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 北加里曼丹人民军的历程

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anCT

unread,
Jul 22, 2011, 7:37:27 PM7/22/11
to GELORA_Th

《国际日报》

2011/7/21,22,23

北加里曼丹人民军的历程

 

  砂盟的高层领导在1965919的会议决定砂拉越第二省及以东地区成立东部军区,军队称号为北加里曼丹人民军,它是在19651026正式成立。北加里暴丹人民军是电先前隶属于印尼国民军的越界青年四十人为骨干,加上另外从国民军第三连加入的五十人班底组成,再后来,会合了砂拉越境内第二、三省的革命人员,军队的总人数达到三百人左右。这支军队设有总部和三个支队。总部是由黄纪作当主任兼政委,蔡瑞新当副政委,贝文对当委员。三个支队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支队的支队长是陈明惜,副支队长刘佑晴及指导员沈泽清;第二支队的支队长是沈钦龙,副支队长李洪彬及指导员杨传兴;而第三支队的支队长是沈智威(罗平,己逝),副队长是江先枋(叶子华,己逝),而政治指导员是沈耀彬(沈新民,己逝)。第三支队属下有四个中队,每中队有三十六人,每中队另外分成三小队,每小队十人,而其它六人则分别担任中队的正、副队长,每一中队也有通讯员。此外,第三支队也设有总务、出版、卫生、炊事和警卫员。北加里曼丹人民军1968922有过一次的改编,除了保留总部外,三个支队都改称印尼马罗河基地支队,第二省马印边区,及第三省境内。总部的主任兼政委还是黄纪作,副政委蔡瑞新及贝文对,副主任洪楚庭。印尼马罗河基地支队的支队长是沈智威,副支队长是江先枋和沈耀彬,指导员洪楚庭。第二省马印边区有三个队,分别为10.26警卫战斗队,3.30指导员以及1.17战斗队。10.26警卫战斗队的队长是范国强,指导员黄赛英;3.30指导员 的队长是李洪彬,副队长沈钦龙,指导员杨传兴;而1.17战斗队的队长是陈明惜,副队长刘佑晴,指导员沈泽清。第三省境内分成拉让江中游武工队,由温贤定任队长,丘亚陶任宣委;拉让江下游武工队的认长是沈耀彬,宣委黄理生;以及OMT武工队,队长是黄祥云,宣委是王连贵。北加里曼丹人民军1973 1021日又再有过一次的改编,这一次的改编是因为斯里阿曼谅解备忘录签订后的影响,有部份战士留下继续战斗的结果。部队还是保留原名,不过总部却改为总司令部,三个支队改成以先前第三省境内的拉让江中游支队,拉让江下游支队,OMT支队,另外加上东北突击队。


  现在总司令部的主任兼政委由洪楚庭担任,副政委王连贵,副总司令乌榜(Ubong);拉让江中游支队的队长兼党代表是林其清;拉让江下游支队的队长是刘小雄,指导员是温贤定;OMT支队的队长是黄祥云,指导员是王连贵;而东北突击队的队长是俞诗东,党代表是刘华荣。


  北加里曼丹人民军于19651026创立后,就依据活动地区,先后建立三个支队,即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


(
)林煜堂博士 2011/7/21

第一支队

1965年印尼 9·30事件发生后,张庭芳、刘佑晴、张源富三人从印尼国民志愿军连队回砂劳越后,被派去第二省边界去开创第一支队基地,1966年初成立了第一支队。第一支队的前身 BP武工队(横江板督武工队),主要负责人是张庭芳和陈明惜,人数约30人。1968年,第一支队进行重组,队长陈明惜,副队长刘佑晴,指导员沈泽青。成员除了来自横江、板督武工队外,多是从印尼志愿军连队回返的人员。期间,分成两个工作组,开展民族工作,一组由陈明惜带领,活动于横江一带;另一组由张庭芳带领,在板督一带工作。1969年张庭芳带领一组人员到靠近西连一带开展工作,打通了与第一省国内的联络线。当黄纪作带领总部队伍来到砂劳越第二省边区后,第一支队与第二支队和省内武工队一并整编成三个战斗队,分别命名为1·17战斗队、3·30战斗队和10·26战斗队(人民军总部所在处)。


  第二支队
1965年12月12第二支队在砂印边界马兰交河附近成立,并坚持在边界的古拉河一带搞民族工作。成立之初成员约 30
多人。后来从印尼连队归来的指战员和吸收一些从木中、英吉利、成邦江等地区来的新成员以及部分从第三支队调来,成员增加到约有70人。队长沈钦龙,副队长范子香,指导员杨传兴。1966年,从第二支队抽调一批人,成立鲁巴河武工队。队长范子香,副队长范国强,指导员黄赛莺,活动在省内华区和民族区。1968年底,黄纪作从第三支队带领总部成员转移至砂劳越第二省边区活动后,结合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和第二省省内武工队人员,整编成三支战斗队,即117战斗队、3·30战斗队和1026战斗队(人民军总部所在处)。1·17战斗队:原第一支队人员整编而成。1970117,政委蔡瑞庆牺牲。为纪念他,特以他牺牲的日期命名之。1971年后,与10·26战斗队结合。


  ()林煜堂博士与于东 2011/7/22

3·30战斗队:

1969年初成立,队长范子香,副队长沈坚平。主要活动地区在都劳河上游,一边搞民族工作,一边开展战斗,先后打八场伏击战,缴获了一批武器。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和解决粮食供给,后来战斗队是分成二个小队活动,一队由范子香带领,另一队由沈坚平带领。沈坚平带领的队伍,在面对敌人连续进攻打击下,于 1971年 12月 18日沈坚平等部分人员投降,随后除了牺牲者外,剩下的八位成员先后被印尼军打伤被俘。这样,由沈坚平带领的小队于19722月被瓦解。

 

另一队由范子香带领的小队,在边区民族工作活动期间,屡遭敌军进攻外,还遭受变节伊班人杀害,损失惨重,一些队员经不起考验而投敌变节。范子香等人潜人英吉利地区去坚持,1971年间范子香被坏人出卖牺牲。10·26战斗队:成员多数是跟随黄纪作由第三支队转移至第二省的人员,另加上其他支队调来的组成。队长范国强,成员约有30名。主要活动地区在古拉河一带和第二省边界的板督。1971年后,马印双方夹击下,处境越来越困难,牺牲重大,不少人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出走投降。在不断地损失下,人数越来越少,最后与1·17战斗队结合起来。1973930队长范国强黄赛莺夫妇出走投降,处境更为恶劣,濒临被消灭的境地,直至1973 10和谈斯里阿曼行动下解散。

 

第三支队

第三支队1965 1026日成立后,都是活动在第三省边区。第三支队是北加人民军总部所在地,人数约有百人。支队长沈智威(罗平),副支队长江先仿,指导员沈耀斌。主要工作是搞边区和国内民族工作、通讯联络、特别是要打通与砂劳越第三省内交通联络、出版宣传工作、劳动生产垦荒种粮和部队军训等。19689月初,第三省内一批成员在洪楚庭带领下,爬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第三支队基地,这次会合被誉为是国内外革命力量的大会合,极大地鼓舞了成员们的信心和斗志,建立边区革命根据地,打回国内,将武装斗争推向高潮是全体指战员的共同目标。可是,10月初,边区基地便遭遇印尼军大规模围剿。面对空袭和陆面部队进攻,迫使来自第三省国内的人员和第三支队部分人员提早返回砂劳越省内,另一部份人员在黄纪作带领下转移到第二省边界与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会合;留下小部分人员,约廿多人由罗平支队长带领坚持边区活动。1969629罗平支队长遇袭牺牲。在印尼军反复不断的空陆夹击下,生存条件和空间极其艰苦,1971年初,余下的人员决定放弃第三支队的边区基地,全部转移到第三省国内。进人第三省省内的第三支队成员,在洪楚庭统一指挥下,结合国内成员,改编成立为三个武工队,即拉让江中游武工队、OMT武工队和拉让江下游武工队。这就是1970年至1973斯里阿曼行动前活跃在拉让江流域,令统治者深感不安的北加人民军。这支武装力量在1973斯里阿曼行动时执行了出多留少的策略,小部分游击队坚持到1988年,1990年才走出森林结束斗争。 (-)
林煜堂博士与于东 2011/7/23

北加里曼丹人民军的历程.doc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