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 respect to Dr. David Landsborough

2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Jen-Yih Chu

unread,
Mar 12, 2010, 5:09:39 PM3/12/10
to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敬愛的同事、同鄉、朋友:

蘭大弼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IV10天前以96高齡逝世,大家大概知道些蘭醫生的事蹟貢獻。我這幾天再讀些,才知道我對他知道不多。找了些文章及U-Tube 看了後,跟大家分享,請看附上的檔案蘭大弼醫師。送這些資料為向蘭大弼醫師致敬。File 中有I)II)之文:

I)                彰基前院史文物館館長陳美玲一些文章http://www2.cch.org.tw/history/story6.htm

II)            賴其萬:「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當代醫學》第30卷第8期「每月一書」專欄      http://www.medtoday.com.tw/35818.htm

III)        另外「蘭醫生在台灣」 魏喜陽《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誌》73 199110 p.21-23 (我不會copy只列網站資料;還有十幾篇有關文章在此網站可找到)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Landsborough,D/biog/Gui.Hiong/ab.htm

 

U-Tube有不少

【健康新眼光】台灣醫療奉獻故事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eZujoyWi4w&feature=related

【健康新眼光】台灣醫療奉獻故事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k0dL2oTcA&feature=related

【健康新眼光】切膚之愛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kIvo4L9oqQ&feature=related

 

台灣演義「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urRN8FHnbY&feature=related

台灣演義「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4QRyuI_8J0

20100312 紀念 蘭大弼醫師影片.w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mEE-5ccN8


請看檔案所列出其他的,我看後認為【健康新眼光】的3個很好,只是沒看到【健康新眼光】切膚之愛 part2「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1/2開始處有誤。蘭大衛不是第二位來台medical missionary,大概第 8位,又說蘭大衛1895-96先在台南一年跟隨馬雅各醫師訓練一年,再轉往彰化。那不可能。馬雅各醫生1865-18711883-1885在台灣, 1895-96 已回英國10年了。彰基紀念蘭大弼醫師影片集,也很值得看。

「西方醫學在台灣」。另有3集,您若看「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旁有廣告列出可看。節目中尤其講馬偕牧師的部分有些錯誤,想是提供資料給這節目的機構的問題。假如您在台灣,不妨找本3月份「健康世界月刊」剛出版(2010/03 291期),我寫了「從〈西方醫學在台灣〉節目談正確的歷史及肺吸蟲症的發現」一文可參考。順便看看另一稍有關的文章「多多去懷疑資訊造假」。

我要向彰基醫院致敬,他們很注重正確的醫學史。我認為這是紀念這些醫學宣教師最好模式。錯誤的資訊可能對他們不敬(請看「健康世界月刊」文)。常看台灣醫學史文獻,歷史學界對醫學宣教師的討論最喜歡說「傳道醫療乃半殖民狀態」。最近我有篇文章討論肺吸蟲的錯誤而提到馬偕,我說「對馬偕博士探討不少,非常尊敬及佩服他」,有人就說我「過譽的描述」。對一句「尊敬及佩服」的看法,就會被說成「過譽的描述」。我那文不是討論醫學宣教師功過,我文中根本沒描述馬偕,好像不講醫療傳道是半殖民狀態就不是學術討論。

謝謝

弟真一上

蘭大弼醫師.doc

Frank S T Hsiao

unread,
Mar 13, 2010, 1:16:12 PM3/13/10
to Jen-Yih Chu,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Jen-Yih, I remember that Th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 published a biography of Landsborough in a book. You may check their website.

 

The Institute also publiched a book,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by Harold M. Otness, 1999. You may find other doctors there.

Inside this book, I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Landsboroughs listed: David Landsborough II (Dr.), David Landsborough III (Dr.), and Marjorie Landsborough. It appears that your Dr. David Landsborough IV is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their family. Just for your info.

--
This forum is restricted to NATPA members only.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every post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r opinions of NATPA.
*
To post: Send your message as an email to natpa...@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Send an email to natpa_forum...@googlegroups.com

Jen-Yih Chu

unread,
Mar 13, 2010, 1:47:35 PM3/13/10
to frank...@colorado.edu,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Dear Frank:
Yes. If you read the attached file I sent earlier (entitled as:

蘭大弼醫師 r. David Landsborough (Ⅳ) M.D. , M.R.  C.P.)

The #2 article was written by Dr. Chi-wan Lai about that book you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There were a book cover picture and publishing information in the article. He wrote it quite long with his (Dr. Lai) interaction with Dr. Lansborough. Please open the fil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moving article.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articles in the website in the #3 item of the file.

Yes, I know the  book "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and I bought one quite few years ago. Information in that book is very short and incomplete. I communicated with the author (in Oregon) few times in the past. He retired but still had good memory then. I don't know how is he doing now.

thanks again.
Jen-yih


2010/3/13 Frank S T Hsiao <frank...@colorado.edu>

Jen-Yih, I remember that Th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 published a biography of Landsborough in a book. You may check their website.

 

The Institute also publiched a book, “You may find other doctors there.

Inside this book, I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Landsboroughs listed: David Landsborough II (Dr.), David Landsborough III (Dr.), and Marjorie Landsborough. It appears that your Dr. David Landsborough IV is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their family. Just for your info.

 

 

From: natpa...@googlegroups.com [mailto:natpa...@googlegroups.com] On Behalf Of Jen-Yih Chu
Sent: Friday, March 12, 2010 3:10 PM
To: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Subject: [NATPA Forum] Pay respect to Dr. David Landsborough

 

敬愛的同事、同鄉、朋友:

--

This forum is restricted to NATPA members only.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every post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r opinions of NATPA.
*
To post: Send your message as an email to natpa...@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Send an email to natpa_forum...@googlegroups.com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i_love_taiwan"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i_love...@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i_love_taiwa...@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_love_taiwan?hl=en.

Jen-Yih Chu

unread,
Mar 30, 2010, 9:51:28 AM3/30/10
to Helen Lee, 賴其萬 Chi-Wan Lai, RCCHEN,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Dear Helen:
thanks for your kind words.
After the file I sent couple weeks ago, I have additional ones from Drs. Chen, Lai and Don. Lansborough's tribune. I will attach below. They knew them personally. Their sincere words are more moving than anything else.
thanks again
Jen-yih

Helen: I just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send this letter to NATPA forum and I love Taiwan forum. So more people will read these great articles too.

IV永遠懷念的蘭醫生

陳榮基

201033日從電郵收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佑民分院巫錫霖院長寄來這則信函:{永別了,令人懷念的蘭大弼醫師!蘭大弼醫師在英國時間201032日週二清晨六時三十七分,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倫敦住家鄰近之照護中心,享年九十六歲。蘭大弼醫師,如同他的父親蘭大衛醫師一樣,完成他一生的年日和使命而回到天父的懷抱了。他為我們留下了「對人有愛,對上帝有信」之美好信仰典範。蘭醫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35日我到彰基給全院同仁作醫學倫理的專題演講,並參觀了彰基的院史館,睹物思人(附圖1),不勝懷念與蘭醫生亦師亦友的長年歲月!

蘭醫生是一位內科醫師,因為對神經醫學的興趣,回到英國倫敦的世界神經醫學的搖籃,皇后廣場醫院(Queen Square Hospital)(世界神經學界都簡稱為Queen Square)短期進修神經醫學。並推薦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的洪祖培醫師到Queen Square進修一年,回國後成為開創台灣神經醫學的始祖。蘭醫生往後繼續推薦協助很多國內神經科醫師到Queen Square進修,回國後,都成為我國神經醫學發展的精英,對台灣神經醫學的健全發展,居功厥偉。

本人有幸投身洪教授門下,接受嚴格的神經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承洪教授推薦,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科深造,回國後加入台大醫學院的教師陣容。洪教授接受蘭院長的禮聘,定期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示範教學,本人也承恩師洪教授的推薦,每月一次在週末到彰基與神經科同仁切蹉。雖然蘭院長都很謙虛說是我們去指導他們,其實我也是趁此機會向蘭院長學習如何做醫生。

蘭院長以他的精湛的神經醫學知識與親切照顧病人的愛心,使台灣獲得第一個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病理解剖病例,奠定台灣在髓鞘脫失性疾病研究得與國際接軌的基礎。他也介紹了第一例客觀性耳鳴”(objective tinnitus) (即軟顎陣攣palatal myoclonus)的病例給台大,提醒神經科醫師看病人時別忘了檢視喉嚨,否則可能無法達成正確的診斷。

當時彰基神經科住院醫師中有位姓藍,蘭醫生曾經笑說姓藍也很好,只是他父親已選擇姓蘭,他也只好姓蘭了。

我曾經請蘭醫生幫忙修改論文,他很客氣的自己從彰化來臺大醫院,坐下來與我逐字看論文,他會說:「你這一句的英文用法是對的,不過如果這樣寫,你覺得如何?」讓被修改的人很窩心,也學到了如何使文章更優美。

蘭醫生及夫人高醫生,退休返英。1996年他父子兩代獲選醫療奉獻獎,本來蘭醫生很客氣,不肯回國受獎。我有幸參與很多人以書信勸服他回國接受總統頒獎。同年彰基百週年慶,他又回來。承彰基神經科主任黃信良醫師的安排,我南下參加慶典系列中的神經學研討會,得以與蘭醫生共進午餐。餐畢坐車回到彰基新的院區,很多排班的計程車司機,紛紛擁上來,高呼:「蘭醫生,歡迎你轉()來!」會議結束前,我偷偷退出會場,要趕往火車站搭車。一位志工趨前問明我的目的後,自動開車送我往車站。當他在車上聽我說明與彰基的關係,在蘭院長任內,曾經定期來指導住院醫師,他認為我有功於彰基,居然兩度停車,買了一份便當及一包彰化土產送我。令我深深覺得這位志工朋友的表現,一定是彰基深受地方百姓的愛戴。

1997年我從台大退休,接任新開創的三峽恩主公醫院院長。2001年世界神經學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大會在倫敦舉辦,我與內人前往參加。請正在倫敦進修的台大神經科李銘仁醫師帶我們去蘭醫生府上拜訪,接受他的親切招待。他的家門口門牌寫的是「蘭寓FORMOSA」。蘭夫人已過世,蘭醫生使用大同電鍋,下層放米,上層放幾葉菜及幾片薄肉,就是他每天簡單的一餐。我們一起到附近的一家中餐廳晚餐,蘭醫生堅持他是地主要作東,我說:「蘭院長,今天你已經退休了,我還沒有退休,應該我請客;給在座的我的學生一個榜樣,等我退休後,就由他請客。」終於說服了他老人家讓我作東。第二天(2001617)參加大會,晚上台灣神經學會參加的大批代表們聚餐,偶然發現,在座的蘭醫生、洪祖培教授、我及邱浩彰醫師,居然都屬虎,各差一輪,當即留下一禎「台灣神經學界四虎」的寶貴照片(如附圖2)。其中老大的蘭醫生應該是最慈祥的了。

蘭醫生常常以台語說,他夫婦能夠在台灣行醫奉獻一生,是他們的「福氣」(ho ki)。我也覺得能夠認識蘭醫生,追隨他,偕同內人周照芳,在台灣的醫護兩界服務,為這片鄉土更美好的醫療與更健康的國民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真是我們的「福氣」(ho ki)

(作者曾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恩主公醫院院長)

(本文登錄於陳榮基部落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


V) 追思我心目中的醫界典範----蘭大弼醫生 (1914-2010)

賴其萬

 

在台灣時間三月二日下午四時我接到蘭大弼醫生的大媳婦 Jane 的通知,才知道他老人家在英國時間當天上午六時過世,一時思潮洶湧,過去的畫面一幅一幅地浮上心頭,久久未能平息。晚上無法入睡,就把電腦裡過去自己寫過的有關蘭大弼醫生的文章、以蘭大弼醫生為題的演講、照片、影片以及彼此的通信做了一番整理,並選出四張珍貴的照片加上說明,寄給了他的大兒子 Don,並誠摯地向他的家人致哀。

記得去年九月最後一次到倫敦探望他時,他的記憶衰退與步伐不穩已明顯地看得出他再也不可能繼續獨居的生活,而當天也正好他的大兒子與媳婦來訪,所以我們又談到這問題,但他老人家堅持要繼續住在這他與深愛的家人共同擁有美好回憶的老家。想不到一個月以後,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陳醫師拜訪他時,發現他倒在地上多時,無法自己站起來,而後緊急送醫才發現髖骨骨折,接著開刀,而後轉入老人院,每況愈下,最後終於陷入昏迷,而安祥地過世。

回想自己與蘭醫生第一次的結緣,是快四十年前我在台大醫院當神經精神科總住院醫師那一年,他來參加台大醫院的臨床病理討論會(Clinico- Pathology Conference, CPC)。那天是我負責報告一位我照顧很長一段時間的急性間歇性紫質尿症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的病人過世以後接受病理解剖的討論會。事後他恭喜我的「成功首演」,而及時地教了我一個以前我從沒聽過的英文單字,debut (源自法文,意為「首演」)

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他,一直到1996 年我從美國利用教授休假到英國倫敦Queen Square 神經學研究中心進修時,才有機會拜訪已經退休返英多年的他,而這一次的拜訪竟然帶給我的人生一大轉折。而後每次到歐洲開會我都會去倫敦拜訪他老人家,而每次都是心靈上「滿載而歸」,而在回程的機上振筆疾書,及時寫出心中的興奮。這幾天我就一直沉浸在我的「記憶倉庫」裡,重溫過去蘭醫生給我的啟示,而寫出這篇追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1996 年第一次到英國拜訪他在Coulsdon老家時的一段對話。當時由於看到他身在英國,但心在台灣的樣子,我曾經激動地對他說,他與台灣非親非故,但父子兩代一共四人(父親蘭大衛醫師、母親連姑娘、太太高仁愛醫師) 都把他們的一生幾乎全都花在台灣,為我們的同胞服務;而我身為臺灣人,但卻長年滯留在美國,看美國病人,教美國醫學生,面對這位身為英國人卻畢生貢獻給臺灣的他,我感到非常的不安。想不到蘭醫生聽了我的話以後,拍拍我肩膀,親切的說,「我不是臺灣人,但我愛臺灣,幫忙台灣。你不是在美國出生,但是你愛美國人,幫忙美國,我們大家都這樣地為別的國家人民服務,明天的世界不是會更美嗎?」 直到今天我還是不會忘記他講這句話的那種真摰誠懇的表情

當這次初訪結束時,他堅持要送我到火車站,而在火車開動時,我望著頻頻揮手的他漸漸逝去時,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我還清晰地記得就是這一次的訪問點燃了我想回國的心,而兩年後當我決定束裝回國時,他是我第一個寫信告知的友人 (很可惜地當時自己並沒有留下備份),而我發現我在1999年所寫的一篇「蘭大弼醫師的花蓮慈濟行」有這麼一段話,「蘭醫生接受成大醫學院成立十五周年慶的邀請回台演講時,我已經回台參加慈濟醫學院的行政工作半年多,而他也欣然答應我們的邀請到花蓮來訪問。在花蓮火車站見面時,他第一句話就是說我在回國前曾寫信給他提及想回國,他非常高興,但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個人決定,而他也實在不敢隨便加意見,所以一直沒有給我回信,但他非常高興我終於能把想了那麼久的回國夢付諸行動。」 

他到精舍與證嚴上人的見面是一幅珍貴的歷史鏡頭,聆聽兩位台灣榮獲醫療奉獻獎的仁者的對談更是心靈的最大享受。他們彼此互道仰慕,而在回應對方恭賀自己的成就時,都同樣謙虛地回答說,這都是由於周圍有那麼多的台灣人幫忙,他們才能完成他們所做出來的事。蘭醫生雖說在 1980年退休以後就回英國,但他仍然能以道地的台灣話與證嚴上人交談,而上人也對他的台語讚不絕口,而蘭醫生處處也都表露出對台語之美的懷念。真想不到 2005年我去倫敦拜訪他時,他還津津樂道幾年前拜訪證嚴上人的回憶,更妙的是,他說他還記得當時用了一句台語不太得當,「很高興給我這個機會跟證嚴法師交陪」,而上人告訴他,「交陪」這個字在這場合不太對,他說到現在一想起來還覺得很尷尬。「可能是太久沒有用台語說話,剛回台灣說起話來一點都不會『輪轉』」。在這次的訪談中,蘭醫生告訴我,他很喜歡台語「心適」這個字,他說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含意不只是「有趣」而已。看他打從心裡地稱讚台語之美的神情,我禁不住想說一聲,「我多麼希望國內一些刻意矮化台語的統派學者,也能聽聽蘭醫生所說的這番話。」

這次的花蓮行他也為慈濟醫學院學生以「如何做一個好醫生」為題目用英文穿插台語,作了一個鐘頭的特別演講。蘭醫生追憶他在台灣的童年,以及告訴學生們有關西方醫學傳入台灣的一些歷史故事,接著,蘭醫生為學生們介紹「希伯克拉底誓詞」的尊重病人隱私、中國孫思邈強調醫生的道德情操以及「日內瓦宣言」所強調的對病人權益的尊重。 他說,「機器沒有仁慈, 放射線無法表現同情” (A machine can not show kindness; radiation cannot show sympathy)。」,而告誡學生千萬不要只會安排病人做這做那的檢查,而沒有好好聽病人的話以及檢查病人的身體。最後他提出他的看法,認為一個好醫生必須要有憐憫 ( compassion)、仁慈(kindness)、忍耐 (patience)、願意傾聽病人的話語、尊重「病人也是人」、鎮定沉著(calmness equanimity) 以及對人的關懷。他列舉幾位台灣的好醫生與醫院 (杜聰明教授, 謝緯醫師, 門諾基督教醫院, 慈濟醫院, 陳五福醫師), 史懷哲醫師以及為地雷受難者仗義執言的英國黛安娜王妃與同學們共勉。最後他語重心長地勸學生,「你們要自問自己是為了什麼進入醫學院?為了賺錢,為了求知上的滿足,這都沒有錯, 但這並不夠,不要忘了有很多被社會遺忘的人等著你去幫忙,關在監獄的犯人是否在醫療健康方面得到照顧? 到都市謀生的原住民的醫療健康問題是否已得到照顧? 醫療的人道問題是永遠存在的,你們隨時要提醒自己,你的夢是什麼?」當我現在在電腦裡重溫這段演講時,我還清晰地記得他當時說話的誠懇模樣。

最後我不得不提到的是當他2004 年回台接受台南神學院頒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時,我與他在走回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路上,有個男人騎著腳踏車看到他,就把腳踏車一丟跑過來,問他說你是不是蘭醫生,蘭醫生已經離開台灣快三十年,居然還有人記得他,也使他十分驚訝。蘭醫生說:「是啊」,然後這個人就跑過來緊握他的手,含著眼淚說:「蘭醫生,我母親以前生病的時候,都是你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生照顧她老人家,而每一次都是你們幫她醫好的,而那時我們家很窮,你都不跟我們收錢。我們家人到現在都還在感念您。」蘭醫生聽到這個故事眼淚都流出來,我剛好在旁邊,所以趕快拿起手邊的照相機,照下了這兩個人熱淚盈眶緊握彼此雙手的神情,而這珍貴的鏡頭就成了我每逢談到「醫病關係」時,都會與聽眾分享的好故事。今天在緬懷蘭醫生乘鶴仙去的當兒,這「最美麗的醫病關係」的鏡頭又呈現在我心頭……

我相信蘭醫生在台灣不只是在醫療服務方面幫了無數的病人與家屬,他也教導培育了不少好醫生,而他的身教也不知感動影響了多少醫護人員。蘭醫生,安息了,我們永遠感念您!

最後我也要在此感謝我住在倫敦的好友梁信忠先生夫婦,我每次去拜訪蘭醫生時,都是他們載我去,而他們過去幾年也在起居方面幫了蘭醫生很多忙。

蘭大弼醫師 19141216~201032

 

VI) 致詞 (蘭大弼醫師的長子 Don Landsborough 2010312日於Redhill Church)

 

(以台語開場——以下第一段)

 

謹代表家父的親人,我感謝各位的蒞臨。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台灣——齊聚在此的朋友,以及許多善意的訊息,令我們深感榮幸。

 

在場有許多人比家父的親人更有資格來談家父的醫師生涯。但我們今天要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他更深入的內在——說說他作為一個父親和愛家的男人。

 

我們家三個小孩很明白我們有多麼幸運,聰明到能選擇如此深愛對方、並且信仰堅定的基督徒作為父母。家父深厚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對服侍上帝和教會的渴望是驅使他的首要力量,家母類似的信念更強化這股力量。他們兩人成為堅如磐石的伴侶。倘若這會聽來似乎有點乏味,請不要誤會——我們共同的成長回憶其實饒富樂趣和歷險經驗,這不僅只發生在台灣,也在往返英國的旅途中。在往返英國和台灣途中,家父和家母把握每一次機會走訪新的地方。我們的行跡遍及蘇伊士運河,曾經環繞過好望角、上下南海、上溯湄公河直抵西貢,造訪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各地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給予我們在課堂之外極為開闊的教育。

 

然而我們的歷險並非總是平安無事。記得有一回搭船要到台灣西海岸外的Lombay island——渡船超載乘客和必要物資,而且我們是在颱風結束時行船。當船撞上港口進出處的沙洲時,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只得跳進水裡,穿過漂浮在水面上的大量水果和蔬菜,涉水上岸。等到擺脫掉足夠的重量,船終於返回港口,這才發現甲板上只有一處是乾的,我們的祖母(珍的母親)如山不動地坐著,安度過這場考驗。 

 

在台灣,我們的父母親奉行「開放式家庭」(“open house”)政策,這種政策一直延續到他們退休後所居住、位於庫爾玆登(Coulsdon)的家中。前來造訪的人來自世界名地。屋裡總有一張床;桌上總有一個角落進行著熱烈有趣的談話,這些談話豐富了我們的家居生活。家父和家母不曾忘記其他宣教士所給予他們的家庭支持,這些支持使他們能待在台灣。你們之中有些人今天來到這教堂中,你們知道是誰。

 

家父熱衷於保持活力,待在彰化時他以腳踏車作為通勤工具。他酷嗜步行,並且將這種熱情與我們分享。他曾帶我們更進一步地去攀登台灣最高峰,13000英尺高的馬禮遜山(Mount Morrison,指玉山)——那一次妹妹凱薩琳和家母待在家裡,而我們兩個雙胞胎兄弟和其他同伴被父親拉去爬山,就當時的時令而言,或許有些準備不足。當我們望見被白雪覆蓋的峰頂時,只穿著橡膠底帆布鞋的雙腳開始有受凍的感覺,家父終於不情願地決定放棄登頂。我很慶幸我們能活著回來訴說這個故事!

 

另一次的馬禮遜山行程歸來後,我們去搭乘阿里山伐木火車。乘客在移動的火車上跳上跳下的——這算是家常便飯。當火車在某個點上慢下來時,兩名男子跳上車,但是第二名未能平安上車。我們聽見砰的一聲,他落在家父懷中。他的腳不知怎的被輾過,大量出血。家父將他拖進車廂,要我們找乾淨的手帕,以及我們行李裡「任何」乾淨的東西。家母和家父盡力救治這名男子,他熬過下山的八個小時,數週後我們在醫院見到他。家父無疑救了他一命。

 

家父也有極具藝術天份的一面。多虧他熱愛音樂,我們一家人熟記許多吉伯特(Gilbert)和蘇利文(Sullivan)的作品,以及麥可法蘭德斯(Michael Flanders)和唐納德.史旺(Donald Swan)的歌曲。他廣泛地喜好古典音樂,尤其對貝多芬情有獨衷。在各種旅途中,他總要花費片刻時間,靜靜地速素描一座海港或中國寺廟——在場的各位將可以觀賞到他的一些作品,這是他在奇福(Cheefoo)求學期間開始畫就的。  

 

度過如此漫長而且多姿多采的人生,家父成了活生生的歷史教師,裝滿一肚子的故事。例如:在戰後搭乘桑德蘭式(Sunderland)水上飛機從中國返家的旅程,長江上的插曲以及艦艇紫晶號(HMS Amethyst)的迷人細節,關於中國和台灣歷史的睿智見解以及各種醫療傳奇。 

 

家父自稱是來自英國的「台灣郎」。他深愛英國和台灣。他在台灣出生,但仍保有英國氣習,包括對動物有情——這是英國人出了名的一項特質。他會在市場上買下被圈禁的籠中鳥,只為釋放牠們,看著牠們飛向自由的生活。 

 

他對於紅丘(Redhill)的這間教堂的忠摯情感永不止息,因為這間教堂超過一世紀以來在他的家族中佔有重要地位。

 

感謝約翰喬瑟夫(John Joseph)

 

陪伴家父在英國境內旅行永遠是樂事一件——他能看出每個季節的美:綠樹「壯麗輝煌」;春天「無比神奇」。他的熱忱是有感染性的,使他受身旁的人所喜愛,在他人生最後的幾週中,此點尤為珍貴。在那段期間,照顧他的人不停地講述他那積極的態度、謙和有禮以及令人愉快的風度。

 

他對一切英國事物的愛好擴及到許多項運動上,他喜歡看板球,無論是在電視上或當地村莊綠地上的比賽。牛津與劍橋大學的划艇賽讓他左右為難——他設法不偏袒任何一邊,對於輸的一方他總是感到遺憾。他對英式橄欖球的熱愛不曾稍減。他想盡辦法絕不錯過加爾答盃的比賽。居住在英國,卻擁有蘇格蘭血統,他總是難以決定要支持哪一邊。今年將有家母陪伴在他身旁,為他指點明天的比賽。 

 

家父以不眠不休的工作來證實他對台灣的愛,協助創造一個奠基於基督教價值觀的健康體系與醫療實務。他由衷希望台灣享有自由、民主和自決。台灣以許多種方式來推崇他,然而他最珍視的是台灣人民所給予他的真摯情誼。    

 

 (用英語)——感謝你,台灣——(接著用台語)

David Landsborough  16th December 1914 to 2nd March 2010



2010/3/30 Helen Lee <hl...@unr.edu>
Dear Dr. Chu,

This is a belated note of thanks, for your efforts in gathering and kindly sharing them with us. Drs. Landsborough, the father and the son and their spouses were the inspiration to me, and the noble humanitarians like them earned my greatest respect and admiration.

With appreciation,
Helen L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natpa...@googlegroups.com [natpa...@googlegroups.com] On Behalf Of Jen-Yih Chu [ch...@slu.edu]
Sent: Friday, March 12, 2010 2:09 PM

To: NATPA-Forum; I Love Taiwan
Subject: [NATPA Forum] Pay respect to Dr. David Landsborough
敬愛的同事、同鄉、朋友:
蘭大弼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IV)10天前以96高齡逝世,大家大概知道些蘭醫生的事蹟貢獻。我這幾天再讀些,才知道我對他知道不多。找了些文章及U-Tube 看了後,跟大家分享,請看附上的檔案蘭大弼醫師。送這些資料為向蘭大弼醫師致敬。File 中有I)II)之文:

I)                彰基前院史文物館館長陳美玲一些文章http://www2.cch.org.tw/history/story6.htm

II)            賴其萬:「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當代醫學》第30卷第8期「每月一書」專欄      http://www.medtoday.com.tw/35818.htm

III)        另外「蘭醫生在台灣」 魏喜陽《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誌》7卷3號 1991年10月 p.21-23 (我不會copy只列網站資料;還有十幾篇有關文章在此網站可找到)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Landsborough,D/biog/Gui.Hiong/ab.htm

U-Tube有不少
【健康新眼光】台灣醫療奉獻故事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eZujoyWi4w&feature=related
【健康新眼光】台灣醫療奉獻故事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k0dL2oTcA&feature=related
【健康新眼光】切膚之愛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kIvo4L9oqQ&feature=related

台灣演義「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1/2

台灣演義「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2/2


請看檔案所列出其他的,我看後認為【健康新眼光】的3個很好,只是沒看到【健康新眼光】切膚之愛 part2。「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 1/2開始處有誤。蘭大衛不是第二位來台medical missionary,大概第 8位,又說蘭大衛1895-96先在台南一年跟隨馬雅各醫師訓練一年,再轉往彰化。那不可能。馬雅各醫生1865-1871及1883-1885在台灣, 1895-96 已回英國10年了。彰基紀念蘭大弼醫師影片集,也很值得看。
「西方醫學在台灣」。另有3集,您若看「西方醫學在台灣」-- 蘭大衛」旁有廣告列出可看。節目中尤其講馬偕牧師的部分有些錯誤,想是提供資料給這節目的機構的問題。假如您在台灣,不妨找本3月份「健康世界月刊」剛出版(2010/03 ; 291期),我寫了「從〈西方醫學在台灣〉節目談正確的歷史及肺吸蟲症的發現」一文可參考。順便看看另一稍有關的文章「多多去懷疑資訊造假」。
我要向彰基醫院致敬,他們很注重正確的醫學史。我認為這是紀念這些醫學宣教師最好模式。錯誤的資訊可能對他們不敬(請看「健康世界月刊」文)。常看台灣醫學史文獻,歷史學界對醫學宣教師的討論最喜歡說「傳道醫療乃半殖民狀態」。最近我有篇文章討論肺吸蟲的錯誤而提到馬偕,我說「對馬偕博士探討不少,非常尊敬及佩服他」,有人就說我「過譽的描述」。對一句「尊敬及佩服」的看法,就會被說成「過譽的描述」。我那文不是討論醫學宣教師功過,我文中根本沒描述馬偕,好像不講醫療傳道是半殖民狀態就不是學術討論。
謝謝
弟真一上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