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行?BUG数量?
感觉都有点违背敏捷的意图。
大家都是如何来做绩效管理的呢?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mo ying wrote:
> 同问,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的,:)
>
> 在06-11-17,*Shane Duan* <shane...@gmail.com
> <mailto:shane...@gmail.com>> 写道:
>
> 什么叫因子?能解释一下吗?
>
> On 11/16/06, weihello <weih...@gmail.com
> <mailto:weih...@gmail.com>> wrote:
> > 考核绩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子。 因子的变化图极其具有参考性。
> >
> > 在 06-11-16,chenyy< city...@gmail.com
> <mailto:city...@gmail.com>> 写道:
> > > 这里的"绩效"是指的目标被执行的程度的表征。
> > >
> > > 代码行?BUG数量?
> > > 感觉都有点违背敏捷的意图。
> > > 大家都是如何来做绩效管理的呢?
> > >
> >
> >
> > --
> > X斗米
> >
>
>
> --
> Shane
> http://www.shaneduan.com
>
>
>
>
> --
> Will. Mo
Kingfish (Wang Yu) wrote:
>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review时,确实感觉挺有意思的,但是同样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
> 对了,想问问
>
> 如果这样review总是不很理想的员工
>
> 怎么处理?
>
> 有分数?几次不及格fire掉?
>
>
> On 11/17/06, *Li Mo* < icec...@gmail.com <mailto:icec...@gmail.com>>
> wrote:
>
>
> 我们都是做360度review,由一起工作的同事来评价你的performance
> 而不是靠任何的code,bug啥的,谁能写东西没bug呢。例如某x,负责的都是最复
> 杂最艰巨的任务,出的bug也都是大bug,要按bug评绩效早该fire了
>
> mo ying wrote:
> > 同问,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的,:)
> >
> > 在06-11-17,*Shane Duan* <shane...@gmail.com
> <mailto:shane...@gmail.com>
> > <mailto: shane...@gmail.com <mailto:shane...@gmail.com>>> 写道:
> >
> > 什么叫因子?能解释一下吗?
> >
> > On 11/16/06, weihello <weih...@gmail.com
> <mailto:weih...@gmail.com>
> > <mailto: weih...@gmail.com <mailto:weih...@gmail.com>>> wrote:
> > > 考核绩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子。 因子的变化图极其具
> 有参考性。
> > >
> > > 在 06-11-16,chenyy< city...@gmail.com
> <mailto:city...@gmail.com>
> > <mailto: city...@gmail.com <mailto:city...@gmail.com>>>
> 写道:
> > > > 这里的"绩效"是指的目标被执行的程度的表征。
> > > >
> > > > 代码行?BUG数量?
> > > > 感觉都有点违背敏捷的意图。
> > > > 大家都是如何来做绩效管理的呢?
> > > >
> > >
> > >
> > > --
> > > X斗米
> > >
> >
> >
> > --
> > Shane
> > http://www.shaneduan.com
> >
> >
> >
> >
> > --
> > Will. Mo
> > http://morningspace.51.net < http://morningspace.51.net>
>
>
>
>
> --
这个问题"敏捷开发中的绩效如何管理呢?"里的绩效是指的开发项目的绩效呢还是个人的绩效?
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整个开发项目的绩效评估,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绩效好但整个项目就是一个失败的话,这个人的个人功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个项目用某一个人来做替罪羊的现象。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Shane Duan 写道:
你没见过这样的项目和这样的人么?那你应该是真的很幸运了。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On 11月18日, 上午12时14分, "tao wen" <tao...@gmail.com> wrote:
> 要get rid of
> someone不用拿绩效考核来做吧。tw做review主要是给大家一个认识自身的机会,听取多方的feedback,是一个促进成长和提高的过程。如果是要抓出坏份子来,我想至少在真正的agile工作环境中,很容易。不干活,不好好干活,那是不可能的。
>
> 在06-11-18,Kingfish (Wang Yu) <niuf...@gmail.com> 写道:
>
>
>
> >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review时,确实感觉挺有意思的,但是同样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
> > 对了,想问问
>
> > 如果这样review总是不很理想的员工
>
> > 怎么处理?
>
> > 有分数?几次不及格fire掉?
>
> > On 11/17/06, Li Mo < icecl...@gmail.com> wrote:
>
> > > 我们都是做360度review,由一起工作的同事来评价你的performance
> > > 而不是靠任何的code,bug啥的,谁能写东西没bug呢。例如某x,负责的都是最复
> > > 杂最艰巨的任务,出的bug也都是大bug,要按bug评绩效早该fire了
>
> > > mo ying wrote:
> > > > 同问,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的,:)
>
> > > > 在06-11-17,*Shane Duan* <shane.d...@gmail.com
> > > > <mailto: shane.d...@gmail.com>> 写道:
>
> > > > 什么叫因子?能解释一下吗?
>
> > > > On 11/16/06, weihello <weihe...@gmail.com
> > > > <mailto: weihe...@gmail.com>> wrote:
> > > > > 考核绩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子。 因子的变化图极其具有参考性。
>
> > > > > 在 06-11-16,chenyy< cityyo...@gmail.com
> > > > <mailto: cityyo...@gmail.com>> 写道:
至于多听长处还是多听短处的事,我倒是觉得好的方便也很重要。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真正成功的人是知道怎样能把自己的长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能与别人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所谓"扬已之长,补已之短"。
当然,也有可能这是由我个人的不同的经历造成的。呵呵。
有一本书有人向我推建过。买来了,还一直没机会看:
http://www.amazon.com/Discover-Your-Strengths-Marcus-Buckingham/dp/0743201140/sr=8-1/qid=1160678333/ref=pd_bbs_1/102-6255330-8729744?ie=UTF8
很是羡慕TW的公司文化呀,:)
On 11月18日, 下午1时45分, "Jeff Xiong" <gigix1...@gmail.com>
wrote:
> 我不喜欢用"中国人的性格"来说事。ThoughtWorks中国分公司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performance review照样进行得很好。
>
> 我个人感觉,我们的performance review有几点很重要:
>
> 1、共识。大家都明白,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是为了帮助别人成长和自我完善,而不是互相打击。就我个人而言,溢美之辞我听得太多了,但除了ThoughtWorkers之外没有别的人能如此直接而准确地指出我的缺点,这些对我帮助非常大--我把上次review收到的批评意见打印出来,过去的半年里一直放在书包里,随时提醒自己。就像我经常说的,一个好的批评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 2、不与运营挂钩。这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的review不与收入直接相关,HR和managing团队有另一个salary
> review;第二不会把项目的成败牵扯进来,review看的是这个人的各方面特质,而不是找人给失败项目扛包背锅,更不能拿代码量和bug量作为标准,那只会催生拈轻怕重偷奸耍滑。
>
> 3、实事求是。给别人的review
> feedback不需要全面,也不需要客观公正,但是每一条必须有事实佐证。假设我说谁谁技术很好,我必须举出例子,他做了什么什么很牛的东西;或者我说谁谁缺乏耐性,也要举例说他遇到什么事是怎么处理的。这就避免了空话套话和扣帽子。
>
在 06-11-22,yk where<ykw...@gmail.com> 写道:
所谓的定量是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谓实证主义简化还原论.即使在自然科学界本身,这种方式也已然受到挑战.
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已经昭示:过去那种确定论的自然观和人对自然的研究可以保持中立,不影响被研究对象的观念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由人构成的开发团队的系统,并不比自然系统更简单. 所谓的定量测量, 是否就一定能保证不影响被测量者,一定能"测得准"?
对人的系统的测量,必然要影响被测者,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不熟悉的朋友狗狗一下就知道了。)此外,香农定理说"采样频率应不小于信号变化频率的二倍,所得采样数据可以还原原信号".你知道团队成员的情绪、动机、信息获取这些变量的变化频率是多少吗?你的采样频率能保证是这些变量变化频率的两倍以上吗?而人的系统也不仅仅只涉及区区这么几个变量吧。即使严格按照统计学原则,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在样本推总体的时候,还有个置信度的问题呢,谁敢说100%可信。而置信度要求越高,需要投入的成本越大,这些成本是企业能够或者愿意承受的吗?
所以,真的如jayden guan
所说"没有本事定量"。(往大里说,人类也根本没本事单靠定量分析就能认清楚真实的世界。)而拿着那些不可靠的所谓定量数据就开始说事,就开始指导项目管理,开始评定绩效,好象挺"科学"的。这其实是对定量数据的一种迷信。
如果"人"也可以定量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完全理性的了。
用CMMI管理的公司,我也没看出好多少。
"Kingfish (Wang Yu) 写道:
CMM的起始点是统查一遍所有的项目的各个方面,以期望能从中能找到成功的规律。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实际得不能再实际的方法。他们也确实找着了不少的规律。那些各种等级的划分也就是这里的量。
我觉得的问题的所在不是我们找在找项目中的量,而应该是我们想怎么用这些数据。数据只是项目进行的怎么样的一个表面现象,是很好的的参考。但如果我们只迷信这些数据,以这些数据为而不是项目的成功为目标的话,就是舍本逐末了。
我读过一个笑话:
外星人想进攻地球, 但经过调查以后就放弃了。原因是他们发现地球上有不少地方被一片片的石头砸在地上,一方面石头砸的很准,每一个下面都是一个死人。另一方面他们查来查去也不知道这些石头哪来的。唯一似乎有用的信息是地球管这种地方叫"坟场"。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在 06-11-23,Shane Duan<shane...@gmail.com> 写道:
首先,我是支持度量和度量分析。用数据说话更容易说服人。
但是,如何选择被度量的指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度量数据才是关键的问题。度量的数据一般是做为项目指导,而很多公司用它来做考评。拿它来考核,那数据就变味了,变成了一堆漂亮的垃圾。原因很简单,就不说啦。
另外,产生这些度量数据的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听说业界代码产出是60行/人日,可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多少个项目,什么样的项目,有没有可比性,有没有参考性都是值得推敲的。
之所以很喜欢敏捷,原因之一就是它以某个具体项目为目标,根据项目选择适合的实践。
CMMI的思想原来是很好的,可到了中国就变味了(听说,在美国推广也有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现在CMMI出了1.2版。)
个人观点,CMMI之所以受到老总们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是证书有用;另一方面就是,CMMI更强调过程,而不是人的能动性。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如果严格按照CMMI来做事,只要严格控制过程,谁做项目都一样。
说到绩效,如果分成两个来考核,对个人来说,哪个考核准?一般认为,薪资考核的依据就是个人的表现呀。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推荐个贴子:
主题: potian的软件开发常用工具箱
http://www.javaeye.com/topic/8355
看看人家在度量点什么.
你这么说似乎是在说CMM度量的东西不对。我觉得度量的东西是对的,只是我们怎么对待。正如Tony Qiao所说的一样
--
Shane
http://www.shaneduan.com
再严格的管理,也不能把一群猴子训练成善战的士兵。
很多管理手段实际上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开发效率,项目成员应该抵制这些政治干扰。
--
至于怎么对待,我觉得基本有几种:
一种把度量结果作为一个反馈,根据反馈做调整.
另一种把度量作为一种例行公事,行为并不受到度量结果的影响.
在一个以类瀑布型风格的模式中,很有可能是后者.
"Shane Duan 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