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的海龍滅火器安全嗎

32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Frank Hsu

unread,
Oct 6, 2005, 11:42:49 PM10/6/05
to Group Cyberhunter
 
徐文清 Frank
 
Sent: Friday, October 07, 2005 10:33 AM
Subject: 潛藏在捷運站的海龍

 

第179期女性電子報—生活點子

網氏首頁
過期網氏
分期索引
單元索引
焦點話題

新聞前線

時事評析

查某人的
生活日記

生活點子

心情筆記

好站介紹

網路書坊

故事思考

休閒生活

我的身體

女巫散記

女書‧書女

親子加油站

偽偽夫人信箱

其他

關於網氏
寫給網氏



 潛藏在捷運站的海龍

陳修玲

  今年(2004)10月間,傳出台北捷運公司華捷變電所專責滅火的「海龍」設施傳出弊案,5月8日凌晨,華捷變電所測試緊急發電機時,不慎啟動海龍滅火系統,滅火氣體大量外洩,變電所週邊居民有一百多人受害中,其中三成出現咽喉炎症狀、更有八成民眾被檢查出紅血球數目,以及血紅素偏低的血液異常情形。事發後,有居民、民代及消防業者質疑,捷運公司使用的海龍滅火系統,使用的是高毒性的「海龍1211」藥劑,而非合法、低毒性的「海龍1301」藥劑。捷運公司強調,當時外洩的藥劑是「海龍1301」,絕非「海龍1211」,且海龍系統並不設置在公共區域,僅使用於較早興建的捷運木柵線、淡水線部分密閉式機房,因屬氟氯碳化物,在蒙特婁協定後禁止生產,但並未禁止使用,之後興建的捷運新店線、中和線、板南線及後續路網,已改用符合環保規定的低污染自動滅火系統。

  喧騰一時的海龍事件,終於水落石出,即將落幕。捷運公司裡的滅火藥劑,確實是海龍1301,有的還含有微量的海龍1211。到底海龍1211和130 1有什麼相同和相異之處呢?消費者住家所使用的滅火器,裡頭裝的是什麼?

海龍是什麼?

  海龍是Halon音譯而來,1211和1301分別代表的是一溴二氟一氯甲烷和一溴三氟甲烷。溴、氟、氯都是化學元素中的鹵素家族,它們個性活潑,會和很多種化學物質反應。發生火災時,除了氟只能反應一次以外,溴和氯則可以循環不斷的和燃燒時所產生的自由基作用,並減少氧氣參反應的機會,而達到滅火的目的。一般來說,火災因起火的物質而分為:A級的木材、紙、布和少數塑膠、橡膠;B級的油脂、油漆、可燃氣體和某些塑膠、橡膠;C級的電器;D級的可燃性金屬,例如鎂、鉀、鋰等。

為什麼禁用海龍?

  海龍排放到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後,其中的氯和溴,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很容易一再的和臭氧反應,消耗臭氧,紫外線便能長驅直入,地球上的生態被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被破壞,失去了臭氧層的保護,人類也易罹患皮膚癌。於是西元1987年的蒙特婁公約(),便禁止或限制一些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生產和使用。這些物質也依破壞臭氧的程度分級,其中海龍1301和1211的臭氧破壞潛力(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還比早期禁用的冷煤氟氯碳化物高出許多,因為溴比氯還容易和臭氧反應。

海龍有什麼毒性?

  在極高濃度下(數萬個ppm),海龍讓人感到頭痛,頭暈,眼睛疼痛,碰到皮膚會凍傷。其中1211曾經有大鼠的實驗結果顯示,會造成紅血球、血小板的病變,而人類則有感覺錯亂的症狀產生。海龍在滅火時也會產生氟化氫、溴化氫的有毒氣體,海龍1211含氯,所以還有氯化氫(鹽酸氣體)、光氣等更毒的氣體。曾經,以色列的士兵因為坦克車上裝載的海龍1211洩漏,全身接觸後,中毒而死。

不用海龍用什麼?

  以往1301和1211僅是工廠或大區域使用消防設備的滅火劑,在蒙特婁公約之後,它們已逐漸被乾粉、二氧化碳取代。而住家和一些公共場所配備的手提滅火器,則主要是乾粉。乾粉指的是碳酸氫鈉(即小蘇打)、碳酸氫鉀、碳酸氫二銨等。乾粉和二氧化碳的滅火能力已經足以應付A、B、C級的火災,而且善後的處理比海龍容易又乾淨。

結語

  一般人(包括我在內)都忽視滅火器的存在,當老公抱了一桶家庭用滅火器回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尖叫:「買這個幹什麼?」,「放廚房呀!誰叫你經常燒焦鍋子。」老公理直氣壯的回答。

  沒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放好滅火器,仔細閱讀上面的說明,最後,還不忘跟老公說聲:「謝謝你的用心!」

 


基於繼續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等化學物質,將導致地球臭氧層被破壞之共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召集世界各國共商對策,1985年共有28個國家於維也納達成保護臭氧層協議(Vienna Convention)。1987年9月16日再於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國際會議,由全世界26個國家共同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成為管制氟氯碳化物使用之國際公約,於1989年1月起正式生效。而後,為挽救日益惡化之臭氧層,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之蒙特婁議定書締約國第二次會議,對議定書內容作了大幅修正,擴大列管物質,並加速管制時程,提前於2000年完全禁用氟氯碳化物、海龍及四氯化碳。1992年11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之第四次締約國大會,決議將氟氯碳化物禁產時程提前於1996年1月起實施,而消費量除必要用途外應減為零。

 

(本文由主婦聯盟基金會提供,作者為會友、毒理學專家)

 

logo1.gif
logo2.gif
supermarket.gif
tree01.gif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