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共解放軍不僅會拉攏台灣的赤藍將領,搞「黃埔論壇」喧嚷「國軍、共 軍都是中國軍」的併吞統戰氣勢,也透過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及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 文(William Owens)等網羅尚具影響力的美國 資深退役將領,在2008年2月於海南島開始「三亞倡議」(Sanya Initiative),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修改台灣關係法並放棄 台灣。中共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影響美國對台政策,打造有利於併吞台灣的大環境。
「三亞倡議」於2009年10月 在夏威夷召開第二會議,美國方面還是由歐文領隊,中國方面是前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此人據說在1996年 曾向記者揚言,中國可以把核彈打到洛杉磯去,而名噪一時。歐文運用他和歐巴馬政府的密切關係,安排中國代表團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Mike Mullins)及 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Timothy Keating)見 面,馬倫和基廷先前都已對首次「三亞倡議」會 談表態支持。夏威夷會後,也安排到華府會見國務卿希拉蕊和副國防部長凌恩 (Bill Lynn III)等。 歐文更於11月17日 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投 書指出:美國應該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係、檢討修正台灣關係法並停止對台軍售,因為目前持續的國防支出以及已經30年 舊的法規對美國的傷害大於利益。
「三亞倡議」第 三次會談於2010年10月在杭州舉行,這次基廷也加入美方代表團。不 過,因為歐 文是香港AEA控 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三亞倡議」的資助來源都 直接與中國官方有密切關係或在中國有商務利益,因此,這些退役將領言論的客觀性受到高度質疑。
2010年1月 底,歐巴馬通知國會將售予台灣總共63.92億 美金的武器之後,接替歐 文任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但已於2003年 退休的羅爾 斯頓(Joseph Ralston)旋 即於2月 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投 書說,通過對台軍售案已造成中國中斷美中軍事交流,而美中軍事交流相當地關係到國家安全,該文影射對台軍售會阻礙美中軍事關係。換句話 說,羅爾 斯頓呼 應三亞倡議反 對美國賣武器給台灣。羅爾 斯頓當時是科 恩集團(Cohen Group)的副 董事長,正在中國擴大業務,他在服軍職期間的利益迴避操守備受爭議。
三亞倡議的 另一個要角是前 太平洋美軍司令也是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普里赫(Joseph Prueher),他趁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11年1月 訪美之際,集合了專家學者在華府舉辦了三天的圓桌會議,討論如何加強美中關係。主辦單位的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Miller Center), 於3月 底整理發表了會議報告,做了六點建議,其中的第二點涉及台灣,內容扼要如下:美國應正視台灣與中國已經逐漸步調一致,因此對台軍售政策應 予重新檢討,避免美中關係為之陷入惡性循環,而且台 灣關係法所制訂的目標也應該超越軍事的範疇來重新思考,另外,對於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對話不應限於軍事議題,也應該包括政、經議題。 在呼籲美中雙方採取積極步驟打破前述「惡性循環」,建議裡暗藏玄機,以隱隱約約的語詞「其實,中共可以很容易地、極具政治風範地踏出那一 步。」似乎暗示中共盡快主動釋出某種「和平」意願,好讓美國的傾中集團更能振振有詞地要求停止對台軍售。
引 起更廣泛的注意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瑟(Charles Glaser)於3/4月 份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期 刊所發表的一篇《放棄台灣可換取美中和平》的文章。更突兀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員凱恩(Paul Kane), 認為台灣被中國併吞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在11月10日《紐約時報》投書大膽提議:歐巴馬應承諾在2015年底 結束對台灣的軍援、軍售,以及取消 當前的美台防衛協議,來換取中國一筆勾銷美國高達$1.14兆美元的債務。
美 國國務卿希拉蕊剛好同一天在11月10日在檀香山「東西中心」,就美 國的亞太政策發表演講時指出:美國和台灣有堅強的關係,台灣是一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美國無意圍堵中國,而是希望與中國加強對話,包 括在美中戰略暨安全對話中,就網路安全議題進行坦誠且公開的討論。希拉蕊也指出,中國應該進行經濟改革,以終止對美國和外國公司的不公平 歧視。
希 拉蕊的談話無疑地是針對「棄台論」風潮,表達美國政府的立場,也回應美國人民對中國傾銷低價物品,傷害美國人工作機會的反彈。不過「三亞倡議」有很強的經濟 誘因在幕後操作,其後續的動作不容忽視。
(本文發表於台灣教 授協會《極光電子報》第286期20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