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谈谈软件的价值

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Jeff Xiong

unread,
Mar 27, 2007, 10:00:32 AM3/27/07
to agi...@googlegroups.com, agile...@googlegroups.com
这是一篇关于软件价值的文章。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述,和"成功项目"一样,对于"软件的价值",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作者从具体的案例着手,以连载的形式讲述如何更好地理解软件的真正价值所在。

全文: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Agile-Unleashes-Software-Value

--
Jeff Xiong
Editor of InfoQ China: http://www.infoq.com/cn/
Contributor of CruiseControl.rb: http://cruisecontrolrb.thoughtworks.com/

collin000

unread,
Mar 28, 2007, 9:32:28 PM3/28/07
to 敏捷中国

"最后,客户对于新的软件系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们的想法往往要在真正使用软件之后才会浮现成型。几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
这些客户更愿意尽快开始使用软件、提出反馈、并不断完善软件,而不是提出一组需求、然后坐等几个月之后原封不动地拿到这些功能。"

遇到这种客户那是最好了,可惜感觉现在大部分客户还是后一种做法,甚至是很多的开发人员和需求分析人员也都支持后一种做法!!!

Jeff Xiong

unread,
Mar 28, 2007, 9:37:43 PM3/28/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两方面原因:(1)他们不知道还有这种做法;(2)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当这两条都为false时,很少有客户不要迭代。

张文

unread,
Mar 28, 2007, 9:44:26 PM3/28/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遗憾的是,在很多地方,这两条都是同时为True.
而且在大部分国有企业领导来看,当第一条为False时,为了'安全'起见,也会采用传统的做法。
敏捷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07-3-29,Jeff Xiong <gigi...@gmail.com> 写道:

collin000

unread,
Mar 28, 2007, 11:44:06 PM3/28/07
to 敏捷中国
就算他们知道这种做法也不太会信!
就算相信这会提高效率也未必会去做!
因为在很多时候,使用敏捷开发,会动别人的奶酪!

Kingfish (Wang Yu)

unread,
Mar 28, 2007, 11:53:26 PM3/28/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这个观点比较赞同,关键是都不是为了干好活。
有多少人是为了企业利益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自己或者某个部门的利益在努力呢?

关键让大领导知道:方法很多

On 3/29/07, collin000 <coll...@gmail.com > wrote:

Jeff Xiong

unread,
Mar 28, 2007, 11:58:36 PM3/28/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作为软件开发者有必要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吗?

个人而言,我更愿意考虑的是:如果这些客户突然有一天变成了"理想的客户",我有能力为他们把项目做好吗?

各位抱怨客户不理想的同志,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如果客户突然就变得很理想了,你就能保证做得很好吗?

Kingfish (Wang Yu)

unread,
Mar 29, 2007, 1:26:33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首先支持Xiong Jie 的观点。这就是范围的问题,乱扔杂物肯定对环境不好,我们只能约束自己。但大环境不好啊,我们一方面承受着周围到处是垃圾,第二方面我们想要更好的环境。我们太累了……

collin000

unread,
Mar 29, 2007, 3:29:27 AM3/29/07
to 敏捷中国
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产品,而非项目。
很可能没有特别明确的客户需求,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做出来的功能需要直到整个产品测试甚至是上线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个功能是否真的起到相应的
作用。我所在的组就是这种情况,费了不少力气作出来的东西不实用,再从头改!郁闷至极!
其实这个产品也是迭代式开发,我经理对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的,但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不到位。去问产品部的mm,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她们也不是最
终用户。

collin000

unread,
Mar 29, 2007, 3:36:54 AM3/29/07
to 敏捷中国
呵呵,我可也是鼎立支持!
俺们开发人员还是专注开发吧!

Donald

unread,
Mar 29, 2007, 3:42:48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产品部怎么会有MM?产品部的意义值得重新考虑啊

在 07-3-29,collin000<coll...@gmail.com> 写道:
> 呵呵,我可也是鼎立支持!
> 俺们开发人员还是专注开发吧!
>
> >
>


--
Donald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老子 《道德经》

collin000

unread,
Mar 29, 2007, 5:39:54 AM3/29/07
to 敏捷中国
呵呵,俺这边产品部就相当于需求分析部门。只是女员工比男的多点...

On 3月29日, 下午3时42分, Donald <flying...@gmail.com> wrote:
> 产品部怎么会有MM?产品部的意义值得重新考虑啊
>

> 在 07-3-29,collin000<collin...@gmail.com> 写道:

冰云

unread,
Mar 29, 2007, 7:26:36 AM3/29/07
to 敏捷中国
关于产品研发的需求问题,目前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没机会实践)。主要是设想让BA和marketing人员更紧密的合作,直接让BA参与包括市场
定位等具体工作。这样BA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标受众,可以通过对这批人建立Persona,使用交互设计、用户测试等手段保证产品的可用性。。。不过这
都是设想,TW目前还没这样的产品,谁有机会可以试试看

Jeff Xiong

unread,
Mar 29, 2007, 7:27:38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CruiseControl.rb

Michael Chen

unread,
Mar 29, 2007, 7:38:11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limo:

Getting Real那本书里面描述了这种场景。实际上,37Singal公司的产品都是这样的。开发人员不仅仅写代码,还活跃在社区,解答疑难,直接面对用户。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所谓售前、售后等这些角色没有了,只有一个环节,一个团队。

这种方式目前见得最多的是开源项目,如吉吉叉参与的CC.rb,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觉得程序员与程序员交流比较容易。但这种模式一旦成为某一种真正的商业手段,他表现出来的是信任与更直接更快的交付。看看37singal的成功就知道了。

另外,我一直在关注金山的剑网3。这个号称史上国产最强3D处理引擎,吸引了像我这样一直有武侠情节的玩家。基本上隔一段时间我就上去。你知道那里谁最引人注目吗?一个名为3D工程师的剑网3开发人员。

On 3/29/07, Jeff Xiong <gigi...@gmail.com> wrote:


--
Michael Chen
--------------------------------
Blog: http://michael.nona.name
MSN: jzch...@hotmail.com

femto gary

unread,
Mar 29, 2007, 7:46:41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Michael. 你说的这些还是太理想了,
第一,大家做得不都是这种web项目,
第二,这种support,未必人人满意,比方说对于zhuaxia,
我原来确实觉得zhuaxia不错的,而且zhuaxia也有如
Getting Real那本书里头的blog,不过问题是,当我
满怀热情地提了几次建议以后,yes,最初回复确实
很好,感谢云云,我们会尽快把这个功能加进去的。
然后就是等了n天,都没啥反映。然后看到加了一堆
乱七八糟的,getting in my way的功能。
不能不对zhuaxia #@R%#@%#$%@#,
然后对这种方式不报信任态度。


--
Best Regards
femto http://hi.baidu.com/femto

冰云

unread,
Mar 29, 2007, 7:57:46 AM3/29/07
to 敏捷中国
cc.rb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开发团队本身就是cc的用户。因此我们对业务相当熟悉,不会有猜测用户需求的问题。所以cc系列都不够典型。我所设想的了
解产品需求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传统企业应用或小规模用户群应用的问题,还可延伸到对于创新的互联网项目,尤其是web2项目的需求发展研究。这也是俺
从当BA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在还没有用户群,或到处都是用户的情况下,如何创新一个应用,并达到良好的可用性

On 3月29日, 下午7时38分, "Michael Chen" <mechil...@gmail.com> wrote:
> limo:
>
> Getting Real那本书里面描述了这种场景。实际上,37Singal公司的产品都是这样的。开发人员不仅仅写代码,还活跃在社区,解答疑难,直接面对用户。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所谓售前、售后等这些角色没有了,只有一个环节,一个团队。
>
> 这种方式目前见得最多的是开源项目,如吉吉叉参与的CC.rb,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觉得程序员与程序员交流比较容易。但这种模式一旦成为某一种真正的商业手段,他表现出来的是信任与更直接更快的交付。看看37singal的成功就知道了。
>
> 另外,我一直在关注金山的剑网3。这个号称史上国产最强3D处理引擎,吸引了像我这样一直有武侠情节的玩家。基本上隔一段时间我就上去。你知道那里谁最引人注目吗?一个名为3D工程师的剑网3开发人员。
>

> On 3/29/07, Jeff Xiong <gigix1...@gmail.com> wrote:
>
>
>
> > CruiseControl.rb
>

> > On 3/29/07, 冰云 <icecl...@gmail.com> wrote:
>
> > 关于产品研发的需求问题,目前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没机会实践)。主要是设想让BA和marketing人员更紧密的合作,直接让BA参与包括市场
>
> > 定位等具体工作。这样BA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标受众,可以通过对这批人建立Persona,使用交互设计、用户测试等手段保证产品的可用性。。。不过这
> > > 都是设想,TW目前还没这样的产品,谁有机会可以试试看
>
> > > On 3月29日, 下午3时29分, "collin000" < collin...@gmail.com> wrote:
> > > > 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产品,而非项目。
>
> > 很可能没有特别明确的客户需求,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做出来的功能需要直到整个产品测试甚至是上线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个功能是否真的起到相应的
> > > > 作用。我所在的组就是这种情况,费了不少力气作出来的东西不实用,再从头改!郁闷至极!
>
> > 其实这个产品也是迭代式开发,我经理对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的,但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不到位。去问产品部的mm,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她们也不是最
> > > > 终用户。
>
> > >http://www.infoq.com/cn/
> > > Contributor of CruiseControl.rb:
> >http://cruisecontrolrb.thoughtworks.com/
>
> --
> Michael Chen
> --------------------------------
> Blog:http://michael.nona.name

> MSN: jzche...@hotmail.com

Michael Chen

unread,
Mar 29, 2007, 8:21:06 AM3/29/07
to agile...@googlegroups.com
没错,在不同的开发领域有不同的反馈(或者称用户参与)方式。但我假定我们做的都是那种需要大量用户参与的项目,web2,
网游都在此列。zhuaxia的例子恰好说明方式很好,吸引了像你这样的专业用户。但看起来他们的团队看起来更看重自己的想法,呵呵,双刃剑呀。

On 3/29/07, 冰云 <icec...@gmail.com> wrote:

MSN: jzch...@hotmail.com

咖啡屋的鼠标

unread,
Mar 29, 2007, 9:37:37 PM3/29/07
to 敏捷中国
做产品的时候,客户就在团队中,已经符合敏捷了。唯一造成需求不明的问题是战略问题,因为国内的国企、政府都倾向于买产品,所以软件公司就做产品,而这
些产品往往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是去追求噱头,每一个功能的创建就是为了眩为了看着牛B,充满着谎言,已经违背了敏捷开发的本质要求。做坏是正常
的,做好了那叫奇迹。
至于用户群,我的理解,有共同需求的人就应该是用户群了,分散与聚合不过是一个物理变化,满足他们共同的需求就是产品的目的。所以不存在到处是用户的情
况,如果感觉到了这种情况,那么不是分析的不到位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在作怪。

On Mar 29, 8:21 pm, "Michael Chen" <mechil...@gmail.com> wrote:
> 没错,在不同的开发领域有不同的反馈(或者称用户参与)方式。但我假定我们做的都是那种需要大量用户参与的项目,web2,
> 网游都在此列。zhuaxia的例子恰好说明方式很好,吸引了像你这样的专业用户。但看起来他们的团队看起来更看重自己的想法,呵呵,双刃剑呀。
>

> On 3/29/07, 冰云 <icecl...@gmail.com> wrote:
>
>
>
>
>
> > cc.rb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开发团队本身就是cc的用户。因此我们对业务相当熟悉,不会有猜测用户需求的问题。所以cc系列都不够典型。我所设想的了
> > 解产品需求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传统企业应用或小规模用户群应用的问题,还可延伸到对于创新的互联网项目,尤其是web2项目的需求发展研究。这也是俺
> > 从当BA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在还没有用户群,或到处都是用户的情况下,如何创新一个应用,并达到良好的可用性
>
> > On 3月29日, 下午7时38分, "Michael Chen" <mechil...@gmail.com> wrote:
> > > limo:
>

> > > Getting Real那本书里面描述了这种场景。实际上,37Singal公司的产品都是这样的。开发人员不仅仅写代码,还活跃在社区,解答疑难,直接面对用户。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所谓售前、售后等这些角色没有了,只有一个环节,一个团队。
>
> > > 这种方式目前见得最多的是开源项目,如吉吉叉参与的CC.rb,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觉得程序员与程序员交流比较容易。但这种模式一旦成为某一种真正的商业手段,-他表现出来的是信任与更直接更快的交付。看看37singal的成功就知道了。
>
> > > 另外,我一直在关注金山的剑网3。这个号称史上国产最强3D处理引擎,吸引了像我这样一直有武侠情节的玩家。基本上隔一段时间我就上去。你知道那里谁最引人注目-吗?一个名为3D工程师的剑网3开发人员。


>
> > > On 3/29/07, Jeff Xiong <gigix1...@gmail.com> wrote:
>
> > > > CruiseControl.rb
>
> > > > On 3/29/07, 冰云 <icecl...@gmail.com> wrote:
>
> > > > 关于产品研发的需求问题,目前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没机会实践)。主要是设想让BA和marketing人员更紧密的合作,直接让BA参与包括市场
>
> > > > 定位等具体工作。这样BA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标受众,可以通过对这批人建立Persona,使用交互设计、用户测试等手段保证产品的可用性。。。不过这
> > > > > 都是设想,TW目前还没这样的产品,谁有机会可以试试看
>
> > > > > On 3月29日, 下午3时29分, "collin000" < collin...@gmail.com> wrote:
> > > > > > 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产品,而非项目。
>
> > > > 很可能没有特别明确的客户需求,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做出来的功能需要直到整个产品测试甚至是上线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个功能是否真的起到相应的
> > > > > > 作用。我所在的组就是这种情况,费了不少力气作出来的东西不实用,再从头改!郁闷至极!
>
> > > > 其实这个产品也是迭代式开发,我经理对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的,但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不到位。去问产品部的mm,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她们也不是最
> > > > > > 终用户。
>
> > > > >http://www.infoq.com/cn/
> > > > > Contributor of CruiseControl.rb:
> > > >http://cruisecontrolrb.thoughtworks.com/
>
> > > --
> > > Michael Chen
> > > --------------------------------
> > > Blog:http://michael.nona.name
> > > MSN: jzche...@hotmail.com
>
> --
> Michael Chen
> --------------------------------
> Blog:http://michael.nona.name

> MSN: jzche...@hotmail.com- Hide quoted text -
>
> - Show quoted text -

collin000

unread,
Mar 29, 2007, 11:05:23 PM3/29/07
to 敏捷中国
战略的问题就不是我们开发人员能控制的事情了,无奈。
一个产品如果满足多数人的需求,那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好的产品了。


On 3月30日, 上午9时37分, "咖啡屋的鼠标" <tj19...@gmail.com> wrote:
> 做产品的时候,客户就在团队中,已经符合敏捷了。唯一造成需求不明的问题是战略问题,因为国内的国企、政府都倾向于买产品,所以软件公司就做产品,而这
> 些产品往往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是去追求噱头,每一个功能的创建就是为了眩为了看着牛B,充满着谎言,已经违背了敏捷开发的本质要求。做坏是正常
> 的,做好了那叫奇迹。
> 至于用户群,我的理解,有共同需求的人就应该是用户群了,分散与聚合不过是一个物理变化,满足他们共同的需求就是产品的目的。所以不存在到处是用户的情
> 况,如果感觉到了这种情况,那么不是分析的不到位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在作怪。
>
> On Mar 29, 8:21 pm, "Michael Chen" <mechil...@gmail.com> wrote:
>
>
>
> > 没错,在不同的开发领域有不同的反馈(或者称用户参与)方式。但我假定我们做的都是那种需要大量用户参与的项目,web2,
> > 网游都在此列。zhuaxia的例子恰好说明方式很好,吸引了像你这样的专业用户。但看起来他们的团队看起来更看重自己的想法,呵呵,双刃剑呀。
>
> > On 3/29/07, 冰云 <icecl...@gmail.com> wrote:
>
> > > cc.rb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开发团队本身就是cc的用户。因此我们对业务相当熟悉,不会有猜测用户需求的问题。所以cc系列都不够典型。我所设想的了
> > > 解产品需求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传统企业应用或小规模用户群应用的问题,还可延伸到对于创新的互联网项目,尤其是web2项目的需求发展研究。这也是俺
> > > 从当BA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在还没有用户群,或到处都是用户的情况下,如何创新一个应用,并达到良好的可用性
>
> > > On 3月29日, 下午7时38分, "Michael Chen" <mechil...@gmail.com> wrote:
> > > > limo:
>

> > > > Getting Real那本书里面描述了这种场景。实际上,37Singal公司的产品都是这样的。开发人员不仅仅写代码,还活跃在社区,解答疑难,直接面对用户。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所谓售前、售后等这些角色没有了,只有一个环节,一个团队。
>
> > > > 这种方式目前见得最多的是开源项目,如吉吉叉参与的CC.rb,这可能是大家潜意识觉得程序员与程序员交流比较容易。但这种模式一旦成为某一种真正的商业手段,--他表现出来的是信任与更直接更快的交付。看看37singal的成功就知道了。
>
> > > > 另外,我一直在关注金山的剑网3。这个号称史上国产最强3D处理引擎,吸引了像我这样一直有武侠情节的玩家。基本上隔一段时间我就上去。你知道那里谁最引人注目--吗?一个名为3D工程师的剑网3开发人员。

> > - Show quoted text --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jessi...@gmail.com

unread,
Mar 31, 2007, 3:10:07 AM3/31/07
to 敏捷中国
嗯,我也这么想。

jessi...@gmail.com

unread,
Apr 7, 2007, 11:44:36 PM4/7/07
to 敏捷中国
微软应该算是做产品的吧,他们也在用scrum。
我的看法是就算是做产品,agile的指导实践一样也是原则:
1.持续交付可用小版本
做产品也一样,即便需求是固定的,但谁能保证产品在1/2年的开发周期中,不会在传递中丢失尼?只有持续、尽早地验证、并适时调整,才能让
我们相对地始终围绕正确的方向。而且现在世界变化这么快,做任何产品,即使是神州火箭,只是框架需求是相对固定的,但细节需求又存在着多少变化呢?
2.有效沟通
做任何事情,只要是依靠团队力量做事情,沟通再怎么做都显得不充分、有效。做产品的团队规模更大,接口更多,如果不能有效、充分沟通,可以
想象后果有多么严重了。
3. 简单思维
Just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这条KISS原则,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人生哲学了,放之四海而皆
准。
4.持续反馈、改进
这就不多说了,也是在任何领域通用的实践指导。
5.以人为中心
这条是大家都在说的,但确是最难做到的。我认为这也是敏捷团队和非敏捷团队的本质区别。 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成本更低、设计更完美、更实用,要
持续交付、有效沟通、简单思维,哪个不需要人来解决呢,只有产品团队中的每个人做到自发、自觉把事情做到最适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以我们现在观察到的通讯类产品开发过程来看,作产品的甚至比做项目的更需要实践agile,产品的投入是多大啊,往往超过1年的开发周
期,300人月,可惜的是,300人月投进去,等产品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满足市场需求了,或者成本太大无法获取收益了。

On 3月31日, 下午3时10分, "jessica....@gmail.com" <jessica....@gmail.com>
wrot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