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回避风险的传统手段,在这里我并不希望将它定义为驱使劳苦大众前进的条款,而定义为"保障公司收益以及项目目标的一个规则底限"。换句
话说,敏捷中的制度,只是条警戒线而已,它用来告诫大家:公司采用了人性、自由、轻松的敏捷方式,但不表示这个公司没有管理和约束了。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btw: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以及具体的敏捷实施经验,应该算是大部分混bbs的技术人员都不容易涉及的交叉领域。我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这个
问题还不能够良好的进行细化归类,希望能在讨论中把这个问题的本质看的更清楚一些。
联邦分权制最初是由皮埃尔·S·杜邦于1920年在改组杜邦公司时提出的,联邦制组织最早的成功案例来自于斯隆对GE的改革,德鲁克在他1954年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对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的优劣进行了讨论。
在 07-7-31,Li Mo<icec...@gmail.com> 写道:
--
Donald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老子 《道德经》
就你说的文档的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需要,则就是必须要出的,跟敏捷不敏捷也没什么关系。
如果在公司制度里指定一个项目要出什么文档,那我估计咱们所说的制度应该不是一个事情。
关于楼主的问题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以及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源于业务和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敏捷文化可以产生适应于该文化的制度,但是具体的制度还需要适应业务。
敏捷文化虽然目前有外延的趋势,但他仍然没有产生脱离生产管理的实践,对于公司制度来讲,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需要关心,比如从职能来说,人事、财务、营销、法务、商务、行政,这些是所有公司都必有的,根据业务不同还可能有其他部门,比如运维、IT等职能部门。
以上是按照只能分权划分的公司结构,如果按照联邦分权制,这些都变成基础服务部门,而按照产品线或业务组合来区分实际权力机构,则又会有总分权责体系,各自又会产生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从而或者产生事业部,或者产生产品部,或者成为子公司。
所以,要么我们将讨论限制在生产管理的制度上,要么我们就讨论一下公司整体治理的手法和演进过程。
在敏捷实践中讨论公司整体的管理,我个人感觉有点别扭。
在 07-7-31,小熊<bry...@gmail.com> 写道:
On 7月31日, 下午5时00分, Donald <flying...@gmail.com> wrote:
> 无论公司采取什么样的制度,都可以实施敏捷实践
> 而实施敏捷实践,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制度
>
> 就你说的文档的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需要,则就是必须要出的,跟敏捷不敏捷也没什么关系。
> 如果在公司制度里指定一个项目要出什么文档,那我估计咱们所说的制度应该不是一个事情。
>
> 关于楼主的问题
>
>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 以及
>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
>
>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源于业务和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敏捷文化可以产生适应于该文化的制度,但是具体的制度还需要适应业务。
> 敏捷文化虽然目前有外延的趋势,但他仍然没有产生脱离生产管理的实践,对于公司制度来讲,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需要关心,比如从职能来说,人事、财务、营销、法务、商务、行政,这些是所有公司都必有的,根据业务不同还可能有其他部门,比如运维、IT等职能部门。
> 以上是按照只能分权划分的公司结构,如果按照联邦分权制,这些都变成基础服务部门,而按照产品线或业务组合来区分实际权力机构,则又会有总分权责体系,各自又会产生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从而或者产生事业部,或者产生产品部,或者成为子公司。
>
> 所以,要么我们将讨论限制在生产管理的制度上,要么我们就讨论一下公司整体治理的手法和演进过程。
>
> 在敏捷实践中讨论公司整体的管理,我个人感觉有点别扭。
>
> 在 07-7-31,小熊<brya...@gmail.com> 写道:
>
>
>
> > 没有关系么?
> > 敏捷实践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文档,而这些对于提交软件产品不必要的文档,确是公司制度对一个项目规定所要求的必需的文档。那么在这个时候,是裁剪敏捷实践,还是抗命不尊,裁剪公司制度呢?
>
> > 在07-7-31,Donald <flying...@gmail.com> 写道:
> > > 敏捷实践跟公司制度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
> > 联邦分权制最初是由皮埃尔·S·杜邦于1920年在改组杜邦公司时提出的,联邦制组织最早的成功案例来自于斯隆对GE的改革,德鲁克在他1954年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对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的优劣进行了讨论。
>
> > > 在 07-7-31,Li Mo<icecl...@gmail.com> 写道:
> > > > 推荐阅读:联邦制组织
>
> >http://www.ceocio.com.cn/store/detail/article.asp?articleId=13151&Col...
就像我在主贴最后描述的那样:"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以及具体的敏捷实施经验,应该算是大部分混bbs的技术人员都不容易涉及的交叉
领域"。我作为原始问题的提出者,其实并不能清晰的明确这个问题的领域和归属的范畴。
我也不能清晰的明确自己所提的"公司制度"与你所指的"生产管理的制度"有多少异同。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中,再明确问题,正是我的目标。
最后,我显然仍然相信,除了我之外,也会有人带着这样的想法:"敏捷实践与传统体制之间一定存在冲突,这导致公司制度为了使用敏捷也一定会进行调
整"。
On 7月31日, 下午5时00分, Donald <flying...@gmail.com> wrote:
> 无论公司采取什么样的制度,都可以实施敏捷实践
> 而实施敏捷实践,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制度
>
> 就你说的文档的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需要,则就是必须要出的,跟敏捷不敏捷也没什么关系。
> 如果在公司制度里指定一个项目要出什么文档,那我估计咱们所说的制度应该不是一个事情。
>
> 关于楼主的问题
>
>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 以及
>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
>
>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源于业务和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敏捷文化可以产生适应于该文化的制度,但是具体的制度还需要适应业务。
> 敏捷文化虽然目前有外延的趋势,但他仍然没有产生脱离生产管理的实践,对于公司制度来讲,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需要关心,比如从职能来说,人事、财务、营销、法务、 商务、行政,这些是所有公司都必有的,根据业务不同还可能有其他部门,比如运维、IT等职能部门。
> 以上是按照只能分权划分的公司结构,如果按照联邦分权制,这些都变成基础服务部门,而按照产品线或业务组合来区分实际权力机构,则又会有总分权责体系,各自又会 产生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从而或者产生事业部,或者产生产品部,或者成为子公司。
>
> 所以,要么我们将讨论限制在生产管理的制度上,要么我们就讨论一下公司整体治理的手法和演进过程。
>
> 在敏捷实践中讨论公司整体的管理,我个人感觉有点别扭。
>
> 在 07-7-31,小熊<brya...@gmail.com> 写道:
>
>
>
>
>
> > 没有关系么?
> > 敏捷实践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文档,而这些对于提交软件产品不必要的文档,确是公司制度对一个项目规定所要求的必需的文档。那么在这个时候,是裁剪敏捷实践,还是抗 命不尊,裁剪公司制度呢?
>
> > 在07-7-31,Donald <flying...@gmail.com> 写道:
> > > 敏捷实践跟公司制度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
> > 联邦分权制最初是由皮埃尔·S·杜邦于1920年在改组杜邦公司时提出的,联邦制组织最早的成功案例来自于斯隆对GE的改革,德鲁克在他1954年的著作《管理 的实践》中对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的优劣进行了讨论。
>
> > > 在 07-7-31,Li Mo<icecl...@gmail.com> 写道:
> > > > 推荐阅读:联邦制组织
>
> >http://www.ceocio.com.cn/store/detail/article.asp?articleId=13151&Col...
>
> > > > kabbesy wrote:
> > > > > 敏捷提出了不少理论,也做出了不少实践,但总觉得对公司制度方面的描述却非常不足。
>
> > 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回避风险的传统手段,在这里我并不希望将它定义为驱使劳苦大众前进的条款,而定义为"保障公司收益以及项目目标的一个规则底限"。换句
>
> > 话说,敏捷中的制度,只是条警戒线而已,它用来告诫大家:公司采用了人性、自由、轻松的敏捷方式,但不表示这个公司没有管理和约束了。
>
> > > > >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 > > > >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
> > > > > btw:
>
> >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以及具体的敏捷实施经验,应该算是大部分混bbs的技术人员都不容易涉及的交叉领域。我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这个
> > > > > 问题还不能够良好的进行细化归类,希望能在讨论中把这个问题的本质看的更清楚一些。
>
> > > --
> > > Donald
> > > -------------------------------------
>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 > -- 老子 《道德经》
>
> --
> Donald
>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 老子 《道德经》-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On 7月31日, 下午8时29分, "晓刚郭" <hiugong.g...@gmail.com> wrote:
> 看制度不如看合约
>
> On 7/31/07, Donald <flying...@gmail.com> wrote:
>
>
>
>
>
> > 无论公司采取什么样的制度,都可以实施敏捷实践
> > 而实施敏捷实践,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制度
>
> > 就你说的文档的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需要,则就是必须要出的,跟敏捷不敏捷也没什么关系。
> > 如果在公司制度里指定一个项目要出什么文档,那我估计咱们所说的制度应该不是一个事情。
>
> > 关于楼主的问题
> >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 >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 > 以及
> >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
>
> >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源于业务和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敏捷文化可以产生适应于该文化的制度,但是具体的制度还需要适应业务。
>
> > 敏捷文化虽然目前有外延的趋势,但他仍然没有产生脱离生产管理的实践,对于公司制度来讲,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需要关心,比如从职能来说,人事、财务、营销、法务、 商务、行政,这些是所有公司都必有的,根据业务不同还可能有其他部门,比如运维、IT等职能部门。
>
> > 以上是按照只能分权划分的公司结构,如果按照联邦分权制,这些都变成基础服务部门,而按照产品线或业务组合来区分实际权力机构,则又会有总分权责体系,各自又会 产生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从而或者产生事业部,或者产生产品部,或者成为子公司。
>
> > 所以,要么我们将讨论限制在生产管理的制度上,要么我们就讨论一下公司整体治理的手法和演进过程。
>
> > 在敏捷实践中讨论公司整体的管理,我个人感觉有点别扭。
>
> > 在 07-7-31,小熊<brya...@gmail.com> 写道:
> > > 没有关系么?
>
> > 敏捷实践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文档,而这些对于提交软件产品不必要的文档,确是公司制度对一个项目规定所要求的必需的文档。那么在这个时候,是裁剪敏捷实践,还是抗 命不尊,裁剪公司制度呢?
>
> > > 在07-7-31,Donald <flying...@gmail.com> 写道:
> > > > 敏捷实践跟公司制度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
> > 联邦分权制最初是由皮埃尔·S·杜邦于1920年在改组杜邦公司时提出的,联邦制组织最早的成功案例来自于斯隆对GE的改革,德鲁克在他1954年的著作《管理 的实践》中对联邦分权制和职能分权制的优劣进行了讨论。
>
> > > > 在 07-7-31,Li Mo<icecl...@gmail.com> 写道:
> > > > > 推荐阅读:联邦制组织
>
> >http://www.ceocio.com.cn/store/detail/article.asp?articleId=13151&Col...
>
> > > > > kabbesy wrote:
> > > > > > 敏捷提出了不少理论,也做出了不少实践,但总觉得对公司制度方面的描述却非常不足。
>
> > > 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回避风险的传统手段,在这里我并不希望将它定义为驱使劳苦大众前进的条款,而定义为"保障公司收益以及项目目标的一个规则底限"。换句
>
> > > 话说,敏捷中的制度,只是条警戒线而已,它用来告诫大家:公司采用了人性、自由、轻松的敏捷方式,但不表示这个公司没有管理和约束了。
>
> > > > > > 希望讨论一下关于敏捷实践中,对于公司制度方面的内容。
> > > > > > (新公司如何建立,老公司如何调整)
>
> > > > > > btw:
>
> > > 这个话题涉及到公司整体把控的管理经验,以及具体的敏捷实施经验,应该算是大部分混bbs的技术人员都不容易涉及的交叉领域。我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这个
> > > > > > 问题还不能够良好的进行细化归类,希望能在讨论中把这个问题的本质看的更清楚一些。
>
> > > > --
> > > > Donald
> > > > -------------------------------------
>
>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 > > -- 老子 《道德经》
>
> > --
> > Donald
> > -------------------------------------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但毕竟总有一些回避竞争、不爱沟通、懒于互助、拒绝努力进取的人出现。更为要命的是,还有不少人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如何靠硬性制度来排除黑色部分,如
何靠软性制度来改善灰色部分。就是我说的"敏捷实践中公司制度"。
-------------------------------------------------
下面是我归纳的部分问题
"代码所有权公有化","文档弱化"都是对传统绩效考核带来调整的地方;
"探索,发现"有可能演变成无进度无计划;
"鼓励重构"是难以考察的地方;
"把变化作为学习的机会"则对人员有了更特殊的要求,君不见混日子的文化广为流传;
-------------------------------------------------
当然,除了第一条以外,其它的在传统模式下一样会出现,只是我觉得在敏捷带来的"人性化管理"氛围中,更容易被利用为"无管理"。
欢迎讨论
On 8月3日, 上午10时05分, "乔梁" <sagittatius.q...@gmail.com> wrote:
> 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cultivating-agile-attitude
>
> 在07-8-2,kabbesy <kabb...@gmail.com> 写道: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 隐藏被引用文字 -
>
> - 显示引用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