的人具体到这一件事也有完全相反
的看法,高行健获奖的最大意义在我看来,并不在于高行健本人
是否最优(我以为不是),而在于人们对这次获奖所发表的各种
自由言论本身。

  秦教授:请问你对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看法,我
的意思是说,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莘莘学子很难一下子或者很长一
段时间对企业适应,您认为,校园文化该如何处理,同时,企业
文化又该何以发展中国特色?(唐汉)
  秦晖:我们现在一般在“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这个
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就是这
个意思,因此,你讲的“文化”与本次讨论大多数人讲的含义不
同,你上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如今我们教育制度的质疑,所谓学
校毕业出来无法适应企业,应该就是这种问题,关于教育,我在
《问题与主义》一书中有一篇文章,请你指正。

  对“法道互补”的回应。你说得很正确。可问题是大多数年
轻人不能做到。一味崇西贬中,而老年人又正相反。这个问题该
如何解决?(燕人楚源)
  秦晖:我感觉和你不同,我以为“法道互补”之弊在各个年
龄段都存在,这一辈不见得比上一辈更清,但是,对于“西儒会
融”我还是乐观的,至少不是绝望的。

  请问自由主义如何应对多元主义的进攻?(蕞蕞)
  秦晖:我理解的“自由主义”实质是“自由优先于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主义本身就是多元主义,谈不上应付进攻的
问题,但如果所谓多元主义指的是信仰自由与宗教审判并存的话
,那当然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信仰自由终将战胜宗教
审判,或者说是可以战胜后者的进攻。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进取型精神,而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则是
“无为”型精神,秦晖先生是否同意?
  进取精神使西方获得了今日的成就,但同时也致使人类生存
与生态陷入巨大危机。而中国的无为精神虽然未能使中国象西方
那样发达起来,但它却使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在生态渐渐恶化
的今天,中国式的无为精神也很可贵。因此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应
该是最理想的。(hhj)
  秦晖:这种说法以及同类的说法,在五四的时代十分流行,
当时也起到了振聋发馈的作用,但是现在对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
,我持慎重态度,更确切的说,我以为制度的区别比所谓“文化
”的区别更重要。

  请秦教授诠释一下“全球化”的含义——在现代竞争社会—
—兼作方才秦教授“校园”问题的回应!(唐汉)
  秦晖:“全球化”的解释据说已经有一百多种,我无法给出
一种标准的定义,但是我想,“全球化”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更
有可能实现“我所喜欢的”目标,包括“乌托邦”目标,只要它
不强迫其他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全球化”的世界将是更将异
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包括也有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这一“彩”。

  在这里澄清一个概念,我所指的文化不是指某些具体的宗教
或学派,而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
,文化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淀。当然,这种理念有时会通过宗教或
学派体现出来,但是是理念创造了学派或宗教,而不是反之。不
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燕人楚源)
  秦晖:我觉得谈论“一个民族的理念”需要谨慎,如果说我
们汉族人都自认为炎黄子孙这个理念大概是有的,如果说我们比
其他民族的人更不重视公民个人权利,这个理念就绝不是“民族
理念”,而只是一些人的理念,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理念就是认同
孔夫子或其他什么人,那就更成问题了,假如说一个民族要有富
于凝聚力的某种共识,那么这种共识只能建立在尊重民族的每一
个成员权利与尊严的基础上。

  秦先生能否给“先进文化”下个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
文化吗? (乌有庄100号)
  秦晖:人们通常把“文化”定义为“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
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几乎是“民族性”的代名词,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是不能比优劣的,因为这等于说民族有优
劣,在这个意义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先进文化”,“文化不可比
,制度有优劣”这是我的基本看法,因此,我赞成文化相对主义
,但我主张把文化相对主义的命题倒过来讲,即“凡是不可比优
劣的那些民族特征就是文化”。如果可以比较优劣,那很可能就
是属于制度范畴内的东西了。

  文化多元化,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是否会导致社会的“
囚徒困境”? (知荣守辱)
  秦晖: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群己权界”的问题,公
民个人权利与公共领域的边界在那里,这是一个自由主义、社会
民主主义和其他思想流派有争议的问题,但对于我们来说,许多
争议可能还都是未来的事,我们现在需要实现的是在那些毫无疑
问属于个人权利领域的地方坚持自由原则,而在那些毫无疑问属
于公共领域的地方实行民主原则,而不是反过来,对个人领域实
行“公共权力”干预,而对公共领域又实行“个人选择”。

  我有两句话,一句叫做:“主义”可拿来,“问题”需土产
,“理论”需自立;另一句是:弘扬“普世价值”,慎言“普世
问题”。第一句我很同意,就不多说了。但是第二句只怕有点问
题。因为世界上的问题,在不同中有相同之处,在相似中有不同
之处。以普世问题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后再找出区别,应该是
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本身就应该存疑
,更不要说“弘扬”了。(蝶之仙)
  秦晖:“普世问题”当然不是没有,比如有一个小行星撞击
地球,那么它当然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所以我只说“慎言
”而不是说不言,但现在的确有一种毛病,就是把别人的问题当
成我们的问题,我把这叫做“错把杭州作汴州”,就此题目我有
一篇文章收在集子里,请指正。

  我刚才是说如果人们都是自愿选择“面包”(西方文化)的
话当然无可非议,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西方文化的走强是强权
政治带来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是无形中变相强迫人们接受,而并
非完全因为面包比饺子好。这就值得警醒了。秦教授怎么看?(燕
人楚源)
  秦晖: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当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我前
面所谈到的“国家利益”的冲突,道理很简单,任何权力都有越
界的可能,关键在于有制约他的机制及民主机制,目前人类在民
族国家的范围内已经找到了建立这种机制的方法,这是我们应当
学习的,而在国际领域确实还没有这种机制,所以我们需要捍卫
国家利益,但这与在国家的范围内消灭强权政治,实行公民政治
,应该是并行不悖的,问题在于恰恰有些人把后者反而说成是什
么强权,这就恰好颠到了。

  秦晖:谢谢各位网友,我们讨论只是告一段落,希望 在其他
场合我们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的交流。祝大家晚安!


wanghx

unread,
Feb 5, 2008, 12:03:59 PM2/5/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七问秦晖:你主要的学术思想资源和立场是中国还是西方,
如果是西方,你是不是在对西方锦上添花!(华山剑)
  秦晖:我的思想资源既有中国也有西方的,但我认为这并不
重要,关键在于这些资源有利于人类,因此也就有利于我们中国
人。其实,我所运用的“资源”恐怕更多的是属于一些常识,无
论中西皆通行的常识,可惜的是,这些常识有时被人遗忘。

我感到秦晖先生就是中国的潘恩。


请问秦教授,您是否认为有一条龙身上虽然有很多历史遗留
的沉疾,但也不乏灿烂之处呢?如果是,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批判
地继承和发扬呢?(燕人楚源)
  秦晖
:“批判的继承”当然是绝对正确的,问题在于批判什

么?继承什么?如果把“文化”理解为某种学派、某种典籍的话
,我以为以往我们的遗憾可能不在于批判过多或者继承过多,而
在于可能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或者是批判过分,同时又继承了
一些不该继承的,具体的说,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以为
它的局限性(它的功绩这里就不说了)与其说是过于激进或是过
于保守,不如说是:它在反儒这一点上是过于极端了,而在反“
法”(法家专制传统)上又远远不够,以至于后来出现了那场“
批儒弘法”的灾难。所以,我在文化上还有一个主张,那就是西
儒会融,以解“法道互补”(即强权哲学与犬儒哲学的互补)。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cwp/qinhuei.html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

主题相关文章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 (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 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80年 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

    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 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对农民。农业与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广义农民 学(农民国家、农业文明与传统社会及其演进、改革与现代化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乡村调查,主编了《农民学丛书》首批六本。

主要著作:
1、《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1996年,中央编
译出版社。
2、《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合著), 199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3、《天平集》, 1997年,新华出版社。
4、《市场的昨天与今大: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 1998年,广东
教育出版社。
5、《耕耘者言:农民学文集》, 199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6、《江浙乡镇企业转制案例研究》,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
7、《学问中国》(合著), 199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他主编的《农民学丛书》除上述第一、二两书外,还包括: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肖正洪译,秦晖序。
J·S·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译,秦晖序。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户经济研究》。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史》
秦晖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中的农民群体研究", 1992年他获得中国高校教师霍英东奖金。


    近年来,秦晖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并提出了以“契约转换”为核心 的转轨经济学理论。他既反对以“交易成本最小化”来解释改革的新制度学派观点,也反对以批判“货币主义陷阱”和“市场万能论”为特色的“后华盛顿共识”对 中国改革的解释。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改革的“成功”和东欧改革的“失败”既不能归因于姓“社”姓“资”,也不能归于渐进、激进,更不能归因于以强权压制 公共选择来减少“交易成本”。他主张区分改革前的两种“非市场经济”类型,即工业文明时代以最优化数理方法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科学计划”经济,和农业文明 时代以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浪漫主义“命令经济”,以及区分改革前的两种社会体制,即保护-束缚功能对称的“和谐共同体”,和功能不对称的“不和谐共 同体”。对改革的目的,无论是效率改进还是公平改进而言,脱离上述两种类型都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脱离“科学计划”要付出效率损失,而脱离“命令经济”无须 付出此种损失。脱离“和谐共同体”的过程要实现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脱离“不和谐共同体”则只是一个放弃“负帕累托改进”的简单问题。但这 种不同对改革进程的影响有时效性,因此中国与东欧转轨的成败还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而改革模式的选择仍是个尖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对农村改革、国企改 革、股份制和证券私有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案例调查。他认为经济转轨的实质是契约转换,其核心问题是交易权利的公正分配而不是“交易成本”的减小, 是公共领域的改革而不是私人领域的改革。这里不存在效率与公正的悖论,而从获得的公正走向交易的公正,还是从权家通赢走向赢家通吃,才是真正的选择所在。


有关论著:
1、《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
2、《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五四新论》(合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
论文:近年来较重要的文章有:
1、《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
2、《中国经济史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3、《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桑巴特问题”引起的讨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4、《农民流动与经济要素配置优化》,《改革》,1996年第3期;
5、《悄然的“土改”》,《改革》1996年第5期;
6、《市场信号与“农民理性”》,《改革》,1996年第6期;
7、《十字路口看乡企》(上)、(下),《改革》,1997年第6期,1998年第1辑连载;
8、《“恰亚诺夫主义”:成就与质疑--评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香港),《中国书评》,1996年总第十期;
9、《人民公社与传统共同体》(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总第13期;
10、《拒绝“原始积 累”》,《读书》,1998年第1期;
11、《“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第1期;
12、《社会公正与中国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改革》,1998年第5期;
13、《农民问题:什么“农民”?什么“问题”?》,《方法》,1998年第10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4、《关于价格--供给反应的经济史考察》,载周晓虹主编:《农村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农民流动: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代的农村与农民》文集,1998年;
16、《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代的农村与农民》文集,1998年;
17、《土地·公平·效率:关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中国土地》1997年第1期。
18、《危险的“第一级火箭”:论普鲁士-沙俄模式不能救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3年8月号;
19、《淮橘为枳,出局者迷:评“有中国特色的”新左派》,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
20、《“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复旧?--再问崔之元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6年8月号;
21、《公社之迷-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
22、〈宗族文化与个性解放:农村改革中的“宗族复兴”与历史上的“宗族之谜”〉,(日)〈中国研究月刊〉1995年8月号;
23、〈身份制社会的特质:中国城乡关系中存在所谓“二元结构”吗?〉,(日),〈中国研究月刊〉1996年2月号;
24、〈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中国合作经济报〉1994年7月22日;
25、〈公正至上论〉,〈东方〉1994年第6期;
26、〈起点平等为何可能--二论公正至上〉,〈东方〉1995年第2期;
27、〈公正、价值理性与反腐败--三论公正至上〉,〈东方〉1995年第6期;
28、〈寓平等于自由之中〉,(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2月号;
29、〈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载〈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30、〈“卖方缺位”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1998年第6期;
31、《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冬季号;
32、《获取的公正与交易的公正》,《读书》2000年第2期
33、《中国改革:历史与经济的评价》,《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34、《不讲逻辑的“经济学”:关于公正问题的经济学论争》,《书屋》2000年第5期


wanghx

unread,
Feb 6, 2008, 9:40:44 AM2/6/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你仔细想想,秦晖说的恰恰是问题的关键。儒家是否中国传统文化?杨朱呢?这些
都是反对整体主义,而是小共同体,家庭主义,个人主义,
反对侵犯人权的。

侵犯人权根本不是中国文化传统。如果说是,那么西方也是。

groundhog wrote:
> I totally agree with him if culture is defined as how he defines it.
>
> Unfortunately, by many people the attitude towards individual freedom
> is considered a most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e. Many
> multiculturalists legitimize the viol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by
> saying it belongs to the culture.
>

wanghx

unread,
Feb 7, 2008, 5:31:20 AM2/7/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其实,那不是文化传统,而是制度,就是谭嗣同,秦晖,李慎之,很多学者指出
的,“儒表法里”。
而作为文化,那不过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上好申韩,下必佛老”,在上指鹿为
马,在下难得糊涂,在上暴力谎言,在下犬儒自欺。
如今依然如此,而且愈演愈烈。这根本和儒家信仰十万八千里。

如果说这是文化传统,也不是文化造成制度,恰恰是制度造成的文化。比如党文
化,也不是先有党文化,才有中共,而是先有中共执政,
才普及了他们的那套党文化。

所以,我赞同秦晖先生,不认为文化是根本性问题,也不认为民族性是根本问题。
制度还是根本问题。我的解释为何中国会专制制度那么强
那么稳定,不是因为文化导致,而是因为自然条件太好,能够实行极其残酷的大面
积专制而人民依然能存活。我认为的原因,和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任不寐《灾变论》的观点恰恰相反。这也是
我的国外经历给我的最深启发。

这也是为何我们都同意,经济危机,或者外来武力,会促成专制的崩溃。你看历朝
历代,政治崩溃,到也并非总是因为灾年导致经济崩溃,而恰恰相反,
是极度的不公,统治者穷奢极欲,而平民水深火热造成民变。清王朝那么罪恶的制
度,整个经济一样很富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并非没有钱,而是钱的剥削和搜刮登峰造极。

反过来说,专制之所以能持续,一经济尚能维持(因为自然条件太好了,无论怎样
压榨,人民还能苟活),二是没有外来武力。

以桀纣之穷奢极欲,暴虐横行,也并未自我崩溃;而是靠了汤武革命的外来暴力。

groundhog wrote:
> 中国文化传统 is not a static thing.
>
> 中国文化传统 before the Qin dynasty was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to 中国文化传统
> after the Qin dynasty.
>
> But nowadays, if you say 中国文化传统, the connotation in most people's mind
> will be the 中国文化传统 after Qin. This makes sense, because what
> influences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most is the 中国文化传统 after Qin.
>

wanghx

unread,
Feb 7, 2008, 5:36:41 AM2/7/08
to salon-...@googlegroups.com, lih...@googlegroups.com
“二千年之政,秦政者,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
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相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 谭嗣同《仁学》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